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勁松團隊開發大面積製備高效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新工藝 丨論文速遞

2020-11-22 澎湃新聞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來自專輯Cell Press論文速遞

物質科學

Physical science

太陽能技術正在改變全球的能源結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由於其優異的能量轉換效率和低廉的成本而展現出巨大的潛力。然而,在其進入市場之前仍需探索出工業化生產穩定高效的大面積太陽能電池的技術路線。

近日,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黃勁松教授團隊開發出了大面積製備高效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新工藝。他們發現通過縮短刮塗製備的鈣鈦礦薄膜在空氣中的退火時間可以有效提高鈣鈦礦組件效率。該發現可進一步推動低成本,高通量,高效率鈣鈦礦組件的工業化生產。該文最近發表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Joule上,題為「Reduced Self-doping of Perovskites Induced by Short Annealing for Efficient Solar Modules」。

▲長按識別二維碼閱讀論文

目前小面積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已經超過25%,為鈣鈦礦技術的商業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動力和機遇。然而工業化生產大面積高效率的鈣鈦礦電池組件的技術路線仍有待開發以實現該技術的最終商業化。其中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在保持高水平的能量轉換效率和穩定性的前提條件下,進一步降低大面積電池生產成本,提高生產速率。高通量連續製造鈣鈦礦組件不僅需要高速沉積鈣鈦礦吸光層及電荷傳輸層,也需要儘可能地縮短各層的後處理時間,以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產能。這其中以鈣鈦礦層的退火處理最為關鍵。合理的退火條件對提高電池效率至關重要。但這一步驟往往耗時最長,以充分乾燥鈣鈦礦薄膜並促進其中的晶體生長等。

鑑於此,他們在本論文中介紹了一種如何縮短退火時間而保證電池效率不降反升的方法,並揭示了背後的機理。他們在前期工作中開發出了一種超快速,室溫,空氣環境刮塗鈣鈦礦薄膜的技術,並獲得了經過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認證的組件效率(2018年,光照面積64 cm2, 穩態16.4%)。在此工藝基礎上,他們發現將這種快速刮塗製備的鈣鈦礦薄膜在空氣中的退火時間從20分鐘縮短至2-3分鐘,可以進一步將鈣鈦礦組件效率提高到18%左右。縮短在空氣中的退火時間可更好的保持鈣鈦礦薄膜的化學計量比,進而在接下來的室溫放置過程中(以薄膜或最終的組件形式)引發一個明顯的自發退摻雜過程。該過程有效地降低了背景載流子濃度,降低光生載流子複合速率,提高輸出電壓,最終提升組件的能量轉換效率。

研究人員首先對短時間退火製備的組件進行表徵。在光照面積為21.5 cm2,模擬太陽光功率為100 mW/cm2的情況下獲得了17.8%的穩態能量轉換效率。該效率相對於該課題組之前報導的組件效率有了將近9%的提升(Science advances, 2019, 5(12): eaax7537.)。該效率提升來自於更高的開路電壓。其中組件中的平均電壓從1.11V提高到了1.19 V並可保持穩定。相應的小面積器件的穩定的開路電壓可達1.22 V,並且在長時間的連續光照過程中電壓也沒有明顯衰減。他們進一步改變光照強度,發現在0.25個標準太陽光照強度下組件的效率提升到了18.7%,顯示出該類組件在不同光照條件下(日出、日落、陰天等)均可高效工作。

▲圖1

(A)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照片(左)及其電致發光的照片(右)

(B-F) 鈣鈦礦組件的效率,開路電壓及穩態性能表徵。

研究人員觀察到電池的開路電壓在電池製備完成後的放置過程中有一個逐漸提升的過程。該過程大約持續20天,將電壓從剛製備時的1.14 V逐步提升到接近1.20 V。改變光照強度,發現不同光照強度下電池的電壓提升非常一致,均為大約60 mV。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過程只在經歷了空氣中短時間(3分鐘)退火的電池中觀察到,而在長時間退火(20分鐘)的電池中則沒有此現象。

研究人員首先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x射線衍射儀,及熱導納譜的方法比較了不同退火時間製備的鈣鈦礦薄膜在放置前後的晶粒大小,結晶質量,晶體取向,深能級缺陷的濃度等,沒有發現明顯的區別和隨放置而產生的變化。為了進一步比較放置過程中兩種薄膜的變化趨勢,研究人員利用drive level capacitive profiling 的方法測量了鈣鈦礦薄膜中的背景載流子濃度隨薄膜深度的分布。他們發現,短時間退火的鈣鈦礦薄膜的載流子濃度在該放置過程中有所下降,尤其是靠近鈣鈦礦-富勒烯的界面處的載流子濃度下降最為明顯。而長時間退火的薄膜的載流子濃度一直保持較高水平,其中鈣鈦礦中心部分的載流子濃度在放置後反而顯示出一定程度的上升。霍爾效應測試顯示該鈣鈦礦薄膜中的主要的背景載流子為電子。此外,X-射線衍射實驗顯示短時間退火的薄膜為純鈣鈦礦相,而長時間退火的純鈣鈦薄膜包含了少量碘化鉛相(12.6左右出現衍射峰),說明在空氣中長時間退火使鈣鈦礦薄膜發生了微量的分解,使其偏離標準化學計量比。鈣鈦礦中的過量碘化鉛一般也被認為是鈣鈦礦的n型摻雜來源,能提高背景電子濃度。

▲圖2

(A-C)短時間和長時間退火的鈣鈦礦電池的開路電壓隨放置時間的變化,顯示在室溫放置過程中,經短時間退火處理後的電池可促進電池電壓的自發提升。

(D-E) 鈣鈦礦薄膜中的背景載流子濃度表徵,顯示短時間退火可促進自發載流子濃度降低過程。

(F) 鈣鈦礦薄膜的X-射線衍射表徵,顯示短時間退火保持純鈣鈦礦相。

為了了解鈣鈦礦薄膜中的背景載流子濃度對電池開路電壓及轉換效率的影響,研究人員根據實驗測得的載流子濃度分布,對鈣鈦礦電池的能帶結構,光生載流子複合速率,及光照下的電流電壓曲線進行了仿真模擬。結果顯示,在暗態下,短時間退火的電池中其鈣鈦礦的能帶沒有明顯的彎曲,更加接近本徵半導體的特徵。而長時間退火的鈣鈦礦薄膜在靠近空穴傳輸層的區域顯示出更明顯的能帶彎曲。標準太陽光照下,短時間退火的電池相比於長時間退火的電池顯示出更大的準費米能級分裂(分別是1.20 eV和1.14 eV)。值得注意的是,準費米能級分裂的數值與實驗測得的開路電壓吻合得很好。這說明在該類型的電池結構中,電荷傳輸層的電荷捕捉和傳導能力已經得到了很好的優化,使得開路電壓主要由鈣鈦礦層本身的準費米能級分裂決定。對光生載流子複合速率的仿真結果表明,在相同偏壓下(1.14 V)短時間退火的電池的複合速率在鈣鈦礦薄膜的大部分區域中為1020cm-3s-1,比長時間退火的電池降低了接近一個數量級。在光生載流子產生速率相同的條件下(相同的短路電流),更低的複合速率意味著太陽能電池可以達到更高的開路電壓,以提高複合速率來平衡載流子的產生速率,滿足開路狀態下淨電流為零的要求。最後,研究人員仿真得到的在標準太陽光照下的電流電壓曲線與實驗測得結果相符。短時間退火的電池的開路電壓達到了1.2 V而長時間退火的點池的開路電壓只有1.14 V。兩種電池的填充因子和短路電流沒有明顯區別。

▲圖3

(A-B)暗態下鈣鈦礦電池的能帶結構的仿真結果。

(C) 標準太陽光照下鈣鈦礦電池的電流電壓曲線的仿真結果,顯示與實驗結果相符。

(D-E) 光照,開路狀態下鈣鈦礦電池的能帶結構的仿真結果,顯示短時間退火的電池有更大的準費米能級分裂。

(F) 光照,相同偏壓下鈣鈦礦電池內載流子複合速率的仿真結果,顯示短時間退火的電池的光生載流子複合速率更低。

為了了解自發退摻雜的產生原因以及為什麼該過程只在短時間退火的鈣鈦礦中存在,研究人員表徵了在室溫放置過程中鈣鈦礦薄膜的導電性隨溫度變化的情況。低溫下薄膜的導電性以電子和空穴的貢獻為主,而隨溫度升高間位離子或空位缺陷的移動逐漸參與到電荷傳導過程中。通過電導率-溫度曲線可獲得關於離子或空位的移動激活能及其濃度等信息。其中該曲線的斜率對應電子(空穴)或離子(空位)導電的激活能,而該曲線的與x軸的截距包含了可移動的離子(空位)的濃度信息。

結果表明,對於短時間退火的薄膜,其可移動的離子(空位)濃度在室溫放置後顯著下降。說明在放置過程中,空位缺陷逐漸被相應的間位離子所填補,缺陷消除。因此,由於缺陷帶來的自摻雜濃度將隨之降低。相反,長時間退火的薄膜在放置後,其離子(空位)移動的激活能降低(由0.672 eV降低到0.519 eV),而離子(空位)濃度沒有明顯變化。這說明,長時間退火的薄膜中的缺陷在放置過程中並不能得到消除,因而無法降低由此帶來的自摻雜濃度。考慮到長時間退火後鈣鈦礦薄膜的成分已經偏離了標準化學計量比(富碘化鉛),因此,與大量空位缺陷相對應的間位離子已經揮發並離開鈣鈦礦薄膜,使得空位缺陷無法得到修復。

▲圖4

(A-B)鈣鈦礦薄膜的電導率隨溫度的變化關係曲線,顯示在室溫放置過程中短時間退火後的鈣鈦礦薄膜的離子移動逐漸被抑制。

(C-D) 自發的缺陷修復與抑制過程示意圖,顯示短時間退火的鈣鈦礦薄膜中的自發缺陷修復過程。

第一作者:鄧業浩

單位: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

本文通訊:黃勁松

論文作者團隊介紹

鄧業浩

鄧業浩:2011年於西南大學獲理學學士學位,2013年於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獲理學碩士學位,2019年於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獲得博士學位,同年至今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進行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高效穩定的大面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組件。先後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Energy, Science Advances, Joule,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引用超5000餘次,H因子32。

黃勁松

教授

黃勁松: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Louis D. Rubin, Jr.傑出教授。2007年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獲得博士學位。2009年任教於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機械材料工程系。2017年加入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應用物理科學系。從事鈣鈦礦射線探測器,太陽能電池及光電探測器的研究和開發。在Scienc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Energy,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Joule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0 餘篇,引用超40,000餘次,H因子87。

相關論文信息

該文發表在CellPress期刊Joule上,

點擊「閱讀原文」或掃描下方二維碼查看論文

▌論文標題:

Reduced Self-doping of Perovskites Induced by Short Annealing for Efficient Solar Modules

▌論文網址:

https://www.cell.com/joule/fulltext/S2542-4351(20)30287-7

▌DOI:

https://doi.org/10.1016/j.joule.2020.07.003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製備出大面積高效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摘要 【科研人員製備出大面積高效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韓禮元教授領銜團隊等不懈努力下,科研人員運用更加經濟安全的方法,製備出比蟬翼還薄數十倍的大面積鈣鈦礦薄膜,向大規模低成本太陽能發電的目標邁出了重要一步
  • 科學家製備出高效率大面積鈣鈦礦太陽組件電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究組研究員劉生忠、博士王開團隊採用狹縫塗布製備方法,結合高壓氮氣萃取和離子液體鈍化鈣鈦礦界面技術,製備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該電池小面積效率達到22.7%(0.09cm2),大面積組件達到19.6%(7.92cm
  • 南大譚海仁團隊:創世界紀錄效率的大面積全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
    近日,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譚海仁教授課題組在大面積全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上獲得新突破,經日本電氣安全和環境技術實驗室(JET)權威認證,穩態光電轉換效率高達24.2%,首次將全鈣鈦礦疊層電池寫進太陽能效率世界記錄表《Solar cell efficiency
  • 大連化物所製備出高效率大面積鈣鈦礦太陽組件電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究組研究員劉生忠、博士王開團隊採用狹縫塗布製備方法,結合高壓氮氣萃取和離子液體鈍化鈣鈦礦界面技術,製備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該電池小面積效率達到22.7%(0.09cm2),大面積組件達到19.6%(7.92cm2)。
  • 大面積高效率薄膜太陽能電池,讓低成本發電成為可能
    上海交大9月11日傳出信息,《自然》在線發表其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韓禮元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使用更加經濟安全的新方法,製備出比蟬翼還薄數十倍的大面積鈣鈦礦薄膜,向實現大規模低成本太陽能發電跨出重要一步。如果這種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成功產業化,就無需依賴政府政策資助,便可成為市場主流的發電方式。
  • 大面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世界記錄效率
    近日,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譚海仁教授課題組在大面積全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上獲得新突破,經日本電氣安全和環境技術實驗室(JET)權威認證,穩態光電轉換效率高達24.2%,首次將全鈣鈦礦疊層電池寫進太陽能效率世界記錄表《Solar cell efficiency tables》,為目前大面積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製備出高效率大面積鈣鈦礦太陽組件電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究組研究員劉生忠、博士王開團隊採用狹縫塗布製備方法,結合高壓氮氣萃取和離子液體鈍化鈣鈦礦界面技術,製備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但是對於鈣鈦礦薄膜的大面積製備技術,如何控制大面積薄膜均勻性(厚度約500nm)和降低薄膜的缺陷密度仍具挑戰。
  • 上海交大材料學院韓禮元教授團隊在大面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模塊...
    2017年該團隊製備了具有認證效率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模塊(Nature, 2017, 550, 92)。半個月前,該團隊在鈣鈦礦器件穩定性上再下一城,構建穩定異質結結構,為提升器件穩定性提供了全新的思路(Science, 2015, 350, 944)。此次成果結合模塊製備基礎和全新的穩定性理論,通過器件結構設計,製備了高效穩定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模塊。
  • 《科學》刊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穩定性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收服電池界的「小哪吒」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自2009 年首次報導後
  • 李永舫院士:應在現有生產線技術基礎上開發鈣鈦礦/矽疊層太陽能電池
    李永舫:相比之下,新興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仍然需要在各方面更加成熟,除了效率以外,還應關注穩定性、大面積器件的生產工藝、材料和器件製備的成本等等,才能真正形成產業競爭力。現在提升穩定性應當作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的重點,因為這是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能否實現實際應用的關鍵。問:近期的3篇《科學》論文有哪些特點?對上面提到的工作有什麼幫助嗎?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獲新進展
    不久前,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教授陳永華與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教授黃維等多位合作者,研究出高效穩定的二維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相關論文發表於《自然—光子學》,成為離子液體應用在鈣鈦礦領域的又一突破。
  • 科學網—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應重「疊層」
    李永舫: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利用一種新興的鈣鈦礦型的有機金屬滷化物半導體作為吸光材料,進行光電轉換的光伏器件。最近幾年,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得到快速發展,能量轉化效率已經超過25%,並且具有低成本溶液加工的優勢,擁有很大的應用潛力。 在潛在應用領域中,它的競爭對手是矽光伏電池。
  • 南京大學譚海仁教授團隊:創造疊層太陽能電池效率新記錄
    與此相比,鈣鈦礦/鈣鈦礦(或稱"全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兼備高效率和低成本以及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較小等特點,被認為是極具潛力的高效率低成本光伏技術之一,在未來的光伏發電技術中將佔據重要的引領作用。全鈣鈦礦疊層電池以其高效率、低成本、製備工藝簡單等突出優勢,近年來逐漸成為了世界光伏研究領域的重要熱點方向。
  • 大面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創世界紀錄——接近產業化
    基於P-i-N反式平面結構、通過優化界面工程,全面解決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高效率、遲滯現象、器件穩定性、大面積器件均勻性和一致性等重要問題,首次在國際權威太陽能電池認證機構——「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 (AIST) 」認證成功大面積 (>1 cm2)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國際最高效率 (15%),首次將大面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寫進權威太陽能效率記錄表《Solar cell efficiency tables
  • 杭州纖納大面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組件...
    近期,杭州纖納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採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生產出面積超過16cm²、光電轉化效率達到15.24%的大面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組件。該成果已獲得位於美國蒙大拿州的國際測試中心Newport公司的權威認證,刷新了大面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組件的世界紀錄。
  • 光電轉換效率為23%的高性能四電極鈣鈦礦/無機矽疊層太陽能電池
    金屬有機滷化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由於具有高性能、低價溶液製備工藝、以及匹配的禁帶寬度,在矽太陽能電池的基礎上集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有非常大的潛力來提高光電轉換效率從而降低光伏電能的成本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期待與矽「聯姻」
    不久前,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教授陳永華與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教授黃維等多位合作者,研究出高效穩定的二維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相關論文發表於《自然—光子學》,成為離子液體應用在鈣鈦礦領域的又一突破。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尺寸再也不受限制了?
    新型製備工藝可製備具有極少缺陷的更大面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有助於維持更大尺寸電池的效率。圖片來源:Brown University/NREL採用最新開發的製備方法,研究團隊製得的超過1cm2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率超過了15%。來自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和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US NationalRenewable Energy Lab (NREL))的研究人員在《先進材料》(AdvancedMaterials)期刊上報導了他們的這一進展。
  • 頻繁破紀錄 24個疊層鈣鈦礦電池技術匯總!
    Energy:21%效率,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    多結全鈣鈦礦串聯太陽能電池是高效率和低製造成本的下一代太陽能電池的最佳選擇。然而,缺乏高質量的低帶隙鈣鈦礦吸收層嚴重阻礙了高效穩定的全鈣鈦礦串聯太陽能電池的發展。託萊多大學的鄢炎發團隊報導一種通過摻入氯,增加混合錫-鉛低帶隙(~1.25 eV)鈣鈦礦晶粒和減少電子無序的鈍化策略。
  • 光輔助兩步法製備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超過22%
    製備高效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採用添加劑作為結晶劑或鈍化劑。I3-已被公認為是一種有效的添加劑,可改善鈣鈦礦薄膜的結晶度,晶粒尺寸和形貌。但是,I3-的製備和添加量的調控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