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講的是生命。所有生命都進行複製,將DNA或遺傳特徵傳遞後代,傳遞過程中變異傳統教科書上有一條定義:所有生命都呈現出三個特性:攻擊、移動和繁殖。繁殖事實上是「複製」的委婉語而且是迅捷的「複製」。對於生命,也許最準確的說法是:所有的生命,從最簡單的細菌到人類,都進行複製並把它們的基因物質或遺傳特徵傳遞給後代。這些物質在傳遞過程中經歷變異。
換句話說,它們經歷了自然選擇的進化過程,而不是簡單地產生與自身完全相同的拷貝。卡爾·薩根曾用更簡潔的語言把生命定義為任何具有複製、變異和變異之複製能力的系統。這就是說,生命是具有下述特徵的實體:這種實體通過自然選擇的進化機制,允許一代與一代之間產生變異,它能把自己的特徵通過繁殖而重組,使下一代的特徵與自身並不完全一模一樣。這是一個很恰當的定義。
當然,它還可以採用其他不同的說法。例如,有人提出,生命應該具備三個特徵:第一,生命應該是一個保持過程,應該從周圍汲取營養,以此改變環境而利於自身的保持。第二,生命應該以碳為基礎,我們在前文「地球型生命」中已經詳細討論過這一點。第三,生命應該是控制信息組成的系統;整個生命過程都是由一套信息系統控制完成的,而控制程序則都寫在細胞核內的脫氧核糖核酸分子中。
生命進化的過程就依賴於這一信息控制系統的突變與複製。這就是人類目前所知的生命。顯然,尋找地外生命也正是尋找這樣的生命。通常,人們把這一研究領域稱為「外空生物學」。對於這一名詞的歷史背景,早在20世紀60年代,享譽全球的美國科普巨匠艾薩克·阿西莫夫就曾言簡意賅地作了介紹。此前,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天文學家託馬斯,我東德曾主張:在地球上有一個「深熱生物圍」,它布滿細商高與地球表面完全隔絕。
上面提到的環境正好與戈爾德的預見相吻合。戈爾德還提出,在其他星球的外殼內部也有可能存在有機體,儘管這些星球的表面顯然不適合生命繁衍生息。天文學家發現木衛二的外殼下面有一片海洋,很容易使人推測出適合於生命的環境在浩瀚的太空中可能隨處都有。長期以來被譏諷為「無研究對象的學問」的外空生物學,正在逐漸取得自己在科學殿堂中的應有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