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改寫教科書:首次親眼見證!DNA複製與想像不同

2020-11-29 江蘇網絡廣播電視臺

  來源:生物探索公眾號

  編者按

  肺部具有造血功能、DNA 聚合酶不需要引物、小腦不僅控制平衡,這些新發現不斷在改寫著教科書。近日,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首次觀察了單個DNA分子的複製畫面。結果發現,DNA複製的隨機性要比人們想像的要多得多。這一結論足以引發人們對DNA複製和其它生物學過程的重新思考。

  6月15日,發表Cell雜誌上題為「Independent and Stochastic Action of DNA Polymerases in the Replisome」的研究中,科學家們首次觀察到了單個DNA分子的複製畫面,並且獲得了一些驚人的發現。研究稱,DNA複製的隨機性要比人們想像的要多得多。

  1DNA複製基本知識

  正式介紹這一新發現前,先來複習一下DNA複製相關的基礎知識。DNA雙螺旋結構是由兩條方向相反的鏈構成。複製的第一步是在解旋酶(helicase)的作用下將雙螺旋結構拆成兩條單鏈。然後,在引物酶(primase)的作用下,每條單鏈獲得了開始複製所需的引物(primer)。接著,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母鏈為模板,以四種脫氧核苷酸為原料,合成與母鏈互補的子鏈,最終形成新的雙螺旋DNA。

  由於組成雙螺旋的兩條鏈方向是相反的,因此,DNA聚合酶在兩條鏈上的工作方式並不同。在其中一條前導鏈(leading strand)中,聚合酶可以連續移動,即連續合成,直接產生一條新的雙鏈DNA。但另一條後隨鏈(lagging strand)的合成是不連續的。複製過程中是先形成岡崎片段(比較短的DNA鏈),最後由連接酶連成完整的一條鏈。

  傳統的觀點認為,前導鏈和後隨鏈上的聚合酶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互協調的,複製速度基本保持一致,從而保證其中一條鏈上的聚合酶不會領先於另一個。

  2實驗設計方法

  在這項新研究中,利用先進的成像技術和極大的耐心,科學家們觀察了大腸桿菌的DNA複製,對比了參與複製的酶在不同DNA鏈上的工作情況。

  為了進行這項實驗,研究人員使用了環狀DNA,通過一條「短尾巴」(short tail)附著在載玻片上。當複製機器(replication machinery,DNA聚合酶)繞著環狀DNA工作時,「尾巴」會變長。研究人員可以通過添加或去除化學燃料(三磷酸腺苷,ATP)來控制DNA複製的開和關。同時,他們利用結合DNA雙鏈的螢光染料使新合成的鏈亮起來。最後,整個裝置放在一個流動環境下。這樣DNA鏈能夠像橫幅在微風中一樣舒展開。

  3具體研究結果

  當研究人員開始觀察單個DNA鏈,他們發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複製的停止是不可預測的。此外,當它再次啟動時,還能改變速度。

  該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Stephen C。 Kowalczykowski教授說:「速度可能會有10倍的變化。有時,後隨鏈合成停止了,但先導鏈的合成卻在繼續增長。我們的研究證實,先導鏈和後隨鏈之間並沒有互相協調,它們完全是自主的。

  該研究認為,看似協調的步調,實際上是兩條鏈複製過程中啟動、停止、速度變化這些隨機過程共同導致的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任何一條鏈都會以一個平均速度進行複製。同時觀察很多條鏈,結果會發現它們具有相同的平均速度。(Over time, any one strand will move at an average speed; look at a number of strands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y will have the same average speed。

  Kowalczykowski教授把這種現象比喻成高速公路上的交通狀況。他說:「有時候,車道上的車會開得很快,超過你的車,然後,你又會超過它。但如果開得足夠遠,兩輛車會在同一時間到達同一個地方。」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解旋酶上存在「自動剎車」。事實上,當聚合酶停止時,解旋酶能繼續工作。這可能會打開一段易受損傷的、鬆散的DNA缺口。

  但這項研究證明,當解旋酶與其它複製複合體(replication complex,參與DNA複製的各種酶等)「步調」不一致時,它會將自己的節奏放慢約5倍,並且它會保持這樣的速度,直到其它的酶追趕上來,然而自己再加速。

  Kowalczykowski教授表示,這種新的隨機觀點將成為思考DNA複製和其它生物學過程的新途徑。「這是一種真正的範式轉變,破壞了教科書中大量的內容。」他說。

  End

  參考資料:1)Close-Up View of DNA Replication Yields Surprises

  2)百度百科:DNA複製

相關焦點

  • 顛覆教科書,DNA複製方式或遭改寫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斯隆凱特林癌症紀念中心的研究人員首次捕捉到單個DNA分子的複製過程。而後,引發酶將引物附著到每條單鏈上,令DNA複製得以進行。隨後,DNA聚合酶結合到引物上並沿著DNA單鏈移動,添加新的鹼基以形成新的DNA雙螺旋。複製體則是由解旋酶、引發酶和DNA聚合酶全酶組成的複合體。   此前人們認為,在DNA複製時,複製體中負責前導鏈和滯後鏈複製的DNA聚合酶一定是相互協調的,以避免在新合成的鏈中出現明顯的缺口。
  • Cell:從拓撲學角度揭示DNA複製之謎
    但是,DNA雙螺旋中那兩條熟悉的鏈是如何在沒有纏繞的情況下成功複製的,這就很難解釋了。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從拓撲學角度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研究了這種雙螺旋形狀對DNA複製的影響。通過使用真核生物作為模型系統,他們發現染色質(由DNA、組蛋白和非組蛋白等成分組成)的內在機械性能決定著染色質纖維如何纏繞。
  • 破解世紀之謎:首次揭秘人類活細胞中的DNA結構
    來源:生物探索公眾號  編者按  上個月,一篇Cell論文改寫了教科書上關於
  • Cell:顛覆傳統認知!DNA雙鏈複製存在極大的隨機性
    2017年6月18日/生物谷BIOON/---幾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依賴於DNA複製。如今,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斯隆凱特林癌症紀念中心的研究人員首次能夠觀察單個DNA分子的複製,並且取得一些令人吃驚的發現。首先,這種複製存在的隨機性要比人們想像中的大很多。
  • 顛覆教科書!人類首次視頻捕捉到DNA複製過程,不少細節將改變已有認知
    從細胞分裂到遺傳信息傳遞,幾乎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體都離不開DNA複製這個過程。近日,科學家首次捕捉到DNA複製的連續影像資料,再次試圖破解這個小小的雙螺旋裡的奧秘。與之前的認知不同,這個過程遠比我們認為的混亂,因此也再一次將細胞是如何預防突變這個問題推到我們面前。該研究發表在近期的《Cell》雜誌上。
  • 科學家首次拍攝到DNA複製視頻 顛覆教科書相關內容
    科學家第一次捕獲DNA複製的實時視頻。有趣的是DNA的複製過程超乎科學家和研究人員之前預期。事實上,這部視頻顛覆了教科書相關內容。這標誌著科學家第一次捕獲單個DNA分子複製自己的近距離鏡頭。鏡頭是實時的,並表明這個特定的生活組成部分有意想不到的「隨機性」。當稱為解旋酶的酶解開DNA並將DNA的雙螺旋解開分成兩股時,DNA複製發生。稱為引物酶的第二種酶然後將引物引入未分解的鏈,然後稱為聚合酶的另一種酶伴隨該引物,並添加新的鹼基以形成DNA的另一雙螺旋,從而複製該鏈。
  • 人類首次拍攝DNA複製過程 每條單鏈高度獨立複製
    近日,來自美國加利福尼大學的科學家Stephen博士在頂級雜誌《Cell》上發表成果稱,所在團隊創奇蹟般的攝錄了單個DNA分子複製的近距離高清無碼影像。事實證明人類半個多世紀以來「臆想」的模型是何其錯誤百出,此發現徹底改寫我們高中所學的生物知識。
  • 首次!天文學家親眼見證星系消亡場景
    不過,英國和法國科學家如今首次親眼見證了遙遠星系的消亡場景。通常情況下,當星系中的恆星停止形成時,星系就會逐漸消亡。英國達勒姆大學和法國薩克雷核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利用智利的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望遠鏡陣列(ALMA)觀察到了這種罕見現象,甚至看到其用於形成恆星的冷氣體正大量流失。
  • Cell:DNA複製不出錯的機理
    來自上海瑞金醫院急診科的青年醫生葉靜和她的法國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證明了TRF2(端粒相關蛋白2,又被稱為端粒蓋帽保護蛋白)和Apollo(一種活性酶)參與端粒(染色體末端)複製,即保證DNA在複製中不出錯的機理。該項基礎研究的成果可能對許多危重疾病的診治產生實際意義。
  • 改寫生物學教科書的魚類——月魚
    2015年,科學家首次發現一種溫血的魚類——月魚,這種奇特的魚類改寫了生物學教科書中的「魚是冷血動物」的概念。與以往印象裡的行動遲緩的深海魚不同,溫血的月魚遊得很快,是深海中活躍的捕食者,以其他魚類及魷魚為食。科學家利用標記方法發現,它們的遷徒範圍可以達到幾千公裡遠。月魚長有很獨特的鰓,可以調節體溫。月魚採用類似汽車散熱器的逆流熱交換方式保持溫血。
  • 帶你親眼見證中國首次可返回的登月發射,「嫦娥五號」來了!
    而我們這次就可以帶大家去海南文昌發射基地,現場觀看嫦娥五號發射,親眼見證中國航天史上的裡程碑用於組裝不同量級火箭的總裝廠房是這裡的核心區。 目前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嫦娥五號探測器已經進入發射場準備階段。與此同時,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也進行著發射前的總裝和測試。
  • Cell:揭示細胞讀取和複製DNA機制
    圖片來自Cell, 2019, doi:10.1016/j.cell.2019.02.002。用cryo-EM拍攝的高解析度圖像揭示了核小體核心中前所未有的變化。當Dot1L連接在一起時,來自核小體中心的尾部向上擺動,將這種酶固定到它的表面上,從而導致核小體結構發生一系列其他的變化。
  • Cell | 細菌中AGO蛋白可參與DNA複製
    Zamore教授在Cell發表研究「Thermus thermophilus Argonaute Functions in the Completion of DNA Replication」,該研究首次發現嗜熱棲熱菌
  • 再次改寫教科書:大腦裡也有免疫淋巴管
    近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最新研究顯示,大腦內也存在免疫系統的淋巴管道,這項新發現將顛覆幾十年來教科書中「腦內沒有淋巴管」的舊概念。維吉尼亞大學神經科學家喬納森·基普尼斯(Jonathan Kipnis)教授主導這項研究,他對外界表示:「這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神經-免疫相互作用的認識。
  • Cell:韓春雨研究的Ago家族蛋白又出新功能?首次發現可參與DNA複製...
    Zamore團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Thermus thermophilus Argonaute Functions in the Completion of DNA Replica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報導TtAgo參與DNA複製。
  • 30年前,人類親眼見證了另一個「太陽」的毀滅,但不廣為人知!
    30年前,人類親眼見證了另一個「太陽」的毀滅,但不廣為人知!可見太陽無論是對於地球而言,還是對於其它星球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太陽某一天能源耗盡,不再發光發熱,那麼對所有的星球來說都是一種災難,在地球上危害更為明顯,如果太陽消失,30年前,人類親眼見證了另一個「太陽」的毀滅,但不廣為人知!植物的植物將不能光合作用,氧氣和二氧化碳將不會相互之間轉換,氣溫也會降低,無論哪裡都是極寒天氣,這時候離滅絕也不遠了。
  • Cell:韓春雨研究的Ago家族蛋白又出新功能?首次發現可參與DNA複製過程
    Zamore團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Thermus thermophilus Argonaute Functions in the Completion of DNA Replica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報導TtAgo參與
  • Cell:重磅!破解DNA複製之謎!鑑定出蛋白GapR識別過度扭曲的DNA結構
    然而,當涉及細胞分裂時,這種超螺旋性質使得參與DNA複製的蛋白難以接近兩條DNA鏈,將它們分開並複製它們,這樣就可將一個DNA分子變成兩個DNA分子。DNA複製開始於染色體的特定區域,在那裡,特殊的蛋白將兩條DNA鏈分開,就像解開兩條鞋帶一樣拉開DNA雙螺旋。
  • Mol Cell|黃俊組提出DNA複製過程中「雞爪結構」形成的新模型
    責編 | 兮DNA的精確複製對於維持基因組穩定性至關重要。然而複製叉時常會遭受來自細胞內外的複製壓力而停滯,如果無法及時重新起始,將造成複製叉崩塌,影響基因組穩定性甚至導致細胞死亡。1976年Higgins N.
  • Cell:孔道春等DNA複製叉相關研究獲進展
    在DNA複製過程中,如果DNA複製叉出問題,將會導致基因組穩定性的極度改變。先前的研究表明S期細胞周期檢驗點(the intra-S phase checkpoint)是維持DNA複製叉穩定的必需調控通路。 但是其具體作用機理一直不清楚。孔道春課題組利用生物化學等方法篩選得到了一批S期細胞周期檢驗點的靶蛋白。進一步研究發現其中一個靶蛋白Dna2在維持DNA複製叉穩定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