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科張勝民 X 南科大蔣興宇 Biomaterials|微印刷製造仿生骨膜加速...

2021-01-07 上普生物

近期,華中科技大學的張勝民教授團隊和南方科技大學蔣興宇教授團隊在 Biomaterials期刊上發表了「Bioinspired membrane provides periosteum-mimetic microenvironment for accelerating vascularized bone regeneration」的文章。

摘要:在骨損傷的癒合過程中,骨膜在血管化,骨化和重塑中起著關鍵作用。然而,很少有研究集中在仿效骨膜的人工植入物的構造上。為了模擬天然骨膜或骨膜內組織在骨再生中的主要作用,這裡研究者提供了一種具有仿生功能的仿生膜,具有特定部位的礦化微模式。通過使用印刷的羥基磷灰石納米粒子(HANPs),生物礦化磷灰石的選擇性生長以及與生長因子的原位共沉澱相結合來生成微圖案。仿生膜可以通過釋放磷酸鈣和生長因子來持續地提供類似骨膜的微環境,例如用於細胞募集和誘導細胞分化的長期地形學指導。證明了在這種仿生膜上的大鼠間充質幹細胞(rMSCs)表現出高度對齊的組織,導致增強的血管生成和成骨作用。在大鼠顱骨缺損模型中,具有生物礦化微模式的仿生膜可以顯著增強血管化骨化並加速新骨的形成。當前的工作表明,具有特定生物礦化微模式的功能仿生膜可以成為骨膜自體移植的有前途的替代方法,在整形外科中從臺到床的翻譯潛力很大。

文章簡述

骨膜依賴性骨移植修復的過程是通過引導幹細胞募集,提供必需營養素以及誘導血管生成和成骨。為了模擬天然骨膜的這些功能,在本研究中,開發了一種具有仿生微環境的骨膜樣材料,用於操縱幹細胞行為和骨骼再生。隨著微圖案的構建以及通過微接觸印刷的材料轉移,礦化的HANP被成功地分配為廣泛排列的微圖案。可以將微圖案化的HANP固定在明膠膜上。此外,這種方法適用於在各種生物醫學材料(例如PLGA和HA水凝膠)中生成高度排列的HANPs微圖案,因此可以擴展到組織修復中的其他應用。在體外礦化之後,可以在膜表面顯著增強微圖案。作者證明了整合的HANPs可以作為礦物種子,並指導磷灰石和蛋白質的位點特異性共沉澱。通過選擇性礦化,可以進一步提高微圖案磷灰石和蛋白質的耐久性。利用如此廣泛分布和穩定的微模式,作者認為形成了更有利的微環境,以調節幹細胞行為並以更可持續的方式誘導組織癒合。

具有礦化的HANP的工程微圖案

具有礦化圖案的仿生膜的形態

天然細胞外基質(ECM)提供了高度組織化的微環境,對於缺損修復部位的間充質細胞的粘附,增殖和分化很重要。為此,研究者優化了製造模式,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其生物物理指導和地形線索,以招募幹細胞。同時,證明了礦化的HANPs的微模式比ECM蛋白定向幹細胞更有效和持久。 Col I和FN易於從明膠表面脫離,這將導致對rMSCs生長和排列的控制不足。在特定位置礦化後,仿生膜可在微圖案區域實現可控的細胞排列。即使在14天後,細胞在生長和遷移過程中仍會根據礦化微圖案的方向嚴格地定向。因此,仿生膜可以提供長期的生物學線索,有利於細胞分化。在具有仿生模式的仿生膜上培養的rMSC表現出高度增強的成骨性和血管生成。有人提出,仿生膜不僅可以通過微模式引導細胞定向,而且可以從磷酸鈣礦物質中連續釋放出生長因子。這些組合功能可以有效地加速幹細胞分化。基於文獻和我們自己的發現,我們探索了可能的機制,解釋了在成骨和血管生成方面觀察到的改善。首先,通過細胞形態依賴性的方式誘導定向分化,其中根據微模式有效地限制了幹細胞。這種生物物理指導能夠影響粘著斑,肌動蛋白聚合和細胞骨架動力學,從而影響分化相關基因的表達。其次,通過激活模式下的鈣依賴性膜通道促進血管生成和p-AMPK途徑促進成骨,圖案下方的磷灰石層增強了幹細胞的分化。此外,與磷灰石共沉積的蛋白質(例如BMP-2或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可以進一步增強定向分化,這些蛋白質從磷灰石礦物質中釋放出來或由附近的早期分化細胞分泌。通過大鼠顱骨缺損修復的體內實驗,我們提供了第一個證據,可以利用礦化的HANP的地形微圖案來調節血管化的骨形成。體內結果表明,具有礦化微模式的仿生骨膜不僅促進成纖維細胞和血管的形成,而且促進大鼠顱骨缺損部位的骨化。通過形態和組成依賴的方式,仿生膜有效地募集了幹細胞並增強了局部組織的組織,隨後導致了血管生成和成骨的改善。此外,礦化的微模式促進了含鈣礦物質和分化相關蛋白的共沉澱,從而加速了血管和礦化基質的再生。這些作用協同作用,以誘導並促進受傷部位的骨組織,小梁骨以及最終成熟骨的形成。

rMSCs在礦化微圖案化上的體外粘附和排列

具有礦化微模式的仿生膜上rMSCs的成骨和血管生成分化

體內血管化成骨的評估

參考文獻

Yang G , Liu H , Cui Y , et al. Bioinspired membrane provides periosteum-mimetic microenvironment for accelerating vascularized bone regeneration[J]. Biomaterials, 2021, 268:120561.

相關焦點

  • 南科大蔣興宇Matter:人造電子血管問世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收錄於話題#Cell Press論文速遞74個物質科學Physical science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的蔣興宇教授課題組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張巖教授報導了一種柔性電子血管
  • 人工骨膜的材料選擇、理論設計及生物仿生功能
    人工骨膜材料:基於骨膜組織特性運用工程學方法人為構建出的新型功能性骨膜材料。背景:骨膜作為祖細胞和生長因子的存儲部位及募集性支架,在骨組織供血和骨的形成再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研製一種結構和功能上都能模擬天然骨膜的人工骨膜材料逐漸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 南科大的2019年:創新,再創新!
    2019年南科大共計申報科技部項目92項,截至目前共獲批25項,獲批項目總經費7565萬元。盧海舟教授獲傑出青年基金資助,張振國副教授獲優青項目資助,蔣興宇作為項目首席獲批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南科大科研人員的研究水平受到社會的認可。2019年11月2日,2019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50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獎。
  • Biomaterials|生物3D列印骨轉移瘤模型
    與脫細胞的骨支架或預先裝載了乳腺癌細胞的破碎的小鼠骨骼相比,我們的支架微製造具有多個優勢。如此處用骨小梁所示,我們的模型可以忠實地複製此處顯示的對於細胞克隆至關重要的骨微結構,並且如果需要的話,由於3D列印的多功能性,可以輕鬆改變支架的幾何參數。關於模型的生物學應用,使用3D列印支架仍然是有利的,因為它允許在受控和相似的條件下進行實驗。
  • 南科大蔣偉課題組在仿生分子識別領域取得多項研究成果
    自2013年以來,蔣偉課題組通過模擬生物受體的結構特徵,設計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仿生結構特色的大環主體,解決了分子識別領域的一系列難題,並探索了其在分析傳感、智能材料、分子機器、自組裝等領域的應用。該研究成果發表於中國化學會旗艦期刊CCS Chemistry(CCS Chem. 2020, 2, 440),2019級南科大-新加坡國立大學聯培博士生陳昭、蔣偉課題組博士後柴洪新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微流控和液態金屬結合 助力柔性電子器件大規模製造
    打開APP 微流控和液態金屬結合 助力柔性電子器件大規模製造 胡薇 發表於 2018-07-27 15:52:02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蔣興宇研究員小組結合微流控和液態金屬開發了一種可大規模製造柔性電子器件的方法,通過絲網印刷、噴墨列印、微流道等方法能在各種基底材料上得到高導電、高彈性、高生物相容性的電路。
  • 寶安與南科大籤署共建南方工業技術研究院(深圳)補充協議
    南科大負責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生命健康、工業軟體等戰略新興產業,啟動關鍵共性技術創新中心的搭建設計工作;啟動布局研發所需的現代化分析測試儀器篩選和高水平分析測試人才挑選等工作。同時,針對寶安產業結構發展現狀,結合南科大前沿科技成果布局,積極統籌優質技術研發項目入駐工研院,啟動相應的場地整備等工作。
  • 南科大研發出遊泳最快的仿生機器魚,破了金氏世界紀錄
    仿生機器人技術是近年來機器人方面最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通過借鑑自然生物的構造、機理與表徵特性,探索機器人設計和控制的未知,不斷創新探索機器人研究的全新可能性。  仿生機器人技術研究涉及軟材料、機構設計、仿生學、微電子、控制和計算機科學等多個相關學科。
  • 呂紅斌團隊連續在頂尖期刊《Biomaterials》發表促骨腱界面再生的...
    該研究成功製備了結構與成分雙重仿生支架,為促進骨腱界面損傷修復提供一種新的組織工程治療策略。該研究模仿正常骨腱界面骨-纖維軟骨-肌腱三相結構,採用支架堆疊並包夾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片的模式,構建具備三相結構及成分仿生的組織工程移植物,並從組織學、影像學、生物力學等方面證實其促進骨腱界面損傷修復的效應,為骨腱界面再生提供一種新的組織工程策略。
  • 3D列印生物仿生舌頭
    人類舌頭具有高度專業化的生物物理特徵:例如微乳頭密集的拓撲結構、最佳潤溼性和可變形性,在設計人造舌頭表面時面臨著結構上的挑戰,而缺乏這種仿生表面則會阻礙舌頭對食物/流體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解。在這裡,研究人員首次製造了3D軟仿生表面,該表面可複製真實人舌的形貌和可溼性。
  • ...Biomaterials》發表促骨腱界面再生的新型組織工程治療策略論文
    該研究成功製備了結構與成分雙重仿生支架,為促進骨腱界面損傷修復提供一種新的組織工程治療策略。骨腱界面由梯度漸變的骨、纖維軟骨和肌腱三層組織構成,具有傳遞和緩衝肌肉收縮力的作用,骨腱界面損傷後快速優質再生一直是運動醫學領域亟待解決的難題。
  • 南方科技大學蔣興宇教授新任微流控領域 Lab on a Chip編委
    英國皇家化學會微流控領域的知名期刊 Lab on a Chip 近日宣布南方科技大學蔣興宇教授加入編委會。蔣興宇教授 1999 年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學士,2004 年於美國哈佛大學化學系取得博士學位,師從美國兩院院士
  • 了解微納米、仿生、醫用機器人等的發展現狀、趨勢及關鍵關技術,就...
    了解微納米、仿生、醫用機器人等的發展現狀、趨勢及關鍵關技術,就鎖定今晚7點雲課堂!·政務 9月27日(周日)晚19:00,「IMAC智能製造雲課堂
  • 採用3D列印製造出仿生的類人機器手指
    尤其是,展示了精確仿造骨骼形狀、韌帶結構 、粘彈性肌腱的仿生手指。這一手指是採用多材料3D列印的辦法製作出來的一個單一部分。這一製造辦法排除了早先的工程製造中剛性骨架結構以及彈性肌腱系統 中的界面問題。這一人造的肌肉在使用時需要具有驅動功能的手指的肌腱也可以採用列印實現。同時採用一個測試平臺來比較模擬和列印的原型之間的結果。
  • 使用3D列印創建仿生機器人手指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和日本立命館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設計並製造了受人體骨骼結構啟發的機器人手指。在今年的無處不在的機器人和環境智能國際會議(URAI)上展示的這種仿生機械手手指是使用多材料3-D印表機組裝而成的。
  • 印刷電路板的技術發展及製造工藝探密
    採用表面清洗劑和微蝕刻劑的最佳組合,以提供一個乾淨的表面與有足夠的面積,促進幹膜的附著力。採用化學清洗去掉銅箔的表面抗變色處理層,以及除去汙垢與氧化物,依照銅箔的類型選擇適當的化學清潔劑,其次是微刻蝕銅箔表面。為使成像幹膜與銅層、阻焊圖形與細線路結合可靠,也應採取非物理粗化表面的方法。
  • 深港高校聯合研發出世界上50米遊得最快的仿生機器魚
    鄧蘇 攝中新網深圳3月2日電(鄭小紅 鄧蘇)南方科技大學(簡稱「南科大」)2日向此間媒體透露,該校工學院機械與能源工程系教授王崢課題組與香港大學合作開發的仿生機器魚VAYU Fish(簡稱「VAYU」),近日以26.79秒的成績創造了「機器魚50米最快遊泳」世界紀錄,並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
  • 研究發現Mx1/αSMA雙陽性骨膜骨骼幹細胞
    研究發現Mx1/αSMA雙陽性骨膜骨骼幹細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9 14:10:35 近日,美國貝勒醫學院Dongsu Park研究團隊的一項工作鑑定了功能不同的Mx1/αSMA雙陽性骨膜骨骼幹細胞。
  • 這款仿生機器人手指,完美複製了人手的關節骨骼結構
    但常規的肌腱驅動少不了複雜的製造和組裝。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將仿生機器人手指的肌腱,骨骼和關節等一次性列印出來,簡化並加速整個原型生產過程。3D列印製造方法需要詳細的CAD模型,仿生特徵可以在CAD軟體中複雜地建模為裝配體,分配獨特的材料,並製成單個零件。該CAD模型完全模仿了人手的生物機械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