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Tet酶「只關不開」?我科學家證明免疫調節的「精準閉環」
原標題:Tet酶「只關不開」?我科學家證明免疫調節的「精準閉環」 24日,《自然》雜誌在線刊登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曹雪濤院士團隊的論文,報導了DNA修飾酶Tet2分子促進機體增加天然免疫細胞數量和功能的新機制,這一機制通過調控RNA修飾完成其功能。
-
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生物物理所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microRNA通過調節/微調炎症反應在免疫系統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儘管miRNA在細胞發育和腫瘤發生中發揮的作用在早期研究中已被發現,但這些小分子RNA在免疫系統發育與功能上的重要性直到最近才被觸碰。早期的研究揭示,miRNA在調節免疫反應和炎症反應中發揮作用。雖然炎症反應可以抵抗病原刺激並促進癒合,但如果沒有必要的內部負調控子進行嚴格控制,炎症反應可能會造成比病原感染更嚴重的損害。失控的免疫反應將會導致多種不同形式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皰疹病毒是一個古老的病毒家族,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多種策略,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反應,以成功地感染細胞並建立持續的潛伏感染。
-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科學家可能發現控制COVID-19免疫反應的關鍵
他們認為,通過抑制因子D,它將減少使COVID-19如此致命的炎症反應。他們的研究發表在《血液》雜誌上。研究人員認為,可能已經在研發藥物的其他適應症可能會阻斷D因子。對SARS-CoV-2的研究清楚表明,該病毒使用其刺突(S)蛋白附著在細胞上。它通常在肺,血管和平滑肌的細胞表面捕獲硫酸乙醯肝素,硫酸乙醯肝素是一種大型的複雜糖分子。
-
TREML4受體調節炎症和先天免疫細胞的凋亡
TREML4受體調節炎症和先天免疫細胞的凋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8 22:14:01 在細菌性敗血症個體中TREML4受體調節炎症和先天免疫細胞凋亡,這一研究成果由澳大利亞樂卓博大學Hamsa Puthalakath
-
結構細胞是器官特異性免疫反應的關鍵調節因子
結構細胞是器官特異性免疫反應的關鍵調節因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4 17:25:24 奧地利科學院Christoph Bock研究組的最新工作表明,結構細胞是器官特異性免疫反應的關鍵調節因子。
-
最新研究揭示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相互調節機制
華中科技大學科研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相互調節機制,國際權威期刊《臨床研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據介紹,腫瘤包含大量的異常血管結構,由於腫瘤細胞快速生長消耗大量活性氧,形成一個低氧微環境。腫瘤微環境中含有大量細胞外基質、血管結構以及腫瘤細胞,也包括大量浸潤的免疫細胞,如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等。
-
Nat Immunol:轉錄抑制物Hes1通過調節轉錄延伸緩解炎症反應
免疫因子的產生會受到多種水平的負向調控,其中包括表觀遺傳學修飾以及染色質組裝等等。事實上,很多調控環節都發生在轉錄起始之前。不過,最近一些研究也表明轉錄後的調控作用也參與了免疫調節因子的產生。轉錄的延伸是一個多步驟的過程,早期RNA聚合酶II(Pol II)與靶基因上遊啟動子區域結合,並進行一小段RNA的合成(直到轉錄起始位點下遊50nt為止),然後中止。
-
Cell Metab:免疫系統在調節體重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016年9月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愛爾蘭、美國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員揭示出在人體調節體重的能力中,高達40%可能是由免疫系統決定的。人體有一種非常強大的反應來防止體重減輕,如今我們知道這涉及免疫系統。」「我們通常認為免疫系統的作用就是抵抗感染和疾病。然而,從進化的角度來說,突然或快速的體重減輕可能是生存的一種更加直接的威脅。這種免疫系統反應產生的一種後果是儘管採取最好的努力來控制卡路裡攝入和進行鍛鍊,人們還需努力減輕體重。
-
環狀RNA在免疫炎症反應中的作用及其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進展
circRNA可由外顯子或內含子產生,兩種circRNA在基因表達調控方面具有潛在功能的證據都已被發現。最近研究顯示,內源性的circRNA可作為微小RNA(microRNA,miRNA)海綿與miRNA結合併因此抑制它們的功能,而且一些研究已經證實miRNA與骨關節炎、糖尿病、口腔癌等多種類型的人類疾病有關,因此circRNA的海綿活動也會影響這些疾病的生物學過程。
-
【學術前沿】 突破,武漢大學鍾波團隊發現泛素化調節cGAS的穩定性...
【學術前沿】 突破,武漢大學鍾波團隊發現泛素化調節cGAS的穩定性並促進細胞抗病毒反應和自身免疫 2020-05-29 03: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研究發現:5-羥色胺可調節人的攻擊性
研究發現:5-羥色胺可調節人的攻擊性 2008年06月10日 09:23 來源:新華網 發表評論
-
在sars-cov-2變異體中發現的突變改變了天然免疫反應
Tohoku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編輯酶很可能是新冠肺炎病毒的一種突變背後的原因,這種突變刺激人體免疫細胞釋放促炎症分子,稱為細胞因子。這一發現發表在《科學報告》雜誌上,這對於了解病毒是如何進化的是很重要的。
-
半胱天冬酶-12並不作為炎性體的負調節物
炎性體包括半胱天冬酶-1(caspase 1)、PYCARD和NALP,有時也包括半胱天冬酶-5(caspase 5,也被稱作半胱天冬酶-11或ICH-3)。它是在骨髓細胞(myeloid cell)中產生的,也是先天性免疫系統的一個組分。炎性體的確切組成依賴於啟動炎性體組裝的激活物,如雙鏈RNA和石棉會引發不同的炎性體組成。炎性體促進炎性細胞因子IL-1β和IL-18成熟。
-
Nature | 李月明團隊揭示先天免疫系統反應蛋白IFITM3在阿爾茨海默...
AD可以分為家族性AD(FAD)和遲發性AD(LOAD),雖然兩種AD的病理特徵和功能連接性相似,然而人們對γ-分泌酶在遲發性阿爾茨海默病中的作用知之甚少。儘管目前四個必需亞基對γ-分泌酶的調節已經被研究的比較充分,最近的研究表明,γ-分泌酶還有兩個獨特的特徵: 1)只有一小部分的γ-分泌酶四亞基複合物具有催化活性; 2)γ-分泌酶可以被γ-分泌酶非必要調節蛋白調節。
-
Nature發現一種前所未知的機制調節分離酶的活性
分離酶在該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在每個單細胞分裂的過程中,染色體上的遺傳信息必須在新形成的子細胞之間平均分配。分離酶在該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近日,來自拜羅伊特大學的Susanne Hellmuth和Olaf Stemmann領導的研究組發現了一個以前未知的機制,該機制可調節分離的活性。
-
QM/MM酶催化反應機制研究
酶反應機理研究是化學、生物學中的核心問題之一,長期以來受到廣泛關注。不過酶催化反應研究相當複雜,無論實驗還是計算模擬都充滿挑戰,這主要是因為酶反應過程的多尺度特性[1]: 如圖1所示,反應底物化學鍵斷裂與生成、蛋白局部胺基酸殘基的運動往往在飛秒到皮秒的時間尺度,若要描述溶劑分子例如水的動力學行為至少需要皮秒時間尺度,蛋白a-helix、b-sheet等二級結構運動周期在納秒級別,而蛋白(酶)摺疊等高級結構形成的時間尺度則更長,位於微秒到毫秒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