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骨膜的材料選擇、理論設計及生物仿生功能

2020-12-03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誌


文題釋義:

骨膜:由特化的結締組織組成,通過膠原纖維附著在皮質骨的表面,成為一層薄而堅韌的膜,包括纖維層和生發層,起固定、營養及保護作用,還能參與骨的再生和修復。

人工骨膜材料:基於骨膜組織特性運用工程學方法人為構建出的新型功能性骨膜材料。

背景:骨膜作為祖細胞和生長因子的存儲部位及募集性支架,在骨組織供血和骨的形成再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研製一種結構和功能上都能模擬天然骨膜的人工骨膜材料逐漸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目的:綜述目前人工骨膜材料的研究進展及其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前景。

方法:應用計算機檢索PubMed資料庫截止至2020年2月發表的相關文獻,檢索詞為「periosteum,tissue engineering,artificial,regeneration,repair」。

結果與結論:人工骨膜通過支架、細胞、因子3大要素模擬天然骨膜的結構和功能,為骨膜組織修復及骨再生的臨床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目前人工骨膜主要可分為細胞片層類骨膜材料、脫細胞支架類骨膜材料及人工合成支架類骨膜材料。細胞片層類人工骨膜材料製備較簡單,是較早投入臨床使用的組織工程骨膜材料;脫細胞支架類人工骨膜可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天然結構或成分;人工合成支架的材料來源豐富且便利,同時具有較低的免疫反排斥應發生率。這些人工骨膜材料均展現出良好的促骨修復效果。然而,目前對於人工骨膜結構和功能的仿生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在材料選擇、理論設計等方面仍需進一步提高,以使其在生物仿生功能方面更加成熟。

https://orcid.org/0000-0002-3512-1553 (常文遼)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誌出版內容重點: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納米材料; 緩釋材料; 材料相容性;組織工程

關鍵詞: 骨, 材料, 骨膜, 組織工程, 人工骨膜, 再生醫學, 缺損修復, 綜述

文章來源:常文遼, 趙 傑, 孫曉亮, 王 錕, 吳國鋒, 周 劍, 李樹祥, 孫 晗. 人工骨膜的材料選擇、理論設計及生物仿生功能[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21, 25(4): 600-606.

閱讀更多請登錄《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誌官網

相關焦點

  • 華科張勝民 X 南科大蔣興宇 Biomaterials|微印刷製造仿生骨膜加速...
    摘要:在骨損傷的癒合過程中,骨膜在血管化,骨化和重塑中起著關鍵作用。然而,很少有研究集中在仿效骨膜的人工植入物的構造上。為了模擬天然骨膜或骨膜內組織在骨再生中的主要作用,這裡研究者提供了一種具有仿生功能的仿生膜,具有特定部位的礦化微模式。通過使用印刷的羥基磷灰石納米粒子(HANPs),生物礦化磷灰石的選擇性生長以及與生長因子的原位共沉澱相結合來生成微圖案。
  • 生物物理所基於納米酶仿生設計人工過氧化物酶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高利增、範克龍和中科院院士閻錫蘊團隊通過整合納米酶的結構和功能特點,仿照天然酶的活性中心和輔因子的協同作用,設計了一種能夠模擬過氧化物酶體內多種天然酶活性的納米酶,並基於此納米酶構建了一種可在生理條件下工作的人工過氧化物酶體(artificial peroxisome),並將其用於改善高尿酸血症和缺血性中風的治療
  • 分子仿生為構建新體系與發展生物新材料提供創新空間
    出席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以「分子仿生」為主題的第387次香山科學會議的專家指出,分子仿生將在人類探索生物世界奧秘、新材料合成和新型功能器件的研製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會議執行主席、中科院化學所李峻柏研究員在題為《分子仿生》的主題評述報告中介紹,分子仿生是以人工合成分子或生物基元為研究對象,在分子水平上組裝或製備結構與功能仿生的新材料與新系統,研究與模擬生物體中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生物膜的選擇性、通透性、生物分子或其類似物的檢測和合成等。
  • 科學家基於納米酶仿生設計人工過氧化物酶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高利增、範克龍和中科院院士閻錫蘊團隊通過整合納米酶的結構和功能特點,仿照天然酶的活性中心和輔因子的協同作用,設計了一種能夠模擬過氧化物酶體內多種天然酶活性的納米酶
  • ...閻錫蘊、高利增、範克龍團隊基於納米酶仿生設計人工過氧化物酶體
    【科技前沿】閻錫蘊、高利增、範克龍團隊基於納米酶仿生設計人工過氧化物酶體 2020-12-10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國科學家團隊基於納米酶仿生設計人工過氧化物酶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高利增、範克龍和中科院院士閻錫蘊團隊通過整合納米酶的結構和功能特點,仿照天然酶的活性中心和輔因子的協同作用,設計了一種能夠模擬過氧化物酶體內多種天然酶活性的納米酶,並基於此納米酶構建了一種可在生理條件下工作的人工過氧化物酶體(artificial
  • 研究人員基於納米酶仿生設計人工過氧化物酶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高利增、範克龍和中科院院士閻錫蘊團隊通過整合納米酶的結構和功能特點,研究團隊早期發現Fe3O4納米材料具有過氧化物酶活性,推動了納米酶領域的快速發展。此後,該團隊一直致力於高活性納米酶的設計和開發,尤其是借鑑天然酶催化活性中心的結構和催化機理,不斷將天然酶仿生的理念引入納米酶。首先,天然過氧化物酶的活性部位核心-鐵原子周圍的組氨酸介導了H2O2在活性位點的定位,並有助於催化反應的啟動。
  • 我國科學家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進展
    隨著研究深入,器件的工作原理得到一定解釋,相關材料、製備工藝和器件結構也不斷得到優化,但目前大多數研究均聚焦於器件對生物突觸功能的模擬,對仿生感知系統所必要的信息感知-信號傳遞-信息處理系統的構建尚處於初步階段,基於硬質襯底上製備的人工突觸器件也無法滿足與生物體等柔性系統兼容的需求。
  • 蘇州納米所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進展
    隨著研究深入,器件的工作原理得到一定解釋,相關材料、製備工藝和器件結構也不斷得到優化,但目前大多數研究均聚焦於器件對生物突觸功能的模擬,對仿生感知系統所必要的信息感知-信號傳遞-信息處理系統的構建尚處於初步階段,基於硬質襯底上製備的人工突觸器件也無法滿足與生物體等柔性系統兼容的需求。
  • 蘇州納米所:在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得新進展
    隨著研究的深入,雖然器件的工作原理得到了一定解釋,相關材料、製備工藝和器件結構也不斷得到優化,但是,目前大多數研究均聚焦於器件對生物突觸功能的模擬,對於仿生感知系統所必要的信息感知-信號傳遞-信息處理系統的構建尚處於初步階段,其次,基於硬質襯底上製備的人工突觸器件也無法滿足與生物體等柔性系統兼容的需求。
  • 蘇州納米所在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新進展
    隨著研究的深入,雖然器件的工作原理得到了一定解釋,相關材料、製備工藝和器件結構也不斷得到優化,但是,目前大多數研究均聚焦於器件對生物突觸功能的模擬,對於仿生感知系統所必要的信息感知-信號傳遞-信息處理系統的構建尚處於初步階段,其次,基於硬質襯底上製備的人工突觸器件也無法滿足與生物體等柔性系統兼容的需求。
  • 仿生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新
    本文從服裝設計中仿生元素的靈感來源出發,從色彩仿生、形態仿生、材料仿生和功能仿生四個方面分析了仿生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新運用,並針對仿生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新運用趨勢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路。仿生元素具有貼近自然的屬性,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新運用能夠打破設計者的固定思維,為服裝設計行業注入活力和靈感,並引領了一股以追求自然和本真為出發點的設計思潮。本研究主要從理論層面對服裝設計中仿生元素的創新運用進行分析和研究,從服裝的色彩搭配、形態設計、材料選用以及功能保障四個方面對仿生元素的創新應用進行了可行性分析。
  • 2021年中考生物知識點:生物仿生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生物知識點:生物仿生,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仿生在具有生命之意的希臘語bion上,加上有工程技術涵義的ics而組成的詞。大約從1960年才開始使用。生物具有的功能迄今比任何人工製造的機械都優越得多,仿生學就是要在工程上實現並有效地應用生物功能的一門學科 。
  • 走進千奇百怪的「功能仿生紡織品」
    比如在醫學領域,仿棉中空纖維被製成了具有物質交換功能的微血管;根據天然複合材料如貝殼、軟骨組織等的高韌性,人們開發出了具有中空結構的自修復智能複合材料並用於仿生骨開發;在軍事偽裝領域,研究人員根據變色龍的變色原理研發出了光敏變色纖維。隨著科技的發展,仿生紡織品的研究思路變得更加開闊,研究方法更加豐富,跨學科、跨領域研究層出不窮,仿生紡織品的發展呈現出功能複合化、智能化趨勢。
  • 非晶合金材料在仿生領域中能否「展翅高翔」?看德國仿生機械
    仿生學的誕生是建築在生物科學的進步、以及與電子學的相互滲透的基礎上。實際上它是一門涉及廣闊領域的綜合性的邊緣學科,若以電子學為中心來考慮,就構成了仿生電子學,若以機械學為中心來考慮,則構成了仿生機械學。
  • 千姿百態的仿生家具設計
    家具設計中仿生設計是人與自然碰撞的產物,設計師在大自然中尋找設計的靈感,將自然界的美與設計相融合。一、仿生家具的設計原則仿生設計來源於仿生學,大自然創造出形態各異的生物,為設計師的創作提供了無限設計靈感。
  • 新型生物仿生納米材料問世 有望實現腫瘤診療一體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彭英華研究員團隊利用生物仿生、生物礦化技術設計合成了一種新穎的納米材料,該材料集核磁、CT成像和光熱治療等功能於一身,可實現診療一體化。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化學工程》雜誌上。
  • 仿生建築設計:生態+科技+創意
    有觀點認為,未來的城市將是仿生與生態的城市。綠維文旅認為,建築進入到了一個新綜合時代,並呈現出六大新綜合發展趨勢,即:可持續性新綜合、功能多元化新綜合、歷史文化新綜合、技術利用新綜合、經濟價值新綜合、鄰裡社會性新綜合。
  • 3D列印生物仿生舌頭
    人類舌頭具有高度專業化的生物物理特徵:例如微乳頭密集的拓撲結構、最佳潤溼性和可變形性,在設計人造舌頭表面時面臨著結構上的挑戰,而缺乏這種仿生表面則會阻礙舌頭對食物/流體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解。在這裡,研究人員首次製造了3D軟仿生表面,該表面可複製真實人舌的形貌和可溼性。
  • MIT海歸開創軟材料新型仿生設計,力學性能堪比人體組織|專訪
    受啟發於人體組織的結構性能關係,南方科技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系助理教授劉吉開創性地提出軟材料的極限性能設計理念,並首次實現了抗疲勞人工生物材料和界面的構建,解決人體技術領域相關材料的設計與製造問題。此前,曾於 2013 年底在波爾多大學(法國)和列日大學(比利時)分別獲得凝聚態材料物理化學和化學博士學位,2014-2019 年先後在劍橋大學(英國)、在麻省理工學院(美國)和哈佛醫學院(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軟材料的極限性能設計、仿生軟材料、仿生界面、軟材料 3D 列印以及功能軟材料在人機互動界面上的應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