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建築設計:生態+科技+創意

2021-01-14 綠維文旅


建築仿生是根據自然與社會生態規律,結合了生物學、美學等,把建築結構、建築功能和自然生態環境進行綜合搭配,注重環境生態、經濟效益與形式新奇的有機結合,已成為新時代建築學領域的一種新潮流。有觀點認為,未來的城市將是仿生與生態的城市。


綠維文旅認為,建築進入到了一個新綜合時代,並呈現出六大新綜合發展趨勢,即:可持續性新綜合、功能多元化新綜合、歷史文化新綜合、技術利用新綜合、經濟價值新綜合、鄰裡社會性新綜合。


綠色仿生建築在把握以上六大綜合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還需以節能、環保為基本原則,從高新科技、低碳節能、生土建築、覆土生態、創意仿生等方向實現突破。


在生態文明、新型城鎮化大背景下,建築企業及設計師應轉變工作思路與手法,學習和應用新科技,服務建築創新,賦予仿生建築新的社會目標與時代特徵,實現綠色中國夢!


建築仿生學的應用範圍很廣,從城市總體到單體建築,從居住環境到材料都可涵蓋。本文從城市仿生、功能仿生、結構仿生、形式仿生四方面,結合案例,展示仿生建築的創新設計理念。



城市環境仿生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巴黎的轉換改造中清晰可見。1853年巴黎的大規模整治方案,不僅要表達讚美帝國的首都,並要改善城市的結構和功能,打造綠色城市交通,環境和生活。所以,在模擬人體生態系統的基礎上,對該城市進行了規劃。



市區內的環形與放射狀的道路網就好比人體內循環暢通的血管系統,東西郊區的兩座森林公園,好比人體兩肺。為了解決巴黎市沒有充足的空氣,當地建築師從呼吸道的結構出發,構建了賽納河與環形狀的綠化帶。



在這一系統中,環形狀的市區與主幹就好像流通於身體內部的血管。這樣的城市環境設計理念與仿生思想相吻合,這樣的設計方式對城市的發展具有積極性意義,有效地解決了巴黎的城市交通以及環境美化的問題。




海綿城市,顧名思義,是指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築、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海綿城市」材料實質性應用,表現出優秀的滲水、抗壓、耐磨、防滑以及環保美觀多彩、舒適易維護和吸音減噪等特點,成了「會呼吸」的城鎮景觀路面,也有效緩解了城市熱島效應,讓城市路面不再發熱。





在建築使用功能方面的仿生,應用也很普遍,不過表現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只要善於應用類推的方法,就可以從自然界中吸取無窮的靈感,使建築的空間布局更具有新意。



這個未來風格的塔式大廈包含著數千棵樹木,通過「吸收」有毒煙霧可以有效解決城市汙染問題。它被命名為「仿生拱形摩天大樓」,旨在使用「生物牆」來吸收有害煙霧氣體,它能夠吸收這些有害氣體,並轉化成為氧氣。



每一層都有「天空花園」,遍布著樹木。同時,這裡還有商店、餐廳和博物館。該建築使用太陽能和風能,以及進行水質淨化、再循環利用和消除雜質的生物反應器。




這是日本設計師Sou Fujimoto為法國蒙彼利埃設計的一棟集辦公、畫廊、酒吧與餐廳於一體的綜合性建築物,全高17層,其最大的特點在於,整個建築物就像棵大樹般開枝散葉,讓露臺和陽臺狂放地向四周綻放,從而提供相當多樣又實用的戶外空間。



120戶家庭朝向各不相同,客戶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選擇。起居室儘量大地面向陽臺,符合當地的生活習慣。塔樓的其他空間還包含一些畫廊,餐廳,全景酒吧以及辦公等配套公共設施。


 


在結構仿生方面,先進的工程師們在近幾十年來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們比建築師更善於觀察自然界的一切生態規律,已應用現代技術創造了一系列嶄新的仿生結構體系。從一滴水珠和一個蛋殼看到了其自由拋物線型曲面的張力與薄壁高強的性能;從一片樹葉的葉脈發現了其交叉網狀的支撐組織肌理,這些對建築結構的創新設計都是十分有益的啟示。



斯圖加特Achim Menges教授在新作 ICD/ITKE亭中展示了一種全新的建築,其靈感來自於生活在水下,並居住在水泡中的水蜘蛛的建巢方式。



整個亭子是在一層柔軟的薄膜內部用機器人織上可以增強結構的碳纖維而形成的輕型纖維複合材料外殼構築物,同時這種建造方式使用到最少的材料實現了結構穩定性。



研究團隊研究了水蜘蛛的水下生活模式,它們在水下建造出鋼筋般的堅固水泡並生活在其中,作為水泡支撐結構的蜘蛛絲能讓水泡在遭遇水流變化時承受機械盈利,保證水泡內的安全和穩定。




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執掌的卡達Lusail酒店項目,設計靈感由沙漠風信子的結構啟發而來,它是一種波斯灣原生的開花植物,學名Cistanche tubulosa(管花肉蓯蓉)。



酒店「9點式」裙樓環繞著中央的主體建築,而其周身也流動著猶如風信子般彼此交錯的幾何線條。



外立面上猶如縴手細織的Mashrabiya紋樣(伊斯蘭教傳統建築中用來遮蔭的一種花格屏風),減弱了灼熱日光的力量。



貌似新潮的「流動性」概念,其實一直埋藏于波斯的建築遺產與傳統觀念中。在該項目,從穹頂到天花板、到牆面再到地板,連貫的紋樣如同書寫或幾何繪圖,令建築各部分形成一種曖昧的聯繫,這種聯繫甚至令建築學元素上的涇渭都模糊起來。



建築形式的仿生則最為常見,它不僅可以取得新穎的造型,而且往往也能為發揮新結構體系的作用創造出非凡的效果。紐西蘭太平洋環境公司的建築師們設計的黃樹屋餐廳,位於一片紅樹林上。



建築主體為人工種植的白楊木條,欄杆用附近的紅衫木做成,充分利用了自然採光。



外形像是一個豆莢,建在一棵10米高的紅樹上,靈感源於昆蟲的繭,可容納30名用餐的客人。高架通道由當地的紅樹製成。



1986年在印度的新德裡綻放了一朵白色蓮花,這座運用幾何原理精密計算出的蓮花寺,它高34.27米,底座直徑74米,由三層花瓣組成,全部採用白色大理石建造。底座邊上有9個連環的清水池,拱託著這巨大的"蓮花"。



蓮花寺是新德裡的地標建築,人們都稱之為坐落新德裡的"雪梨歌劇院"。以其承載的文化和設計者巧具匠心的設計,每年吸引著數以千計的遊客前來參觀。白天,俯覽蓮花寺,在底座上的九個水池的襯託下,廟宇既有宗教和民族特色,又不失一種現代感。晚間,廟宇在白色燈光的照射下,猶如黑暗中漂浮水上的燈花。



本文根據綠維文旅創意建築設計研究院公眾號內容編輯整理

部分圖片來源攝圖網,部分來源網絡


綠維創意旅遊建築之綠色建築,請點擊「閱讀原文」


關注「綠維文旅」微信訂閱號,回復關鍵詞「田園綜合體、全域旅遊、特色小鎮、投融資、IP、十九大、自主旅遊、鄉村振興」,獲取更多政策、案例、研究等綜合信息。



相關焦點

  • 鳥瞰下國內十座「仿生」現代建築地標,哪一個更像創意「母體」?
    導語:鳥瞰下國內十座「仿生」現代建築地標,哪一個更像創意「母體」?當我國建築不再滿足於高樓大廈的建設,於是「仿生」建築就在我國快速得發展了起來,所謂的「仿生」建築就是仿照生物的特點和外觀的建築。精挑細選國內十座「仿生」建築(主要是仿照植物的),空中鳥瞰下,哪一個更像其設計創意的「母體」呢?各位小夥伴們,您又更喜歡哪一座的創意呢?1、蓮花-佛山世紀蓮體育中心位於廣東省的佛山市順德區,其中主體育場的外觀造型設計以「蓮花」為母體,空中鳥瞰猶如一朵蓮花盛開在佛山這片大地上,而其得名也是來源於形似「蓮花」的體育場。
  • 仿生建築
    仿生建築就是我們通過尋找、研究、模仿這些線索,研究和模擬自然界生物各種各樣的特殊本領,包括生物本身結構、原理、行為、功能、體內的物理和化學過程等,提煉出人類適宜的有用的元素與特徵,運用到建築活動中的思考應用模式。建築仿生學正是根據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規律,結合建築科學技術而進行綜合應用的科學。包括:城市仿生,功能仿生,結構仿生,形式仿生等方面。
  • 仿生建築初了解:世界知名仿生建築一覽
    從小小的一把剪刀到一輛車,再到可以翱翔天空的飛機,人類的在自我發展的過程中,從大自然汲取了非常多的創意和靈感,運用於自己的生存發展,並將之命名為仿生設計。在這當中最能彰顯設計師對於核心精髓把控能力的則是:仿生建築,以生物體功能組織和形象構成規律為研究對象,探尋自然界中科學合理的建造規律,並通過這些研究成果的運用來豐富和完善建築,促進建築形體結構以及建築功能布局等的高效設計和合理形成。從某個意義上說,仿生建築也是綠色建築,仿生技術手段也應屬於綠色技術的範疇,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健康的生活,改善生態環境。
  • 盤點全球仿生建築
    仿生建築是21世紀建築學領域的一項新運動,仿生建築學理論結合了生物學、美學等學科,把建築結構、建築功能和自然生態環境進行了結合和搭配
  • 什麼是仿生建築?
    以自然為標準仿生學用生態標準來判斷我們創新的可持續性。經過38億年的進化,大自然已經知道了什麼是有效的,什麼是持久的。以自然為指導仿生學是一種觀察和評價自然的新方法。仿生建築是一種多學科的可持續設計的科學方法,它不僅將自然作為美學靈感,更是深入研究和應用在自然環境和物種中發現的建築原理。
  • 中國驚豔眼球的綠色「仿生建築」
    仿生建築是以生物界某些生物體功能組織和形象構成規律為研究對象,探尋自然界中科學合理的建造規律,並通過這些研究成果的運用來豐富和完善建築的處理手法,促進建築形體結構以及建築功能布局等的高效設計和合理形成。從某個意義上說,仿生建築也是綠色建築,仿生技術手段也屬於綠色技術的範疇。
  • 生物仿生學與建築設計
    提起生物仿生學與建築設計,人們往往會想起蜂巢。蜜蜂確實是著名的「建築師」,它們用蜂蠟一晝夜能建造幾千間住宅(蜂巢),而且每間的底邊三個平面的銳角都是70°32′,體積幾乎都是0.25立方釐米。蜂巢的這種結構被人們仿製出來,並且由於工程蜂巢結構材料重量輕,強度和剛度大,隔熱和隔音性能好,已經被廣泛地用在飛機、火箭和建築結構上。人們模仿生物設計了許多建築結構,建築仿生學便應運而生。一般,人們都要求建築設計既節省人力、物力和時間,又美觀大方。建築仿生學為解決這個問題開闢了道路。我們知道,生物體和建築物一樣,時時都要受到各種自然力的作用。
  • 仿生建築受重視的原因分析
    自然界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建築仿生是一個老課題,也是一種最新的科研趨向,已成為一種新時代潮流,其目的是啟發建築設計合理創新,使城市環境達到生態平衡和持續發展,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城市仿生、結構仿生、功能仿生和形式仿生等方面。
  • 動物家具創意:仿生設計 潮爆眼球
    個性創意 要愉悅感  如今人們在追求簡約時尚風格的同時還會把自然元素融到一起,尤其是一些新銳設計師會把動物形態與人們的生活相連,並且設計出一系列與動物相關主題的家具,給人一種新穎的視覺感受。這類動物家具的出現,折射出家具設計和製造者們正努力打造釋放自我、與自然零距離接觸的生活森林,為日漸麻木的心靈注入一份清靈。  仿生設計 歷史悠久  野性不羈的大自然為設計師帶來靈感的原始素材,家具設計演繹仿生的概念歷史悠久。
  • 仿生建築的建築形式有哪些
    【學員問題】仿生建築的建築形式有哪些?  【解答】建築形式的仿生則最為常見,它不僅可以取得新穎的造型,而且往往也能為發揮新結構體系的作用創造出非凡的效果。最早應用仿生形式的近代建築師是西班牙人高迪(Antonio  Gaudi),他在巴塞羅納設計了許多帶有明顯動物骨骼形式的公寓建築,隱喻著這座海濱城市戰勝蛟龍的古老傳說。例如1904-1906年建的巴特洛公寓和1910年建的米拉公寓均是如此。埃羅。薩裡寧(Eero Saarinen)於1958年所作的美國耶魯大學冰球館形如海龜,1961年所作的紐約環球航空公司航站樓形如飛鳥,也都是舉世矚目的例子。
  • 全球十大仿生建築設計
    自然界的生物是人類的隱秘線索,通過尋找、研究、模仿這些線索,設計師可以找到最有序的設計,也即設計熵最低的設計。」建築設計當然也不例外,好的建築設計是仿生的,因為這樣的建築設計熵更低。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全球十大仿生建築吧!
  • 生物科技+創意設計助基塘生態養殖
    第四屆「順德農商銀行杯」美麗鄉村創意競賽進入評獎環節美麗田園,綠色基塘。昨天,第四屆「順德農商銀行杯」美麗鄉村創意競賽進入評獎環節,評委將從參賽入圍作品中評出優勝獎、創意獎、特別獎和村民參與獎,最高獲金達10000元。
  • 腦洞大開的:6大仿生建築,開眼了!
    仿生建築設計定義:模仿某些生物的結構和形態而獲得所期望的優良性能的建築
  • 仿生建築的新趨向
    新時代潮流  建築仿生已成為一種新時代潮流,也是建築文化的新課題。為了啟發建築合理創新,以及使城市環境達到生態平衡和持續發展,建築仿生學是一種重要手段。建築仿生學是根據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規律,並結合建築科學技術特點而進行綜合應用的科學。
  • 全球12大仿生建築(全文)
    網易探索6月23日訊,仿生建築是21世紀建築學領域的一項新運動,仿生建築學理論結合了生物學、美學和自然界中的科學規律。仿生建築學把人類的建築結構、建築功能、和自然生態環境進行了結合和搭配。據專家介紹,目前的建築仿生學的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城市環境仿生,建築功能仿生,建築形式仿生,建築內部結構仿生。
  • 仿生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新
    仿生元素;服裝設計;靈感;趨勢   隨著服裝設計行業的迅速發展,消費者的自然生態情懷甦醒,仿生元素成了服裝創新設計的靈感源泉;同時,這一創新運用也增強了服裝設計行業的活力,滿足了消費者更高層次的追求。
  • 十大案例讓你了解仿生設計!
    什麼叫仿生?仿生和設計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 鞘翅絲館:為你展示仿生技術建築改變未來建築環境的可能性
    提到仿生建築、仿生技術建築,就不得不提位於Vitra校園的鞘翅絲館。這一在產業機器人的幫助下生產成的仿生技術建築,在Vitra設計博物館的人與機器設計主題展中就備受關注,可以說是展覽會的一大亮點,仿生織錦的應用是他的主要特徵之一。
  • 冰城賽科技 瑞雪搏創意 || TRCC第八屆全國機器人創意設計大賽隆重...
    來自全國的近600支代表隊集結於此,進行科技和創意的博弈,賽隊數量為歷屆最多。參賽選手分別來自高等學校在校的研究生、大學生,科研院所及企業的研發人員,機器人愛好者和中小學科技教師,同時邀請了部分中小學賽隊參賽、觀摩。
  • 14大神奇的仿生科技:粘性機器人創意來源於壁虎
    以下十四種仿生發明技術的創新靈感都來源於大自然的動物和人類身上,充分體現了大自然無與倫與的神奇力量。  1.模仿大象鼻子的機器人手臂  機器人總是受到當時計算機發展水平的限制。不過,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持續發展,它們可以為機器人的動作提供越來越複雜的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