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教科書!人類首次視頻捕捉到DNA複製過程,不少細節將改變已有認知

2020-12-05 DeepTech深科技

從細胞分裂到遺傳信息傳遞,幾乎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體都離不開DNA複製這個過程。近日,科學家首次捕捉到DNA複製的連續影像資料,再次試圖破解這個小小的雙螺旋裡的奧秘。

與之前的認知不同,這個過程遠比我們認為的混亂,因此也再一次將細胞是如何預防突變這個問題推到我們面前。該研究發表在近期的《Cell》雜誌上。

圖 |Stephen Kowalczykowski教授

該研究是由來自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分子遺傳學教授Stephen Kowalczykowski的團隊完成的,他們藉助精密的成像技術和螢光染料,以大腸桿菌為實驗材料進行觀察。結果驚喜的發現,DNA的複製過程是充滿了隨機性的,某些部分與以往我們從教科書中學到的大相逕庭。

Kowalczykowski團隊的研究顯示,前導鏈上的聚合酶可以很容易的勻速工作,相比之下,後隨鏈上卻沒有這麼簡單。後隨鏈上的聚合酶工作起來更像是走走停停的車水馬龍,會毫無預示的停下又隨機的開始,速度可能相差十倍之多。看起來所謂的協同作用也許只是這種走走停停忽急忽慢過程的一個平均結果。這種不穩定的聚合速度就意味著存在更高的突變可能。

「兩條鏈之間是沒有協同可言的,他們完全是彼此獨立的,」Kowalczykowsk在研究中指出。「這不僅是對DNA複製方式認識的改變,同時也幫我們提出新的問題——這是思維模式的轉變,同時也將顛覆很多課本中的知識。」

圖丨1953年,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Watson)和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頓·克裡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在《Nature》上發表了關於DNA雙螺旋結構的論文

但如果前導鏈和後隨鏈的合成速度並不一致,這就意味著,DNA雙鏈在某些時間內門戶大開,毫無防備,簡直就是敞開大門歡迎隨機突變的發生。問題是,生命體真的會任憑這種自殺式的複製過程發生麼?

研究者同時發現,在複製過程中DNA分子同時使用了一種類似於交通上「失能開關」的裝置,這是一種當意外情況發生,可以自動動作的開關。當雙螺旋解旋過多,這個開關就會發揮作用讓解旋減緩,讓暫停工作的DNA聚合酶追上來。

這個機制對於減少突變至關重要,但也給我們提出新的問題:如果說雙鏈是分別工作的,那麼這個「失能開關」又是如何知道該減緩解旋呢?

提到DNA就不得不說說它的結構,它是由含有A、T、G、C四種鹼基的脫氧核糖核苷酸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配對並形成雙螺旋的。由於脫氧核糖核苷酸的結合都是按照特定方向形成的,因此組成DNA分子的兩條鏈分別具有方向性。

這就好比是一條高速公路,兩條鏈上的脫氧核糖就如同背道而馳的車流,而中間作為紐帶的鹼基就像是隔離帶一樣,保證DNA信息長河的秩序和穩定。

DNA在複製之初,首先需要在解螺旋酶的作用下進行解旋。雙鏈打開,其中一條叫做先導鏈,一條叫做後隨鏈,打開後的兩條鏈都各自成為模板,隨即複製開始。隨後,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兩條新DNA雙鏈形成,這個過程叫做半保留複製。

由於DNA是具有方向性的,DNA聚合酶在合成前導鏈時是持續合成的,而在後隨鏈時卻是不連續的。由於方向限制,後隨鏈上,聚合酶結合、移動、脫落,形成一段段叫做岡崎片段的DNA短片段。

而解旋後的DNA分子就如同缺少隔離帶的高速公路,時刻充滿了危險,解旋越多,危險的可能性越大—DNA突變的可能就越大。DNA的突變會帶來難以想像的後果,輕者免疫力下降、DNA受損,重者器官喪失功能甚至導致死亡。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認為,自然界的DNA複製機制「應該是」規律的、有序的,進而來保證遺傳及生命的安全。因而猜測DNA聚合酶在這兩條單鏈上是勻速合成DNA且協同作用,通過某種不確定的機制確保二者的複製距離不至於太遠以保證複製的準確性。

然而,Kowalczykowski團隊的研究結果與人類之前的猜測大相逕庭,結結實實的給了這種「應該是」的科學結論一記重拳。

無論如何,該項研究在揭秘DNA複製真相的同時,也在警醒人類在本該無序的現實中強加秩序的願景會帶來多麼錯誤的結論。正如我們星球上的生命藍圖比我們想像的更無序,我們的DNA中仍舊有很多的神秘隨時準備顛覆我們已有的認知,或者掀翻我們自認為贏定了的賭局。

生命科學從來都不容許自作聰明。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拍攝到DNA複製視頻 顛覆教科書相關內容
    科學家第一次捕獲DNA複製的實時視頻。有趣的是DNA的複製過程超乎科學家和研究人員之前預期。事實上,這部視頻顛覆了教科書相關內容。這標誌著科學家第一次捕獲單個DNA分子複製自己的近距離鏡頭。鏡頭是實時的,並表明這個特定的生活組成部分有意想不到的「隨機性」。當稱為解旋酶的酶解開DNA並將DNA的雙螺旋解開分成兩股時,DNA複製發生。稱為引物酶的第二種酶然後將引物引入未分解的鏈,然後稱為聚合酶的另一種酶伴隨該引物,並添加新的鹼基以形成DNA的另一雙螺旋,從而複製該鏈。
  • 顛覆教科書,DNA複製方式或遭改寫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斯隆凱特林癌症紀念中心的研究人員首次捕捉到單個DNA分子的複製過程。儘管這段11秒的視頻看起來像是一款上個世紀的視頻遊戲,但它清楚地記錄下DNA複製時散發螢光的單鏈由左向右延伸的過程。   此前人們一直認為,DNA聚合酶構建DNA雙鏈的過程是相互協調以某種方式協同工作的。然而,這項新研究卻有一些意外發現。有時候,一條單鏈會不可預測地停止延伸,而另一條單鏈還在持續;DNA複製的過程也會突然改變速率。
  • ...複製視頻顛覆教科書相關內容;NASA 披露離子發動機新突破 | 一...
    Lunatix 項目的初衷在於,它希望把「高大上」的月球探索和大眾更容易接受的電子遊戲結合起來,讓更多人能夠參與進來,進而加快人類探索月球的進度,並在一定程度上分攤研究成本。科學家首次拍攝到 DNA 複製視頻顛,覆教科書相關內容科學家第一次捕獲單個 DNA 分子複製自己的近距離鏡頭。
  • Cell改寫教科書:首次親眼見證!DNA複製與想像不同
    近日,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首次觀察了單個DNA分子的複製畫面。結果發現,DNA複製的隨機性要比人們想像的要多得多。這一結論足以引發人們對DNA複製和其它生物學過程的重新思考。  6月15日,發表Cell雜誌上題為「Independent and Stochastic Action of DNA Polymerases in the Replisome」的研究中,科學家們首次觀察到了單個
  • Cell:顛覆傳統認知!DNA雙鏈複製存在極大的隨機性
    2017年6月18日/生物谷BIOON/---幾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依賴於DNA複製。如今,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斯隆凱特林癌症紀念中心的研究人員首次能夠觀察單個DNA分子的複製,並且取得一些令人吃驚的發現。首先,這種複製存在的隨機性要比人們想像中的大很多。
  • 人類首次拍攝DNA複製過程 每條單鏈高度獨立複製
    近日,來自美國加利福尼大學的科學家Stephen博士在頂級雜誌《Cell》上發表成果稱,所在團隊創奇蹟般的攝錄了單個DNA分子複製的近距離高清無碼影像。事實證明人類半個多世紀以來「臆想」的模型是何其錯誤百出,此發現徹底改寫我們高中所學的生物知識。
  • Science重磅:人類首次看到了胚胎發育的「高清」過程(附視頻)
    (視頻來源:《科學》)無論是簡單如蠕蟲,還是複雜如人類,所有的多細胞生物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從一個細胞發育而來。稍微了解生物發育的人都知道,從受精卵到胚胎的發育過程堪稱奇蹟。它需要細胞不斷進行分裂,從一到二,從二到四,從四到八……
  • 首次發現巨型沙丘在移動,或顛覆人類的認知
    哪怕只是發現了最低級的微生物,都可能會顛覆我們人類的認知,因為足以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地球外的其他星球,一樣可以出現生命起源,甚至可以進化出高等文明。這是我們不斷探索火星的原因之一,因為火星具備某些孕育生命的潛力,再加上探索火星的難度遠比探索其他的系外行星低得多。
  • 人類首次捕捉到原子化學鍵形成和斷裂視頻及其物理意義
    作者:彭曉韜日期:2020.10.03 【文章摘要】:據報導:諾丁漢大學和烏爾姆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通過視頻捕捉到了原子化學鍵的形成和斷裂過程這將是量子力學終結的開始。本文就此就此作些分析,供大家參考。 一、視頻成果情況簡介據外媒報導,原子以形成化學鍵和分裂化學鍵而聞名,這一過程對宇宙萬物來說至關重要。但因為它發生在非常小的範圍內,所以很難對其展開研究和記錄。
  • 所有生命都進行複製,將DNA或遺傳特徵傳遞後代,傳遞過程中變異
    所有生命都進行複製,將DNA或遺傳特徵傳遞後代,傳遞過程中變異傳統教科書上有一條定義:所有生命都呈現出三個特性:攻擊、移動和繁殖。繁殖事實上是「複製」的委婉語而且是迅捷的「複製」。對於生命,也許最準確的說法是:所有的生命,從最簡單的細菌到人類,都進行複製並把它們的基因物質或遺傳特徵傳遞給後代。這些物質在傳遞過程中經歷變異。
  • 腦科學日報:首次在單個神經元水平上捕捉到腦細胞死亡過程的圖像
    首次!在單個神經元水平上捕捉到腦細胞死亡過程的圖像來源:腦友記BrainUp細胞屍體去除過程中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的實時成像。當神經元死亡時,細胞垃圾收集者就會利用精心設計的程序來處理細胞屍體並清除碎片。
  • 銀河系遍布外星飛船,只是人類看不到?有一種可能更顛覆認知
    從我們正式走上歷史舞臺的那一刻起,人類就對宇宙產生了複雜的感情。在科技水平極其落後的古代,這種感覺更多的是恐懼和崇拜。畢竟,古代人類根本想不通為什麼天上會有火和雨。近代,當灰色的月球表面首次出現在伽利略望遠鏡中時,渴望和好奇開始逐漸取代恐懼和崇拜。今天,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觀測儀器和方法的進步,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和深化。
  • 破解世紀之謎:首次揭秘人類活細胞中的DNA結構
    DNA複製的描述。近日,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的封面論文似乎又要改變人們此前對染色質結構的想像了。該研究中,科學家們揭開了關於染色質中DNA組織的世紀之謎,首次在人類活細胞的細胞核中實現了3D基因組成像。
  • 病毒基因與人類基因的融合,產生未知蛋白顛覆認知
    病毒基因與人類基因的融合,產生未知蛋白顛覆認知 2020-06-21 16: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PLoS Biol:首次實時觀察到DNA複製過程中聚合酶的運動
    金色為DNA序列,圖中藍色、紅色、綠色、紫色分別代表結構域finger、palm、thumb、LF據一篇發表於與10月27日PLoS Biology雜誌的研究報告,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首次將螢光標記物(fluorescent marker)插入聚合酶Dpo4(DNA polymerase IV)的四個結構域和DNA其中一條鏈中,並利用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fluorescence
  • 這座奇特的山顛覆科學家的認知,改寫教科書
    這個發現意味著冥王星上的山海拔越高溫度也越高,與地球上機制相反,顛覆了科學家的認知,也改寫了教科書。宇宙印象|頭條獨家 深度科普欄目第1709期2015年7月14日,美國宇航局的「新視野」號太空飛行器進入冥王星軌道,觀測到一片雪山山脈。探測器在距離冥王星1.25萬公裡的距離上掠過,觀測到冥王星大氣層和表面環境。
  • 嫦娥四號有重大發現,人類首次!地質學家:或顛覆既有認知
    事實上,人類從誕生至今,就一直對宇宙充滿好奇心,在宇宙中,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大約有38萬公裡,這樣的距離,光僅需一秒多種就能夠到達,因此用光速概念來描述地球與月球的距離,可謂是近在咫尺。雖然月球距離地球並不是很遠,但是卻成了人類可望不可及的存在。幾千年來,人類想到各種方法想要突破地球的束縛,但均告失敗。
  • 科學家首次捕捉到原子化學鍵形成和斷裂視頻
    據外媒報導,原子以形成化學鍵和分裂化學鍵而聞名,這一過程對宇宙萬物來說至關重要。但因為它發生在非常小的範圍內,所以很難對其展開研究和記錄。現在,來自諾丁漢大學和烏爾姆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通過視頻捕捉到了原子的形成和化學鍵的斷裂。
  • 人類首次看到了胚胎發育的「高清」過程
    無論是簡單如蠕蟲,還是複雜如人類,所有的多細胞生物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從一個細胞發育而來。稍微了解生物發育的人都知道,從受精卵到胚胎的發育過程堪稱奇蹟。它需要細胞不斷進行分裂,從一到二,從二到四,從四到八……非洲爪蟾的胚胎發育過程(圖片來源:《科學》)
  • 特斯拉的10個預言,6個已驗證,最後一個或將顛覆人類認知!
    有人說出現一個著名的科學家,或許能改變一個時代,比如愛因斯坦。其實科學發展的過程中,優秀的科學家不在少數,雖然他們的名望沒有愛因斯坦等人高,但是所留下的成就和預言往往會讓我們大開眼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科學家爭議不斷,甚至有人稱為他是最接近神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