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學教科書得改版了!Science新研究刷新認知

2020-12-05 量子位

魚羊 金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看來這一次,免疫學教科書得改版了。

事情是這樣的。

頂級期刊 Science 發表了一篇關於免疫學方面的重磅文章(共同一作還是一位華人學者),核心要點是:

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等先天性髓樣免疫細胞,也可以產生抗原特異性的免疫記憶。

這一發現究竟有多厲害?

刷新目前對先天免疫反應的認知,也就是說,和免疫相關的問題,可能都要「重新來過」。有望一舉解決困擾器官移植60多年的免疫排斥問題。在癌症和自身免疫疾病問題上,可能會產生新的見解。網友也對此附議,還表示這項研究會改變教科書。

不一樣的免疫系統

我們都知道免疫系統分為2個部分:

一個是先天性免疫 ,包括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等髓樣細胞,以及NK細胞等先天性淋巴細胞;另一個是適應性免疫,例如我們熟知的T細胞和B細胞等。當面對外來「入侵者」時,這兩個小傢伙各司其職。

先天性免疫細胞像個哨兵,是第一波檢測體內外來生物的細胞,若是它們發現了異常,就會回頭跟適應性免疫細胞說:「兄弟,該你上了。」

△工作細胞:巨噬細胞vs金黃色葡萄球菌

適應性免疫細胞被激活後,就會激發強烈的免疫反應。

而適應性免疫細胞有用一個獨門絕技——免疫記憶,見過一次入侵者,就會記住它的樣子。

若下次還敢入侵,適應性免疫細胞就會快速識別出來,並發動更加猛烈的攻擊。

這就是我們以往對免疫系統的認知。

那麼,免疫記憶,這個絕招真的只有適應性免疫細胞才會嗎?

這就是,此次美國匹茲堡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所要解決的問題,他們發現:

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這兩個先天性免疫細胞,也具有同樣的功能。

也就是說,以往我們認為它們只是「哨兵」,萬萬沒想到,它們也會「免疫記憶」這項絕技。

更意想不到的是,戰鬥力簡直爆表,在「宿主防禦」任務中,也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簡直顛覆認知

而目前在器官移植問題上,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免疫記憶,所以這一發現,從根本上為解決器官移植問題的思路提供了新的見解。

也正如論文一作之一的Martin H. Oberbarnscheidt博士所說:

有望一舉解決困擾器官移植60餘年的免疫排斥問題。

那麼,如此突破性的實驗是如何做到的呢?

實驗結果刷新認知

首先,研究人員安排了缺少B細胞、T細胞、NK細胞和其他先天淋巴細胞的小鼠,並給它們移植了經過射線照射處理的同種異體脾細胞。

然後,在7天、28天、49天之後,用與上述免疫脾細胞同源、或第三方同種異體脾細胞進行再移植。

結果顯示,在7天或28天的時候,與未免疫小鼠和移植了第三方脾細胞的小鼠相比,移植了同源脾細胞的小鼠體內,表現出了更加明顯、強烈的免疫反應。

主導這種免疫反應的,是單核細胞衍生的樹突狀細胞(Mo-DCs)和巨噬細胞。

這種增強反應在49天後消失。

之後,研究人員又在另一種免疫缺陷模式的小鼠身上進行了同樣的實驗(上圖B),結果同樣如此。

並且,研究人員也排除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增強反應源自抗原的持久性。

因為在宿主的循環系統或脾臟中均未檢測到供體脾細胞,或完整的供體MHCI分子。

這也就表明,小鼠的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很可能獲得了對抗原的特異性記憶

另外,小鼠和人的免疫細胞對抗原的特異性識別依賴於MHC(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為了進一步探明真相,研究人員在17個小鼠基因組資料庫中搜索,測試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的記憶是否依賴於對非自身MHC分子的檢測。

於是,他們發現多個能在髓樣細胞表面表達,且能與MHC-I結合的蛋白分子。

其中,配對免疫球蛋白樣受體-A(PIR-A)被證實,正是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記憶反應所需的MHC-I受體。與之相對應的人體受體是LILRs。

在進一步的實驗中,研究人員分別嘗試用抗體阻斷PIR-A 、敲除PIR-A點位基因,發現沒有了PIR-1,小鼠的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就不對抗原產生特異性免疫記憶了。

也就是說,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的免疫記憶是由PIR-A介導的

於是,研究人員同樣通過實驗證明:在腎臟和心臟異體移植中,敲除受體編碼PIR-A的基因,或者阻斷PIR-A與供體MHC-I分子的結合,可以阻斷免疫記憶,減弱異體移植排斥。

這也就意味著,這項新研究成果將經典免疫記憶研究領域擴展到先天性骨髓細胞,並可能提高異體器官移植的存活率

研究團隊介紹

本文通訊作者為Fadi G. Lakkis,匹茲堡大學移植生物學講座教授,外科、免疫學、醫學特聘教授。

研究主攻實體器官移植中急性和慢性排斥反應的基本機制,研究領域包括啟動和維持同種免疫反應的先天機制,以及記憶T細胞在同種異體移植排斥反應中的作用。

論文共同一作為華人學者,Dai Hehua,匹茲堡大學、南昌大學江西醫學院博士,江西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外科醫生。

研究重點是提高移植器官長期存活的有效措施,包括操縱免疫抑制調節T細胞群,提高宿主對移植器官的耐受性,並通過改變免疫系統中重要的細胞因子、趨化因子、共刺激和酶來抑制記憶T細胞介導的移植排斥反應。

他們這項新研究的出爐,也讓不少網友覺得:不好好跟進新研究,以後初高中生物題都不會做了。

論文地址: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5/06/science.aax4040?rss=1

相關焦點

  • 生物教科書可能要改寫了:新研究揭示了關鍵細胞過程背後的秘密
    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的一篇重要研究論文,可能將使生物學教科書改寫,新研究揭示了關鍵細胞過程背後的秘密。這一發現涉及到生命必不可少的關鍵過程:基因表達的轉錄階段,使細胞能夠生存並完成其工作。這項新的研究發現並描述了一個細胞過程,該研究首次描述了Rho蛋白如何真正終止基因表達。在轉錄過程中,一種稱為RNA聚合酶的酶將自身包裹在DNA的雙螺旋結構中,使用一條鏈與核苷酸匹配以形成遺傳物質的副本,導致新合成的RNA鏈在轉錄完成後斷裂。 RNA可以產生蛋白質,這對於所有生命都是必不可少的,並可以在細胞內完成大部分工作。
  • 新研究或刷新我們認知,人類未來或登陸
    不斷探索火星,或不斷刷新我們的認識在此前的研究中,有很多觀點認為,遠古時代的火星曾經是潮溼、溫暖的,有點像我們地球這樣的景象,只是後來火星的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果火星曾經是寒冷的世界,或許會刷新我們的認知。
  • 深入大西洋深海處,科學家發現大量新物種,或刷新對外星生命認知
    不過,科學家在探索地球時,發現在一些環境極為惡劣的地區存在大量的新物種,可能會刷新我們對外星生命的認知。 35個等待進一步核實的新物種記錄。 通過長達5年的研究,研究人員發現了這些生物在深海處生存下來的機制,這些海綿或深海珊瑚形成了一個「深海城市」,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群落,能夠支持各種魚類在這裡產卵、繁殖,有一定的生物多樣性
  • 資源動態 | Science期刊資料庫
    訪問連結:http://www.sciencemag.org/期刊名中文:《科學信號》2017年影響因子:6.378期刊介紹:發表代表細胞信號轉導方面最新研究進展的同行評審原始研究文章,包括信號轉導網絡、系統生物學
  • 最強蝸牛改版地縫商店買什麼好-改版地縫商店性價比購買建議
    最強蝸牛改版地縫商店買什麼好?很多玩家不是很清楚改版的地縫商店買什麼,本次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最強蝸牛改版地縫商店性價比購買建議,一起來看看吧。最強蝸牛改版地縫商店性價比購買建議 最強蝸牛禮包免費領取
  • 美國「課程實施調查」項目新進展:教科書與課程標準一致性分析模式...
    美國學者摩根將「課程實施調查」方法運用在教科書質量評價中,進一步拓展了「課程實施調查」應用的新視域。一方面,為提升基於標準的教科書質量檢測水平,對「課程實施調查」進行改造,在關注教科書一致性程度檢測的同時,增加了教科書非一致性程度檢測,構建了教科書與課程標準一致性分析模式。另一方面,以數學教科書為研究對象,運用教科書與課程標準一致性分析模式進行實證研究,進而驗證該模式的實踐效果。
  • 中國航天再得新突破,火星探索發現暗能量,刷新人類宇宙認知
    最近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伴隨長徵五號火箭成功到達了火星,這代表了中國對火星的探索和研究計劃也走到了新的階段。這次的探索意義非凡,不僅說明了中國的航天技術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還為人類對火星的了解提供了更廣泛的技術研究數據。這次的探測和研究時間,加起來為期9個月之久,雖然其具體的探索方式與之前的月球探索並無多大差別,但卻為中國彌補對火星的認知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 董晨教授Science子刊免疫學新發現
    來自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證實,泛素特異性蛋白酶25(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s,USP25)通過使銜接蛋白TRAF3去泛素化,調控了TLR4依賴性的先天免疫反應。這一研究發現將有助於深入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機制,推動開發靶向性治療。相關論文發表在5月14號的《科學信號》(Science Signaling)雜誌上。
  • 2020年11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Hornung團隊與慕尼黑工業大學和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的同事們合作,如今證實在皮膚細胞中發現的一種這樣的傳感蛋白直接與某些RNA病毒複製過程中產生的特定分子結構結合。這些新發現強調了上皮細胞作為抵禦入侵病原體屏障的重要性。2.Science:改寫教科書!
  • 夢幻西遊:刷新我們認知的160級裝備鑑定,藍字數量多得有點異常!
    不管我們鑑定什麼樣的武器裝備,最初的目標就是出得藍字特技特效越多越好,先不管是什麼藍字,總之就是多多益善。然而鑑定軍火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特技特效不是你想出來就可以隨便出來的,運氣不好的話,一車裝備可能都未必有一個藍字。
  • Science:挑戰教科書,「奇葩」化學鍵既像氫鍵又像共價鍵
    圖1. 研究體系示意圖,[F-H-F]-離子在水溶液中。此時體系同時具有氫鍵與共價鍵的相關特徵而傳統教科書上對兩種鍵的嚴格區分將不再有意義。通過計算不同[F-H-F]-(H2O)6構型中的電荷分布與靜電作用力,作者還指出在[F-H-F]-形成的短強氫鍵中,靜電作用力只佔據大約52至62%左右的鍵能,且三個原子開始共同分享電子。
  • 《柳葉刀 感染病學》:感染中毒症免疫學當前的研究空白——轉化...
    儘管感染中毒症3.0並非沒有爭議,但對患者機體反應和器官紊亂的關注,已為感染中毒症免疫生物學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以確定感染中毒症基礎和臨床研究中尚未解決的問題。為了填補這一缺陷,歐洲感染中毒症免疫學小組(EGIS)確定了在感染中毒症免疫學領域當前認知中的關鍵空白。
  • Science:改寫教科書!揭示Rho讓RNA聚合酶失活終止轉錄新機制
    在轉錄過程中,一種稱為RNA聚合酶的酶將自身包裹在DNA的雙螺旋周圍,使用一條DNA鏈與核苷酸匹配以形成遺傳物質的副本---一條新合成的RNA鏈,該RNA鏈的合成在轉錄完成後會釋放出來。所產生的RNA可以產生蛋白,而蛋白對於所有生命都是必不可少的,並可以在細胞內完成大部分工作。就像任何連貫的信息一樣,RNA轉錄需要在正確的位置啟動和停止才有意義。
  • Science:改寫教科書!科學家可能找到新型突觸結構
    然而迄今為止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小膠質細胞與突觸結構的相互作用,包括軸突末端和樹突棘等超微結構,它們通常被認為是小膠質細胞和神經元之間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與突觸這些處於動態變化的微小結構不同的是,神經元的胞體、軸突和樹突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 曹雪濤:領跑世界免疫學研究的「迷你團隊」
    正是這個「迷你團隊」卻做出了一系列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免疫學科研成果。25年來,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帶領下,這個實驗室從1990年成立時一窮二白,到被世界免疫學界普遍認可、屢受讚譽,成為我國免疫學發展中不可替代的「領頭羊」,引領中國的免疫學術水平由過去的國際排名第19位進入世界前列。
  • 《自然》重磅:「腦—脾軸」,開拓神經免疫學研究新方向!
    據作者介紹,這是迄今發現的第一條解剖學明確、由神經信號傳遞而非內分泌激素介導的、中樞神經對適應性免疫應答進行調控的通路,它的發現為神經免疫學研究拓展出了一個新方向。至此,作者在這項研究裡鑑定、證明了一條對適應性免疫具有增強功能的腦-脾神經軸,揭示了 CRH 神經元的雙重免疫調節功能——經典已知的垂體-腎上腺神經內分泌免疫抑制作用和新發現的經神經環路直接作用於脾的免疫增強作用。
  • 人類對宇宙的認知不斷刷新
    2019年11月28日凌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團隊的一項重大發現。依託我國自主研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並提供了一種利用LAMOST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新華社供圖郭守敬望遠鏡先導巡天和低解析度巡天前7年天區覆蓋圖,下圖為該望遠鏡中解析度光譜巡天第一年天區覆蓋圖。
  • 湖湘醫學專家聚婁探討風溼免疫學研究新進展
    舉報   婁底新聞網訊(通訊員 朱菲)12月20日,2020年Eular(歐洲抗風溼聯盟)新進展專家分享會風溼學術沙龍及婁底市醫學會風溼免疫學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在婁底華天大酒店召開
  • Science子刊:改寫教科書!重新確定抗體IgM的結構
    2018年10月1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利用計算機圖像分析和現代的電子顯微鏡成像揭示了一種至關重要的稱為免疫球蛋白M(IgM)的免疫蛋白的結構,從而為未來開發出針對從癌症到神經系統疾病的一系列疾病的更加有效的藥物提供了可能性。
  • 「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進化的認知
    Nature News 和 Science News 也報導了該研究。研究團隊表示,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這一成果無疑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特別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