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重磅:「腦—脾軸」,開拓神經免疫學研究新方向!

2020-12-05 腦科學君

北京時間2020年4月29日晚,《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祁海課題組、上海科技大學胡霽課題組、清華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鍾毅課題組的合作論文,題目是」Brain control of humoral immune responses amenable to behaviouralmodulation」《受行為影響的腦活動調控體液免疫應答》。

通過小鼠模型,該研究發現了一條從大腦杏仁核和室旁核CRH神經元到脾內的神經通路;這條通路促進疫苗接種引起的抗體免疫應答,並可通過響應軀體行為刺激對免疫應答進行不同調控。

據作者介紹,這是迄今發現的第一條解剖學明確、由神經信號傳遞而非內分泌激素介導的、中樞神經對適應性免疫應答進行調控的通路,它的發現為神經免疫學研究拓展出了一個新方向。

題圖:「勤動」與增強免疫的中樞神經核團與環路

首先,作者開發了一種新型去除小鼠脾神經的手術,發現這種小鼠在疫苗接種後所能產生的漿細胞(抗體分泌細胞)數量有明顯缺陷,暗示了脾神經衝動信號對B細胞應答有促進作用。

通過藥理學、遺傳學實驗,他們繼而發現B細胞表達乙醯膽鹼a9受體對脾神經的這個促進作用不可或缺。

通過體內細胞剔除實驗,作者發現在腎上腺素能的脾神經和需要感知乙醯膽鹼的B細胞之間,最可能起到了「換元」作用的是新近發現的可感受去甲腎上腺素而分泌乙醯膽鹼的T細胞。

進一步,作者通過偽狂犬病毒逆行追蹤,發現脾神經與室旁核(PVN)、中央杏仁核(CeA)有連接。

這兩個區域的功能與應激、恐懼反應緊密相關,而兩處共有的一類神經元是表達CR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的神經元。

CRH神經元是掌控垂體-腎上腺軸的上遊神經元,其激活可導致腎上腺大量釋放糖皮質激素,調整機體應激,抑制免疫系統活動。

這個已知抑制免疫的內分泌功能,不能解釋作者看到的免疫增強的現象。

但會不會CRH神經元還可以直接操控脾神經,通過神經通路傳導免疫增強的信號來促進漿細胞的產生呢?

為檢驗這一假說,作者通過光遺傳學實驗,發現刺激CeA/PVN的CRH神經元後幾秒鐘之內就會記錄到脾神經的電信號明顯加強,證明CeA/PVN與脾間的確有通路連接(圖1)。

進而,作者通過CRH神經元剔除、DREADD化學遺傳學抑制及激活的方法,證明 CeA/PVN CRH神經元活性對應調控了脾內B細胞應答產生漿細胞的過程。

圖-1: 光遺傳學實驗證明CeA/PVNCRH 神經元與脾神經的連接

自主神經活動可以受外界環境及行為的影響。那麼,有沒有行為可以刺激這條腦-脾神經軸從而增強免疫應答呢?

作者通過監測小鼠在不同行為範式下 CeA/PVN 的 CRH 神經元活動發現,一個他們新開發的「孤立高臺站立」(elevatedplatform standing,如圖2)行為可以同時激活這兩個核團的CRH神經元。

圖-2: 孤立高臺站立模式圖

更重要的是,抗原接種後第二周裡,每天經歷這個行為範式兩次,小鼠抗原特異的抗體就可以增加~70%。

這種行為增強抗體應答的效果,依賴於CRH神經元、依賴於脾神經、並且需要B細胞表達的乙醯膽鹼受體。

雖然高臺站立可以看做是一種應激範式,但並非所有導致應激狀態的行為都能增強免疫。

作者測試了神經生物學研究中常用的捆綁模型,發現這一範式更強烈而持久激活PVN的CRH神經元,但抑制 CeA 的 CRH 神經元,致使機體持續產生高水平的糖皮質激素,對免疫應答產生了抑制作用。

至此,作者在這項研究裡鑑定、證明了一條對適應性免疫具有增強功能的腦-脾神經軸,揭示了 CRH 神經元的雙重免疫調節功能——經典已知的垂體-腎上腺神經內分泌免疫抑制作用和新發現的經神經環路直接作用於脾的免疫增強作用。

神經免疫學方興未艾,目前的主要方向包括:以CNS和外周神經為靶器官,研究組織固有的小膠質細胞和招募而至的免疫細胞在系統穩態與病變中的作用;研究中樞及外周神經與淋巴器官和屏障組織(腸上皮等)裡固有免疫細胞(巨噬細胞、ILC等)的信號交互與功能互調等。

剛剛發表的這一新工作,使我們認識到淋巴細胞介導的適應性免疫應答也可以受到中樞-外周神經環路的直接調控,以及通過軀體行為正向調節免疫應答的一個生物學基礎。

針對最後一點,祁海教授特別指出,鍛鍊身體(軀體運動)可以增強「免疫力」,這個幾乎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接受的常識性結論,其背後的科學依據其實遠不清楚。

他認為,他們發現的腦-脾軸可能為此提供了一個環路方面的解釋。

我們適度鍛鍊,可能如同小鼠的EPS,恰到好處地刺激了CeA和PVN的CRH神經元,增進了漿細胞和抗感染抗體的生成。

相反,頻繁馬拉松跑後人們易於感冒,可能是過度應激導致的免疫抑制超越了免疫增強效果。

祁海猜測,未來通過神經免疫學的進一步研究,應該可能在特定神經元、神經環路水平定量描述、評價不同鍛鍊方式、不同軀體運動形式、乃至不同「冥想」、「禪修」過程對免疫系統的影響,從而給我們為加強「免疫力」而正確選擇鍛鍊或其它修行方式提供更明確的科學依據。這是他題圖「勤動」所表達的願景。

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2013級博士生張旭、清華生命學院2016級博士生雷博、上海科技大學2015級博士生袁媛、清華PTN項目2016級博士生張厲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另外,中國科學院武漢數學物理研究所徐福強課題組、清華大學藥學院廖學斌課題組、首都醫科大學孫文智課題組為本研究的順利開展和完成做出了重要貢獻。

論文信息:

DOI:10.1038/s41586-020-2235-7

相關焦點

  • Nature:中國科學家揭示腦-脾神經環路控制抗體免疫應答新機制
    通過小鼠模型,該研究發現了一條從大腦杏仁核和室旁核CRH神經元到脾內的神經通路;這條通路促進疫苗接種引起的抗體免疫應答,並可通過響應軀體行為刺激對免疫應答進行不同調控。據作者介紹,這是迄今發現的第一條解剖學明確、由神經信號傳遞而非內分泌激素介導的、中樞神經對適應性免疫應答進行調控的通路,它的發現為神經免疫學研究拓展出了一個新方向。
  • 科學家發現可增強免疫的腦—脾神經軸
    祁海課題組供圖  近日,《自然》報導了第一條神經信號調控適應性免疫應答的解剖學通路。該研究由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祁海課題組、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胡霽課題組和清華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鍾毅課題組合作完成。  應激(壓力)是動物或人因外界刺激處於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
  • 免疫學教科書得改版了!Science新研究刷新認知
    頂級期刊 Science 發表了一篇關於免疫學方面的重磅文章(共同一作還是一位華人學者),核心要點是: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等先天性髓樣免疫細胞,也可以產生抗原特異性的免疫記憶。這一發現究竟有多厲害?之後,研究人員又在另一種免疫缺陷模式的小鼠身上進行了同樣的實驗(上圖B),結果同樣如此。並且,研究人員也排除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增強反應源自抗原的持久性。因為在宿主的循環系統或脾臟中均未檢測到供體脾細胞,或完整的供體MHCI分子。
  • 未來腦科學與轉化醫學研究熱點:外周臟器與大腦的神經「對話」
    近些年來腸腦軸的研究十分火熱,腸道也被稱為第二大腦,通過與中樞神經系統存在投射,進行密切的聯繫。其實除了腸道以外,大量研究表明腎臟、心臟、肝臟、脾等內臟與中樞神經系統之間存在緊密的解剖學連接。
  • 曹雪濤院士在《自然綜述-免疫學》發文,介紹新冠肺炎免疫病理與治療
    日前,曹雪濤院士應邀在《自然綜述-免疫學》(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發表題為「新冠肺炎的免疫病理及其對於治療的啟示」的評論文章,介紹了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與新冠肺炎患者的免疫病理特徵及其對於臨床治療的啟示,針對新冠肺炎免疫藥物的研發與潛在新靶點的發現與應用進行了總結與展望。
  • 重磅!「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中國工作組成立
    」大科學計劃的發起進行了長期的布局與醞釀,中科院將時刻不忘新時代新擔當,增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原始創新策源能力,進一步支撐大科學計劃的實施。和類腦研究領域開展了一系列戰略部署,組建上海市腦科學和類腦研究中心,布局市級科技重大專項等計劃,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初步形成了腦科學領域國際合作網絡體系。
  • 中科院在腦神經研究領域取得兩項新進展
    本報訊 記者謝衛群報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在腦神經科學研究領域取得兩項新進展,從而加深了對大腦的認識。12月5日出版的國際神經科學頂級雜誌《神經元》以及最近一期出版的《美國科學院報》,分別發表了有關成果。    大腦是由兩類細胞組成的,即神經元和膠質細胞。
  • 從侯沛紅《國家科技計劃於腦科學》學術報告看腦科學研究新方向
    核心提示:  在第20個「中國腦健康日」即將到來之際,為深入探討網際網路賦能醫療健康行業,挖掘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的核心價值,推動醫療服務模式發展,9月11日由陝西省保健協會、陝西省慈善協會聯合主辦的「網際網路+精準醫療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行。
  • 科學家利用微米級機器人實現體外腦神經操控,腦科學迎來新突破
    據悉,該研究成果於今晨發表在頂級科學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本論文通訊作者,韓國大邱慶北科技大學(DGIST)的Hongsoo Choi(音譯「崔宏秀」)教授告訴鈦媒體App,在腦科學研究領域,在體外實現具有高可再現性,形態和功能複雜的神經網絡是諸如人工智慧和腦工程等各種基礎研究的重要研究課題。
  • 清華類腦計算再登《自然》:張悠慧施路平團隊定義新計算機結構
    新研究的關鍵詞是:類腦計算、新計算機系統框架、,並且能聽懂自然語言指令的自行車。新定義降低了系統對神經形態硬體的完備性要求,使得不同硬體和軟體設計之間的兼容性更易實現。為實現可行性,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套被主流類腦晶片廣泛支持的基本硬體執行原語(hardware execution primitives)。
  • 瀰漫性軸索損傷的診治進展_瀰漫性軸索損傷_彌散張量成像技術_神經...
    Huang TQ 等研究發現FK506(他克莫司)通過抑制外傷後鈣調磷酸酶減輕繼發性級聯損傷,從而保護軸索,促進腦外傷後神經功能的恢復。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發現只要疾病存在軸索損傷,如:缺氧性腦損傷、阿爾茲海默等,β-APP就會聚集,因此,將其作為DAI生物學標誌物缺乏專一性。
  • 腦科學日報:在自閉症小鼠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體重對大腦的影響
    1,Nature重磅成果!研究成果於2020年8月5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研究人員發現,突觸粘附分子Nlgn3中的自閉症相關突變會導致多巴胺能神經元的催產素信號轉導受損,並改變小鼠對社交新鮮感測試的行為反應。用一種新的、高度特異性的腦滲透性MAP激酶相互作用激酶抑制劑治療Nlgn3基因敲除小鼠,可重置mRNA的翻譯並恢復催產素信號轉導和社交新鮮感反應。
  • 腦科學,未來十年的重要方向
    十四五規劃中提到腦科學發展,這將是中國未來十年國家主導的重點科研方向之一。實際上,很久以來,世界各國普遍重視腦科學研究, 美國101屆國會通過一個議案,「命名1990年1月1日開始的十年為腦的十年」。1995年夏,國際腦研究組織IBRO在日本京都舉辦的第四屆世界神經科學大會上提議把下一世紀(21世紀)稱為「腦的世紀」。歐共體成立了「歐洲腦的十年委員會」及腦研究聯盟。日本推出了「腦科學時代」計劃綱要。中國提出了「腦功能及其細胞和分子基礎」的研究項目,並列入了國家的「攀登計劃」。
  • 腦科學日報:每個人獨特的神經指紋;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
    最新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研究便是一次該議題上的嘗試和努力,該研究展示了神經成像和個性化模型如何量化想像體驗中的個體差異。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26名參與者回憶起常見的情景。然後,將研究參與者置於磁共振掃描儀(fMRI)中,並要求他們重新想像體驗,而研究人員則測量了大腦的哪些區域被激活。
  • 腦科學日報|西南大學研究首次提出了拖延行為的三重神經網絡模型
    1,專家點評Nature | David Liu再出重磅基因編輯新工具,可實現鹼基隨意轉換與增刪來源:BioArtPE3和PE3b的原理圖:PE3增加的sgRNA識別位點是未編輯的基因組DNA,PE3b增加的sgRNA只識別編輯後的基因組DNA。
  • 重磅!我國科學家研發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近年來,浙江大學聚焦人類智能與機器智能等核心領域,實施了簡稱為「雙腦計劃」的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會聚研究計劃,希望借鑑大腦結構模型和功能機制,將腦科學的前沿成果應用到人工智慧等研究領域,建立引領未來的新型計算機體系架構。
  • 腦科學日報:在自閉症小鼠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體重對大腦的影響
    1,Nature重磅成果!作為肥胖與腦功能障礙有關的最大研究之一,科學家使用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對來自17,000多個個體的35,000多次功能性神經影像掃描進行了分析,以測量腦血流量和大腦活動。腦血流量低是預測一個人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頭號腦影像學指標。它還與抑鬱症、注意力缺陷多動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腦外傷、成癮、自殺和其他疾病有關。
  • 四川科學家團隊腦科學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雜誌 精神疾病也可以拍...
    研究成果的亮點◎用學術語言來說是在腦科學研究領域,建立了心理與精神疾患臨床研究從「0」到「1」的創新模式◎對老百姓來說這些研究,科學回答了「精神病到底是大腦疾病還是心理疾病」等問題,並推動人類向「精神病的精準診斷和治療」邁出了一大步
  • 新年紙刊特輯:腦科學的範式革命|神經現實 x 信睿周報
    在2021年伊始,神經現實聯合「信睿周報」特別推出「腦科學·特輯」,嘗試勾勒出一幅貫穿腦科學歷史、當下及未來的圖景。 這期特輯由神經現實團隊精心打造,內容涵蓋深度文章、信息插圖、人物訪談和主題書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