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發現一種非編碼RNA具有重要功能

2021-01-08 生物谷

專題:Nature報導

來自哈佛-麻省的白頭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生物學系,Koch高級癌症研究中心等處的研究者發現了一類大型的非編碼RNA,這些RNA的特性揭示來哺乳動物基因組的又一重大發現。該研究成果發表在2月1日的Nature在線版上。

該研究發現了一類新型的「大型插入性非編碼RNA」(large intervening non-coding RNA,簡稱,lincRNAs),研究者發現lincRNAs對生命體的健康以及疾病都具有重要的影響意義,其中包括,對癌症,免疫信號和幹細胞生物學特性都具有影響意義。

據白頭研究所的主管,Eric Lander介紹,我們一直清楚,人類基因組秘密有待人們探索,但是令人意外的是,竟然有類如此大型的編碼non-coding RNA的基因被我們錯失,知道現在才被發現。

以前經典的基因組學理論認為,人類和小鼠的基因組可編碼大型的RNA分子,這些大型的RNA在進化上並不屬於保守型,由於多變,科學家們認為這些大型的RNA分子並沒有生物學功能,將其比喻為只是基因組上的「噪音」(genomic noise)。然而,新發現的lincRNAs(1000多種)卻是一種進化上保守的RNA分子,並且最令人驚訝的是它還具有多種生物功能。

科學家們用細胞技術檢測出100多個lincRNAs的生物學功能,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有些lincRNA還是調節轉錄的關鍵影響因子,比如說,p53,NKkB,Sox2,Oct4(也稱Pou5f1)和Nanog。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lincRNAs不僅對胚胎幹細胞的多能性的維持具有重要的意義,對細胞增殖作用也具有重大的影響作用,它參與多種生物功能,具有重大的意義。

這無疑是非編碼RNA(non-coding RNA)研究的一大重大發現。(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Nature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1 February 2009 | doi:10.1038/nature07672

Chromatin signature reveals over a thousand highly conserved large non-coding RNAs in mammals

Mitchell Guttman1,2, Ido Amit1, Manuel Garber1, Courtney French1, Michael F. Lin1, David Feldser3, Maite Huarte1,6, Or Zuk1, Bryce W. Carey2,8, John P. Cassady2,8, Moran N. Cabili7, Rudolf Jaenisch2,8, Tarjei S. Mikkelsen1,4, Tyler Jacks2,3, Nir Hacohen1,9, Bradley E. Bernstein1,10,11, Manolis Kellis1,5, Aviv Regev1,2, John L. Rinn1,6,11,12 & Eric S. Lander1,2,7,8,12

1 Br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Harvard, 7 Cambridge Center,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02142, USA
2 Department of Biology,
3 The Koch Institute for Integrative Cancer Research,
4 Division of Health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and,
5 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02139, USA
6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Boston, Massachusetts 02215, USA
7 Department of Systems Biology, Harvard Medical School, Boston, Massachusetts 02114, USA
8 Whitehead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9 Cambridge Center,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02142, USA
9 Center for Immunology and Inflammatory Diseases,
10 Molecular Pathology Unit and Center for Cancer Research,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Charlestown, Massachusetts 02129, USA
11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Harvard Medical School, Boston, Massachusetts 02115, USA
12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There is growing recognition that mammalian cells produce many thousands of large intergenic transcripts1, 2, 3, 4. However, the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transcripts has been particularly controversial.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well-characterized examples, most (>95%) show little evidence of evolutionary conservation and have been suggested to represent transcriptional noise5, 6. Here we report a new approach to identifying large non-coding RNAs using chromatin-state maps to discover discrete transcriptional units intervening known protein-coding loci. Our approach identified 1,600 large multi-exonic RNAs across four mouse cell types. In sharp contrast to previous collections, these large intervening non-coding RNAs (lincRNAs) show strong purifying selection in their genomic loci, exonic sequences and promoter regions, with greater than 95% showing clear evolutionary conservation. We also developed a functional genomics approach that assigns putative functions to each lincRNA, demonstrating a diverse range of roles for lincRNAs in processes from embryonic stem cell pluripotency to cell proliferation. We obtained independent functional validation for the predictions for over 100 lincRNAs, using cell-based assays. In particular, we demonstrate that specific lincRNAs are transcriptionally regulated by key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these processes such as p53, NFB, Sox2, Oct4 (also known as Pou5f1) and Nanog. Together, these results define a unique collection of functional lincRNAs that are highly conserved and implicated in diverse biological processes.

相關焦點

  • Cell:發現長非編碼RNA對細胞核仁功能的重要調控機制
    associated with Pol I transcription,該成果揭示了長非編碼RNA SLERT 在細胞核仁功能和RNA聚合酶I (Pol I) 轉錄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機制。核仁圍繞NOR形成,是RNA聚合酶I轉錄核糖體RNA (rRNA) 以及rRNA加工的重要場所。rRNA轉錄失調與疾病發生密切關聯。rRNA轉錄不足意味著核糖體生成障礙,這將導致骨髓衰竭性貧血;而rRNA轉錄過多則易引發多種癌症。由於rDNA序列具有高度重複性,因而這些序列上非常相似的rDNA的差異表達如何實現和相關Pol I轉錄調控機制等仍然未知。
  • :新型長非編碼RNA及其重要功能機制被發現
    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以封面故事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類全新內含子來源的長非編碼RNA的產生機制,及其參與剪接調控的重要功能。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細胞的基因都由外顯子和內含子組成。
  • Nature:非編碼RNA阻斷DNA甲基化
    DNA甲基化是與基因表達的沉默相關的一種表觀遺傳修飾。Daniel Tenen及同事提出,活性轉錄直接調控DNA甲基化的水平。來自被研究很透徹的甲基化敏感基因CEBPA的一個非編碼RNA與DNA甲基轉移酶DNMT1相互作用,阻止在CEBPA位點上的甲基化,從而幫助CEBPA表達。DNMT1 和 RNAs之間的功能聯繫似乎發生在無數基因位點上。
  • Nature:一種用於控制DNA損傷反應的非編碼RNA
    2012年5月23日,Nature在線發表了義大利分子腫瘤研究所首席研究員  Fabrizio d'Adda di Fagagna 課題組的一篇題為Site-specific DICER and DROSHA RNA products control the DNA-damage response的科研論文,報導了一種新的非編碼小RNA 用於在DNA損傷部位控制
  • 非編碼RNA研究園地 | 一種大環肽與腫瘤發生的自然通訊
    m6A的生物學重要性m6A依賴m6A一個控制mRNA命運和功能的讀者。然而,仍未探討m6A的額外監管亞基是否存在。一位讀者參與了m6A。m6A對RNA的認識。在這裡我們發現長的非編碼RNA(IncRNA)LINC 00266-1編碼71個胺基酸肽.
  • 史上最全非編碼RNA合集,擁有2021的第一篇SCI
    ncRNA比以前所想像的要豐富和重要的多,它們在轉錄調節,染色體複製,RNA加工,修飾,mRNA穩定性和翻譯,甚至蛋白質降解和轉運過程中都起作用。ncRNA的由來研究熱點近些年的研究熱點還是在LincRNA上面,未來還會發現更多的非編碼分子
  • Nature非編碼RNA重要論文被撤,涉多名華人科學家
    重磅論文被撤稿近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該篇論文也是作為非編碼RNA領域的重要論文,web of sci數據顯示,該文已被221篇文獻引用。這篇重磅論文的被撤稿,讓非編碼》作為世界頂級科技期刊,每一篇論文都代表著領域內的絕對權威,因此能被刊發的論文不僅需要主編和業內專業的重重審核,而且也會受到來自世界科研工作者的質疑,例如中國著名的韓春雨事件,就是因為把不能重複的數據實驗刊發在《nature》的子刊上,最後遭遇來自全球科學家的質疑,最後被逼無奈之下,韓春雨也不能重複實驗的情況下,自己主動要求撤稿。
  • 楊雪瑞課題組發現長非編碼RNA LETN控制細胞核仁形態與功能活性的...
    清華新聞網1月12日電 人類等高等哺乳動物基因組中包含大量長非編碼RNA(lncRNA),其中絕大多數功能未知。在數萬個lncRNA中,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了數百個與多種細胞過程與生理功能相關的lncRNA,但在核心細胞過程中不可或缺,起決定性關鍵作用的lncRNA仍然非常少見。
  • 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發現長非編碼RNA在細胞核仁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SLERT的加工產生以及其與DDX21環、RNA聚合酶Pol I的相互作用機制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Cell)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關於長非編碼RNA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揭示了細胞核仁裡長非編碼RNA SLERT在RNA聚合酶I轉錄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機制。
  • 研究發現長非編碼RNA種屬特異性加工決定其功能差異
    該研究首次發現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來源幹細胞中的特異性加工是其發生適應性功能變化的重要機制,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功能及進化提供了新思路。人類基因組中超過98%的區域都是非編碼區域。長非編碼RNA是一類廣泛轉錄但不翻譯產生功能性蛋白質的核糖核酸大分子。
  • 我科學家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
    最新發現與創新  本報訊 (記者王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分子細胞》近日以封面故事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類全新內含子來源的長非編碼RNA的產生機制,及其參與剪接調控的重要功能。這將為進一步了解PWS症候群的病理機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等發現長非編碼RNA種屬特異性加工決定其功能差異
    該研究首次發現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來源幹細胞中的特異性加工是其發生適應性功能變化的重要機制,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功能及進化提供了新思路。  人類基因組中超過98%的區域都是非編碼區域。近年來通過研究不同類型長非編碼RNA分子家族的加工、代謝、定位與功能的偶聯,陳玲玲組發現了一系列長非編碼RNA的新功能 (http://www.chenlab-ncrna.com/publications
  • Nature:像海綿一樣的非編碼RNA
    一種非編碼RNA 能通過抓住阻遏蛋白,抑制其作用,從而啟動翻譯。一種稱為RsmZ 的小分子RNA 具有特殊的功能:屏蔽細菌中抑制翻譯的蛋白的作用,最新一項研究揭示了這種 RNA 如何能完成其功能的分子機制,指出RsmZ 像海綿一樣能吸收多種阻遏蛋白(repressor proteins)。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5月14日的Nature雜誌上。
  • 中國科大發現新型非編碼RNA - 非編碼RNA專區 - 生物谷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單革教授實驗室在國際知名雜誌《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發表研究性論文,報導了其實驗室發現的一類新型非編碼RNA以及此類非編碼RNA的功能和功能機理。非編碼RNA是一大類不編碼蛋白質而在細胞中起著調控作用的RNA分子。
  • 【學術前沿】 沈曉驊團隊發現U1 snRNP調控非編碼RNA結合染色質的...
    獲取更多CSCB2020相關資訊人和鼠的基因組擁有大量的非編碼核酸序列。非編碼RNA在細胞核染色質上的定位與其調控功能緊密相關。作者首先建立和運用一套新穎的mutREL-seq方法來高精度篩選調控RNA定位的關鍵序列,意外發現了U1 snRNP識別位點參與調控候選RNA的染色質滯留。相比於蛋白編碼基因,lncRNA轉錄本含有更多的U1識別位點(同時也是潛在的5』剪接供體位點),而其基因組區域具有更少的3』剪接受體位點。並且U1 snRNP更高水平地結合在lncRNA上。
  • 崔慶華:在長非編碼RNA的世界中,一定存在著長非編碼RNA中的P53, PTEN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初步完成,人們發現「能夠編碼蛋白質的基因只佔全部基因組的2%左右」,而之後的ENCODE計劃揭示了非編碼RNA佔據了剩下的98%人類基因組中的大量份額,非編碼RNA在生物信息領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有關非編碼RNA的研究也多次入選「世界科學十大進展」或「世界醫學十大進展」。但是,目前相對於蛋白質編碼基因,人們對非編碼RNA的了解十分有限。
  • Nature子刊:非編碼RNA癌症藥物基因組圖譜新突破
    近日,匹茲堡大學藥物遺傳研究中心的楊達和張敏課題組借力於一種名為彈性網絡回歸(Elastic Net regression)的機器學習模型,從1,001個腫瘤細胞系的高通量長非編碼RNA表達譜(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與265種抗癌藥物敏感性數據中,挖掘出了27,341對lncRNA-藥物可預關聯(lncRNA-drug
  • Cell|長非編碼RNA種屬特異性加工決定其功能差異
    近年來通過研究不同類型長非編碼RNA分子家族的加工、代謝、定位與功能的偶聯,陳玲玲組發現了一系列長非編碼RNA的新功能(http://www.chenlab-ncrna.com/publications ),對認識它們的生物學意義具有重要推動作用【4,5】。
  • 日發現一種細胞核內RNA的功能
    據日本媒體1月29日報導,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日前發布公報說,該所科學家發現過去功能一直不明確的一種細胞核內RNA是形成核內RNA—蛋白複合體的核心,而後者在調節基因表達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簡稱分子細胞卓越中心)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基因組來源相同的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細胞內的「坐標」定位和功能都存在顯著不同,首次揭示了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機制決定功能多樣化,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進化及功能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論文4月6日深夜發表於《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