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改寫教科書!重新確定抗體IgM的結構

2020-11-24 生物谷

2018年10月14日/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利用計算機圖像分析和現代的電子顯微鏡成像揭示了一種至關重要的稱為免疫球蛋白M(IgM)的免疫蛋白的結構,從而為未來開發出針對從癌症到神經系統疾病的一系列疾病的更加有效的藥物提供了可能性。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10月10日的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IgM pentamer is an asymmetric pentagon with an open groove that binds the AIM protein」。論文通信作者為東京大學的Toru Miyazaki和Satoko Arai。

圖片來自Science Advances, doi:10.1126/sciadv.aau1199。


IgM是免疫系統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研究人員利用IgM的人類版本和小鼠版本對天然的IgM的結構進行了驗證。他們認為IgM如今應當被理解為形狀像不完整的六邊形,或者像是有楔形缺口的五邊形。Miyazaki說,「我們將不得不改寫教科書。」

IgM是首個在人類胎兒中產生的免疫系統蛋白,並且在一生當中始終首先對病原體入侵作出反應的蛋白分子。 IgM的結構於1969年首次被確定為「五角星形狀的桌子(five-pointed, star-shaped table)」,並於2009年更新為五面圓頂(five-sided dome)或「蘑菇形帽(mushroom cap)」。

Miyazaki說,「最初的IgM結構模型是通過低解析度的顯微鏡觀察幾個IgM分子構建出來的。如今,我們有了更清晰的圖片,而且計算機能夠研究成千上萬個IgM分子。」當Miyazaki當初還是一名醫學博士時,他的研究生涯就研究了一種不同的稱為巨噬

細胞凋亡

抑制因子(apoptosis inhibitor of macrophage, AIM)的蛋白。

由於確定了IgM的正確形狀,這些研究人員如今了解到沒有活性的AIM位於IgM的不完整六邊形的空隙內。IgM和AIM之間的結構關聯性意味著具有調節AIM釋放能力的藥物可能被用來開發基於AIM的疾病治療方法。當其他的分子激活免疫系統時,IgM會釋放AIM。尺寸較小的AIM蛋白在體內循環,以便清除受損的細胞和阻止疾病產生。

1999年,Miyazaki在瑞士巴塞爾

免疫學

研究所工作時就已鑑定出AIM。它的小尺寸意味著AIM很容易通過腎臟從體內排出並進入尿液中,因此與較大的IgM結合在一起可保護AIM在需要之前不被清除。

AIM是血液中的一種常見的分子,但是它僅在身體發病時才是有活性的。已知AIM在預防肥胖、脂肪肝疾病、肝細胞癌、多發性硬化症、真菌誘導性腹膜炎和急性腎損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這種不完整的六邊形結構仍然只是對IgM結構的二維理解。Miyazaki和他的團隊繼續開展進一步的分析,並希望儘快地報導IgM的三維結構。(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E. Hiramoto, A. Tsutsumi, R. Suzuki et al. The IgM pentamer is an asymmetric pentagon with an open groove that binds the AIM protein. Science Advances 4: eaau1199 (2018), doi:10.1126/sciadv.aau1199.

A. FEINSTEIN et al. Conformation of the Free and Antigen-bound IgM Antibody Molecules, Nature (2006). DOI: 10.1038/2241307a0

D. M. Czajkowsky et al. The human IgM pentamer is a mushroom-shaped molecule with a flexural bia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DOI: 10.1073/pnas.0903805106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抗體IgM結構被重新確定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利用計算機圖像分析和現代電子顯微鏡成像揭示了一種至關重要的稱為免疫球蛋白M(IgM)的結構,從而為未來開發出針對從癌症到神經系統疾病的一系列疾病的更加有效的藥物提供了可能性
  • 核酸、IgM抗體和IgG抗體怎麼區分?
    如何區分核酸、IgM抗體和IgG抗體?  「與抗體檢測相比,核酸檢測更加靈敏,也是實驗室檢測的『金標準』。」在2020年5月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駐黃岡檢測隊隊長、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曾毅院士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張曉光說,但無論是抗體檢測還是核酸檢測,都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陽性和假陰性,要由臨床醫生根據臨床症狀和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綜合進行判斷。
  • 生物教科書可能要改寫了:新研究揭示了關鍵細胞過程背後的秘密
    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的一篇重要研究論文,可能將使生物學教科書改寫,新研究揭示了關鍵細胞過程背後的秘密。這一發現涉及到生命必不可少的關鍵過程:基因表達的轉錄階段,使細胞能夠生存並完成其工作。在轉錄過程中,一種稱為RNA聚合酶的酶將自身包裹在DNA的雙螺旋結構中,使用一條鏈與核苷酸匹配以形成遺傳物質的副本,導致新合成的RNA鏈在轉錄完成後斷裂。 RNA可以產生蛋白質,這對於所有生命都是必不可少的,並可以在細胞內完成大部分工作。
  • Science子刊:細胞自噬的黑暗面,幫助癌細胞逃脫免疫系統殺傷
    近日,再生元公司科學家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Immunology 雜誌發表了題為:Autophagy protects tumors from 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via inhibition of TNFα-induced apoptosis 的研究論文。
  • 喝甲醇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
    這篇論文剛剛登上了《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一作楊秀峰本碩都就讀於華科。楊秀峰「RoBeetle」使用「人造肌肉系統」爬行、爬坡,還能在背上負載其自重2.6倍的物體續航2小時之久。論文登上《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大多數的機器人都需要體積龐大且需要電力的電機,電池成為機器人運行的必需品,而電池的大小限制著機器人的「體型」,即使是最小的電池也有50毫克重的虎甲蟲重量的10~20倍。
  • Science:改寫教科書!揭示Rho讓RNA聚合酶失活終止轉錄新機制
    在每本教科書中,Rho都用作模型終止子,利用它的強大動力,與RNA結合併將它從RNA聚合酶中拉出。但是,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柏林自由大學、亥姆霍茲柏林材料與能源中心和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仔細觀察後發現,Rho無法使用教科書中描述的機制找到需要釋放的RNA。
  • 改寫教科書:安培千克開爾文和摩爾四個基礎單位將被重新定義
    改寫教科書:安培千克開爾文和摩爾四個基礎單位將被重新定義 微信公眾號「Nature自然科研」 2017-11-28 15:13
  • 再次改寫教科書:大腦裡也有免疫淋巴管
    近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最新研究顯示,大腦內也存在免疫系統的淋巴管道,這項新發現將顛覆幾十年來教科書中「腦內沒有淋巴管」的舊概念。維吉尼亞大學神經科學家喬納森·基普尼斯(Jonathan Kipnis)教授主導這項研究,他對外界表示:「這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神經-免疫相互作用的認識。
  • Science子刊:明尼蘇達大學完成3D列印心臟瓣膜模型,模擬患者真實感受
    Science子刊:明尼蘇達大學完成3D列印心臟瓣膜模型,模擬患者真實感受 2020-09-02 0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子刊:羊駝體內的抗體能中和新冠病毒
    》的研究在大羊駝(llama)中發現了兩種納米抗體,有望與人體ACE2受體作用,中和新冠病毒。駱駝科動物體內的納米抗體是一種只有重鏈的抗體變體,相比於人源抗體,它們小且穩定,製備簡單,因此常被用來替代傳統抗體。研究人員發現,大羊駝體內的兩種納米抗體(H11-H4和H11-D4)可以在細胞培養中阻斷新冠病毒刺突與ACE2受體的結合,從而阻止病毒感染細胞。其中H11-H4的效價尤其高,與人源抗體聯用還能增強中和能力。
  • 喝假酒,乾重活:華科校友88毫克機器人登Science子刊
    編輯:杜偉、小舟、蛋醬僅靠甲醇續命,卻能拖運自身重量 2.6 倍的物體,南加州大學研究員、華科校友楊秀峰以一作身份發表的這篇研究,剛剛登上了 Science 機器人子刊封面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機器人子刊中,來自南加州大學的研究者向公眾介紹了這款名為「RoBeetle」的機器人。他們設計了可以像真實物體一般收縮和放鬆的微型人造肌肉,並且使用覆蓋有鉑粉的鎳鈦合金線加快甲醇蒸汽的燃燒。這一過程產生的熱量會導致機器人腿部的電線縮短,待冷卻後重新伸展,以此驅動 RoBeetle 的運動。
  • Science:改寫教科書!科學家可能找到新型突觸結構
    然而迄今為止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小膠質細胞與突觸結構的相互作用,包括軸突末端和樹突棘等超微結構,它們通常被認為是小膠質細胞和神經元之間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與突觸這些處於動態變化的微小結構不同的是,神經元的胞體、軸突和樹突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 「Science子刊」科學家首次通過微米級3D列印技術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3D列印釐米級人類心臟泵,能夠正常運轉),以及能夠模擬患者真實感受的心臟瓣膜模型(相關閱讀:【Science子刊】明尼蘇達大學完成3D列印心臟瓣膜模型,模擬患者真實感受)。該團隊首次在曲面上完成這類結構的3D列印,這為未來人們直接將它們列印在皮膚上,以進行實時的體液檢測邁出了第一步。
  • Science:揭示一種新的抗體療法可阻止骨髓移植後的巨細胞病毒重新...
    我們的研究首次表明抗體能夠在控制CMV重新激活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這完全顛覆了教條。」之前關於CMV重新激活的研究著重關注T細胞。偶爾有人提示著免疫系統中的B細胞產生的抗體在抵抗CMV中發揮著一定的作用,但是它似乎是一種支持性作用。Hill說,利用抗體抵抗這種病毒的臨床試驗取得了令人失望的結果。
  • Stratedigm新一代流式細胞儀
    由於整體結構及功能上一系列的緊湊設計,Stratedigm流式細胞儀顯著降低能量消耗,僅為100W左右(同類產品功率常常上千瓦),因而大大減少了散熱量,僅相當於一臺桌上型電腦,將散熱溫度對儀器光路系統的影響降到最低。
  • 《Science》報導新冠疫苗突破:美科學家繪製出S蛋白超清結構,測試...
    新冠病毒可以說,S 蛋白決定了病毒的宿主範圍和特異性,是宿主中抗體的重要作用位點,同時也是疫苗設計、治療性抗體和診斷方法的關鍵靶標。為此,研究人員專門測試了三種用於結合 SARS 病毒 S 蛋白的單克隆抗體,結果發現這些抗體並不能與新冠病毒 S 蛋白產生交叉反應,這也意味著,SARS 病毒的抗體並不能用於新冠病毒, 針對新冠病毒必須重新設計抗體和疫苗。Jason S.
  • 明年5月20日起1千克重新定義 中學物理教科書或改寫
    記者從會上獲悉,下一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將與教育部溝通,儘快聯繫改寫中學物理教科書。加之此前對時間單位「秒」、長度單位「米」和發光強度單位「坎德拉」的重新定義,至此,國際計量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全部實現由常數定義。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Science子刊:經過CRISPR編輯的B細胞產生抗體,對抗難以治療的病毒
    比如,對作為一種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原體的RSV而言,高風險嬰兒每月接受合成抗體注射,以便在短期內保護這些嬰兒。近年來,幾組研究人員探索了一種不同的方法:利用免疫系統自身產生抗體的B細胞,並利用CRISPR對它們進行改造,以便在感染的情況下按要求大量表達針對這些難以治療的病毒的抗體。
  • Science子刊:拓寬研究思路,血小板可以加快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血管內皮上的斑塊結構,是由脂質和免疫細胞在血管壁中累積而成,如果由於某些外在或內在的因素導致這些板塊不穩定,它們就會破裂開來,阻塞血液輸送,從而剝奪心臟和大腦等組織的供氧,進而引發心臟病或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