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教科書,DNA複製方式或遭改寫

2020-11-29 人民網寧夏站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斯隆凱特林癌症紀念中心的研究人員首次捕捉到單個DNA分子的複製過程。儘管這段11秒的視頻看起來像是一款上個世紀的視頻遊戲,但它清楚地記錄下DNA複製時散發螢光的單鏈由左向右延伸的過程。

  此前人們一直認為,DNA聚合酶構建DNA雙鏈的過程是相互協調以某種方式協同工作的。然而,這項新研究卻有一些意外發現。有時候,一條單鏈會不可預測地停止延伸,而另一條單鏈還在持續;DNA複製的過程也會突然改變速率。這段視頻表明,DNA複製的雙鏈之間並無協調性,每條單鏈的合成都是完全獨立的。這項研究為DNA複製的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6月15日的《細胞》期刊上。

  DNA雙螺旋是由方向相反的兩條DNA單鏈組成的。每條單鏈都是由四種鹼基(A、T、C和G)組成,並按照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形成DNA雙鏈。

  DNA開始複製時,解旋酶首先將DNA雙鏈解開為兩條單鏈。而後,引發酶將引物附著到每條單鏈上,令DNA複製得以進行。隨後,DNA聚合酶結合到引物上並沿著DNA單鏈移動,添加新的鹼基以形成新的DNA雙螺旋。複製體則是由解旋酶、引發酶和DNA聚合酶全酶組成的複合體。

  此前人們認為,在DNA複製時,複製體中負責前導鏈和滯後鏈複製的DNA聚合酶一定是相互協調的,以避免在新合成的鏈中出現明顯的缺口。

  利用複雜的成像技術和螢光染料,研究人員觀察到來自大腸桿菌的單個DNA分子的複製,並且實時測量了DNA聚合酶完成這一過程的速度。

  研究人員採用具有一段短末端的環狀DNA片段進行實驗,並將其附著到載玻片上。當複製體繞著環狀DNA片段滾動時,片段末端會變得更長。他們可通過添加或移除ATP(ATP是DNA複製啟動所必須的)來開啟或關閉DNA複製,並採用一種可結合雙鏈DNA的螢光染料來觀察複製過程。最終,整套裝置都是在流動室中進行的,因此DNA鏈的延伸像是在微風中飄揚的旗幟一樣。

  該研究發現,複製體中的兩個DNA聚合酶是獨立發揮功能的。雖然DNA前導鏈和滯後鏈的平均複製速率相似,但兩個DNA聚合酶各自的軌跡會呈現出隨機地合成速率改變,期間還會發生明顯的暫停。滯後鏈合成停止時,前導鏈的合成還會持續進行。這時發光的前導鏈上會出現黑暗區,因為研究使用的螢光染料不會附著到單鏈DNA上。

  研究人員發現,解旋酶上存在著「自動制動器」,它能提前解開DNA雙鏈。在DNA聚合酶暫停期間,解旋酶可能會繼續解開雙螺旋,這讓DNA有一部分變成單鏈的狀態,這種解鏈DNA很容易受到損傷。事實上,暴露出來的單鏈DNA會在細胞內發出一種警報信號來激活修復酶。

  但基於自我調節機制,當解旋酶從複製體上脫落下來並開始遠離複製體的剩餘組分時,解旋酶速率會減緩80%。因此,解旋酶會緩慢地移動直到DNA聚合酶得以與其重新配合,隨後解旋酶再次加速移動。

  這些特徵告訴我們,DNA複製是一個更為動態的不連續過程,複製體內各組分的聯繫會頻繁地斷開並重新形成。即使複製體內的各組分會出現隨機行為,但仍能保證DNA複製的完整性,這一過程不需要前導鏈和滯後鏈的相互協調。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Kowalczykowski表示:「這是一種真正的範式轉移,顛覆了教科書中的許多內容。」

  稿件來源:《環球科學》

(責編:賈茹、馬甜)

相關焦點

  • Cell改寫教科書:首次親眼見證!DNA複製與想像不同
    來源:生物探索公眾號  編者按  肺部具有造血功能、DNA 聚合酶不需要引物、小腦不僅控制平衡,這些新發現不斷在改寫著教科書近日,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首次觀察了單個DNA分子的複製畫面。結果發現,DNA複製的隨機性要比人們想像的要多得多。這一結論足以引發人們對DNA複製和其它生物學過程的重新思考。
  • 科學家首次拍攝到DNA複製視頻 顛覆教科書相關內容
    科學家第一次捕獲DNA複製的實時視頻。有趣的是DNA的複製過程超乎科學家和研究人員之前預期。事實上,這部視頻顛覆了教科書相關內容。這標誌著科學家第一次捕獲單個DNA分子複製自己的近距離鏡頭。鏡頭是實時的,並表明這個特定的生活組成部分有意想不到的「隨機性」。當稱為解旋酶的酶解開DNA並將DNA的雙螺旋解開分成兩股時,DNA複製發生。稱為引物酶的第二種酶然後將引物引入未分解的鏈,然後稱為聚合酶的另一種酶伴隨該引物,並添加新的鹼基以形成DNA的另一雙螺旋,從而複製該鏈。
  • 再次改寫教科書:大腦裡也有免疫淋巴管
    近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最新研究顯示,大腦內也存在免疫系統的淋巴管道,這項新發現將顛覆幾十年來教科書中「腦內沒有淋巴管」的舊概念。維吉尼亞大學神經科學家喬納森·基普尼斯(Jonathan Kipnis)教授主導這項研究,他對外界表示:「這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神經-免疫相互作用的認識。
  • 顛覆教科書!人類首次視頻捕捉到DNA複製過程,不少細節將改變已有認知
    結果驚喜的發現,DNA的複製過程是充滿了隨機性的,某些部分與以往我們從教科書中學到的大相逕庭。Kowalczykowski團隊的研究顯示,前導鏈上的聚合酶可以很容易的勻速工作,相比之下,後隨鏈上卻沒有這麼簡單。後隨鏈上的聚合酶工作起來更像是走走停停的車水馬龍,會毫無預示的停下又隨機的開始,速度可能相差十倍之多。看起來所謂的協同作用也許只是這種走走停停忽急忽慢過程的一個平均結果。
  • 這座奇特的山顛覆科學家的認知,改寫教科書
    這個發現意味著冥王星上的山海拔越高溫度也越高,與地球上機制相反,顛覆了科學家的認知,也改寫了教科書。宇宙印象|頭條獨家 深度科普欄目第1709期2015年7月14日,美國宇航局的「新視野」號太空飛行器進入冥王星軌道,觀測到一片雪山山脈。探測器在距離冥王星1.25萬公裡的距離上掠過,觀測到冥王星大氣層和表面環境。
  • 顛覆教科書!誰說成年心肌細胞是不能再生
    成年心肌細胞是不能再生的細胞,這一被寫入醫學教科書的認知有望被徹底顛覆。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曾春雨的科研團隊,用最新的實驗結果直觀地顯示了成年心肌細胞不但具備再生能力,而且通過調控後其子代細胞還具備收縮功能。
  • Cell:顛覆傳統認知!DNA雙鏈複製存在極大的隨機性
    2017年6月18日/生物谷BIOON/---幾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依賴於DNA複製。如今,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斯隆凱特林癌症紀念中心的研究人員首次能夠觀察單個DNA分子的複製,並且取得一些令人吃驚的發現。首先,這種複製存在的隨機性要比人們想像中的大很多。
  • 改寫生物學教科書的魚類——月魚
    2015年,科學家首次發現一種溫血的魚類——月魚,這種奇特的魚類改寫了生物學教科書中的「魚是冷血動物」的概念。月魚採用類似汽車散熱器的逆流熱交換方式保持溫血。它們胸鰭內的動脈血管(心臟流向全身)和靜脈血管(全身流向心臟)堆疊在一起,因而可以交換熱量,因划動胸鰭而獲得熱量的靜脈血會給在體表循環獲得氧後變冷的動脈血加熱。此外,它們的胸鰭、心臟和肌肉還有一層脂肪組織,也可隔熱減少熱量損失。月魚即使在冰冷的深海,也基本上能夠使全身都保持較高的溫度,即呈現溫血狀態。
  • 評「物理教科書或將改寫?科學家發現一種全新的熱傳導方式」
    解析「物理教科書或將改寫?科學家發現一種全新的熱傳導方式」2020年9月23日本文中的新術語和新觀點【獨立態的熱粒子自身已沒有了能量(因為它作為最終粒子已是不可再分解的,也就不能再產生膨脹的力),因此它自身是不能運動(移動)的。它的移動只能由外力推動】【獨立態熱粒子聚積在一起的密度,就表現為熱量和溫度。
  • DNA複製的方向和方式
    1.線形DNA的複製方式在複製時,複製子起始點開始解鏈,兩條單鏈各自為模板合成互補鏈,複製叉單向或雙向位移,此時在電鏡下可以看到如眼的結構,通常稱為複製眼。                      2.環狀DNA的複製方式(1)θ型結構複製環狀DNA,如大腸桿菌、多瘤病毒DNA,因為只有一個複製起始點,其複製眼形成希臘字母θ型結構,隨著複製的進行,複製眼逐漸擴大,直至整個環狀分子。
  • ...複製視頻顛覆教科書相關內容;NASA 披露離子發動機新突破 | 一...
    科學家首次拍攝到 DNA 複製視頻顛,覆教科書相關內容科學家第一次捕獲單個 DNA 分子複製自己的近距離鏡頭。DNA 的複製過程超乎科學家和研究人員之前的預期。這部視頻顛覆了教科書相關內容。顯示 DNA 複製有意想不到的「隨機性」。
  • 改寫教科書:安培千克開爾文和摩爾四個基礎單位將被重新定義
    改寫教科書:安培千克開爾文和摩爾四個基礎單位將被重新定義 微信公眾號「Nature自然科研」 2017-11-28 15:13
  • Cell:從拓撲學角度揭示DNA複製之謎
    但是,DNA雙螺旋中那兩條熟悉的鏈是如何在沒有纏繞的情況下成功複製的,這就很難解釋了。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從拓撲學角度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研究了這種雙螺旋形狀對DNA複製的影響。通過使用真核生物作為模型系統,他們發現染色質(由DNA、組蛋白和非組蛋白等成分組成)的內在機械性能決定著染色質纖維如何纏繞。
  • 美科學家首次拍攝DNA複製,證實人類理論完全瞎編...
    近日,來自美國加利福尼大學的科學家Stephen博士在頂級雜誌《Cell》上發表成果稱,所在團隊創奇蹟般的攝錄了單個DNA分子複製的近距離高清無碼影像。事實證明人類半個多世紀以來「臆想」的模型是何其錯誤百出,此發現徹底改寫我們高中所學的生物知識,顛覆了整個科學界!
  • 改寫物理教科書:科學家發現熱輻射之外的第二種真空傳熱方式
    最近,科學家們通過一個巧妙的實驗,發現了熱傳遞的新方式——真空傳「聲」,即原子振動能可通過「量子漲落」在真空中傳播。這給包括集成晶片散熱在內的一些棘手問題提供了解決思路。沒錯,「熱輻射」是熱傳遞的另一種方式,能夠在沒有介質的真空中通過電磁波傳遞熱量。這正是距離我們1.5億公裡、表面溫度大約5500℃的太陽溫暖我們的方式。科學家們把電磁波的能量載體稱作「光子」,換句話說,熱輻射是依靠光子實現的。
  • 科學家發現一種全新熱傳遞方式,或改寫物理教科書
    熱傳遞的三種方式在初高中的物理學課上,都會涉及聲、光、電、力、熱這幾個部分。其中在講到熱力學時,老師通常會說,熱傳遞有三種方式:熱傳導、熱對流 、熱輻射。那這三種方式該如何去理解呢?我們會發現,以往的熱傳遞方式都是我們可以通過宏觀的手段來進行觀測的。但是一直以來,在這個領域有個看不到的「幽靈」纏繞著科學家們。在真空中如果要實現熱傳遞,按照上面說到的三種方式,目前來看只有通過電磁波。那如果沒有電磁波,能實現熱量的傳遞嗎?
  • 人類首次拍攝DNA複製過程 每條單鏈高度獨立複製
    近日,來自美國加利福尼大學的科學家Stephen博士在頂級雜誌《Cell》上發表成果稱,所在團隊創奇蹟般的攝錄了單個DNA分子複製的近距離高清無碼影像。事實證明人類半個多世紀以來「臆想」的模型是何其錯誤百出,此發現徹底改寫我們高中所學的生物知識。
  • 生物教科書可能要改寫了:新研究揭示了關鍵細胞過程背後的秘密
    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的一篇重要研究論文,可能將使生物學教科書改寫,新研究揭示了關鍵細胞過程背後的秘密。這一發現涉及到生命必不可少的關鍵過程:基因表達的轉錄階段,使細胞能夠生存並完成其工作。在每本教科書中,Rho都用作模型終止子,利用其強大的動力,它可以與RNA結合併從RNA聚合酶中抽出。但是,這些科學家仔細觀察後發現,Rho無法使用教科書機制找到需要釋放的RNA。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微生物學教授Irina Artsimovitch說。「我們開始研究Rho,並意識到它不可能以人們告訴我們的方式起作用。」
  • Science:DNA複製中核小體裝配方式
    專題:Science系列2010年4月2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朱冰實驗室在science雜誌發表文章,報導了DNA複製過程中核小體裝配的方式真核生物DNA與包括組蛋白在內的多種蛋白質組裝成為染色質,染色質的結構給基因功能提供了遺傳信息之外的另一層次的調控方式。核小體是染色質的基礎結構單元,它由DNA與組蛋白八聚體包裝而成,其中H3-H4構成組蛋白核心四聚體。組蛋白H3-H4攜帶的一系列穩定修飾被認為可在有絲分裂細胞周期中得到繼承,起到表觀遺傳信息的作用,但是這些修飾的繼承方式尚有待研究。
  • 中國科學家發現電荷並不存在,將改寫教科書!
    正文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存在正負電荷,並且,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電荷的定向移動產生電流,這似乎早已經被視為恆古不變的真理,並在教科書中我們世代相傳。這意味著我國的科學家即將改寫全球的教科書,這是我國科學家的勝利,也是基礎物理學的勝利。同時,論文已經預先發表在中科院的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chinaXiv》,已發表論文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