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臨床背景下細胞衰老以及衰老相關分泌表型調控新機制

2020-12-08 中國科學院

  4月30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院孫宇研究組題為The 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 is potentiated by feedforward regulatory mechanisms involving Zscan4 and TAK1 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報導了由藥物毒副作用引發DNA損傷效應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引發體內細胞發生被動衰老,並在誘導衰老細胞出現一種強烈、持續和長期的分泌表型(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SASP,衰老相關分泌表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長期以來,化療、放療、手術治療以及靶向治療等手段是臨床醫生對於腫瘤患者採取的主要治療方式;其中,帶有脅迫性DNA損傷的放、化療手段是生理水平影響最深遠、臨床最常見、對患者治療效果影響最顯著的一種結構性和物理性傷害。研究表明,相比於臨床常用的非基因毒藥物如長春鹼、紫杉烷類,直接或者間接性導致DNA損傷的各類烷化劑、鉑類等化療藥物或者基於γ射線的放療方式,可以在造成細胞衰老的同時,高頻激發細胞的SASP表型;這種SASP表型在腫瘤患者抗癌治療的過程中對於癌細胞的增殖、侵襲、耐藥甚至是轉移等惡性特徵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博士研究生張博逸等在研究員孫宇的指導下,利用高通量基因晶片(whole genome expression analysis)技術在人源前列腺基質細胞中發現,相比於非DNA 損傷組,DNA損傷組處理導致的衰老細胞中,SASP特徵性因子(SPINK1、IL-8、SFRP2等)表達幅度更高,而在這組表達譜中居於第一位的Zscan4作為一種核質蛋白引起了研究組的極大興趣。研究發現,在大量的乳腺癌(BCa)和非小細胞肺癌(NSCLC)臨床病患樣本中,組化分析數據顯示相比於化療前階段,患者化療後階段病灶中Zscan4顯著上調,且Zscan4在患者癌組織中的表達,集中體現於腺體周邊的基質細胞,而非腺體內的上皮細胞。更有意思的是,Zscan4在腫瘤患者基質細胞中的表達水平越高,臨床預後越差,總體生存期越短,暗示Zscan4具有重要的臨床病理學意義。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基質細胞在DNA損傷條件誘導下出現的高表達Zscan4,對於ASAP(acute stress associated phenotype,急性脅迫相關表型)向SASP的過渡起到關鍵作用,而在急性階段發生活化的TAK1則是介導這一過程的橋梁。活化TAK1可以在胞質中激活p38,後者通過 PI3K/Akt/mTOR信號通路,激活IL-1α/NF-kB這一positive feedback loop,進而使SASP炎症反應進一步級聯放大。團隊基於這一發現,在隨後的研究中將基質細胞和癌細胞共同移植到體內形成移植瘤模型,由化療藥物和SASP抑制劑構成的組合治療方案,可以更加有效地引起腫瘤消退。相比於p38抑制劑SB203580和mTOR抑制劑RAD001,TAK1抑制劑5Z-7-OX提供的治療效果更加顯著,並且可以顯著延長負瘤小鼠的有效生存期。該項研究為腫瘤的治療提供了臨床醫學實現精準化和個性化的新思路和治療靶標。

  該課題得到了美國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教授Paul Chiao、英國Imperial College London教授Eric Lam、蘇州大學醫學部教授秦樾等人的大力幫助。該項研究獲得中國國家基金委、科技部、中組部和中科院等機構的基金資助。

 

研究揭示臨床背景下細胞衰老以及衰老相關分泌表型調控新機制

  4月30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院孫宇研究組題為The 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 is potentiated by feedforward regulatory mechanisms involving Zscan4 and TAK1 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報導了由藥物毒副作用引發DNA損傷效應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引發體內細胞發生被動衰老,並在誘導衰老細胞出現一種強烈、持續和長期的分泌表型(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SASP,衰老相關分泌表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長期以來,化療、放療、手術治療以及靶向治療等手段是臨床醫生對於腫瘤患者採取的主要治療方式;其中,帶有脅迫性DNA損傷的放、化療手段是生理水平影響最深遠、臨床最常見、對患者治療效果影響最顯著的一種結構性和物理性傷害。研究表明,相比於臨床常用的非基因毒藥物如長春鹼、紫杉烷類,直接或者間接性導致DNA損傷的各類烷化劑、鉑類等化療藥物或者基於γ射線的放療方式,可以在造成細胞衰老的同時,高頻激發細胞的SASP表型;這種SASP表型在腫瘤患者抗癌治療的過程中對於癌細胞的增殖、侵襲、耐藥甚至是轉移等惡性特徵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博士研究生張博逸等在研究員孫宇的指導下,利用高通量基因晶片(whole genome expression analysis)技術在人源前列腺基質細胞中發現,相比於非DNA 損傷組,DNA損傷組處理導致的衰老細胞中,SASP特徵性因子(SPINK1、IL-8、SFRP2等)表達幅度更高,而在這組表達譜中居於第一位的Zscan4作為一種核質蛋白引起了研究組的極大興趣。研究發現,在大量的乳腺癌(BCa)和非小細胞肺癌(NSCLC)臨床病患樣本中,組化分析數據顯示相比於化療前階段,患者化療後階段病灶中Zscan4顯著上調,且Zscan4在患者癌組織中的表達,集中體現於腺體周邊的基質細胞,而非腺體內的上皮細胞。更有意思的是,Zscan4在腫瘤患者基質細胞中的表達水平越高,臨床預後越差,總體生存期越短,暗示Zscan4具有重要的臨床病理學意義。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基質細胞在DNA損傷條件誘導下出現的高表達Zscan4,對於ASAP(acute stress associated phenotype,急性脅迫相關表型)向SASP的過渡起到關鍵作用,而在急性階段發生活化的TAK1則是介導這一過程的橋梁。活化TAK1可以在胞質中激活p38,後者通過 PI3K/Akt/mTOR信號通路,激活IL-1α/NF-kB這一positive feedback loop,進而使SASP炎症反應進一步級聯放大。團隊基於這一發現,在隨後的研究中將基質細胞和癌細胞共同移植到體內形成移植瘤模型,由化療藥物和SASP抑制劑構成的組合治療方案,可以更加有效地引起腫瘤消退。相比於p38抑制劑SB203580和mTOR抑制劑RAD001,TAK1抑制劑5Z-7-OX提供的治療效果更加顯著,並且可以顯著延長負瘤小鼠的有效生存期。該項研究為腫瘤的治療提供了臨床醫學實現精準化和個性化的新思路和治療靶標。
  該課題得到了美國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教授Paul Chiao、英國Imperial College London教授Eric Lam、蘇州大學醫學部教授秦樾等人的大力幫助。該項研究獲得中國國家基金委、科技部、中組部和中科院等機構的基金資助。
 
研究揭示臨床背景下細胞衰老以及衰老相關分泌表型調控新機制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植物葉片衰老表觀遺傳學調控新機制
    葉片衰老受到嚴苛的調控過程,是葉片發育的最後階段。葉片衰老時,葉綠素、核酸、脂類、蛋白質及其它高分子物質會被分解成營養物質,並會重新分配到生長旺盛的器官或貯存器官中。伴隨著葉片年齡的增長,大量葉片衰老相關基因會被誘導表達。
  • 研究揭示RNA m6A修飾調控人幹細胞衰老的新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m6A作為基因表達調控中的重要節點,通過調節靶RNA的出核、穩定性、選擇性剪接和翻譯過程,參與調控諸多生物學事件,而關於m6A在衰老特別是在人幹細胞衰老過程中的研究卻鮮有報導。因此,m6A在人幹細胞衰老過程中的動態變化規律、調控作用及關鍵調節因子均需進一步闡明。
  • 動物所等揭示RNA m6A修飾調控人幹細胞衰老的新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m6A作為基因表達調控中的重要節點,通過調節靶RNA的出核、穩定性、選擇性剪接和翻譯過程,參與調控諸多生物學事件,而關於m6A在衰老特別是在人幹細胞衰老過程中的研究卻鮮有報導。因此,m6A在人幹細胞衰老過程中的動態變化規律、調控作用及關鍵調節因子均需進一步闡明。
  • 研究人員繪製「單細胞衰老圖譜」揭示靈長類卵巢衰老特徵
    課題組專家、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曲靜介紹,卵巢是機體衰老過程中較早出現退行性變化的器官之一,其衰老表現包括卵母細胞數量減少、質量下降,以及相應的女性生殖力降低。此外,卵巢衰老伴隨的性激素分泌紊亂還可能導致衰老相關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 Plant Cell | 茉莉酸調控葉片衰老的新機制
    在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A Jasmonate-activated MYC2-Dof2.1-MYC2 Transcriptional Loop Promotes Leaf Senescence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一個由茉莉酸類化合物激活的MYC2-Dof2.1-MYC2
  • 【學術前沿】 劉光慧/曲靜/張維綺研究組合作揭示人類皮膚衰老新機制
    【學術前沿】 劉光慧/曲靜/張維綺研究組合作揭示人類皮膚衰老新機制 2020-11-25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家揭示ZKSCAN3延緩人幹細胞衰老的表觀遺傳機制
    ZKSCAN3是具有SCAN結構域的鋅指蛋白家族成員之一,曾被報導作為轉錄調節因子抑制自噬相關基因的表達。然而目前國際上關於ZKSCAN3的研究主要基於腫瘤細胞系及模式動物,其在正常人類幹細胞等二倍體細胞中的生物學功能尚不明確。
  • 劉光慧/曲靜/張維綺合作揭示核心節律蛋白延緩幹細胞衰老及促進...
    研究表明,成體幹細胞的衰老和耗竭是個體衰老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是引發人類退行性疾病(如退行性關節病變)的關鍵驅動力。然而,核心節律蛋白在人類成體幹細胞衰老過程中的調控作用尚不明確,能否通過靶向核心節律蛋白來延緩衰老或者防治衰老相關疾病也有待探索。
  • 【學術前沿】衰老乾預研究進展——來自幹細胞的miRNA
    因此,在考慮將MSC用於臨床前基於細胞的治療時,重要的是不僅要根據幹細胞類型,而且還要根據組織來源、細胞微環境和供體的年齡等影響因素。4.2 衰老相關的分泌表型在生理的水平下,據報導鄰近衰老的細胞對幹細胞的群體具有治療的作用。通過SASP,衰老的細胞可以通過上調周圍組織中的幹細胞標誌物的表達來增加幹細胞的可塑性和乾性,進一步的誘導再生反應。
  • Nature:梳理衰老研究歷史,並指出人類最終有望健康衰老
    3.衰老途徑和過程過去三十年的衰老研究已從鑑定衰老表型轉變為研究決定這些表型的遺傳途徑。對衰老的遺傳學研究已揭示一個相互作用的細胞內信號轉導途徑和高階過程的複雜網絡。已知已確定的許多途徑和過程(例如飲食限制)對於環境變化的穩態反應至關重要。下面,我們選擇了一些在過去30年中發現的關鍵途徑和過程。
  • 王曉東實驗室最新發表eLife文章,發現抑制睪丸衰老的新機制
    隨著年齡的升高,男性生殖系統功能退化,生育能力下降,但是其中的分子機理知之甚少。為了研究雄性衰老相關的生殖系統退化機理,尋找有潛力的藥物幹預手段,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王曉東實驗室對老年小鼠的睪丸病變進行了研究。
  • 衰老生物學:尋找人生「不老藥」
    此外,衰老領域的重大進展還包括:飲食限制延長壽命、異體共生/年輕血液讓衰老組織恢復年輕態、清除衰老細胞延長機體壽命,以及「細胞重編程」技術幫助重返青春等方面。  這裡,我們簡單介紹幾個目前已取得一些進展的研究。  二甲雙胍本是一種安全、有效且廉價的治療糖尿病的一線藥物。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二甲雙胍除了具有降血糖、降脂的功能外,還廣泛參與到衰老的生物學過程中。
  • Nature梳理衰老研究歷史,指出人類最終有望實現健康衰老
    過去三十年的衰老研究已從鑑定衰老表型轉變為研究決定這些表型的遺傳途徑。對衰老的遺傳學研究已揭示一個相互作用的細胞內信號轉導途徑和高階過程的複雜網絡。已知已確定的許多途徑和過程(例如飲食限制)對於環境變化的穩態反應至關重要。下面,我們選擇了一些在過去30年中發現的關鍵途徑和過程。
  • 曲靜/劉光慧/張維綺揭示ZKSCAN3延緩人幹細胞衰老的表觀遺傳機制
    ZKSCAN3是具有SCAN結構域的鋅指蛋白家族成員之一,曾被報導作為轉錄調節因子抑制自噬相關基因的表達。然而目前國際上關於ZKSCAN3的研究主要基於腫瘤細胞系及模式動物,其在正常人類幹細胞等二倍體細胞中的生物學功能尚不明確。
  • 研究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對大腦炎性衰老相關基因抑制的新模式
    研究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對大腦炎性衰老相關基因抑制的新模式 2018-07-04 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院 該研究揭示了表觀遺傳修飾對大腦炎性衰老基因調控的新模式,表明了炎性衰老進程的可逆性,為幹預衰老相關的大腦功能下降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視角。    大腦的炎性衰老是衰老相關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一個主要標誌。
  • 【重磅綜述】衰老過程中經典和非經典的細胞間通訊
    衰老相關分泌表型(SASP)被認為是細胞衰老的「靈魂」,因為它是高度主動的過程,並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其組分。它將產生有利的或不利的影響,而這取決於引發衰老的觸發因素和背景。然而,由於在非常具體的情況下只確定了一些因素,SASP的特徵還沒有很好地被描述出來。還需要注意,衰老是一個複雜的異質細胞表型,能夠在許多不同的環境中影響組織穩態,需要謹慎的將它標準化到某些標記(Box 1)。
  • 中科院植物所發現生物鐘調控葉片衰老新機制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王雷率領的團隊以模式植物擬南芥為研究對象,發現了植物生物鐘參與調控葉片衰老過程的有關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最近的《分子植物》雜誌上。  在擬南芥中,一個名叫「夜晚複合體」的組分是其生物鐘的核心組分,由3種蛋白複合而成。
  • 衰老相關脂代謝研究新突破:清華大學王釗課題組揭示SPATA4在脂代謝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SPATA4在衰老相關脂代謝失調中的關鍵作用,為衰老相關或其它代謝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幹預靶點。相較於網膜脂肪前提細胞,皮下脂肪細胞具有更高的複製潛能,其也最易受到衰老的影響。維持皮下脂肪細胞分化功能是減緩衰老相關脂肪丟失和體重降低的關鍵。SPATA4(又名TSARG2)是王釗課題組自主克隆出的生精相關基因,在多個物種中保守表達,前期研究結果提示SPATA4對於細胞分化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 【重磅綜述】衰老細胞對壽命和疾病的影響
    摘要細胞衰老是一種不可逆的細胞周期停滯的細胞狀態,同時伴隨著大分子改變及炎症相關因子的分泌。自20世紀60年代被首次發現以來,衰老細胞一直以來被認為是與年齡相關的再生能力喪失的潛在原因。在本文中,作者討論了最近一些關於細胞衰老的研究,這些研究暗示了細胞衰老是衰老過程的主要調控機制。
  • 【重磅綜述】成體幹細胞穩態與衰老的晝夜節律調控
    有關成體幹細胞生理特徵的最新研究表明,幹細胞衰老與晝夜節律紊亂緊密相關。本篇綜述討論了晝夜節律如何調節和同步化成體幹細胞的功能,以及衰老過程中晝夜節律變化調控成體幹細胞穩態的外在和內在機制。這些結果表明,衰老降低了生物鐘網絡在組織水平上對於環境信號動態變化的響應能力。成體幹細胞的衰老與晝夜節律最近的一項研究揭示了一個懸而未決的科學問題,即在體內生理衰老過程中,ASC的生物鐘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有趣的是,在衰老的EpSCs和骨骼肌衛星細胞中,核心晝夜節律仍然保持完美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