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大儒:大辯論應以促進科學進步為目的—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崔永元與復旦教授激辯轉基因」,這一話題迅速讓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學研究所教授盧大儒站到了「風口浪尖」。他已經不願意再多談,經過記者幾番勸說,儘管心存餘慮,他還是在電話中接受了《中國科學報》記者的採訪。

媒體要把握好傳播的「臨門一腳」

《中國科學報》:你認為科學家應該如何對待科普這件事情?

盧大儒:我長期以來堅持這個觀點:科學家應該抽時間來做科普。但並不是說強求所有的科學家都這樣做。科學家做科普,本來就應該鼓勵和支持。這麼多年來,我花了很多精力在不同場合下做科普,包括大學、中學、小學、醫院甚至一些企業,從不在乎報酬多少。

崔永元講了很多社會良知。我們的科學家同樣具有社會責任感和良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科學家為了科學研究放棄了很多,不是為了賺大錢——有的科學家真的可以出來賺大錢,但是他們沒有。我認識很多這樣的科學家。

《中國科學報》:在你看來,科學家應該怎樣跟媒體打交道、做科普?

盧大儒:一般來說,科學家不願意與媒體打交道,但是還是要跟媒體做朋友的。當然要謹慎注意,有些媒體有些時候為了搶發稿、搶獨家,如果把握不好的話,可能會有一些錯漏和誤導。還有些記者為了吸引眼球亂報導,這雖然並不代表媒體的主流,但是確實造成難以挽回的惡劣影響。所以,傳播的「臨門一腳」需要仔細把握。

科學辯論要以促進科學進步為目的

《中國科學報》:你對媒體人做轉基因的科學傳播怎麼看?

盧大儒:我不能堵住別人的嘴,但是我總覺得現在媒體,包括媒體人對轉基因的報導,對所謂的「問題」報得偏多,而轉基因技術的科學性、革命性和意義,並沒有太多進入很多公眾視野——或者是沒有進入某些媒體人的視野。

轉基因的問題要兩面看,轉基因技術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有促進作用,不然國家也不會將之上升到戰略高度。當然在轉基因技術的應用、管理、監督過程中要講究公眾知情權,遵守國家規定,尊重生命倫理,這方面我們肯定要堅持,相關管理部門要嚴格管理。但是我們討論轉基因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應該是促進轉基因研究和產業在中國平穩、有序地發展,不能讓美國一家獨大,但是為什麼討論來討論去,轉基因變成了一種讓人們疑神疑鬼,心裡不踏實的東西呢?我們科研人員現在覺得很鬱悶,我能理解從事轉基因植物研究的科學家的鬱悶和焦急心情。

《中國科學報》:你認為這其中媒體和媒體人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了嗎?

盧大儒:說老實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對轉基因技術的評價還好好的,很時髦,現在就成了今天這個樣子。這當然不光是媒體的問題,原因比較複雜,也跟政府的因素有關。在美國也有人主張要給轉基因食品強制貼標籤,但是美國FDA覺得沒有充分的科學依據,人家就不做(強制標識)。當然我不是說我們要效仿美國。我的意思是,既然政府制定了標準,就該按標準執行。我們的科學家要善於引導、促進產業發展。說通俗點,就是要讓老百姓知道,它為什麼是安全的,採取了哪些安全性方面的評估和管理,這需要多做點科普。

《中國科學報》:你現在怎麼看你當天跟崔永元的「激辯」?

盧大儒:有人說我是去「砸場子」的,這個理解是偏頗的。我並不是很了解崔永元。我在現場只是想表明我的態度和希望,為轉基因發點聲。

我那天不是為了跟人吵架,我從沒有把誰當作辯論對手。那天新聞學院一位老師打電話問我是不是帶著一批學生被攔在外面,我去了可以澄清這個事情,另外我也抱著想去看一下的心態,從視頻裡你可以看到我開始很禮貌地問問題,但是後來我沒有感覺到同等的尊重,問題被不斷地打斷,你生不生氣?當然,我後來也不冷靜,今後需要修煉。

我理解的科學辯論,其目的一定是為了促進科學進步、產業發展,辯論要從善意的角度來提出,不一定當場給你答覆,我可以查資料去完善,然後再接受你的新質疑——在提問和質疑中發展和完善。如果崔永元抱著這個態度來批評,我覺得是好事情,他的監督會促進轉基因的進步。科學發展要有批評者,但批評不是謾罵和詭辯。

《中國科學報》:我注意到你在事後關閉了微博的非好友評論。

盧大儒:我其實不怎麼上微博,從沒有在微博上開放過討論,不知道微博還有這個功能(非互相關注也可評論)。如果是跟我討論問題、提建議,只要講道理,我覺得無可厚非;如果不是,我覺得沒有意義,網絡上有些莫名其妙的、沒理由的謾罵和人身攻擊,這個我沒有必要去關注。

「忍受謾罵」不是做好科普的必要條件

《中國科學報》:崔永元曾經有過類似「忍受不了謾罵,就做不好科普」的言論,你覺得呢?你覺得科學家有能力做好科普工作嗎?

盧大儒:我相信科學家有能力做好科普工作。並不是說忍受不了謾罵就做不好科普。我們可能不是哥白尼、布魯諾,但我們的科普也有很多層次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並不是要個個都能夠去舌戰群儒,不能要求每個人都修煉到這個水平。大家都是凡人,重要的是要有科普的這份責任心和相關的專業知識。不能要求科學家一定要能夠忍受謾罵,這並不是做好科普的必要條件,當然如果有這份「本事」也很好,我向他們學習。

我們做科普不是說跟誰對著幹,主要是向不知道的外行講明道理,傳播知識,這件事更堅定了我們多做社會科普的責任和意識。

為了讓老百姓相信,科學家群體和政府都要注意提高公信力。如果科學家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人家就不相信你了,會影響到整個群體。俗話說:「一粒老鼠屎毀壞一鍋湯。」儘管這只是極少數的情況。另外,希望科普時要避免與個人利益相關,不要以科學的名義作廣告。這方面我們歡迎媒體的監督,同時也希望媒體多宣傳報導科學家探索科學造福人類的事跡。(本報記者 趙廣立)

相關焦點

  • 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專題論壇在京舉辦—新聞—科學網
    本次專題論壇探尋如何平衡人與自然的關係、維護生態系統平衡之路,探討後疫情時代新技術對健康領域的重要作用,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副主任陳銳、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趙中華發表致辭,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世界動物衛生組織亞太地區代表Lesa Thompson、保爾森基金會生態保護項目高級顧問Terry Townshend出席活動並作主旨報告。
  • 盧大儒:崔永元部分轉基因說法在科學界站不住腳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學教授盧大儒)3月26日,崔永元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舉辦了一場名為「班門弄斧談轉基因講座結束後,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學教授盧大儒針對崔永元提到的轉基因引發的倫理問題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後來卻演變成一場長達數十分鐘的爭鋒與質問。盧大儒提出對轉基因的探討應該將保障知情權與科學技術本身分開討論,崔永元質疑了黃金大米裡被轉的基因並非2個而是7個。微博上,多數網友一邊倒地支持崔永元;知乎上,得票率靠前的答案則站在了盧大儒一方。
  • 免疫T細胞「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為增強臨床免疫治療效果提供新型策略。該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科學—轉化醫學》。 免疫治療是當前腫瘤治療領域的熱點,基於T細胞的免疫治療在根除實體瘤方面遇到了多重挑戰。以自我更新、擴增和多能性為特徵的乾性T細胞對於免疫治療實現持久的抗腫瘤效應至關重要。該聯合研究發現:在婦科腫瘤卵巢癌、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患者中,cGAS-STING對於乾性CD8+ T細胞有著重要意義。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李俠(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中國科學報》60年始終秉持為科學代言,為理性背書,為民智開啟,為國運護航,為文化開新篇。下一甲子,希望《中國科學報》捍衛科學精神,團結科學共同體,用知識驅散陰霾,為中國書寫新的輝煌。
  • 我們應培養怎樣的數學大師?—新聞—科學網
    35年前的6月12日下午4時,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正在東京大學數理學部講演廳向日本數學界作主題為
  • 崔永元與盧大儒激辯轉基因:誰砸了誰的場—新聞—科學網
    說上面一句話的,是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學研究所教授盧大儒。作出下面一句回應的,是央視前著名主持人崔永元。 又是一次舌戰。3月26日晚,崔永元參加了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組織的「新聞大講堂」,並發表題為「班門弄斧轉基因」的演講。在演講的提問環節,崔永元與盧大儒發生了口舌之爭,現場氣氛一度變得緊張躁動。事發後,論壇上不少帖子稱「崔永元復旦講『反轉基因』遭教授『砸場』」。
  • 環狀RNA促進骨修復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教授範先群團隊研究發現了與成骨分化密切相關的環狀RNA circRNA-vgll3通過circRNA-vgll3/miR-326-5p/整合素(Itga5)通路,顯著促進脂肪間充質幹細胞
  • 第四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舉行—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7月4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黃艾嬌)現代地球科學經過兩三百年的發展,正在整體地進入轉折期。
  • 專訪| 復旦大學盧大儒教授:基因編輯正當時,各色應用顯身手
    他在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默默堅守了34年,帶領研究團隊在血友病、腫瘤等疾病的遺傳學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他總是教育學生要熱愛科研,在生命科學的風景裡自由探索……他就是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盧大儒教授。在近日的第二屆基因檢測與健康產業大會上,生物探索有幸採訪到他,聆聽了他醉心科研的故事。
  •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30周年學術研討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大會的目的是傳承CERN優良傳統、分享經驗,促進CERN的開拓創新和對外開放,傳播新知識、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助推我國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的創新發展。 「隨著國際科技發展和國內生態環境建設和農牧業生產需求的轉變,CERN要面向國家重大科技需求,緊跟世界科技進步的步伐,解放思想,創新發展、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
  • 「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完成—新聞—科學網
    航次分為兩個航段實施,緊密圍繞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多尺度動力過程及其生物地球化學-生態響應」和「物質輸運和沉積過程、沉積記錄」兩個方面的重要科學問題,開展了水文、化學、生物、遙感和底/地質等多學科綜合調查,歷時60天,累計航程7600餘海裡。   此次任務作業海域範圍廣、水深跨度大,且頻受颱風等影響,全體船隊員凝心聚力 、攻堅克難,順利完成了各項任務。
  • 2018上海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盧大儒教授實驗室招聘博士後/科研...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盧大儒課題組在該領域研究積累了多年,現誠邀國內外青年學者加盟。招聘崗位:博士後或科研助理1名。擬從事遺傳病的基因編輯與基因治療研究。博士後招聘要求及待遇:要求:凡從事醫學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的海內外博士均可以聯繫。
  • 科學教育成為熱議話題—新聞—科學網
    論壇以「聚焦教育改革,共話未來教育」為主題,設置了14個主題報告和平行論壇,探討了新時代教育改革過程中的前沿議題,特別是後疫情時代的教育重塑、面向未來的科學教育等問題。 中國教育明德論壇2020年年會現場 本屆論壇由中國教育明德論壇主辦、世紀明德承辦,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中國自動化學會智慧教育專業委員會提供學術支持。
  • 科學家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和功能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5月19日,《細胞—報告》在線發表了題為《類視黃醇X受體α調節DHA依賴的樹突棘發育和功能性突觸形成的在體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 中國腦電聯盟在京成立—新聞—科學網
    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堯德中被推選為中國腦電聯盟首任理事長,聯盟成立儀式由深圳大學特聘教授羅躍嘉主持。 隨著信息與計算科技的進步,腦電研究正在向「大樣本、大數據、大平臺、大合作」模式轉變,為協同全國相關優勢力量,激活多學科交叉潛力,開展長期和系統的腦電聯合攻關研究,中國腦電聯盟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
  • 首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開幕—新聞—科學網
    隨著這兩個領域的研究迅速展開,它們之間的交叉演變出了新的形式:神經科學家和臨床醫生們正將機器學習算法應用於大數據分析,並提出有關大腦的新的研究問題;仿生計算力圖模擬大腦的能源效率和適應性;越來越多關於生物計算和人工計算之間相似之處的新想法和看法隨之出現;機器人技術和腦機接口的進步不斷挑戰著生物有機體與人造工具相交和協作的界限。
  • 香山科學會議研討納米地質學及納米成藏成礦問題—新聞—科學網
    香山科學會議研討納米地質學及納米成藏成礦問題都有為、琚宜文、王焰新、陳天虎、孫巖擔任會議執行主席  【科學網 潘鋒報導】以
  • 科學網招聘兼職英文審核人員啟事—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基金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由具有六十年媒體經驗的中國科學報社主辦,具有良好的科教界口碑。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七)
    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來了!科技發展的兩面性指科學技術既存在促進社會進步、滿足人類需求、為人類造福的正面價值,同時也會給人類帶來一定的危機、隱患,甚至是災難的負面影響。正面價值具體表現為:一是科學技術有利於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二是科學技術促進生產關係的變革;三是科學技術促進社會精神文明發展;四是科技革命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負面影響表現為:一是少數科學技術的發展會對環境帶來不良影響;二是一些科技成果會引發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
  • 廣東科學中心國慶中秋異彩紛呈—新聞—科學網
    8日中秋國慶假期,廣東科學中心正常開放,開館時間為9:30至17:00。   廣東科學中心座落於廣州大學城,是廣東省實施科教興粵戰略和人才強省戰略、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養的大型綜合性科普場館。2018年11月,該中心通過金氏世界紀錄認證,被授予「最大的科技館/科學中心」稱號,這是我國科技館首次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也是目前唯一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