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新技術或有望實時追蹤腫瘤細胞並揭開其背後隱藏的信息

2021-01-11 生物谷

2020年3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屯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成功對腫瘤細胞進行了追蹤並揭示了其背後隱藏的信息;癌症患者機體血液中循環的腫瘤細胞是進行疾病早期診斷、判斷療法成功及患者預後的重要生物標誌物,但由於很少會有腫瘤細胞進行循環,因此對其進行研究就是目前科學家們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

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Twente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就能夠以較高的精準度實現腫瘤細胞循環的自動化控制,此外,研究者所開發的新技術不僅能夠檢測腫瘤細胞,還能揭示其背後隱藏的信息;此外,研究者還對在細胞相互作用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進行了分類。

循環腫瘤細胞會從原始腫瘤位點釋放並開始在血管中移動,其在癌症轉移開始及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在患者血液中檢測循環腫瘤細胞或能提供療法有效性和患者預後相關的重要信息;由於循環腫瘤細胞的數量極少,因此利用螢光顯微鏡對循環腫瘤細胞進行計數具有勞動密集型的特性,即使對於一個能夠有效識別循環腫瘤細胞的專家而言工作量也很巨大,而本文中研究人員所開發的新型自動化手段或許就能提供超過96%的準確率。

研究人員為現有的方法開發了一種開源的識別包,同時證明了其臨床意義,新方法能使用自動化學習的模式將其準確性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而先進的可視化技術則能從血液樣本中獲取更多相關的信息,比如不同類型的循環腫瘤細胞、以及胞外CD45囊泡等,其就能為細胞之間的協作提供更多的額外信息,目前研究人員對這些囊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人員使用大量良好標記的例子來訓練這種深度學習網絡,隨後它們就能自行學習和發揮功能,通常還會比人類做得更好,而實際的學習過程是如何發生的,以及這種深度學習網絡在內部到底做了哪些選擇都是不太透明的,深度學習網絡在本質上就是一個黑匣子,由於額外的建模和基於半監督自編碼的可視化步驟,來自網絡的信息或許要比預期更多;這就好比我們通過黑匣子裡的一個小窗口看到了學習的一部分,不同類型的循環腫瘤細胞、白細胞和囊泡就能被有效進行區分。

研究者表示,我們開發的這種名為ACCEPT的開源成像分析程序能與檢測循環腫瘤細胞的CellSearch技術相結合,目前該技術已經在某些醫院開始使用,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自動檢測技術未來將會得到進一步地提高。(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Zeune, L.L., Boink, Y.E., van Dalum, G. et al. Deep learning of circulating tumour cells. Nat Mach Intell 2, 124–133 (2020). doi:10.1038/s42256-020-0153-x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 | 國際合作揭開陰陽1蛋白與乳腺癌生長及耐藥的關係
    Nature子刊 | 國際合作揭開陰陽1蛋白與乳腺癌生長及耐藥的關係
  • Nature子刊:外泌體仿生納米顆粒,有效殺傷腫瘤幹細胞,有望解決癌症...
    從本質上講,腫瘤幹細胞通過自我更新和無限增殖維持著腫瘤細胞群的生命力。腫瘤幹細胞的運動和遷徙能力使腫瘤細胞的轉移成為可能,腫瘤幹細胞可以長時間處於休眠狀態並具有多種耐藥分子,從而對殺傷腫瘤細胞的外界理化因素不敏感。因此腫瘤往往在常規腫瘤治療方法消滅大部分普通腫瘤細胞後一段時間復發。
  •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2021-01-12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子刊:EBV編碼的microRNA BART1通過調控PTEN依賴的信號通路誘導了腫瘤轉移
    Nature子刊:EBV編碼的microRNA BART1通過調控PTEN依賴的信號通路誘導了腫瘤轉移 7
  • 【三軍大Nature子刊】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與腫瘤幹細胞...
    腫瘤幹細胞(CSC)及其診療意義是腫瘤研究的重要前沿領域和進展。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CSC是腫瘤發生、轉移和復發的關鍵細胞。CSC如何產生和維持?腫瘤內免疫細胞為何不能有效阻抑CSC的惡性行為?
  • Nature子刊:納米顆粒增強腫瘤免疫療法異位效應!
    Nature子刊:納米顆粒增強腫瘤免疫療法異位效應!Wang等人利用PLGA製備了多種具有抗原捕獲功能的納米顆粒,提高了腫瘤免疫治療的效果。 圖2. 原理圖 研究人員發現,納米顆粒表面性能會影響其對蛋白抗原的捕獲行為。
  • Nature子刊:新型雙CAR-T細胞療法,快速清除體內HIV病毒,持久保護
    Nature子刊:新型雙CAR-T細胞療法,快速清除體內HIV病毒,持久保護 2020-09-02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子刊:腫瘤成像新突破,南開大學劉育團隊在水中純有機室溫磷光上...
    純有機室溫磷光(RTP)由於其壽命長、Stokes位移大、有三線態參與等優點,在有機發光二極體、數據安全、傳感和生物成像等方面被廣泛應用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關注。更重要的,RTP易於與細胞器中的自發螢光和背景螢光區分開,因此有望在體內提供許多優勢。
  • 盛齊安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臨床轉化成果獲《Nature》子刊刊發
    》(《負載甲氨蝶呤的腫瘤細胞來源微囊泡能夠緩解肝外膽管癌患者的膽道梗阻》),由公司臨床研究合作單位天津市南開醫院的王西墨院長團隊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黃波教授團隊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BiomedicalEngineering》,影響因子高達18.952。
  • Nature子刊:重編程巨噬細胞,或助力癌症早期篩查
    沿著這個思路,Gambhir和他的團隊利用了一種特殊的免疫細胞亞群——巨噬細胞,這種免疫細胞會自然地搜尋身體中受損或功能失調的細胞。他們將巨噬細胞基因工程化操作,讓其轉變為「線人」,來檢測和標記小鼠體內的癌症。結果發現,該技術的表現超過了一些最先進的早期腫瘤檢測方法。3月18日,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這項研究的結果。
  • 實時無標記細胞分析系統Maestro Z,追蹤免疫細胞介導的細胞殺傷
    美國Mastro Z實時無標記細胞分析系統,是基於阻抗技術研發的第三代無標記、實時、非侵入式細胞分析設備,於2019年秋季上市,其培養檢測一體機設計、強大的全自動數據分析,成為長時間不間斷細胞檢測的有力工具。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該期刊的廣泛範圍涵蓋所有癌症研究,提供癌症生物學、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的新見解,開發和提供診斷和治療的新方法,以及了解癌症的全球社會影響的新方法,從而確保發表的工作達到最廣泛的受眾。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並成為封面文章。人工嗅覺實現在線學習和記憶能力在系統中,傳感器對各種氣味的反應被傳送至 Loihi,由其晶片電路對嗅覺背後的大腦電路進行模擬。Loihi 晶片迅速掌握了 10 種氣味各自的神經表徵,其中包括丙酮、氨和甲烷,即使有強烈的環境幹擾也能識別出這些氣味。
  • 首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有望抑制癌細胞
    單細胞RNA測序突出了膠質母細胞瘤和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的轉錄組異質性研究人員第一次檢測到他們所描述的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GSC),這是一種所有其他癌細胞都從中發育而來的細胞類型。他們顯示出腫瘤的細胞分級組織起源於膠質瘤幹祖細胞。
  • Nature子刊:揭開NK細胞新秘密,有望開發免疫療法靶向癌細胞
    2019年8月28日訊 /生物谷BIOON /——你的免疫系統中的自然殺傷(natural killer,NK)細胞識別並攻擊兩種主要的危險細胞--受病毒感染的細胞和受癌症影響的細胞。當NK細胞看到癌細胞時,它們會(自然地)殺死癌細胞。一個主要的研究重點是確定NK細胞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 盤點| 淺談腫瘤異質性
    腫瘤異質性是惡性腫瘤的特徵之一,是指腫瘤在生長過程中,經過多次分裂增殖,其子細胞呈現出分子生物學或基因方面的改變,從而使腫瘤的生長速度、侵襲能力、對藥物的敏感性、預後等各方面產生差異。簡而言之,腫瘤異質性指腫瘤內既有致瘤細胞亞群,也有非致瘤細胞亞群。腫瘤內異質性又有空間異質性(相同腫瘤不同區域不同)與時間異質性(原發性腫瘤與繼發性腫瘤不同)之分。
  • Nature子刊:「跳躍基因」或助長癌症
    跳躍基因」(jumping genes)又被稱為轉座因子,它是一種可以改變其在基因組中位置的DNA序列。跳躍基因可能會產生突變,亦或是逆轉突變,細胞的遺傳特性和基因組大小會因此而改變。而DNA如果發生變異則可能會促進癌症的發展。
  • Nature:細胞焦亡在腫瘤化療中發揮重要作用
    細胞焦亡作為一種新的促炎程序性細胞死亡方式,與細胞凋亡在細胞形態學改變和發生機制上都有明顯區別,並與阿爾茲海默症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相關。但目前有關細胞焦亡的具體分子機制及在腫瘤中的作用尚有很多空白。
  • Nature子刊:CAR-T療法治療實體瘤新發現|Nature|PAK4|母細胞瘤|黑...
    11月30日,Nature子刊Nature Cancer發表文章揭示CAR-T療法聯合PAK4抑制劑對實體腫瘤效果更佳。賓州大學醫學院腫瘤放射科助理教授Yi Fan等發現在CAR-T療法治療下,敲除PAK基因小鼠存活時間顯著延長。約80%的PAK基因敲除小鼠在實驗結束後至少存活了60天,而未進行基因敲除的小鼠在腫瘤細胞植入後40天內死亡。之後,研究人員將PAK4抑制劑與EGFRvIII靶向CAR-T細胞聯合給藥,發現同樣有效,可使試驗動物腫瘤生長減少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