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深度「解碼」環形RNA 為臨床診斷提供新思路

2020-12-01 中國新聞網

中國科學家深度「解碼」環形RNA 為臨床診斷提供新思路

2019-04-26 15:02:43來源:光明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邢天然

2019年04月26日 15:02 來源:光明日報

參與互動 

  我科學家深度「解碼」環形RNA
  為自身免疫疾病的臨床診斷提供新思路

  【科技前沿】

  本報上海4月25日電(記者顏維琦)環形RNA是一類廣泛表達、但在生物體內功能不詳的新型非編碼RNA分子家族。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最新研究發現,環形RNA就像參與天然免疫系統調控穩定的「天使」一樣,管理著抗病毒「衛士」——天然免疫因子PKR的活性。在細胞受到病毒感染時,環形RNA會被大規模「清除」從而釋放抗病毒「衛士」PKR參與抗病毒免疫反應;而在抗病毒「衛士」PKR過度激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病人體內,環形RNA含量顯著降低,無法作為天然免疫系統調控穩定的「天使」繼續發揮功能。該研究為環形RNA在天然免疫中的重要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礎,並為自身免疫疾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思路。4月25日,相關論文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上。

  人類基因組序列中僅1%~2%為蛋白質編碼序列,而98%為非編碼序列,其中很多是長非編碼RNA包括環形RNA。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隱身於細胞中數以萬計的環形RNA逐漸浮出水面。但與已經被科學家反覆深度剖析論證與人類生命活動密切相關的線形RNA相比,RNA分子家族的「新人」——環形RNA身上至今仍有許多未解之謎。

  研究組的前期研究證明,環形RNA生成速度緩慢,這類具有閉合環狀結構的非編碼RNA分子內部並不簡單,傾向於形成16~26個鹼基對莖環結構。它們獨特的「造型」能夠被天然免疫因子PKR識別並結合,因此,PKR活性受到抑制,可以避免體內因PKR過度激活引起的免疫反應。當病毒入侵細胞後,環形RNA會被核糖核酸酶RNase L大規模「切割」降解,而緩慢的環形RNA生成速度不足以回補這些被降解的環形RNA,PKR得以釋放而進一步激活,引發一系列抗病毒的「連鎖反應」。

  眾所周知,紅斑狼瘡是一類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出現故障的疾病。研究人員通過檢測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人體內免疫細胞發現,環形RNA含量相對正常人明顯降低,PKR免疫因子一直處於過度激活狀態,從而引發體內免疫應答系統過度「運轉」。科研人員通過使用技術手段讓環形RNA在病人來源的免疫細胞內數量增多,可以觀察到過度激活「運轉」的天然免疫因子PKR及其下遊免疫信號通路被顯著「控制」,進一步提示環形RNA就像參與天然免疫系統調控穩定的「天使」一樣,管理著抗病毒「衛士」PKR的活性。

  這一發現不僅首次揭示了環形RNA的降解機制及其特殊的二級結構特徵,並將環形RNA與天然免疫應答調控機制以及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發病機制聯繫在一起開展研究,為免疫炎症的自身調控方式提出了新的觀點,也為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發病機制及未來的幹預治療提出了新的思路與潛在靶點。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楊力研究組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沈南研究組合作完成。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深度「解碼」環形RNA 為自身免疫疾病的臨床診斷提供新思路
    在細胞受到病毒感染時,環形RNA會被大規模「清除」從而釋放抗病毒「衛士」PKR參與抗病毒免疫反應;而在抗病毒「衛士」PKR過度激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病人體內,環形RNA含量顯著降低,無法作為天然免疫系統調控穩定的「天使」繼續發揮功能。該研究為環形RNA在天然免疫中的重要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礎,並為自身免疫疾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 上海科學家研究發現環形RNA重要功能 為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提供...
    近期,一項由上海科學家團隊主導的研究,通過揭示環形RNA(核糖核酸)在天然免疫過程中的重要功能,為該類疾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思路。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合作完成,相關論文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上。
  • 【科技日報】環形RNA家族,藏著治療紅斑狼瘡新靶點
    科技日報記者從中科院生化所了解到,該研究首次發現擁有獨特結構的環形RNA可以抑制天然免疫因子PKR的活性。細胞受病毒感染時,環形RNA被大規模「清除」,PKR得到釋放並參與到抗病毒免疫,由此證明,病人體內環形RNA的「低含量」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密切相關。該研究為自身免疫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思路,相關論文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上。
  • 環形RNA家族,藏著治療紅斑狼瘡新靶點
    科技日報記者從中科院生化所了解到,該研究首次發現擁有獨特結構的環形RNA可以抑制天然免疫因子PKR的活性。細胞受病毒感染時,環形RNA被大規模「清除」,PKR得到釋放並參與到抗病毒免疫,由此證明,病人體內環形RNA的「低含量」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密切相關。該研究為自身免疫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思路,相關論文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上。
  • 上海科學家《細胞》刊文:環形RNA在天然免疫中有重要功能
    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最新研究發現,環形RNA就像參與天然免疫系統調控穩定的「天使」一樣,管理著抗病毒「衛士」——天然免疫因子PKR的活性,從而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新思路。相關論文於北京時間4月25日23時30分左右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上。
  • 【中國科學報】環形RNA在免疫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RNA可以抑制天然免疫因子PKR的活性,在細胞受病毒感染時環形RNA被大規模「清除」從而釋放PKR參與抗病毒免疫,揭示病人體內環形RNA的「低含量」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密切相關。  研究人員在研究環形RNA的二級結構過程中發現,環形RNA內部並不簡單,傾向於形成16~26個鹼基對的莖環結構。它們獨特的「造型」能夠被PKR識別並結合,由此,PKR活性受到抑制,可以避免體內因PKR過度激活引起的免疫反應。而細胞中的核糖核酸酶RNase L則可以讓PKR恢復自由身。
  • Cancer Cell:RNA編輯為腫瘤的精準治療提供新思路
    Cell子刊Cancer Cell於4月26日在線發表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闡述在癌細胞中A-to-I RNA編輯如何對蛋白質多樣性造成影響,這或許能為腫瘤的精準治療提供一個新思路。癌症為什麼難以治療?因為癌症可能來源於截然不同的蛋白質類型和突變,導致他們沒有共同點。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肺腺癌分子圖譜全景
    圖說:中國科學家完成大規模臨床肺腺癌蛋白質組草圖的繪製工作 採訪對象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亞寧)肺癌是我國乃至全世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特別是肺腺癌約佔所有肺癌的一半。蛋白質幾乎是所有藥物的作用靶點。
  • 試驗對比了RNA測試與DNA-RNA測試診斷不確定甲狀腺結節的有效性
    比較Afirma基因組測序分類器RNA測試和ThyroSeq v3多基因基因組分類器DNA-RNA測試的診斷性能時,發現在診斷細胞學不確定的甲狀腺結節惡性腫瘤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方面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 北京生科院提出環形RNA全長轉錄本重建和定量新方法
    該研究提出全新的環形轉錄本重構與定量的方法(CIRI-full),通過環形轉錄本測序中的反向重疊區特徵獲得全長序列,既有效解決了環形轉錄本內部結構的重構難題,也為環形轉錄本中不同剪切產物的定量提供了新思路。
  • 解碼CD30+淋巴瘤診斷,Get臨床與病理必備知識點
    掌握這些臨床和病理特徵,進行綜合診斷 sALCL和cHL的診斷應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和病理學檢查等進行,病理診斷為診斷「金標準」。值得注意的是,淋巴瘤的病理診斷需綜合應用形態學、免疫組織化學(IHC)、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以及流式細胞術等,尚無一種方法可以單獨定義為「金標準」[2]。
  • 新型吸附劑或為海水淡化提供新思路
    聊點科技【新型吸附劑或為海水淡化提供新思路】近期,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的區然雯副教授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王煥庭教授合作研發出一種新型環保吸附劑,藉由光亮的調節,不僅可以快速吸附水中的鹽離子從而獲得淡水,還能將吸附的這些鹽離子成功析出從而使得吸附劑可以循環使用。這一成果或將為未來開發低能耗的海水淡化技術提供一種新思路。
  • 環形RNA與線性RNA定量比較新方法-CLEAR
    該研究發布了升級版的環形RNA與線形RNA直接定量比較的分析系統CIRCexplorer3-CLEAR,用於開展環形RNA的精準定量研究。真核生物中的反向剪接可以將外顯子序列反向首尾連接形成環形RNA。
  • B肝纖維化臨床智能診斷獲新突破
    針對這一臨床挑戰性問題,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通過多項技術創新,將影像組學領域中基於深度學習的醫學影像大數據人工智慧分析技術,應用於超聲彈性成像的計算機輔助診斷。通過相關模型和算法的定製化設計,使其能夠基於超聲彈性圖像,無創、智能化分期診斷患者的肝纖維化程度,從而輔助醫生實現B肝患者的個性化治療決策。
  • 復旦科學家發現腦區調控動機行為機制,為睡眠障礙治療提供新思路
    該研究可為臨床治療睡眠障礙、藥物成癮等精神疾病提供新思路。近日,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已在線發表了該成果。為搞清楚這一問題,研究人員運用神經科學前沿研究方法,發現腹側蒼白球(腦區)中有一類抑制性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在覺醒期時活性升高,而在睡眠期時活性降低。
  • 臨床分子診斷自動化的應用現狀與展望
    分子診斷以其快速、靈敏、精準的特點在疾病發生、發展、預後等各個階段均可發揮一定的作用而使其在醫療行業中得到了較廣泛的認可。一分子診斷及分子診斷自動化概述分子診斷是應用分子生物學的技術和方法獲得人體生物大分子及其體系存在結構或表達調控的變化水平,為疾病的防治、預測、診斷、治療和預後判斷提供信息和決策依據的新興的檢驗醫學分支學科[1,2,3]。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
    中國科學家發現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 中國科學院科技攝影聯盟 謝震霖 攝中新網上海6月11日電 (鄭瑩瑩)據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11日發布的消息,中國科學家最新發現了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相關研究論文於北京時間
  • 科學家發布環形RNA與線性RNA定量比較新方法-CLEAR
    該研究發布了升級版的環形RNA與線形RNA直接定量比較的分析系統CIRCexplorer3-CLEAR,用於開展環形RNA的精準定量研究。  真核生物中的反向剪接可以將外顯子序列反向首尾連接形成環形RNA。
  • 聚焦分子病理,為腫瘤疾病提供精準診斷
    為了向病理學界傳遞國內外最新的分子病理進展,4月19-21日,由艾迪康醫學檢驗中心主辦的「2013年腫瘤分子病理診斷及臨床治療新進展」暨「2013年艾迪康海內外華人學者病理診斷研討會」在杭州隆重開幕,來自全國各地區100餘位病理和腫瘤科臨床醫生參會。
  • 科學網— 為腫瘤診斷和治療提供中國方案
    為腫瘤診斷和治療提供中國方案   顧殷敏觀察試驗數據。 ■本報記者 沈春蕾 早期診斷生物標誌物和潛在的治療靶點的鑑定是癌症臨床領域亟須解決的科學問題。 「最初,我們一直鑑定不到DMDRMR的結合蛋白,甚至還曾推測DMDRMR也許不通過結合蛋白執行它的功能。」顧殷敏告訴記者,「最終,我們摸索到了一定的RNA與蛋白孵育比例,終於鑑定到IGF2BP3是DMDRMR的結合蛋白,並且二者促癌是互相依賴與協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