轉基因水稻技術解密:原理清晰操作嚴謹—新聞—科學網

2020-11-27 科學網

光照培養室,轉基因水稻幼苗在白熾燈模擬的日照環境下生長

 

水稻實驗田剛收穫的黃金大米本報記者王文佳 文/圖

 

近期,關於轉基因食品的新聞層出不窮。61名院士聯名上書請求儘快推進轉基因水稻產業化;上千噸轉基因菜籽油流入國儲庫風波乍起;崔永元稱年內計劃再赴美國拍攝轉基因紀錄片;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種植區九成豆企虧損停產;張掖一紙禁令喊停種植轉基因作物。轉基因食品猶如待嫁新娘,或許是由於打扮得與眾不同,大家都在猜測她蓋頭下的模樣。轉基因實驗究竟如何操作?轉基因工程的原理是什麼?我國目前的轉基因水稻技術達到什麼程度?記者走進華中農業大學轉基因水稻研發團隊,一探究竟。

 

華農生科的福利糧

 

在華中農業大學,林擁軍有一塊20畝的實驗田,栽有幾十種轉基因水稻。時至立冬,田裡還有一部分未收割。幾名項目組的研究生正在做著收割、分裝、編號、留種、移栽、稻蔸移栽溫室等後期工作。再過幾天,這批水稻的一部分將被移到海南,度過下一茬生長期,直到明年5月回歸華農。

 

兩個學生把不同編號、不同性狀的稻穗裝進不同網袋中,綑紮好放在空地上,作為明年重要的實驗材料。另外兩人將部分性狀穩定的水稻割下莖葉,剩下的稻蔸移栽到小盆中。這些稻蔸將在溫室中過冬,同時完成它們中間實驗的使命。雖然水稻是一種自花授粉植物,但是為了防止小概率花粉飄移,轉基因水稻實驗田一邊築起三米高的牆,一邊修繕了近60畝的隔離池塘,內部採用循環水利系統,以保證封閉的實驗環境。

 

1999年,水稻團隊研發出的「華恢1號」和「Bt汕優63」兩種轉基因水稻也產自這片實驗田。他還記得第一批大米收穫後科研人員迫不及待品嘗的場景:當時就做了一大鍋,雖然因是老品種口感不好,但大家還是吃得很香。那一年,距離農業部給兩種水稻頒發「安全證書」還有10年,可是實驗富餘的大米已進入了林擁軍家的餐桌。「我對自己的產品最清楚,很安全。」

 

吃華農轉基因水稻的,不只是林擁軍。兩種轉基因水稻2009年獲頒農業部安全證書,開始生產性試驗後,被作為福利發給生科院的老師們。從那一年開始,林擁軍家幾乎頓頓都吃這種大米。算下來,他已吃了14年。

 

林擁軍的放心,基於對轉基因的認識。他說,現在爭議最大的是轉Bt基因水稻,從作用機理上來說,Bt蛋白是蘇雲金芽胞桿菌產生的一種伴胞晶體,本身沒有毒性,是一種原毒素。當鱗翅目昆蟲取食這種蛋白後,其在昆蟲腸道內會被一種鹼性蛋白酶切割,降解為對昆蟲具毒性的活性肽,這才是「毒蛋白」。它能夠和昆蟲腸道細胞外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在外膜表面穿孔,破壞細胞滲透平衡,最終導致昆蟲厭食,繼而死亡。對水稻造成最大經濟損失的3種害蟲: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縱卷葉螟都是鱗翅目昆蟲,處於Bt蛋白的殺蟲譜中。

 

有人擔憂「蟲吃了要死,人吃了怎樣」。林擁軍解釋,人類和昆蟲是完全不同的物種。番茄鹼、辣椒素都能殺蟲,但並不妨礙番茄和辣椒成為人們喜愛的食物。又有人提出轉入的基因可能進入人體造成危害,他又澄清說,人每天都要食入數以億計的外源基因,如果基因都能進入人體,那人現在都變成什麼樣了?林擁軍說,人類和絕大多數動物既沒有可以激活原毒素的蛋白酶,也不存在能和Bt蛋白特異性結合的受體。更何況鱗翅目昆蟲體內是鹼性環境,而人體消化道呈強酸狀態,這種蛋白最多只能存活15秒。

 

原理清晰的轉基因

 

1995年,華農水稻團隊啟動轉基因抗蟲水稻培育工作,此前國內已有學者從事相關研究,國外也成功研製出了抗除草劑水稻。原理清晰,實驗過程卻是在一次次的嘗試和碰壁中朝前推進。即使一個很小的實驗或步驟,如酶切、構建載體、配製培養基,由於數量龐大,也需要很長時間。更何況,原理說起來簡單,但操作起來卻需要十分嚴謹和繁瑣的步驟。

 

實驗第一個需要攻克的步驟是要選擇合適的目的基因。自1981年第一個殺蟲晶體蛋白基因被克隆以來,已有近300個不同的Bt殺蟲晶體蛋白基因被克隆,並被廣泛應用。從中選擇出對靶標害蟲殺蟲效果好的,就需要大量前期選擇。

 

具體到轉基因過程上,實驗室面對當時秈稻難以轉化的瓶頸,採用了不受受體植物範圍的限制基因槍介導轉化技術。經過林擁軍改良的適用於秈稻的培養基和培養方法,也保障了研究進展的相對順利。

 

林擁軍的團隊共30多名師生,主要工作就是不斷重複上述實驗,篩選出基因成功轉移的細胞,通過細胞和組織培養技術,分化成苗子,種到實驗田中,然後在水稻抽穗期用鱗翅目昆蟲做實驗。用於後期安全評價的材料,則是穩定的第八代遺傳材料。

 

「當時,限於技術能力,基因轉入的位點是隨機的。首先從一兩百個獨立轉化體中選擇抗蟲性狀最好的。再通過分子生物學手段分析它們各自外源基因插在哪個位置,會不會導致內源基因的失活,會不會產生新的基因。」林擁軍說,「隨著2002年水稻基因組測序完成和隨後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深入,整個基因組大致編碼多少基因,哪些序列是編碼的漸漸明朗,也就是說我們能比較清楚地知道每個轉化體實際插入序列的詳細資料,並預評估其可能造成的問題。」

 

經過預評估,選擇理想基因插入位點的轉化體做進一步檢測試驗,最終選定1到2個穩定純合轉化體做後期一系列的農藝性狀測試,隨後開始探索外源基因定點插入。項目另一位負責人、華中農業大學副教授陳浩介紹:「定點插入技術2000年就有,但效率較低,後期我們還在不斷更新技術,提高效率。」

 

雲裡霧裡的黃金米

 

黃金大米是華中農業大學的另一個轉基因水稻項目,解決維生素A缺乏的問題。缺乏維生素A,輕則導致眼部乾燥,嚴重會導致失明甚至死亡。

 

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維生素A、鐵等微量營養素缺乏,在我國城鄉普遍存在。3至12歲兒童維生素A缺乏率為9.3%,其中城市為3.0%,農村為11.2%;在西南貧困地區,比重高達50%。這種營養缺乏的問題,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嚴建兵幼時也經歷過:「我小時候傍晚看書感覺眼睛模糊,其實就是維生素A缺乏導致輕微夜盲症的表現。」

 

維生素A可以靠食補,嚴建兵說:「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吃肉,增加膳食多樣性。可營養缺乏的群體大多比較貧困,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還是在主糧中添加。」

 

玉米中雖然不含維生素A,但可產生多種類胡蘿蔔素,在人體內可以轉化為維生素A。2008年,嚴建兵通過多年基礎科學研究,找到了一個控制玉米籽粒維生素A合成的關鍵基因,「能解決59%的維生素A缺乏問題。」嚴建兵憑藉此項發現獲得了2010年日本國際青年農業科學家獎。

 

「玉米中有這個優良基因,之後通過雜交、回交等方式就能獲得這種優良性狀。可是水稻中不含類胡蘿蔔素合成的關鍵基因,要想產生類胡蘿蔔素,就必須通過轉基因。」嚴建兵說,黃金大米僅是通過轉入類胡蘿蔔素合成途徑中的兩個基因改良了其營養性狀、口感、種植方式等,其他方面與普通大米一樣。

 

對於媒體此前對黃金大米的報導,嚴建兵難以接受:「美國塔夫茨大學在湖南做的不是人體實驗,而是類胡蘿蔔素的轉化效率試驗,是為了證明這樣食入的類胡蘿蔔素在體內能否轉化成維生素A。黃金大米在美國早就拿到了安全證書,來中國做試驗前,在美國也做過成人的轉化效率試驗。至於這次為什麼不在美國做實驗,是因為美國孩子不缺乏維生素A,沒法測出轉化效果。」

 

10月19日,全國300餘名轉基因農產品支持者齊聚華中農業大學,參加「全國首屆黃金大米品嘗會」。10公斤黃金大米被做成稀飯和米糕,分給每人一小碗和一小塊。面對作秀的質疑,組織者之一的嚴建兵把活動意義總結為「一次科普」。「黃金大米的技術2000年就成熟了,即將進入菲律賓市場。」

 

從未停止的質疑聲

 

轉基因水稻到底好在哪?林擁軍說,他沒做過實驗,但根據2005年4月29日《科學》雜誌發表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論文《轉基因抗蟲水稻對中國水稻生產和農民健康的影響》,轉基因抗蟲水稻比非轉基因水稻產量高出6%至9%,農藥施用量減少80%,每公頃為農民節省212元農藥費用,同時,農民無一中毒。「這僅是2005年的數據,現在伴隨著植物抗藥性上升和轉基因技術的革新,數據還要上升。」

 

輿論對轉基因水稻的質疑從未停止。1999年轉基因水稻項目通過農業部組織的專家驗收;2005年農業部完成安全性評價,華農為轉基因水稻申報安全證書;2009年,兩個品種完成第三方盲測,獲安全證書。每一次都伴隨著爭議,而且反對聲浪愈發強烈。許多反對者高呼:「全世界的主糧都沒有市場化,為什麼中國水稻要放開?」

 

2010年,有「轉基因水稻第一人」之稱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張啟發在中國農業大學演講時,突然衝進一群手持橫幅的人。在提問環節,他們搶話筒,扔杯子,對轉基因大米提出異議。報警後,反對者才散去。張啟發不擔心別人反對,但害怕這種情緒持續下去會釀成惡果。他在10月19日舉辦的黃金大米品嘗會上透露,今年7月,61名兩院院士已聯名上書國家領導人,請求儘快推進轉基因水稻產業化。其中寫道:「不能再等,否則將誤國」。

 

林擁軍有些納悶。「美國每一項轉基因食品被批准都是全世界第一個,為什麼中國就不可以當第一?」他介紹,美國已批准6個轉基因水稻品種市場化,只是美國人很少吃水稻,沒有經濟效益;伊朗抗蟲水稻2005年就投入了商業化生產,2006年的種植面積超過6000公頃;至於小麥,「主要蟲害是後期的蚜蟲,及病害、乾旱、寒冷等,這些問題目前還沒解決,轉基因小麥沒有商業價值。」林擁軍補充說,轉基因玉米在美國也早就商業化了。在墨西哥、南非等以玉米為主糧的國家,每年也從美國大量進口轉基因玉米食用。(原標題:解密轉基因水稻)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轉基因水稻技術解密:原理清晰 操作嚴謹繁瑣
    >水稻實驗田剛收穫的黃金大米  本報記者 王文佳 文/圖  近期,關於轉基因食品的新聞層出不窮。61名院士聯名上書請求儘快推進轉基因水稻產業化;上千噸轉基因菜籽油流入國儲庫風波乍起;崔永元稱年內計劃再赴美國拍攝轉基因紀錄片;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種植區九成豆企虧損停產;張掖一紙禁令喊停種植轉基因作物。轉基因食品猶如待嫁新娘,或許是由於打扮得與眾不同,大家都在猜測她蓋頭下的模樣。轉基因實驗究竟如何操作?轉基因工程的原理是什麼?我國目前的轉基因水稻技術達到什麼程度?
  • 朱作言院士:轉基因準確應叫分子雜交育種—新聞—科學網
    而轉基因,或叫分子雜交育種技術,唯一的不同是用一個基因去和另一物種或品種雜交,引入的是唯一一條基因,更精準高效。 7月初,全球100多位諾貝獎獲得者聯合發表公開信,支持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農作物,重申其安全可靠。這一活動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 朱作言是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成員,也是2016年最新一屆委員會的成員。
  • 雜交水稻借力轉基因技術 有望實現機械化制種
    雜交水稻借力轉基因技術 有望實現機械化制種 科技日報長沙4月23日電 (記者俞慧友)23日,記者從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與湖南桃花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農業大學三方合作,將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與雌性不育恢復系制種模式相結合
  • 專家詳解轉基因水稻玉米安全性及應用前景
    轉基因技術能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禎: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有兩點不同:第一,傳統技術一般只能在生物種內個體上實現基因轉移,而轉基因技術所轉移的基因則不受生物體間親緣關係的限制;第二,傳統的雜交和選擇技術一般是在生物個體水平上進行,操作對象是整個基因組,所轉移的大量基因,不可能準確地對某個基因進行操作和選擇
  • 轉基因學者遭圍攻 堅稱轉基因水稻更安全(圖)
    廣州日報:這一事件還是源於人們對於轉基因水稻安全性的質疑,水稻轉基因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技術?中心:轉基因技術是指用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外源基因導入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從而使生物體的遺傳性狀發生改變的技術。轉基因的過程,大概類似電腦系統的打補丁的過程,是對現有系統的優化和升級。打了補丁,windows系統仍然是windows而不會變成其他。
  • 袁隆平:雜交水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
    媒體報導,關於民間流傳的雜交水稻就是轉基因的說法,袁隆平本周在長沙回應「雜交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我們是採用常規技術、利用雜種優勢來提高水稻產量。」據悉,本次會議是超級雜交稻高產攻關重大進展新聞發布會,袁隆平還透露正在研究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兼容了第一代和第二代雜交水稻的優點、克服了它們的缺點,能夠實現制種安全、配組自由,培養出更高產、更優質、抗性更好的超級雜交稻。在今年11月初,袁隆平出席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時還表示,正在探索種植的「海水稻」,希望3年之內研發出畝產300公斤的海水稻。
  • ISAAA:中國批准轉基因水稻刺激全球第二輪轉基因應用高潮
    中國轉基因投入每五年翻番 批准水稻刺激全球第二輪轉基因應用高潮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科技與生產部主任胡瑞法在題為「轉基因作物的經濟影響、公共態度和政策」的報告中指出,中國政府非常重視農業生物技術的投資,每隔五年政府的生物技術研發投資要翻一番,2000年以後投資增速加快,轉基因重大專項獲國務院批准,並將在2009年到2020年享有260億元投資額。
  • 創新是水稻產業唯一出路—新聞—科學網
  • 轉基因作物進入「成熟秋天」?—新聞—科學網
    轉基因作物進入「成熟秋天」?記者從會上獲悉,截至2018年,我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在290萬公頃左右,位居全球第七位,佔比約1.5%。 與美國種植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甜菜、木瓜、南瓜、苜蓿、馬鈴薯、蘋果等多種轉基因作物不同,在我國,關於農業轉基因的方針政策十分明確:研究上要大膽,推廣上要慎重,管理上要嚴格。
  • 水稻種子是否有轉基因?
    我國現在已經有一些轉基因水稻在進行試驗性的推廣和種植,而且很多的高校、科研機構以及企業也在進行水稻以及其他農作物的轉基因研發工作。只不過由於我國對轉基因農作物管控的相對較為嚴格,目前我國自主研發的轉基因農作物在市場上流通的還比較少。
  • 雜交水稻是不是轉基因水稻?兩者有什麼區別?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轉基因技術突飛猛進,已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最近有網友提問轉雜交水稻屬不屬於轉基因?雜交水稻與轉基因水稻有什麼區別?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看看。首先我們需要弄明白什麼是雜交水稻。雜交水稻是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種植,雜交水稻不能自己留種再次種植。其次,什麼是轉基因水稻呢?
  • 別被假新聞騙了,轉基因食物很健康。西瓜視頻科學講解轉基因原理
    創作人知識超人給我們舉了兩個例子,說明了轉基因的存在。如植物的異花授粉,就是物種內的基因轉移。傳統的育種方法, 比如雜交,其中就進行了基因的轉移,我們所學的遺傳學當中就有這樣的一個定律,也被稱為雜交定律。還有一個是水稻和稗草遠緣雜交生出超級水稻,這就是物種間的基因轉移。
  • 基因重組控制技術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Cre-loxP重組酶系統是一種位點特異的基因重組技術,可以迅速而有效地實現各種生理環境下的基因定點插入、刪除、替換和倒位等操作,具有高效性
  • 轉基因、基因編輯、基因敲除、雜交水稻,傻傻分不清?
    近年來,生物技術不斷進入大眾視野,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基因編輯嬰兒、結直腸癌基因敲除以及畝產千餘斤的雜交水稻等等詞彙,層出不窮,讓我等吃瓜群眾傻傻分不清,加上生物技術本身發展的缺陷以及個別科學家的激進冒失行為,一度在社會上引起恐慌。
  • 科學家繪製水稻根單細胞轉錄組圖譜—新聞—科學網
    12月1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谷曉峰課題組與德國海德堡大學Jan U. Lohmann課題組合作,在《分子植物》在線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對粳稻和秈稻根組織原生質體進行了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繪製了單子葉模式植物水稻首個根組織單細胞解析度轉錄組圖譜,為研究鬚根系植物根組織的細胞類型、功能和進化開闢了新的途徑。
  • 方舟子:雜交水稻技術已經過時了
    我們還應該意識到,這些大獎,是對中國育種工作者在過去應用傳統育種方法所做出的成果的表彰,但是傳統育種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現在以及未來是屬於遺傳工程特別是轉基因技術的。與傳統育種方法相比,轉基因技術是對已知基因所進行的操作,目標更為明確,效果更為確定,因而可以更快、更好地獲得結果;而且轉基因技術打破了物種界限,可以把來自其他物種的基因轉入農作物中,多方面地改良農作物,獲得傳統育種方法所不可能獲得的成果。
  • 農業部就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答記者問
    近期,記者就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專題採訪了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負責人。    問:我國為什麼要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    答:轉基因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運用轉基因技術培育高產、優質、多抗、高效的新品種,能夠降低農藥、肥料投入,對緩解資源約束、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產品品質、拓展農業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世界許多國家把轉基因生物技術作為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戰略選擇,轉基因技術已成為各國搶佔科技制高點和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
  • 關於轉基因的二維看法
    第一,研究轉基因和運用轉基因是涇渭分明的兩種概念。 研究轉基因是科學手段,專業的科學家從研究的角度去探索沒有問題,這種研究應該與克隆技術一樣嚴格。它的改變,可以理解為生命密碼的再編寫,而且每一個人種都有特定的基因,也可以理解為特定的密碼。隨著研究的深入,現在已經掌握特定人群的特定基因的弱點。
  • 研究揭示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特殊「調節閥」—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通過室內培養試驗發現, 「調節閥」機制對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調控由氧氣條件決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 有機碳礦化的「調節閥」機制已在旱地土中得到驗證,然而,這一假說是否適用於水稻土、水稻土中的「調節閥」有哪些,目前尚不明確。 吳金水團隊通過氯仿燻蒸,獲得了具有微生物生物量梯度的水稻土,並設置了好氧—缺氧交替(乾濕交替)、缺氧(持續淹水)和厭氧(淹水配合氮氣置換頂空空氣)三種田間水稻土會經歷的氧氣條件。
  • 袁隆平弟子:轉基因水稻暫難有成果
    原標題: 轉基因水稻暫難有成果  日前,有媒體報導「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接受採訪時稱,自己正在將玉米的碳四基因轉到水稻上面來,提高光合效率,提高產量;他還認為轉基因是今後的發展方向,不能一概而論。這一消息引起社會關注。  3日,新華社記者就此採訪了袁隆平先生的弟子、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鄧啟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