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cience:環境毒素對人體的影響能夠傳遞給後代

2020-11-28 生物谷

2019年10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孕產婦暴露於一種普遍存在的工業汙染物種會損害後代的免疫系統,削弱人體抵抗流感病毒等感染的能力。

 

該研究由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URMC)環境醫學系的Paige Lawrence博士領導做出,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的《iScience》雜誌上。

 

雖然其他研究表明環境暴露於汙染物可能會影響多代人的生殖,呼吸和神經系統功能,但這項新研究首次表明免疫系統也受到影響。


(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

 

免疫系統的這種「代際「弱化的現象可以幫助解釋在季節性和大流行性流感發作期間觀察到的變異。在大流行性流感爆發期間,有些人患了重病,而另一些人則可以抵抗這種感染。儘管年齡,病毒突變和其他因素可以解釋這種差異,但它們並不能完全說明普通人群對流感感染的反應多樣性。

 

Lawrence說:「當被感染或接受流感疫苗時,免疫系統會相應地提高特定種類白細胞的產生。反應越大,白血球的數量就越大,從而增強了機體成功抵抗感染的能力。免疫細胞數量的降低意味著可能無法有效抵抗感染。」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懷孕的小鼠暴露於環境相關水平的一種稱為二惡英的化學物質中。二惡英類似於多氯聯苯(PCBs),是工業生產和廢物焚燒的常見副產品,並且在某些消費產品中也有發現。這些化學物質進入食物系統,最終被人類食用。二惡英和多氯聯苯在食物鏈中向上移動時會發生生物蓄積,並且在動物性食品中的濃度更高。

 

通過觀察細胞毒性T細胞的數量與功能,科學家發現,小鼠在暴露於二噁英中後,其免疫系統抵抗病原體感染以及清楚癌變細胞的能力發生了明顯的下降。此外,這種免疫反應減弱的現象不僅在其母鼠中存在,同樣也在後代中觀察到。研究人員還發現,這種作用在雌性小鼠中更為明顯。

 

該研究作者的假設是,二惡英的暴露會以某種方式改變遺傳因子。暴露本身並不會觸發遺傳突變,而是基因的表達機制發生了改變,這種現象被傳遞給了後代。(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Science:顛覆傳統認知!表觀遺傳修飾可跨代傳遞
    飲食、疾病或生活方式等環境線索調節的表觀遺傳機制通過開啟和關閉基因在調節DNA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人們都在爭論在整個一生當中聚集的表觀遺傳修飾是否能夠跨代遺傳。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與表觀遺傳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提供強勁的證據證實不僅遺傳的DNA本身,而且遺傳的表觀遺傳指令,都會調節後代的基因表達。
  • 人體內的毒素有哪些 人體內的毒素如何排除
    當人體內的毒素過多的時候,身體就會出現一些不適的症狀,那麼人體內的毒素有哪些呢?當知道自己身體毒素過多的時候就會非常的緊張,那麼幫助人體排毒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人體內的毒素有哪些1、宿便我們需要保持大便通暢,這是很很重要的。大便能將人體一半的毒素排出體外。典型表現:口臭、長包、上火等。
  • 環境因素在基因層面上影響我們的智力表現
    環境能夠改變大腦中關鍵基因的表達,對智力的影響遠遠超過我們之前的想像 研究人員發現對某處特定基因的表觀遺傳修飾和通常的智商表現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繫,這表明我們的經歷不僅影響到我們的大腦迴路,而且也在更底層上幹預了基因的運作。 表觀遺傳學近年來已成為遺傳學的研究熱點,因為它使我們能夠探索遺傳功能與環境變化之間的迷人聯繫。
  • 植物「記憶」影響後代存活
    本報訊英國華威大學研究人員日前揭示了植物將「記憶」傳遞給後代導致生長和發育缺陷的相關機制。近日,該研究刊登於 elife。為了生存和茁壯成長,植物具有感知和記住環境變化的獨特能力。這與DNA和組蛋白的化學修飾有關,這些修飾改變了DNA在細胞核內的包裝方式和基因表達方式——這一過程被稱為表觀遺傳調控。
  • 首次觀察到dsRNA直接進行代際傳遞
    2016年10月19日/生物谷BIOON/--基因遺傳的基礎理論是眾所周知的:在繁殖期間,雙親傳遞各自一半的DNA給它們的後代。這種遺傳配方被認為含有一個新的有機體構建和操作它的機體所需的所有信息。但是最近的研究已表明在一些物種中,親本的生活經歷能夠改變它們的後代。
  • 2017年6月9日Science期刊精華
    5.Science:揭示出線蟲中編碼毒素及其解毒劑的自私基因doi:10.1126/science.aan0621; doi:10.1126/science.aan6119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常見的秀麗隱杆線蟲蟲株具有一對基因:其中的一個編碼一種毒素,而另一個編碼它的解毒劑。
  • iScience:增強免疫系統殺傷結核桿菌的能力
    當他們使用CRISPR等基因編輯方法破壞了這些傳感器中的任何一個時,細菌在人體細胞中的生長速度顯著提高。 Goldfeld說:「這是一個關鍵的突破,因為以前人們認為RNA傳感器分子僅僅能夠識別病毒而不是細菌。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通過藥物療法增強RNA傳感器的活性可以抑制結合桿菌的生長。」
  • Cell子刊iScience到底怎麼樣
    最近有粉絲在後臺諮詢Cell小子刊iScience怎麼樣,值不值得投稿呢?生命科學前沿將開設期刊鑑賞欄目,分析熱點期刊走勢。iScience 是Cell Press於2018年新開的綜合性開源期刊。儘管志向高遠,但iScience真的能達到Nature Communications這個水平嗎?作為開源期刊,iScience真的可以做到名利雙收,還是和scientific report、plos one一樣淪為下一個灌水賺錢機器。下面我們詳細的分析下期刊的發文量和影響因子走勢。
  • 區分肉毒毒素和肉毒桿菌
    而厭氧環境,往往是人類「提供」的——比如,人們愛做一些發酵的食物。像臭豆腐、豆瓣醬,可能豆類在生長的時候就已經從土裡無意中攜帶了肉毒桿菌,而這些食物的製作,需要密封發酵,這給肉毒毒素製造了很「落位」的環境。理論上,發生肉毒桿菌感染,以及肉毒毒素經過食物引起中毒,都是有可能的,但事實上,這兩種情況都十分罕見。」
  • 期刊鑑賞-Cell子刊iScience到底怎麼樣
    最近有粉絲在後臺諮詢Cell小子刊iScience怎麼樣,值不值得投稿呢?生命科學前沿將開設期刊鑑賞欄目,分析熱點期刊走勢。 iScience於2018年3月首刊,2019年12月份入選SCIE。不到2年的時間即入選SCIE證明了該期刊的運作能力。 iScience號稱對標Nature communications和Science Advances,野心不小。得益於Cell巨大的影響力,編委會成員也是超級大牛。
  • 「以毒攻毒」 治療對人體最強的毒素:肉毒桿菌中毒|科學·轉化醫學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我們兩組研究人員利用肉毒桿菌毒素的化學特性,製造出了其無毒版的化合物,能輸送治療性抗體來治療肉毒桿菌毒素中毒
  • 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為什麼能夠留下後代,它們沒有生殖隔離嗎?
    ,而它們和智人的後代則一直不斷繁衍生息,直到成為了如今的我們。再者,化石在保存時,會不可避免地受到環境汙染,比如:如果你用手碰一下化石,那麼該化石上屬於你的基因就比化石本源基因要多得多。研究發現,雖然尼安德特人可以和智人進行生殖交流,但是它們的後代存活能力會有所下降。 研究人員注意到,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在現代人X染色體上的含量比其他染色體上的含量明顯較低。研究人員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尼安德特人與智人混血時,它們的男性後代生育能力下降。
  • 長壽的精子能夠孕育更加健康的後代
    東英吉利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雄性射出的精液中,較為長壽的精子能夠讓後代的存活率更高,而且生活質量往往也較高。早有研究數據表明,雄性動物每次射精時能夠產生成千上萬甚至上億的精子。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怎麼樣的精子才能讓卵子更容易受精呢?
  • Science特刊從轉錄組角度專注於人體遺傳變異
    人類表型的全貌源自常見和罕見的遺傳變異的混合,其中的一些遺傳變異會影響基因在體內的表達和剪接方式。十多年前,科學家們為了更好地了解遺傳多樣性對健康人體的影響,發起了基因型-組織表達(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 GTEx)聯盟。在此,Science期刊公布了這個項目的第三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的成果:共計5篇論文,展示了第8版(v8)GTEx的分析結果。
  • 植物化學記憶影響後代存活機會—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華威大學 英國華威大學研究人員揭示了,植物將「記憶」傳遞給後代導致生長和發育缺陷的相關機制。近日,該研究刊登於 elife。 為了生存和茁壯成長,植物具有感知和記住環境變化的獨特能力。這與DNA和組蛋白的化學修飾有關,這些修飾改變了DNA在細胞核內的包裝方式和基因表達方式——這一過程被稱為表觀遺傳調控。
  • 黃麴黴毒素也有「剋星」,用來泡水喝,排出毒素,降低患癌風險
    食物中的澱粉含量比較高,會因為長時間保存或者保存方式不當,受潮等因素影響黴變。而在發黴的筷子砧板以及有怪味的植物油中也可能存在黃麴黴毒素。生活中這些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卻可能做壞事。如果不小心吃了這些含有黃麴黴毒素的食物,很可能引發肝臟壞死,肝臟出血,前期可能影響發燒嘔吐,厭食等情況,隨之就會影響腹水,下肢浮腫甚至死亡。
  • iScience:果蠅模型幫助揭示病原體感染機制
    與大多數細菌病原體一樣,艱難梭菌會分泌毒素,這些毒素會進入宿主細胞,破壞關鍵的信號傳導途徑並削弱宿主的正常防禦機制。其中,致病力最強的艱難梭菌菌株會釋放出兩組毒素,觸發一系列複雜的細胞反應,最終形成長膜突起,使細菌更有效地附著在宿主細胞上。Bier實驗室的科學家開發了能表達這種毒素活性成分「「 CDTa」」的果蠅模型。
  • 毒蘑菇「毒素合成」背後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草船借箭」生產毒素 鵝膏在科學研究上有著重要貢獻,某些可食用鵝膏和劇毒鵝膏在外觀上極其相似,難以區分,是造成中毒事件的重要原因。 與青黴生產青黴素一樣,鵝膏也有多個基因組成「毒素生產線」,用於合成最毒的蘑菇毒素「鵝膏毒肽」。毒素對蘑菇非常有用,可以保護蘑菇不受動物的傷害,這樣它的種子才能成熟並傳播。
  • 5項研究盤點:宮內環境,後代肥胖和糖尿病
    近年來,關於疾病的表觀遺傳,一直是研究熱點,而且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代謝健康狀況會代代相傳,而且特定的宮內環境(暴露)可以對後代的表觀遺傳學特徵產生影響,並與後代表型改變相關。,亦曾談到宮內環境對後代的影響。 今天的這篇文章,將為大家盤點一下近期對於這一主題的相關研究及綜述。
  • Mol Cell:父親的飲食或會影響精子的表觀遺傳修飾 進而影響後代...
    健康和疾病的發生起源是一門思想學派,其重點關注的是,當兒童成年後,諸如壓力和飲食等父母源性因素如何影響後代疾病的發生。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有實驗證據表明,影響父母的環境因素會在重塑後代整個生命周期中的健康上扮演著關鍵角色,特別是,父母源性低蛋白飲食就被認為與後代代謝性疾病的發生直接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