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視頻顛覆教科書相關內容;NASA 披露離子發動機新突破 | 一...

2020-11-25 極客公園

新探索

探索月球這件事兒,你在打遊戲的時候也能幫上忙

一批來自歐洲航天局工程師在推廣這樣一個項目 Lunatix——它讓遊戲玩家可以坐在家裡控制月表的機器人,在打遊戲的同時也完成了數據的收集。

Lunatix 項目的核心是一個重約 3 磅(約 1.4kg)的四輪小型機器人(官方稱之為 nanobots,即納米機器人),它配備了攝像頭、太陽能電池板等組件,可以把月球的影像傳輸到玩家的屏幕上。Lunatix 計劃向月球發送五個這樣的小型機器人。其中第一個將直接賣給出價最高的人(團隊估計售價在 1500 萬美元左右),他將獲得機器人的完全控制權。

剩下的機器人將採用「分時租賃」的形式向玩家開放,費用為每 20 分鐘 500 美元,你就能控制 Lunatix 的機器人在月球上遊覽了。因為月球特殊的重力環境,機器人還可以完成 3 米高、10 米遠的彈跳。如果 Lunatix 計劃最終得以實施,毫無疑問這將成為歷史上最貴的「電子遊戲」。

Lunatix 項目的初衷在於,它希望把「高大上」的月球探索和大眾更容易接受的電子遊戲結合起來,讓更多人能夠參與進來,進而加快人類探索月球的進度,並在一定程度上分攤研究成本。


科學家首次拍攝到 DNA 複製視頻顛,覆教科書相關內容

科學家第一次捕獲單個 DNA 分子複製自己的近距離鏡頭。DNA 的複製過程超乎科學家和研究人員之前的預期。這部視頻顛覆了教科書相關內容。顯示 DNA 複製有意想不到的「隨機性」。

DNA 複製時,先解開雙螺旋解,在引物酶、聚合酶的作用下形成 DNA 的另一雙螺旋,從而複製該鏈。這個過程涉及到首先纏繞在雙螺旋中的前導鏈,以及隨後的滯後鏈。科學界的一個長期假設是,在複製過程中,領先和滯後鏈行動相互協調。

複製行為的視頻顯示,兩者之間沒有任何協調。有趣的是,即使每條鏈獨立行動,每次 DNA 都以某種方式完美複製。細菌 DNA 和人類 DNA 遵循相同的複製過程,其中完全自主的發展,沒有外來協調。(cnBeta)


AI 成功預測模擬地震,但離實際應用或許還很遠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利用機器學習,在實驗室的模擬狀態下成功預測了地震。

研究人員們發現了一個導致地震的隱藏信號——一種特殊的聲音。這種聲音由地殼的斷層運動所發出,而地殼的斷層運動被認為是地震的主因,機器學習算法能夠找到這種運動發出聲音中的規律,評估斷層的壓力以及發生斷裂所需時間,最終進行精確預測。

研究人員使用了模擬實際地震的實驗室系統,他們在層間放置巖石混合物來模擬真實斷層,然後將採集到的地層運動所發出的聲音送入機器學習算法當中,最後利用機器學習技術來分析地震時的聲信號並研究它的模式。

劍橋大學 Colin Humphreys 表示,「這是機器學習第一次被用於分析聲學數據,以預測何時會發生地震,在地震真正發生的很久之前就做出預測,這樣就可以提供足夠的報警時間——機器學習的能力真的是不可思議的。」

不過,目前這種方法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而真實地震要複雜得多:真實地震中的壓力,要比實驗中大好幾個數量級,巖石溫度不同也會造成聲波差異。

NASA 的雙胞胎研究證實:太空旅行會影響基因表達

作為上過太空的太空人,Mark Kelly 和 Scott Kelly 同時也是一對同卵雙胞胎。2015 年 3 月 Scott 被送往太空,在國際空間站連續生活了 340 天,而 2011 年就已經退休的 Mark 則停留在地球,通過對比兩個雙胞胎在這段時期的身體變化,NASA 發現,太空旅行對太空人的基因表達有著巨大影響。

首席研究員 Chris Mason 是這麼描述的:「人體進入太空後,我們看到了成千上萬的基因在變化,它們會改變開啟和關閉的狀態,就像煙花在爆炸一樣。返回地球後,有些變化還會短暫持續一段時間。」具體來說,研究人員發現 DNA 甲基化的情況在增加,這是 DNA 修飾的一種形式,能在不改變 DNA 序列的前提下,改變遺傳表現。

Scott 返回地球後,研究人員發現,身高增長了 2 英寸,不過一段時間後恢復正常。另外,位於他染色體末端的端粒變得比 Mark 長得多,不過一段時間後也恢復了之前的長度。


日本研發新 AI 系統:不到 1 秒鐘自動探測結腸直腸癌

日本昭和大學研究人員研發出了一款人工智慧診斷系統,使用一種表皮分析圖像,它能夠將結腸直腸息肉影像放大 500 倍,並且藉助寬帶成像模型或者亞甲藍著色對息肉的約 300 個特徵進行分析。這款 AI 輔助系統會對每個息肉特徵與超過 3 萬張表皮影像進行對比,讓它能夠在不到一秒時間內預測病變。

研究人員對 250 位男性和女性進行了研究,他們的大腸息肉已經藉助表皮分析技術進行了探測。研究人員藉助 AI 輔助系統對 306 個息肉進行了實時評估,在腫瘤識別方面,它的敏感度能夠達到 94%,特異性探測能夠達到 79%,準確度達到 86%,陽性和陰性預測值準確度分別達到 79% 和 93%。橫濱昭和大學的 Yuichi Mori 稱:「我們認為這些結果對於臨床應用是可以接受的,我們的目標是讓這個診斷系統獲得監管部門的許可。」(網易科技)

NASA 披露離子發動機新突破,有望實現送人上火星

日前,來自 NASA 和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工程師們公布了一個在離子發動機研發方面突破了紀錄的測試,該離子發動機的設計初衷是讓它實現帶人類登上火星。

這款被稱之為「霍爾推進器」(Hall Thruster)的離子發動機是目前正在處於研發當中的三款「火星發動機」中的一款,它通過使用電場和磁場來離子化諸如氙氣這樣的氣體,讓它噴出離子,並進而產生出推動推進器前進的推力。

代號為「X3」的新一代霍爾推進器是由來自密西根大學、NASA 和美國空軍的科研人員們共同研發出的,它成功打破了此前另一臺霍爾推進器所創下的紀錄——它產生了 5.4 牛頓的推力,而上一代所創下的紀錄是 3.3 牛頓。推力上的提升對載人火箭計劃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這意味著更快的加速和更短的航行時間。(網易科技)


美科學家發現年輕人血漿可治老年痴呆症,但仍存爭議

據國際科學權威雜誌《自然》官網報導,美國科學家完成了一個受控但存在爭議的小型臨床試驗:向患有阿爾茲海默氏症(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輸入年輕人血漿的療法行之有效。

試驗中,科學家將 18 到 25 歲的年輕人捐獻的血液處理成血漿(去除了紅細胞),輸入參加臨床試驗的老年人體內。這些老人年齡在 54 到 86 歲,均為輕中度痴呆症患者。他們每周被注射一次血漿,連續注射了 4 周。結果是:輸入血漿沒有帶來嚴重不良反應,認知能力沒有得到明顯改善,但患者在購物和做飯等日常生活方面的能力有了顯著提高。

不過,這項試驗的對象只有 18 人,只是探索這種療法的第一步。連領導這項試驗的託尼·韋斯-克雷都說,這是一個非常小的試驗,結果還不應該被過度解讀。

這種療法一直存在爭議。有科學家認為積極影響可能是通過血液中各種因素複雜協調的結果,在進入診所之前需要更充分地了解這些因素。因為血漿中含有很多活性分子,老年人被輸入外來血漿後的結果難以預料,可能會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疾病。另外,也有人表示這種療法可能會牽扯到倫理學的問題。


新產品

United Nuclear 推出能在黑暗中發光的「鈽」肥皂

一家稱為 United Nuclear 的公司推出一款「鈽」肥皂。該公司專業生產各種科學用品和設備,還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禮品。United Nuclear 公司在網站上寫道:「植物性成分,不含任何動物成分,當然也不含真正的鈽,只是一點點安全無毒的水溶性發光顏料。」『鈽』肥皂含有從周期表中列印出的數據,並能發光。(cnBeta)


日媒:日本研發超級微型膠囊,藥效或可放大 100 倍

近日,日本東京大學和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科研小組使用胺基酸研發了一種直徑僅有 3 萬分之 1 毫米左右的超級微型膠囊。

據報導,人腦除了成為營養源的葡萄糖等之外,血液中的物質幾乎都無法進入其中,在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方面,如何將藥物輸送到人腦內部一直是一個重大難題。而使用葡萄糖將這一膠囊的表面覆蓋後,腦血管中的特定蛋白質與膠囊的葡萄糖相結合,從而可將膠囊輸送到人腦內部。

報導稱,科研小組還注意到在空腹狀態下特定蛋白質能積極地輸送葡萄糖這一特點,並將膠囊用於空腹狀態下的實驗鼠時,成功地將膠囊輸送到了鼠腦內部,其效果達到迄今為止藥物的 100 倍左右。科研小組認為,如果將藥物成分放入這一膠囊的話,可以期待其達到迄今為止所無法達到的療效。

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教授橫田隆德說,這一膠囊不僅可以醫治老年痴呆症,而且還可以在治療神經關聯的疑難病症以及精神疾病方面成為強有力的武器。(中國新聞網)

聊天、鬥圖還不夠,QQ 想把遊戲也搬到聊天框中

10 月 30 日,騰訊 QQ 釐米遊戲開放平臺正式上線,這個重量級玩家的加入給社交遊戲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玩法——把遊戲放到聊天框。

釐米遊戲則是在釐米秀的基礎上,把遊戲也放到了聊天框中。用戶可以和好友或者在 QQ 群中進行實時的遊戲互動,讓聊天和遊戲無縫切換。騰訊 QQ 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拓寬社交體驗,在單一的聊天行為外,通過遊戲、娛樂的補充,讓社交行為產生實際價值。

今年年初,手機 QQ 就推出一款互動遊戲「釐米 FLY」來試水,實際結果也表明,好友間互動傳播的速度是驚人的。春節期間,「釐米 FLY」取得了 8000W 用戶、1500W 日活躍的成績,累計互動次數 8 億人次。


這款外形科幻的外骨骼機器人,可不只是「幹粗活」這麼簡單

Sarcos Robotics 這家專門從事機器人研究的公司本周給我們帶來了一個驚喜。據外媒 Wired 報導,Sarcos Robotics 已經成功研製出了一款名叫 Guardian GT 外骨骼機器人,它有著一個科幻般的外形,既能搬起 450 kg 的重物,也能靈活地完成按開關和按鈕這樣的小事。

乍一看 Guardian GT 的外形,像極了科幻電影《異形 2》裡瑞普利少尉與異形女王(Alien Queen)PK 時所乘載的「機動裝載機」(Power Loader)。如今,Guardian GT 的出現滿足了科幻迷們的想像,而它的功能也遠遠強大於電影原型。

首先要說的是,Guardian GT 可以在人的操控下,使用力量十足的「手臂」搬起重物。它有著長達 2.1 米的雙臂,每隻手臂可以舉起約 227 kg 重的東西。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機械臂在舉起重物時會給使用者一些「阻力」,這樣設計的目的則是為了讓操作的人有真實的使用體驗。

在靈巧度方面,官方表示 Guardian GT 領先於其他機械手——它採用仿造人體比例的設計,外觀上就像大幾個號的人類手臂,十分方便使用者控制。此外,Guardian GT 加入了力度反饋設計,操控者可以通過它手掌的三根手指感受物體的重量和觸覺,因而它也能很自然地完成按開關,開箱子這樣的小事,靈活而全無「機械感」。


很快,Andriod 手機也能和藍牙耳機快速配對了

目前包括 AirPods 等內置蘋果 W1 晶片的無線耳機,已經實現了與 iPhone 的快速配對功能,作為主要競爭對手之一的 Google 當然不會無動於衷。

Google 在其博客中透露,將推出 Fast Pair 這一功能來實現手機與藍牙耳機的快速匹配,並將很快支持所有運行 Android 6.0 及以上版本的設備(目前該功能只支持谷歌 Pixel Buds 耳機和 Libratone 的 Q Adapt On-Ear 耳機)。

根據外媒的體驗,在增加這項功能後,配對過程無需打開設置,用戶只要將耳機靠近手機,手機通知欄就會立即彈出提醒框,然後手指輕輕一點即可完成匹配。


傳聞已久的雷蛇手機來了,但竟然沒有燈效加持

早些時候,有媒體報導稱,遊戲外設製造商雷蛇透露會在 11 月 1 日宣布一件大事,由於此前其收購了北美手機廠商 Nextbit Robin,所以外界猜測很可能在當天公布傳聞已久的 Razer Phone(雷蛇手機)。而這條傳聞現在也得到了證實。本周,Razer 雷蛇在舊金山正式發布了號稱專為遊戲愛好者打造的 Razer Phone 手機。

整體外觀部分,Razer Phone 採用了稜角分明的設計,指紋識別模塊集成在了電源鍵上,位於機身右側。配置上,它採用了一塊 5.7 英寸的夏普 IGZO 屏,解析度為 2560x1440,搭載驍龍 835 平臺,8GB LPDDR4 內存,64GB UFS 機身存儲,電池容量為 4000mAh(支持快充)。這次雷蛇為其加入了 NVIDIA G-Sync 移動技術 Ultra Motion(用來同步 GPU 和顯示屏的刷新率),從而來避免出現畫面撕裂的情況。

這款售價 699 美元(約合人民幣 4614 元)的設備將於 11 月 17 日上市,但目前而言,並沒有在亞洲發售的計劃。


Google 推 3D 模型平臺 Poly,有望帶動 3D 內容和 VR、AR 內容爆發

近日,Google 正式推出 3D 模型平臺 Poly,讓創作者可以把通過 Tilt Brush 和 Blocks 等 VR 繪圖工具製作的 3D 文件上傳到該平臺,供人們免費瀏覽和下載使用。Poly 平臺的出現,未來可能會讓 3D 模型的創作過程更加簡單,為 VR/AR 的普及奠定基礎。

目前,就 3D 模型內容而言,和十幾年前的 YouTube 所處的環境類似,各種硬體和生產工具還不成熟。而 Google 推出 Poly 這個免費 3D 模型分享平臺,其戰略思想正來旗下的視頻分享平臺 YouTube。Poly 的出現,將在未來催生出一批公司嘗試研發 3D 模型製作小工具,讓人們能利用手機輕鬆的製作出水準不錯的 3D 模型,帶動 3D 內容和 VR 以及 AR 的爆發。


俄公司欲打造飛行計程車,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打「飛的」了

近日,打造世界首輛飛行摩託車的俄羅斯製造商 Hoversurf 推出了一項計劃,將打造五座飛行計程車 Formula Project。

他們研發的這款飛行計程車體型較小,且可以在車位上實現垂直起降,如常規汽車一樣停在車位上或者進入車庫當中。其將配備 52 個小型電動渦輪和摺疊式機翼。如果發現負責滑行的發電機部分發生故障,Formula Project 可像直升機一樣著陸。如果負責垂直降落的發動機出現問題,Formula Project 則可像普通飛機一樣著陸。Formula Project 搭載有計算機、安全系統、城市數字地圖、GPS 以及無人機信號感應,可以監測到地面情況與其它飛行汽車。

這個「極限運動設備」充滿電,一次可飛行 450 公裡,最大航速為 320 公裡每小時。據估計,Formula Project 飛行汽車造價約達 97000 美元。研製人員稱,這款飛行汽車將於明年升空。


索尼機器狗回來了,但價格可不像它的外觀那樣「親民」

根據外媒 TNW 報導,索尼新款機器狗 Aibo 的預售將於明年一月在日本開啟。Aibo 在日語裡是夥伴的意思,索尼曾對這款產品成為人類夥伴寄予厚望,1999 年一經推出,就在當時引起過不錯反響,可隨後因為銷量不佳而舉步維艱,索尼不得已停止了生產。

這一次,全新升級的 Aibo 機器狗依舊延續此前的「萌萌噠」的設計風格,外形與真犬極其相似。不過相比上一代,機器狗行動起來更加靈活自然,能迅速識別用戶的語音命令,也可以做一些如搖尾巴和彎腿等的動作,增加和用戶的互動。此外,它可以通過 OLED 眼睛表達自己的「情感」,有助於拉近和用戶的距離。

當然,新款機器狗最大的亮點還是在於其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方面的升級。機器狗設有 SIM 卡槽,可以通過網絡連接到索尼的 AI 雲端。通過雲端,機器狗不僅能夠自動向周圍環境學習,也能向其主人學習,甚至可以吸取其他機器狗的交流經驗而變得更加智能。


福特為卡車司機做了一頂智能帽子,關鍵時刻能救命

福特打算用一頂帽子——SafeCap 解決疲勞駕駛問題。

福特發現,當司機出現疲勞犯困、打盹的情況時,頭部的運動方向和轉動角度等會出現規律,這和日常檢查儀錶盤、看後視鏡並不一樣,因此成為其製作 SafeCap 的依據。福特在每頂帽子側面都加入加速度和陀螺儀傳感器,在判斷出卡車司機出現疲勞駕駛的動作時,帽簷的 LED 指示燈就會不停閃爍,以此提醒司機及時清醒過來。


頭圖來源:NASA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拍攝到DNA複製視頻 顛覆教科書相關內容
    科學家第一次捕獲DNA複製的實時視頻。有趣的是DNA的複製過程超乎科學家和研究人員之前預期。事實上,這部視頻顛覆了教科書相關內容。這標誌著科學家第一次捕獲單個DNA分子複製自己的近距離鏡頭。鏡頭是實時的,並表明這個特定的生活組成部分有意想不到的「隨機性」。當稱為解旋酶的酶解開DNA並將DNA的雙螺旋解開分成兩股時,DNA複製發生。稱為引物酶的第二種酶然後將引物引入未分解的鏈,然後稱為聚合酶的另一種酶伴隨該引物,並添加新的鹼基以形成DNA的另一雙螺旋,從而複製該鏈。
  • 顛覆教科書,DNA複製方式或遭改寫
    儘管這段11秒的視頻看起來像是一款上個世紀的視頻遊戲,但它清楚地記錄下DNA複製時散發螢光的單鏈由左向右延伸的過程。   此前人們一直認為,DNA聚合酶構建DNA雙鏈的過程是相互協調以某種方式協同工作的。然而,這項新研究卻有一些意外發現。有時候,一條單鏈會不可預測地停止延伸,而另一條單鏈還在持續;DNA複製的過程也會突然改變速率。
  • NASA披露離子發動機新突破 有望實現送人上火星
    11月2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日前,來自NASA和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工程師們公布了一個在離子發動機研發方面突破了紀錄的測試,該離子發動機的設計初衷是讓它實現帶人類登上火星。這款被稱之為「霍爾推進器」(Hall Thruster)的離子發動機是目前正在處於研發當中的三款「火星發動機」中的一款,它通過使用電場和磁場來離子化諸如氙氣這樣的氣體,讓它噴出離子,並進而產生出推動推進器前進的推力。相比傳統的化學推進劑火箭,這項技術要更清潔、更安全,燃料利用率也更高,但它的缺點是它所產生的推力要相對小一些,加速度也小一些。
  • 顛覆教科書!人類首次視頻捕捉到DNA複製過程,不少細節將改變已有認知
    結果驚喜的發現,DNA的複製過程是充滿了隨機性的,某些部分與以往我們從教科書中學到的大相逕庭。Kowalczykowski團隊的研究顯示,前導鏈上的聚合酶可以很容易的勻速工作,相比之下,後隨鏈上卻沒有這麼簡單。後隨鏈上的聚合酶工作起來更像是走走停停的車水馬龍,會毫無預示的停下又隨機的開始,速度可能相差十倍之多。看起來所謂的協同作用也許只是這種走走停停忽急忽慢過程的一個平均結果。
  • 中國已突破離子發動機黑科技將令太空飛船速度翻倍
    新浪軍事編者:為了更好的為讀者呈現多樣軍事內容,滿足讀者不同閱讀需求,共同探討國內國際戰略動態,新浪軍事獨家推出《深度軍情》版塊,深度解讀軍事新聞背後的隱藏態勢,立體呈現中國面臨的複雜軍事戰略環境,歡迎關注。
  • 航天新動力:離子發動機
    航天新動力:離子發動機新聞中心-中國網 news.china.com.cn   時間: 2013-03-02   發表評論>> 科學家預計,宇宙飛船需要配備不同於傳統化學能燃燒為動力的火箭引擎,實際上一種被稱為電火箭發動機的技術已經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其採用電能加速工質產生高速噴射流驅動飛船前進。
  • 強大的離子推進器將執行NASA的DART任務
    為了抵達這一雙星系統,DART將依靠功能強大的離子推進器,稱為NASA的進化氙推進器(NEXT-C)。(圖片來源:Naidu et al., AIDA Workshop,2016)發動機由兩個主要部件組成:推進器和動力處理單元(PPU)。NEXT-C正在為這次任務做準備,包括性能和環境方面的一系列測試。該推進器經過振動、熱真空和性能測試後,與PPU集成。它還經受了模擬的太空飛行條件:發射過程中的極端振動以及太空中的極端寒冷。
  • NASA研發新一代離子發動機持續運行超過五年
    資料圖;:SMART-1探測器的太陽能離子發動機新華社華盛頓9月9日電 (記者林小春)美國航天局9日宣布,該機構研製的新一代離子發動機——代號為NEXT的氙氣推進器完成了持續工作超過4.8萬小時的測試,換算成年數約為5年半,創造了空間推進器系統最長的連續測試時間紀錄。
  • 離子液體應用孕育新突破
    出席日前在京舉行的以「離子液體應用的重大科學問題」為主題的第366次香山科學會議的專家指出,離子液體正處在從探索向應用的轉折階段,離子液體應用孕育著新的突破。 蘊藏巨大潛力 化學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但傳統化學工業存在能耗高、物耗高、汙染嚴重等問題。
  • 離子發動機問世,中國突破最大裝備難題!俄媒感嘆將失去最大客戶
    中國如今研製出自己的五代機、大型運輸機、預警機、民用大客機,但是在傳統航空發動機領域,中國依然處於弱勢,長期依靠進口發動機作為動力源。但是在最近,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離子發動機據簡氏防務觀察發表文章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502所專家展示了新一代離子發動機。這款發動機的加速度據說可以達到30公裡/秒,它的工作原理與普通火箭發動機有很大區別,可以在低溫環境運行,重量更輕,燃料消耗更少。在未來,中國離子發動機將被應用於空天飛機和火箭設備上。
  • Cell改寫教科書:首次親眼見證!DNA複製與想像不同
    來源:生物探索公眾號  編者按  肺部具有造血功能、DNA 聚合酶不需要引物、小腦不僅控制平衡,這些新發現不斷在改寫著教科書
  • 山西開發離子液體電解質甲烷燃料電池發動機
    近日,記者從太原科技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獲悉,該校科研團隊在新能源汽車燃料電池發動機領域獲得重大突破。業內人士稱,這將對中國乃至世界汽車產業產生巨大的影響。隨著石油價格的迅猛飆升,機動車的行駛成本日益沉重,尋求石油替代資源迫不及待。
  • NASA一周新聞(2021.1.29)
    新一年的第一次空間站太空行走…商業太空人試飛的新日期……下一次火星登陸正在迅速臨近…最近新聞速遞,盡在「本周NASA」!
  • Cell:顛覆傳統認知!DNA雙鏈複製存在極大的隨機性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6月15日的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ndependent and Stochastic Action of DNA Polymerases in the Replisome」。
  • C919內部畫面首曝光 中國新發動機進展披露
    最新網絡流傳的一段視頻,首次公開了C919的完整實機客艙畫面。8月6日,中國商飛公司在社交媒體平臺更新了一期客戶監造代表參觀C919樣機的視頻。視頻顯示,C919採用的是現在最流行的轉軸式行李架,靠近過道的客艙空間大。
  • 據說中國研製史上最強離子發動機 為何它是大國必爭之地
    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傳統發動機噴出的是高溫高壓氣體,而離子發動機噴出的則是高速離子流。(圖中噴出的藍色火焰就是高速離子流)  所以高速離子流又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準備一些惰性氣體,常用的是氙氣。
  • 「北京猿人生活時代鬧烏龍」 教科書內容要嚴謹求實
    教科書是向學生輸出知識的書籍,更要嚴謹求實,不宜隨意編造,需緊盯科學前沿,及時根據權威理論,更新相關信息。  如今,同一個出版社的兩本教科書相關內容不一致,北京猿人距今的數據相差20萬年,難免會令學生產生認知混淆,不知道究竟該以哪個數據為準。顯然,同一歷史事件卻出現截然不同的時間節點,必然是其中一個有問題,應及時糾正錯誤。
  • 太空黑科技——微型射頻離子發動機首次飛行驗證!
    圖1 太空飛行器「新武器」——射頻離子發動機工作原理(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航天推進系統中的「新武器」射頻離子發動機,顧名思義,是靠吸收射頻能量(也就是頻率為300 kHz – 300 GHz的交流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