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黑科技——微型射頻離子發動機首次飛行驗證!

2021-01-08 中國科普博覽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賀建武、馬隆飛、康琦、段俐(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2019年8月31日,中國科學院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了一顆名為「太極一號」的衛星,這是中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主要任務是實現關鍵技術的驗證,為實現空間引力波探測打下基礎。

備受諾獎青睞,要發現它卻很難

一個世紀前,愛因斯坦基於廣義相對論就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然而直到2015年,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才在地面探測到了引力波信號。三位美國科學家Rainer Weiss、Barry C. Barish 和Kip S. Thorne也因此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不僅如此,國際上普遍認為,如果有人能在空間探測到引力波,獲得更多頻段的引力波信號,同樣能獲得諾貝爾級獎章。

發現它就能拿諾獎,探測引力波為什麼這麼難?

引力波是物質和能量劇烈運動和變化引發的時空漣漪,它在傳播過程中擠壓或者拉伸時空,就像水面泛起的漣漪一般,以光速向外傳播。

太空中引力波信號十分微弱,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光學手段,通過探測兩個相距上百萬公裡的自由漂浮物體之間的距離變化來捕獲引力波。

說起來簡單,但這一技術的實現難度超乎人們想像,堪稱挑戰人類目前所掌握的技術極限。

早在2008年,由中科院發起,院內外多家單位參與,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胡文瑞院士為召集人成立空間引力波探測論證組,開始規劃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在未來數十年內的發展路線圖。2016年,中科院啟動了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太極計劃。2018年,中科院「太極計劃」先行者——「太極一號」任務立項,太極計劃成員自此進入緊張的型號任務研製階段。

考慮到引力波探測的難度,太極計劃分多步進行。「太極一號」任務是第一步,主要是在軌驗證空間引力波探測的關鍵技術,包括高精度超穩雷射幹涉儀、引力參考慣性傳感器、超穩超靜平臺、無拖曳控制和微牛級推進系統。其中的每一項技術都十分複雜,而且非常重要。

眾所周知,火箭的發射、宇宙飛船和衛星在太空中的運行都離不開發動機(發動機即推力器)。在太空中,光壓、宇宙射線輻射等作用在太空飛行器上的微牛級非保守力,都會影響衛星的超穩狀態,因此需要開發微牛級推進系統以抵消非保守力對衛星平臺的影響。射頻離子發動機,就是其中之一,同時,它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衛星發動機之一。

圖1 太空飛行器「新武器」——射頻離子發動機工作原理(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航天推進系統中的「新武器」

射頻離子發動機,顧名思義,是靠吸收射頻能量(也就是頻率為300 kHz – 300 GHz的交流電)來維持其等離子體自持放電並產生推力的裝置。

「等離子體」是我們所熟知的自然界物質的第四物態(氣態、固態、液態和等離子體態),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如螢光燈、霓虹燈、氙燈和閃電等。簡單來說就是電離了的「氣體」,由離子、電子以及未電離的中性粒子組成,整體呈電中性,但具有導電特性。

而射頻離子發動機就是將等離子體中帶正電荷的離子通過高壓電場引出並加速,以幾十公裡每秒的速度噴射出去。由牛頓第三定律可知,高速噴射的離子將產生反向推力,從而推動衛星前進。

當發動機噴射離子時,還需要一個能夠噴射電子的裝置(中和器)用以中和噴射出去的離子,否則會使太空飛行器帶電,危及太空飛行器的安全。

人員雖少,依然砥礪前行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微型離子發動機產品研發團隊歷經五年的時間,對射頻離子發動機系統的工作原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從最初的射頻電路阻抗匹配、射頻感應耦合放電,到最終射頻離子發動機可以穩定工作,部件的每一個細節都經過仔細地推敲。

2015年,團隊研發的第一套射頻離子發動機——RIT-4點火成功,之後,團隊根據不同的推力範圍需求,開展了射頻離子發動機系列樣機的研發,分別研製了RIT-2、RIT-2.5和RIT-5。

研發團隊憑藉多年對射頻離子發動機的研究基礎和寶貴的航天工程經驗,在2018年8月承擔了「太極一號」衛星射頻離子微推進系統的研製重任,限時一年。

常規航天任務一般是三到五年,甚至更長,一年的時間要將尚不成熟的原理樣機直接做到滿足航天標準的飛行樣機,這對人員有限的研發團隊而言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但為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空間引力波探測國家重大專項的順利實施,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微重力重點實驗室康琦主任毅然決然地接下了這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團隊協作,厚積薄發

對於整個射頻離子發動機系統而言,除了射頻離子發動機頭部以外,實際還需要一系列的配套「裝配」,包括:電子學單機(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製)、場發射中和器(清華大學研製)、微流量控制單機(507所和深圳市綠航星際太空科技研究院研製)。五家單位團隊協作,在研發前期,各自根據設計指標要求專攻技術難點,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方案可行性驗證。

中科院力學所研發團隊根據已有的研究基礎,在2019年3月率先完成了微型射頻離子發動機(μRIT-1)飛行產品的研製,並順利通過了空間環境模擬試驗。

圖2 工作狀態的微型射頻離子發動機(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發動機樣機研製出來後,它的推力到底是多大,計算出來的推力是否準確,這些都是亟需驗證的問題,航天工程任務是要靠精確的實驗數據來說話的。因此,研發團隊在射頻離子微推進系統產品緊張研製的同時,緊急籌備發動機後續性能測試方案,自主設計了一套亞微牛級推力測量設備,實現了推力器快、穩、準的安裝與調試,極大限度地縮短了射頻離子發動機性能測試周期。

圖3 射頻離子微推力器在線測量(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電子學單機是射頻離子發動機系統的核心之一,整個推進系統的供電、控制以及數據存儲均要依靠它來完成。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先後一共有6名專業人員參與到電子學單機的研製工作。這個項目突破了他們以往的研製速度,經歷了無數個通宵達旦的艱苦工作,在最後一刻解決了所有問題,交付了通過地面驗證試驗的合格產品。

圖4 射頻離子發動機系統-電子學單機(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與射頻離子微推力器(μRIT-1)配合使用的中和器是清華大學研製的「碳納米管中和器」。這次合作是清華大學清華-富士康納米科技中心第一次承擔航天任務,更是將碳納米管場發射技術第一次應用在航天領域中。五位清華大學的老師在沒有航天任務經驗的情況下,一步一步地摸索著前進,從最基本的材料選取、結構設計、加工工藝到最終的測試方案,他們夜以繼日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最終按時交付了他們的「首創」。

最後一個就是射頻離子發動機系統必不可少的氣體控制器——微流量控制單機。之所以稱為「微流量控制單元」,是因微型離子發動機工作時所需的工質氣體非常少,0.08 mL的氣體可以使推力器工作1分鐘以上,相當於一個人深呼吸吹出的氣體量(約3500 mL)可使推力器連續工作約一個月。

深圳市綠航星際太空科技研究院四名專業技術人員同樣是從未研製過氣體流量這麼小且精度要求非常高的微流量控制器。為了保證發動機能夠正常穩定地工作,技術人員從方案設計、加工工藝到氣路封裝,一路披荊斬棘,在團隊協作下,解決了系列技術問題。微流量控制單元是除發動機外,第一個交付的產品。

圖5 飛行產品交付衛星系統進行裝配調試(圖片來源:新聞聯播)

研發團隊在不到十個月的時間裡,夜以繼日、過五關斬六將,終將合格的射頻離子發動機產品按時交付給衛星系統。

目前,射頻離子微推進系統在軌工作正常,並順利完成功能和性能測試,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也是國際首次在軌驗證微型射頻離子發動機技術!

相關焦點

  • 「離子推進」是什麼黑科技?
    、徐德文O戴維科學翼展 5 米,重 2.45 公斤,平均高度僅 0.47 米的情況下能持續飛行 60 米,一架由麻省理工學院團隊打造的十分特別的飛機,在學校的體育館內完成了首次飛行。最令人稱奇的是,它的「離子發動機」是懸掛在機翼下的兩排八列電線/翼型電離器,可以在超高壓電源轉換器製造的4萬伏高壓下,將氮氣和氧氣電離,從而產生了每千瓦5牛頓的推力,與噴氣發動機的輸出功率相當。
  • 中國已突破離子發動機黑科技將令太空飛船速度翻倍
    中國首臺200毫米離子電推進系統(離子發動機)在長壽命地面考核試驗中持續工作已超過1萬小時。該系統裝載在2012年發射的「實踐九號」衛星上,經過長達一年的在軌飛行試驗考驗表現優異。這則消息無疑是一枚「重磅炸彈」,因為長久以來離子電推進系統的關鍵技術一直被英美和俄羅斯等大國所壟斷,此次中國離子電推進系統上的重大突破,也為中國航天事業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
  • 微型渦輪噴氣式模型發動機簡史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模型用的微型渦輪噴氣式發動機,雖然其價格高昂,但仍然不能降低大家的熱情。目前,國內外生產的各型微型渦輪發動機和與之配套的模型飛機及配件已經初具市場。與螺旋槳內燃機相比,微型渦輪發動機與其模型飛機的尺寸更大。飛行時從聲音到姿態都和真實飛機十分接近,令愛好者愛不釋手。
  • 盤點十大飛行技術:哪個能把人類送入外太空?
    英國《新科學家》雜誌日前刊登文章,對未來可能幫助人類進入深空的10種外太空飛行技術進行了分析。  除了預算問題和政治意願這兩大因素外,太空探索計劃面臨的另一個巨大障礙,就是當前佔據統治地位的太空飛行技術——化學燃料推進火箭——尚無法將人類送上更遠的星球。  阿波羅10號月球探測器是歷史上速度最快的載人太空飛行器,其最大時速為39895公裡。
  • 星際旅行的開端-離子發動機
    地球石油資源終將枯竭,人類也將進入全電時代,就目前的交通工具來說,汽車、輪船、高鐵……這些交通工具都比較容易實現全電推進的,但是飛機、太空飛船怎麼辦?答案或許是離子引擎。離子引擎的原理並不複雜,是把原子電離成一價正離子,再用高電壓將離子加速並排出引擎尾部形成離子束,由此產生推力。
  • 隼鳥2號離子發動機再點火,剩餘30公斤燃料,花10年飛向下一目標
    而仍然留在太空的軌道器,也分別開始執行新的擴展任務。其中嫦娥五號軌道器將飛往150萬公裡之外的日地拉格朗日L1點,進行環繞飛行並開展探測試驗。而近日,日本隼鳥2號的三臺離子發動機,也再次點火,正式開啟新的探索任務。而這一次,隼鳥2號將跨越上百億公裡,前往一顆直徑約30米,快速自轉的小行星1998KY26(計劃2031年7月抵達)。
  • 衛星控制的理想動力:國產電火箭首次亮相
    飛彈的姿態控制發動機原理和燃料與傳統衛星用的微調發動機一致,傳統微型火箭發動機的困境是,液態氫氧類低溫推進劑散逸速度過快,無法滿足在軌時間以年計的衛星長期儲存要求,而使用常溫推進劑火箭的比衝提高已經遇到瓶頸。在這種情況下,電火箭以其高比衝和可長期使用的優勢成了各航天強國的主力研製方向。
  • 火箭發動機異常,SpaceX首次商業載人飛行發射推遲
    來源:網易科技10月11日,美國宇航局(NASA)周六證實,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載人龍飛船的首次商業載人飛行任務已經從原定的10月31日,推遲到「不早於11月初或11月中旬」發射。渦輪機械氣體發生器是獵鷹9號火箭上所用「梅林」(Merlin)主發動機上的設備,用於驅動發動機的渦輪泵。
  • 俄羅斯研發基於等離子加速器的新一代太空發動機
    最新的發動機設計用於未來宇宙飛船的星際飛行。俄羅斯國家原子能集團公司(Росатом)近日採購了新一代太空發動機測試項目。根據公共採購網站上的一份聲明,測試對象是離子發動機和霍爾發動機的實驗室模型。)新一代發動機要確保為無人以及載人太空飛行器星際飛行提供足夠推力,因此,需要大功率、高性能的設備,而離子發動機和霍爾發動機可以在失重狀態下將太空飛行器加速到傳統發動機無法達到的速度,可滿足這一要求。
  • 實現多個「首次」!航天科技集團六院107臺發動機護送「嫦娥」攬月...
    央廣網西安12月17日消息(記者劉濤 通訊員朱怡藍)12月17日,歷經23天的太空探索,出色完成數次高難度的精準操作,嫦娥五號返回器終於攜帶著珍貴的月壤標本,成功降落在預定著陸地點,我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返回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離子風」吹動新飛機
    最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研製出了一架顛覆傳統動力系統的飛機,即用正負電極產生的「離子風」作為驅動力。這一成果發表在近期的《自然》雜誌上,旋即引發強烈關注。離子風推進的原理可以直觀地理解為:動力系統中包含前後兩個施以強電壓的正負電極,前部電極附近的氣體被電離成帶正電的陽離子,從而與後部的負電極相互吸引,並撞擊空氣中的中性分子,形成「離子風」驅動飛機前進。
  • 神龍升空,打破美國X37B的壟斷地位,中國太空黑科技再獲新突破!
    目前,世界上僅有美國研製了空天飛機X37B,是美美國波音公司研製的一種無人且可重複使用的飛行太空飛行器。該機由火箭發射送入太空,是第一架既能在地球衛星軌道上飛行、又能進入大氣層的航空器,結束任務後還能自動返回地面,被認為是未來太空戰鬥機的雛形。X37B空天飛機飛行高度在20千米以上(有說25.9km),也就是大氣層以上或邊緣,最高速度據稱超過了25倍音速。
  • 神龍升空,打破美國X-37B壟斷,中國太空黑科技再獲新突破
    目前,世界上僅有美國研製了空天飛機X37B,是美美國波音公司研製的一種無人且可重複使用的飛行太空飛行器。該機由火箭發射送入太空,是第一架既能在地球衛星軌道上飛行、又能進入大氣層的航空器,結束任務後還能自動返回地面,被認為是未來太空戰鬥機的雛形。
  • 我國磁聚焦霍爾電推進系統交付 將進行世界首次衛星驗證
    《科技日報》1月10報導,當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表示,該院502所研製的某衛星磁聚焦霍爾電推進系統,近日順利完成交付,其性能指標滿足總體要求,將實現電推進系統在高軌衛星上的世界首次飛行驗證。 目前,國際上新一代磁聚焦型霍爾電推進僅完成地面驗證,尚未完成在軌飛行。502所磁聚焦霍爾電推進系統主任設計師高俊表示:「此套磁聚焦霍爾電推進系統的研製將打破這一現狀,實現電推進系統首次在高軌衛星上進行飛行驗證。」
  • 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完成首次軌道中途修正「西安造」3000N發動機首秀完美
    「天問一號」探測器,在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研製的3000N發動機精準工作20秒鐘後,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飛向遙遠的火星。以航天六院為代表的「西安航天科技」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再立新功! 而發生這一幕時,「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距離地球已是300萬公裡。截至第一次軌道修正前,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太空中飛行約230個小時,各系統狀態良好。 「這是六院研製的3000N軌控發動機首次太空點火工作,表現非常優秀。在完成軌道修正的同時,也驗證了發動機在軌的實際性能。」
  • 中國首個飛行滑板誕生!只是國家黑科技的冰山一角
    從飛行器的實拍照片可以看出,該飛行器兩側設置有腳站立的平臺,中間的上殼體下方,設置有飛行發動機,燃料被裝在操控人員的背包中。  據介紹,該滑板車可載重160斤,最高能飛1000米高度,主要用在100米以下低空飛行,航程達20公裡。  操控人員直立站在滑板車上可以利用重心進行綜合調控滑板,配合操縱手柄控制滑板。該飛行滑板車可用於交通擁堵、高空作業、災害快速救援等場景。
  • 試驗船完美驗證七大關鍵技術,鋪就太空新天路
    這次任務的主要目標就是驗證新一代載人飛船方案的正確性。據了解,為了驗證更多的技術和設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團隊為試驗船安排了高密度的飛行事件。在軌飛行過程中,試驗船要完成數十個關鍵動作,開展多項搭載試驗,可以說每一分鐘都安排得滿滿當當。從5月5日成功發射,到5月8日安全返回,試驗船表現完美。
  • 3000N發動機首秀完美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完成首次軌道中途修正
    中新網西安8月2日電 (記者 田進 通訊員 張美書)2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簡稱「航天六院」)研製的3000N發動機精準工作20秒鐘後,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飛向遙遠的火星。而發生這一幕時,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距離地球已是300萬公裡。截至第一次軌道修正前,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太空中飛行約230個小時,各系統狀態良好。
  • 藍箭航天朱雀二號火箭發動機匹配驗證成功
    科技日報訊(記者傅義飛、李賀)5月13日,藍箭航天朱雀二號火箭控制系統與「天闕」8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成功匹配,成功完成了持續200秒的第三次搖擺試驗點火試驗。此次試驗的成功標誌著「天闕」8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成為世界上第一臺經泵後擺技術驗證的大推力液氧甲烷發動機。
  • 等離子發動機原理,等離子發動機全方位解讀
    而深空1號第一次將離子發動機作為主發動機使用,深空1號的離子發動機也是迄今為止將電能向推力轉化效率最高的,在太空中運行壽命最長的,也是比衝量最高的,比衝量超過3,000秒。而1998年10月24日發射的深空1號探測器的任務除了測試12項先進科技(其中包括作為主發動機的離子發動機),就是為了完成探測小行星和遙遠的彗星這樣的行星際任務。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關於美國的深空1號探測器的有關詳情。1998年10月美國航宇局發射的空間探測器「深空」1號率先實現了以離子發動機系統為主推進,這標誌著電推進的應用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