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學教授盧大儒)
3月26日,崔永元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舉辦了一場名為「班門弄斧談轉基因」的講座。講座結束後,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學教授盧大儒針對崔永元提到的轉基因引發的倫理問題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後來卻演變成一場長達數十分鐘的爭鋒與質問。
盧大儒提出對轉基因的探討應該將保障知情權與科學技術本身分開討論,崔永元質疑了黃金大米裡被轉的基因並非2個而是7個。微博上,多數網友一邊倒地支持崔永元;知乎上,得票率靠前的答案則站在了盧大儒一方。
鳳凰網獨家對話盧大儒,還原一名專業內領域人士對轉基因的看法。
鳳凰網:你當時為什麼要參加這個講座?
盧大儒:我當時在實驗室,八點鐘左右,接到新聞學院一個老師的電話,詢問我是不是被攔在講座外面,是不是有新聞學院的人攔著我不讓我進去。我說沒有啊,我根本就沒去。她又問我是不是我帶的一批學生被攔在外面了。那我就說我去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去了之後發現沒有這回事,當時講座基本已經結束,開始提問環節。
我之前有三個學生提問,其中一個文科生對他表示了崇拜,剩下另兩個學生對他提出了一些質疑。他當時對學生的回覆就不是很尊重,講了一些類似於「怎麼有這樣的學生」的話。
鳳凰網:當天在場的學生大部分是新聞專業的還是生命科學學院的?
盧大儒:大部分是新聞學院的學生。
鳳凰網:以你的專業背景,你是怎麼看待轉基因的?
盧大儒:我自己不是研究轉基因技術的,我的研究方向是遺傳學領域內的醫學遺傳學,主要是腫瘤分子流行病學研究。但我能看懂轉基因的語言,它裡面所有的東西我都明白。我們用的是同一套科學語言。
在我看來轉基因就是一場科學革命,我們八十年代學到這個技術的時候,是把它當作一個偉大的會改變全世界的科學革命來看待的。到九十年代也還好,怎麼到了2000年之後,大家就開始歧視它。把它當作一個不好的東西了。
鳳凰網:崔永元說黃金大米裡有7個轉基因,你說是2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分歧?
盧大儒:其實2個與7個根本不是重點,我們說,只要這個基因轉得好,轉得對,你轉多少個都可以。但轉得不好,一個也不能轉。所以數量不是爭論的標準。我了解到的是,我們在轉基因的研究中,大部分時候轉的是一個功能基因,改變它的功能,一個是選擇基因,又叫標籤基因。但這兩個在實際操作中,有時標籤基因可以保持不變,只轉功能基因,有時功能基因需要同時轉兩個。所以到底是轉1個還是2個還是3個,它不是一個確定的答案。
崔永元說的7個,我剛開始沒明白,後來聽別人跟我解釋,他是把基因的每一段都算成單獨的一個基因。這個在科學界是站不住腳的。我們對基因有科學的定義,他的這種分類方法是不對的。
鳳凰網:崔永元提到的轉基因引起的倫理問題,是怎樣的?
盧大儒:崔永元通過指責黃金大米的倫理問題,來論證黃金大米有問題。我的觀點是,科學與倫理要分開。科學就是科學,倫理就是倫理。比如,尊重每個人的知情權,讓人家知道他吃的黃金大米是用來做實驗的。你沒有告訴人家,這是違反倫理規則的。你必須要告訴他,在人家不知道的情況下,讓人家吃,是不對的。
黃金大米的功效是看維生素A 的轉化實驗,這是個好事情,只是在程序上出了問題。而因為缺乏維生素A ,非洲貧困兒童每年有170萬至200萬的人得夜盲、失明、乃至致死。
那麼我們說,這個事情是個好事情,但程序錯誤,你不能因為黃金大米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紕漏,就說黃金大米本身有問題。這是要分開討論的。
其實我覺得科學家跟他的出發點是一樣的,都是想這個社會好。我們應該求同存異,你想,我幹嘛跟他為敵。我犯得著嗎?
鳳凰網:你在這個講座之前,對崔永元了解嗎?尤其是他對轉基因的態度?
盧大儒:知道。知道他反對轉基因,知道他拍了一個紀錄片,知道他是選擇性地以偏概全來講這個事。但是我想,新聞記者的做法,不一定是完全科學的真實,他用記者的手法去讓人們關注這個事,你不能跟他特別較真。
包括柴靜的片子,她可能有一些問題,但是她能促進我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所以記者有一些誇張,有一些材料的選取,我覺得是一種手法。記者做新聞跟我們做科學肯定是不一樣的。我們強調引經據典,而且每一個數據肯定都有出處,不能隨便想的。
崔永元做的這些調查的東西,是誇張了,有點以偏概全,可能不是太合適。但一個批評者的存在,是可以讓你這個行業發展得更好更完善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他這樣的人是需要的。
鳳凰網:經過這次講座之後,你對崔永元的認識有變化嗎?
盧大儒:改變很多,我覺得他是一根筋。我看他微博上的文章,他說他是支持轉基因研究的,只是在倫理問題上在知情權問題上應該更規範。但我跟他提這個的時候,他的反應不是這樣的,他骨子裡面是反轉基因的。這個我就覺得他言行不一致。
另外他說話刻薄,做人不夠禮貌不夠尊重別人,這個我覺得也沒有什麼太好說的。
鳳凰網:所以你覺得轉基因技術是一個優點大於缺點的技術?
盧大儒:它有什麼缺點呢,我不覺得它有缺點。
在這個問題上,要聽科學界主流的聲音,現在國家是把它當作一個戰略高科技來研究的。國家下發了1號文件,提倡研究與發展轉基因科技,這說明政府以及主流科學界對轉基因是有正面的認識的。它肯定要經過安全性評估,然後才能成為一個戰略任務。
如果真的有一篇文章,說轉基因有很大問題,那麼就說明它確實是有問題的。但現在的情況是,反轉基因的文章基本都會被撤稿。因為人家同行覺得你說得不對,這個實驗設定不完善,不符合統計學規定,或者有偶然性的事情。
當然也有一些邊緣學科,比如可能跟轉基因相關的傳統農業化肥研究,比如醫學研究,這些領域的科學家出於他們的立場,可能會給出一些反對的觀點。
鳳凰網:因為主流或者國家是一種支持的態度,那麼會不會這種現象,一些科學家會主動迎合這種潮流,而逆這個潮流的觀點就會被人為地淹沒?
盧大儒:有學生也問到過這個問題,說國家要給你錢,做出來安全性好錢多,做出來安全性不好,是不是就拿不到這個錢。我們國家專門有一個轉基因評估的團隊,這些人不需要做有效性。他們就是評估別人做的效果,如果評估的效果不好,他們的文章因子反而會很高,會有很大的影響力。如果總是說轉基因安全,這種文章反而沒有人看。
鳳凰網:所以轉基因這個技術本身有沒有一些不安全的地方?
盧大儒:我們說轉基因最擔心的是過敏,但大部分出現的過敏都是最常見的食物種類過敏,很難說跟轉基因有什麼關係。或者說還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是轉基因造成的。
鳳凰網:我國很大一部分公眾其實對轉基因還是持懷疑或者反對態度的,公眾的態度對轉基因研究有什麼影響嗎?
盧大儒:在轉基因科學研究上,大眾或者專業領域外人士對它的影響不大。
因為科學研究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研究,一個是應用與推廣。從事研究的,多半在自己的圈子裡搞研究,圈外任何事對它的影響都不大。當然任何一個科技進步,都還是希望能夠影響到更大多數人。所以可能負責應用與推廣的專家會考慮大眾的接受程度。
鳳凰網:您怎麼看待商場裡標註的「非轉基因大豆食用油」這類的標籤。
盧大儒:我自己購買時根本就不在乎這個。這樣的標註,其實是對轉基因的一種歧視。但是我還是支持標註出來是否使用轉基因原料的,畢竟要尊重大家的知情權。
不過很可笑的事情是,你說大豆轉基因可以標註出來是吧,大豆油也可以標註出來,那豆腐呢?豆漿呢?這些類似豆腐的衍生產品怎麼標註?給一個使用量的限制嗎?還有,食堂使用的大豆油或者餐館裡使用的大豆油,這些都是不可控的。所以這樣的標註從根本上來說,是沒有太大意義的。你根本無法從生活裡完全區分轉基因與非轉基因食品。
(鳳凰網獨家稿件,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姜璐璐
聲明: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