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腸道神經元幫助免疫系統調節腸道炎症

2020-12-05 生物谷

2016年1月25日訊 /生物谷BIOON/ --免疫系統主要負責防禦機體可能遭受的感染,因此會始終保持警覺保護機體免受外來威脅,但是免疫系統過度敏感也會造成過度炎症反應並會導致永久性組織損傷,因此保證免疫系統應答的平衡對於機體健康狀況的調節非常重要。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小腸內的神經元細胞能夠向免疫細胞發送信號,在保護小腸組織免受過度炎症損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上,這項發現對於腸易激症候群等胃腸道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提示意義。

小腸組織中存在著許多類型的免疫細胞,其中包括巨噬細胞,但巨噬細胞也存在不同的群體。固有層巨噬細胞是非常靠近小腸壁的一群細胞,而肌層巨噬細胞則位於小腸組織的更深層部位,距離穿過小腸的物質相對較遠。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一種能夠展現細胞三維結構形態的成像技術直接觀察了上述兩群巨噬細胞之間存在的差別,結果發現這兩群細胞除了在形態和細胞運動方面存在一定差異,研究人員還注意到這些巨噬細胞在小腸神經元周圍的分布也存在差異。

隨後研究人員對這兩群巨噬細胞的基因表達進行了分析,發現固有層巨噬細胞傾向於表達促炎症基因,與之相比,肌層巨噬細胞傾向於表達抗炎症基因,並且在小腸感染發生之後肌層巨噬細胞的抗炎基因表達也會得到增強。

於是研究人員提出一個問題,肌層巨噬細胞對感染產生快速應答的信號來自於哪裡?經過研究之後他們得出結論,其中一部分信號可能來自於肌層巨噬細胞圍繞的神經元。

腸腦軸如何阻止炎症?

在另外一些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肌層巨噬細胞攜帶了一些細胞表面受體,幫助它們應答神經元產生的去甲腎上腺素信號。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受體的出現可能是神經信號調節免疫細胞進而阻止炎症反應的一種新機制。

他們還發現肌層巨噬細胞會在感染發生後一到兩小時內發生激活,這一應答速度明顯快於完全依賴免疫系統的應答過程,因此研究人員表示這些位於小腸深層組織內的巨噬細胞接收了神經元產生的信號,即使沒有直接接觸到病原體也能夠對感染產生快速應答。

這項研究對於小腸神經元與巨噬細胞之間的信號交流進行了深入探討,同時提示在一些嚴重的腸道感染過程中,這種交流機制可能得到了阻礙,進而導致了組織損傷以及胃腸道疾病的發生。因此這項研究對於炎症導致的胃腸道疾病治療具有重要提示意義。(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doi:10.1016/j.cell.2015.12.023

Neuro-immune Interactions Drive Tissue Programming in Intestinal Macrophages

Ilana Gabanyi1, 3, 4, Paul A. Muller1, 4, Linda Feighery1, Thiago Y. Oliveira2, Frederico A. Costa-Pinto1, 3, Daniel Mucida1

Proper adaptation to environmental perturbations is essential for tissue homeostasis. In the intestine, diverse environmental cues can be sensed by immune cells, which must balance resistance to microorganisms with tolerance, avoiding excess tissue damage. By applying imaging and transcriptional profiling tools, we interrogated how distinct microenvironments in the gut regulate resident macrophages. We discovered that macrophages exhibit a high degree of gene-expression specialization dependent on their proximity to the gut lumen. Lamina propria macrophages (LpMs) preferentially expressed a pro-inflammatory phenotype when compared to muscularis macrophages (MMs), which displayed a tissue-protective phenotype. Upon luminal bacterial infection, MMs further enhanced tissue-protective programs, and this was attributed to swift activation of extrinsic sympathetic neurons innervating the gut muscularis and norepinephrine signaling to β2 adrenergic receptors on MMs. Our results reveal unique intra-tissue macrophage specialization and identify neuro-immune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teric neurons and macrophages that induces rapid tissue-protective responses to distal perturbations.

相關焦點

  • Science|腸道菌群調節的CART+腸道神經元可調節血糖
    去除微生物群則導致NLRP6和Caspase 11依賴性CART+神經元的丟失,損傷葡萄糖調節。即,iEAN亞群或能夠獨立於中樞神經系統調節血糖水平。研究人員進一步利用免疫螢光分析證實了神經肽的蛋白質水平具有區域特異性分隔,並確定了腸內神經元數量的區域差異。腸道菌群的密度和多樣性從近端到遠端逐漸增加,是否不同區域的iEAN翻譯差異受到菌群的影響?
  • 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03:01 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Joao B.
  • DR3信號通路通過調控ILC3從而調節腸道炎症的新機制
    該研究報導了DR3信號通路通過調控腸道3型天然淋巴細胞(group 3 innate lymphoid cell,ILC3)從而調節腸道炎症的新機制。過去的研究表明,DR3/TL1A信號通路能夠通過促進Th1和Th17的免疫應答從而在炎症性腸病中發揮致病作用。同時還有研究表明DR3/TL1A信號通路能夠維持腸道Treg細胞的穩態水平,從而發揮免疫抑制的作用,緩解腸炎的發生。ILC3是固有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腸道免疫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且ILC3表達高水平的DR3。然而,TL1A/DR3信號通路對ILC3s的調控機制目前仍不明確。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同時,免疫系統對腸道菌群又有制約和調控作用,如對正常菌表現為免疫耐受,對病原菌表現為免疫排斥,一旦二者間的平衡被破壞,就會導致疾病。本文分4 部分,就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系統間的關係,結合國內外最新進展進行綜述。
  • 餵食依賴性VIP神經元與ILC3之間的迴路調節腸道屏障
    餵食依賴性VIP神經元與ILC3之間的迴路調節腸道屏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4 15:16:21 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Dan R.
  • 腸道菌群是如何控制免疫系統的?
    免疫系統大家都不陌生,我們的免疫系統以非常複雜的方式保護我們的健康,比我們之前想像的要複雜得多。健康的免疫系統可以幫助我們成功的消滅外來入侵者甚至癌症。當我們的免疫系統不恰當地攻擊身體的健康組織時,就會產生自身免疫;而當免疫系統錯誤地對不構成威脅的東西(比如食物)做出反應時,那就是過敏。
  • 研究揭示FADD和Caspase-8調節腸道穩態和炎症的機制
    研究揭示FADD和Caspase-8調節腸道穩態和炎症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 13:31:13 近日,德國科隆大學Manolis Pasparakis研究團隊發現
  • 腸道微生物組如何幫助免疫系統對抗癌症? | 前沿資訊
    腸道微生物組如何幫助免疫系統對抗癌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出現,使免疫系統「鬆掉剎車」,發動對腫瘤細胞的攻擊——是癌症免疫療法領域的重大突破。然而,這種治療並不適用於所有人,且通常伴有明顯的副作用。因此,基於個體可能產生的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反應對患者進行分層,可以使癌症治療個性化。
  • 輔助性T細胞:調節腸道幹細胞自我更新分化
    儘管科學家們知道沿著腸壁排列的上皮細胞和構成腸道結締組織的基質細胞與腸道幹細胞「交談」,但是仍不清楚的是免疫系統是否以及如何參與這種交談。人們所面臨的挑戰在於弄清楚參與交談的各方是誰,以及它們如何作出貢獻。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布羅德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檢測到一部分腸道幹細胞與生活在腸道中的輔助性T細胞(Th細胞)之間存在一種新的交談形式。
  • 大腦的健康,也受腸道通透性的影響
    粘液由杯狀細胞分泌,充當機械保護層,還含有消化和抗菌酶及抗體,並會水合上皮層,並幫助其再生。上皮層除了在吸收營養物質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外,由於上皮細胞之間的緊密連接,也起到物理屏障的作用。此外,腸內分泌細胞分布在上皮層。這一層連同固有層也是體內最大的免疫細胞庫,即黏膜相關免疫細胞的宿主。
  • 丙酸能增加腸道調節性T細胞的分化和功能
    腸道微生物組不僅對健康機體起著重要作用,而且對慢性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MS)也很重要。在腸道內,食物、微生物組和它們的代謝產物與免疫系統發生相互作用,甚至可以影響到遙遠的人體結構,比如大腦。腸道微生物群就像一個與環境相互作用並自給自足的內分泌器官。
  • 炎症性腸病是怎麼回事?提醒:這幾個治療方法,可調節腸道菌群
    當病毒、細菌、衣原體等病原體感染後引起腸道黏膜的炎症反應,同時感染引發血管和腸黏膜損傷,導致黏膜屏障受到破壞,腸道內菌群紊亂,免疫調節失衡,腸道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進一步造成組織損傷,從而出現腹瀉、腹痛、粘液膿血便等臨床表現。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誘導的中樞神經系統炎症與腸道微生物有關!
    星形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中的豐富細胞,在神經元代謝相關的發育和體內穩態中具有調節神經活動、突觸形成、限制膠質細胞維護血腦屏障等作用,這些穩態機制的失調是多種神經系統疾病的重要發病機制。小鼠實驗證明,LAMP1+TRAIL+星形膠質細胞通過誘導T細胞凋亡來限制中樞神經系統(CNS)炎症,該途徑由腦膜IFNγ+ NK細胞維持,並受到腸道微生物的調節。DOI: 10.1038/s41586-020-03116-4為了鑑定新的星形膠質細胞亞群,研究人員使用流式細胞術檢測了266個抗體與小鼠星形膠質細胞的結合。
  • 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可從腸道菌群入手!
    研究發現人體微生物確實會表達產生一些與宿主蛋白類似的同源蛋白,而這些蛋白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引起宿主免疫失衡,造成自身免疫疾病。 那麼,我們是否可能通過調控微生物來治療自身免疫疾病呢?是否只需要消除這些致病的微生物就可以了呢? 今天我們特別關注腸道微生物與自身免疫疾病。希望該文能夠為產業人士和相關讀者帶來一些啟發與幫助。
  • 前沿研究丨腸道菌群是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潛在靶點
    編者按人體胃腸道系統寄居著上萬億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統稱為腸道菌群,在調節宿主免疫和代謝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常情況下,腸道菌群失調會帶來各種慢性疾病的發生,如肥胖、2型糖尿病等。此外,大量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宿主的神經系統功能及相應的情緒和行為密切相關。腸道微生物影響神經系統功能的確切機制是複雜的,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近些年提出的「腸道菌群-腸-腦軸」概念可用於探索腸道菌群、腸道和腦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腸道菌群-腸-腦軸是一種雙向的通信網絡,包括神經系統(如中樞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腸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和腸道菌群。
  • 免疫系統如何處理腸道過多的微生物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懷疑,腸道的免疫系統在面對如此多的刺激時,會採取一種不同尋常的粗暴方式來控制種群數量,保護自己免受外來入侵者的入侵。比如大量生產非特異性抗體,並無偏見地強制清除腸道的整個微生物群體。
  • ...腸道免疫系統存在贏家克隆,所產生的抗體可靶向作用於特定腸道...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猜測,腸道的免疫系統在面對如此多的外來刺激時,會採取一種不同尋常的粗暴方式來控制腸道微生物群體數量,保護自己不受外來入侵者的侵害:它大量產生非特異性抗體,從而毫無偏見地整理腸道的整個微生物群體。但是,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腸道的局部免疫系統可以相當精確地產生抗體,而且所產生的抗體似乎靶向特定的微生物群。
  •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3步1個月改善腸道,提升免疫力
    腸道菌群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生活在如今這個現代化社會,我們被很多「新玩意兒」所包圍:廣譜抗生素、各種藥物(例如:抗炎藥、抑酸藥)、激素、食品添加劑、農藥、轉基因食品...... 他們會破壞腸道菌群,從而破壞免疫系統。
  • 腸道菌群新功能,觸發人體免疫防禦機制,幫助人體抵禦病毒感染
    這項研究首次在小鼠模型上描述了腸道細菌是如何幫助抵禦病毒感染的。研究團隊發現並確定了一組腸道微生物可以觸發免疫細胞釋放排斥病毒的Ⅰ型幹擾素。並進一步鑑定了一種位於細菌外膜的多糖A(PSA)可以開啟機體的免疫保護級聯,而這種分子或將成為增強人類抗病毒免疫的藥物的基礎。
  • 陳根:電子菸不美好,影響腸道健康引發腸道炎症
    此外,近日,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僅電子菸蒸汽,即不含尼古丁或香料,就可能引發腸道炎症。研究人員發現,長期使用不含尼古丁的電子菸導致「腸道滲漏」,微生物和其他分子從腸道滲出,導致慢性炎症。這種炎症可導致多種疾病和條件,包括炎症性腸病、痴呆、某些癌症、動脈粥樣硬化、肝纖維化、糖尿病和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