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東實驗室最新發表eLife文章,發現抑制睪丸衰老的新機制

2020-11-30 醫脈通

王曉東實驗室最新發表eLife文章,發現抑制睪丸衰老的新機制

2020-11-28 來源:生物通

程序性細胞死亡指一類由細胞內精細生物化學機制調控的細胞死亡形式。 其中包括細胞凋亡(Apoptosis),凋亡性壞死(Necroptosis),炎性死亡(Pyroptosis),和鐵死亡(Ferroptosis)等多種死亡類型。Necroptosis最早發現能被腫瘤壞死因子(TNF)通過激活受體結合激酶RIPK1誘導發生,隨後發現RIPK1導致下遊激酶RIPK3的激活。激活的RIPK3磷酸化下遊假激酶MLKL,由此誘導MLKL寡聚化和膜穿孔,造成細胞爆破性死亡。


隨著年齡的升高,男性生殖系統功能退化,生育能力下降,但是其中的分子機理知之甚少。為了研究雄性衰老相關的生殖系統退化機理,尋找有潛力的藥物幹預手段,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王曉東實驗室對老年小鼠的睪丸病變進行了研究。


2017年王曉東實驗室在Elife發表論文表明,老年小鼠睪丸的精原幹細胞中能檢測到磷酸化的MLKL,提示老年小鼠睪丸中存在Necroptosis的發生。通過Ripk3和Mlkl基因敲除小鼠與同等年齡野生型衰老小鼠對比,Ripk3和Mlkl敲除老鼠睪丸的衰老病變被顯著抑制,證明Necroptosis通路介導衰老雄性小鼠的睪丸病變。給小鼠飼餵含實驗室自主開發的RIPK1激酶抑制劑的食物,同樣抑制了小鼠睪丸衰老樣病變,提高了衰老雄鼠的生殖能力。因此該研究表明睪丸內生精幹細胞和其支持細胞(Sertoli細胞)通過Necroptosis死亡為哺乳類動物器官特異的衰老通路。這個衰老通路有助於避免由於衰老而損傷的遺傳物質進入種群。


限制哺乳動物衰老相關的疾病研究最大的阻礙是耗時過長。雖然小鼠壽命短,衰老相對更快,但是要看到顯著的衰老相關的睪丸病變要到18個月左右的年齡。更快的睪丸衰老動物模型的建立將大大縮短藥物研發的時間。鑑於實驗室先前研究的提示,如果能篩選到在睪丸中高水平表達的Necroptosis通路負調控蛋白,那麼敲除該蛋白的小鼠睪丸壞死發生會更早,這樣將大大縮短小鼠睪丸衰老樣病變的動物模型建立所需要的時間。


因此實驗室篩選和鑑定了與RIPK3以及MLKL具有相互作用的蛋白。通過免疫共沉澱技術結合質譜鑑定,研究人員發現,一類新的蛋白激酶CSNK家族多個成員均與RIPK3具有相互作用。其中CSNK1D1,CSNK1E和CSNK1G2與RIPK3共表達均能抑制RIPK3的磷酸化激活,並且CSNK1G2在睪丸中高表達並與RIPK3形成複合體。因此研究人員利用小鼠遺傳學的方法對CSNK1G2抑制RIPK3和MLKL介導的Necroptosis通路進行了研究。


研究人員首先發現在睪丸原代細胞中敲除CSNK1G2後Necroptosis發生更快,表明CSNK1G2是Necroptosis通路的潛在的負調控蛋白。CSNK1G2通過其激酶活性自磷酸化第211位絲氨酸和第215位蘇氨酸來結合RIPK3蛋白,CSNK1G2與RIPK3的結合抑制了RIPK3的磷酸化激活進而抑制Necroptosis。


基於以上結果,研究人員對小鼠衰老相關的睪丸壞死過程進行了研究。發現與同窩的野生型小鼠需要到18個月才能出現顯著的睪丸衰老表型相比,Csnk1g2基因敲除的小鼠在12個月即出現顯著的睪丸衰老症狀,包括:睪丸重量和體積減少,但是精囊腺腫脹增重,超過30%的生精小管虛空,這些症狀導致產仔能力喪失。與同等年齡同窩出生的幼仔相比,Csnk1g2基因敲除的小鼠生精小管上出現明顯的磷酸化MLKL累積,表明Necroptosis的發生。在Csnk1g2基因敲除的背景上進一步敲除Ripk3完全抑制了Csnk1g2敲除導致的12月齡小鼠睪丸衰老的發生。飼餵含RIPK1激酶抑制劑的食物也同樣抑制了Csnk1g2敲除導致的小鼠睪丸早衰表型。


研究人員同時發現CSNK1G2蛋白在人的睪丸樣本中也有表達。磷酸化MLKL信號在老年人的睪丸樣本中有明顯的信號但在年輕人的睪丸樣本中缺失,說明這個生殖系統衰老通路在人和鼠中是保守的。


以上研究進一步證實了Necroptosis通路為生殖系統器官程序性衰老的生化程序。對此系統的近一步研究對理解衰老的生理過程與意義都有有益的提示。


王曉東實驗室博士後李典鎔與艾有為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王曉東實驗室博士後沈志榮對該研究有重要貢獻。論文的其他作者還包括王曉東實驗室郭佳,陳涉實驗室李琳,蔡改紅,陳涉,王鳳超實驗室徐丹,王鳳超,上海仁濟醫院董白俊。王曉東博士為本文通訊作者。艾有為獲全國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支持。該研究由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資助,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完成。


原文連結: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61564


來源:NIBS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elife:幹細胞基因組揭示衰老的秘密
    最近,來自HHMI的研究員Yukiko Yamashita等人發現果蠅的精元幹細胞能夠通過一種特殊的遺傳策略在代際之間維持年輕的狀態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elife》雜誌上。在這項研究中,作者等人重點研究了核糖體DNA(rDNA)中的相關基因,這些基因攜帶編碼合成核糖體的信息。
  • eLife:重啟衰老大腦!科學家發現可逆轉衰老導致認知衰退的小分子,經治療小鼠大腦重回年輕態 | 科學大發現
    近期發表於eLife雜誌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為我們指出一條「明路」。他們發現以整合應激反應作為靶點的小分子藥物,可以在年老動物中改善記憶能力,並令大腦神經元的多種生理特徵重回年輕態!>發現在多種記憶能力上,衰老都會帶來明顯的功能降低。
  • 研究揭示臨床背景下細胞衰老以及衰老相關分泌表型調控新機制
    involving Zscan4 and TAK1 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報導了由藥物毒副作用引發DNA損傷效應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引發體內細胞發生被動衰老,並在誘導衰老細胞出現一種強烈、持續和長期的分泌表型(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SASP,衰老相關分泌表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 王曉東實驗室Nature子刊發文:靶向PDE3A誘導細胞凋亡的吲哚生物鹼...
    王曉東實驗室Nature子刊發文:靶向PDE3A誘導細胞凋亡的吲哚生物鹼小分子
  • eLife:化腐朽為神奇!只需幾天,就能逆轉大腦損傷,讓衰老大腦恢復年輕狀態
    綜合應激反應(ISR)通常負責檢測細胞中蛋白質生成的問題——這是病毒感染或致癌基因突變的潛在信號,如發現異常,ISR可以通過抑制細胞蛋白質合成機製做出反應。Peter Walter 教授的研究團隊發現,雖然這種安全機制對於清除那些行為不正常的細胞至關重要,但如果發生在大腦中,反而會導致認知能力障礙。眾所周知,衰老過程會損害整個身體的細胞蛋白生成,這是因為衰老組織中會累積更多的損害以及發生慢性炎症,這些因素都會逐漸侵蝕細胞,從而有可能導致ISR的廣泛激活。
  • 【易文獻】 歐易客戶發現miRNA調控心臟纖維化的新機制
    上海大學再生與衰老實驗室肖俊傑副教授團隊發現調控心臟纖維化的新機制,miRNA-433通過AZIN1 和JNK1兩個基因導致Smad3
  • 科學家發現腎癌腫瘤血管生成新機制
    腫瘤血管生成在腫瘤的形成和轉移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抑制腫瘤血管的生成是現代治療腫瘤的一個重要策略。
  • 王曉東院士團隊發現生物鹼小分子誘導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
    雖然PDE3抑制劑能夠用於多種疾病的改善,但是長期抑制PDE3的活性被證明可能會引起心臟病人猝死,影響女性卵細胞成熟等風險。1999年,研究發現Cilostazol抑制了結腸癌細胞的移動,具有抗腫瘤轉移的潛力,這是早期關於PDE3抑制劑有潛力用於癌症治療的記載。
  • 中科院植生所張一婧研究組揭示抑制ABA誘導植物衰老的新機制
    ABA 誘導的葉片衰老可以促進營養再利用並且可以增強植物脅迫耐受性。研究表明,轉錄調節是 ABA 信號傳導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受到環境刺激後,ABA快速合成並進一步被 ABA 受體感知,最終激活轉錄因子 (TF)的級聯響應。ABA 響應元件(ABRE,ABA response elements)是圍繞這些TF結合基因座最常見的調節序列類別。
  • 生物物理所發現宿主抑制病毒蛋白質合成重編碼的新機制
    生物物理所發現宿主抑制病毒蛋白質合成重編碼的新機制 2019-01-25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實研究組揭示了HBV實現免疫逃逸的新機制
    1月4日,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實研究組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為「Hepatitis B virus rigs the cellular metabolome to avoid innate immune recognition
  • 阜外張偉麗團隊首次揭示血管衰老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新機制
    阜外醫院張偉麗教授研究團隊通過一系列研究,首次闡明了microRNA-216a在血管細胞衰老、炎症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中的新機制,提示該分子在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和預測相關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中有重要作用。
  • Cell Discovery:發現二甲雙胍抑制三陰乳腺癌幹細胞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陳策實課題組經過研究,進一步闡明了KLF5新的調控機制以及二甲雙胍抑制三陰乳腺癌幹細胞新機制,為臨床上二甲雙胍治療三陰性乳腺癌提供了理論依據,為三陰性乳腺癌靶向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的靶點
  • 上海生科院發現泛素信號調節細胞自噬、感應泛素脅迫新機制
    5月5日,學術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正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胡榮貴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Ubiquitylation of p62/Sequestosome1 Activates Its Autophagy Receptor Function and Controls
  • 中科院植物所發現生物鐘調控葉片衰老新機制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王雷率領的團隊以模式植物擬南芥為研究對象,發現了植物生物鐘參與調控葉片衰老過程的有關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最近的《分子植物》雜誌上。  在擬南芥中,一個名叫「夜晚複合體」的組分是其生物鐘的核心組分,由3種蛋白複合而成。
  • 武漢病毒所揭示人腸道病毒抑制NF-kB信號通路新機制
    武漢病毒所揭示人腸道病毒抑制NF-kB信號通路新機制 2016-03-22 武漢病毒研究所 該論文已在線發表在病毒學雜誌Journal of virology 上,博士生李倩是論文第一作者。
  • 王曉東:於細胞凋亡處探尋「新生」
    王曉東由衷地說道。  「做科學研究時,幸福感最強」  小夥子郭佳是王曉東實驗室的管理員。和王曉東一樣,他也曾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進行博士後訓練,只是兩者先後隔了十多年。在學校時,王曉東就是他崇拜的學術偶像之一。「你知道嗎,因為發現了線粒體在細胞凋亡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王曉東的名字被寫進了分子生物學的教材裡!」
  • 王曉東: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
    當今對哺乳類細胞凋亡生化通路的認識大多數來自王曉東的實驗室。今天就來為大家講述一下王曉東的傳奇經歷。凋亡體(apoptosome)的發現王曉東的實驗室清晰地描繪了這些蛋白在凋亡中相互作用的情景:細胞收到凋亡信號刺激後,細胞色素c從線粒體中釋放到細胞質,它與Apaf-1作用增進了與ATP/dATP的結合,與ATP/dATP的結合使Apaf-1蛋白CARD結構域相互作用多聚化,形成的含有7軸對稱的蛋白和核苷酸的複合體被命名為凋亡體
  • 動物所發現線粒體調控細胞中蛋白質穩態的新機制
    蛋白質穩態的失衡和線粒體的功能障礙是衰老和衰老相關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二者的發生可能互為因果,但它們之間相互聯繫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陳佺課題組的科研人員發現,定位於線粒體外膜的線粒體自噬受體蛋白FUNDC1能夠與定位於胞漿的分子伴侶蛋白HSC70相互作用。
  • 15-PGDH抑制可使衰老肌肉恢復活力
    15-PGDH抑制可使衰老肌肉恢復活力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0:16:32 美國斯坦福醫學院H. M. Blau團隊取得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