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多個「首次」!航天科技集團六院107臺發動機護送「嫦娥」攬月...

2021-01-13 央廣網

央廣網西安12月17日消息(記者劉濤 通訊員朱怡藍)12月17日,歷經23天的太空探索,出色完成數次高難度的精準操作,嫦娥五號返回器終於攜帶著珍貴的月壤標本,成功降落在預定著陸地點,我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返回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這一刻,是中國探月之旅在歷經13年的「繞落」跋涉之後,堅實踏下的「回家」腳步;這一刻,也是人類時隔48年之後,再次將月球探測地月往返之旅達成的激動瞬間;這一刻,更是航天科技集團六院107臺性能功能各異的大小發動機全程暖心護航,推舉長徵五號火箭進入預定軌道,助推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一個個高難動作,最終順利攬月返鄉的完美見證。

在23天內,嫦娥五號探測器已經多次刷新了中國深空探測技術的高度,完成了多項國內「首次」,即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不僅如此,嫦娥五號完成的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動作,更是世界首次,增添了世界探月歷史的新紀錄。

航天六院共研製交付了107臺大小發動機,其中長徵五號遙五火箭上配套30臺發動機,包含8臺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2臺50噸級氫氧發動機及2臺9噸級膨脹循環氫氧發動機,全部是我國新一代綠色環保發動機。沒有這三型液氧煤油發動機和氫氧發動機,就沒有長徵五號火箭名列前茅的運載能力,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這樣大型的深空探測器也就不可能實現發射。它們,是六院科研團隊歷時近20年,為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研製出的主動力裝置。

嫦娥五號採用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的四器串聯構型,探測器的飛行模式也有多種組合,存在四器組合體、著上組合體、軌返組合體等形態,任務全程要經歷多種飛行姿態和數十次姿態調整。六院為探測器配套77臺發動機,既為其提供主要動力,又為其提供俯仰、偏航、滾動的姿態指向控制力矩和軌道調整動力,從而出色完成軌道修正、近月制動、月面上升等一系列繁重任務。尤其是為探測器量身定做的2型3臺新型發動機——3000N軌控發動機和7500N變推力發動機,發揮關鍵作用,全程為探測器落月、取樣和返回提供動力保障。

11月28日20時許,經過約112小時的奔月飛行,經歷2次軌道修正,在距離月面約400公裡處,重達8噸的嫦娥五號探測器上,3000N發動機成功實施點火,這一腳「太空剎車」精準實現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近月制動,從而成功被月球引力捕獲,順利進入環月軌道。一天之後,第二次近月制動再次成功實施,嫦娥五號得以最終進入200公裡的環月圓軌道,為執行落月任務做好準備。

12月1日23時許,在位於月球正面風暴洋的呂姆克山脈以北地區,這片人類探測器此前從未到訪的地方,嫦娥五號探測器輕盈地踏上月球。7500N變推力發動機展開工作,歷經主動減速、快速調整、接近、懸停避障、緩速下降和自由下落段,這穩穩地一落看似輕鬆,卻凝聚著六院眾多科研人員的智慧和心血。

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點火,3000N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後,將上升器順利送入環月軌道,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就此實現。為克服發動機羽流導流空間受限、地月環境差異等問題,在3000N發動機研製中,六院研製團隊高度重視發動機的環境適應性,充分考慮嫦娥五號探測器面臨的空間環境條件和著陸器的特殊任務需求,優化技術方案,對發動機可能的工作環境進行充分的驗證。在提高發動機性能的同時,控制發動機推力室溫度,充分兼顧可靠、充裕的冷卻,從而保證了發動機長壽命可靠工作。

12月6日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歷經4次軌道調整,成功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於6時12分將月球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完美實現了我國首次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此次任務中,六院共為軌道器、上升器和著陸器研製了我國目前空間飛行器最複雜的三套推進系統。結合嫦娥五號探測器首次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上無人交會對接、首次攜帶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等每一階段特殊要求,六院科研團隊對推進分系統的發動機產品開展了多項技術攻關。軌道器上的3000N發動機,為地月轉移、月地轉移中途修正、近月制動、離月加速持續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推力。

12月6日12時35分,嫦娥五號返回器與上升器分離,進入環月等待階段。當返回器從38萬公裡遠的月球疾馳向地球時,飛行速度達到接近每秒11公裡的宇宙第二速度,這與以往太空飛行器從數百公裡高的近地軌道返回地球時,所保持的每秒8公裡的第一宇宙速度差距巨大。為幫助返回器減速飛行而計劃採用的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方案,要求返回器先以高速進入大氣層,再藉助大氣層提供的升力躍出大氣層,再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氣層,仿佛「打水漂」一般。這一階段中,除了3000N發動機的長程點火、持續發力、精確依據指令運行外,軌道器上的38臺姿控發動機也一路精準護航,使返回器始終保持正確的姿態指向,最終得以安全返回地面。

嫦娥五號任務的成功實施,成為了我國探月歷史上一座意義非凡的重要裡程碑,並為後續我國開展更為深入的月球探測奠定下堅實的技術基礎。而航天科技集團六院107臺發動機圓滿完成本次助推任務,為嫦娥五號落月採樣返回任務全程保駕護航,也將成為六院科研人員勇攀液體動力高峰的新標杆和新高度。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靠什麼往返地月?
    漫漫徵程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研製的107臺大小發動機將持續接力,助推嫦娥五號探月、返鄉。而發射嫦娥五號的重任,首次落在了長徵五號運載火箭身上。該系統安裝在火箭二級氧箱尾部,負責火箭二級發動機滑行階段的推進劑沉底管理、姿態控制和星箭分離前的末速修正。正是在這30臺發動機,支撐長徵五號遙五火箭護送嫦娥五號探測器進入預定軌道,開啟探月徵程。
  • 看宇宙星辰裡的航天「硬」科技
    航天科技集團六院提供的千餘臺發動機在二十年間布下了漫天北鬥星辰。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火箭成功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在此次「天問一號」奔向火星長達4億多公裡的遙遠徵程中,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為其提供了78顆「西安心」託舉「天問一號」成功奔向火星。
  • 看宇宙星辰裡的航天「硬」科技
    航天科技集團六院提供的千餘臺發動機在二十年間布下了漫天北鬥星辰。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火箭成功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在此次「天問一號」奔向火星長達4億多公裡的遙遠徵程中,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為其提供了78顆「西安心」託舉「天問一號」成功奔向火星。
  • 航天基地硬科技助力「嫦娥奔月」​​​...
    」航天六院107臺發動機為「嫦娥五號」搭建76萬公裡天梯此次「嫦娥五號」地月往返76萬公裡的徵程中,位於航天基地的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研製的107臺發動機,持續接力,助推「長五」護航「嫦娥五號」「探月返鄉」。
  • 航天科技集團六院執行長徵八號發射任務的試驗隊凱旋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成楠 記者 石喻涵 實習生 王子揚)12月24日下午,航天科技集團六院舉辦簡樸而熱烈的歡迎儀式,迎接執行長徵八號發射任務的試驗隊凱旋。大家共同分享著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首飛圓滿成功的喜悅,也共同期待著這個長徵系列火箭家族中的新生一代,成為未來我國主力中型火箭,承擔起商業發射的重任,六院液體動力也將不負眾望繼續譜寫新的輝煌。
  • ...與航天發動機同頻共振——記航天科技六院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
    2020年11月24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帶著「嫦娥五號」成功飛天,50多歲的劉站國望著監控畫面裡,漸漸遠去逐級分解的箭體,目光中是喜悅、欣慰、激動和不舍。作為航天科技集團六院液氧煤油發動機領域總師,他貫注全部心血「撫養」長大 「國之重器」—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正是該型發動機,擎起了長徵五號火箭發射升空的主要動力。航天科技六院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領域總師劉站國30多年的工作生涯,劉站國一直從事液氧煤油發動機的研製工作。
  • 落月挖土 嫦娥五號曬出高清工作照
    這種方式,是在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研製的制導導航與控制(GNC)系統指揮下,著陸上升組合體先大推力反向制動減速,然後快速調整姿態,對預定落區地形進行拍照識別,避開大的障礙,實現「粗避障」,之後再斜向落向選定的著陸點,飛到著陸點正上方後改為垂直下降,在接近月面時關閉發動機,落在月球上。
  • 航天六院3000N主發動機深空機動點火 助推天問一號精準奔向火星
    2020年10月9日23時,由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研製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六院型號總設計師、801所副總師劉鋒介紹,在此次天問一號奔向火星長達4億多公裡的遙遠徵程中,除了3000N主發動機一共要進行六次點火工作之外,由六院科研團隊研製的25N、120N等多款發動機還將一起聯合發力,通過即時的軌道控制與修正,助力天問一號在四個月後實現探測器的火星登陸。
  • 「嫦娥五號」開啟月球採樣之旅 西安硬科技貢獻「最強大腦」
    「嫦娥五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順利邁出了最後一步,它將實現中國航天史上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據悉,這次任務不僅將創造中國多個「第一次」,也是工程難度最大、技術難度最高、關鍵環節最多的深空探測任務。
  •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懷進鵬帶隊到航天六院101所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傳承弘揚科學家精神推動科技自立自強12月28日下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帶隊到航天科技集團六院101所開展「傳承弘揚科學家精神,推動科技自立自強」主題黨日活動。2020年,六院研製的發動機接連取得長五B首飛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長五遙四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長五遙五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長徵八號火箭首飛等多個重點任務圓滿成功。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組網完成,嫦娥五號任務首次實現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習近平總書記親致賀電,2020年全年發射任務實現圓滿收官。
  • 嫦娥五號「挖土」之旅開啟——有望實現中國航天史上多個「首次」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供圖 11月24日凌晨,瓊北古邑,椰林深處,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 身強體壯的「胖五」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再一次從這裡刺入蒼穹,帶著「五姑娘」嫦娥五號探測器飛向遠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這標誌著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正式拉開大幕。
  • 「天問一號」開啟首次探火之旅 三型發動機全力「保駕護航」
    ,航天科技集團六院共研製交付了78臺各型發動機,始於地面發射,終於精準著陸,液體動力的貢獻將貫穿全程,無處不在。據介紹,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上,配置了由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研製生產的30臺四型發動機,分別是8臺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2臺50噸級氫氧發動機、2臺9噸級膨脹循環發動機及18臺作為輔助動力的姿控發動機。
  • 「嫦五攬月·揭秘3」為實現返回目標,77臺發動機減重26公斤
    據六院專家介紹,雖然「胖五」運載火箭的發射能力是國內最高的,但嫦娥五號探測器要實現月面採樣返回如果繼承成熟技術,那麼探測器就會全面超重,無法實現既定任務。如果新研減重產品,就會面臨更大的技術風險和研製難度。型號總體對推進系統的重量指標比同類產品壓縮了約十分之一。面對嚴苛的減重要求,全面的系統和單機減重研製工作拉開了序幕。
  • 嫦娥五號實現月面軟著陸,後續任務將開創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首次
    《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這意味著中國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探月任務——嫦娥五號任務月面採樣作業即將拉開帷幕,後續任務將開創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首次。嫦娥五號探測器抓總研製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詳細介紹了整個著陸過程。
  • 嫦娥五號實現月面軟著陸 後續任務將開創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首次
    《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這意味著中國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探月任務——嫦娥五號任務月面採樣作業即將拉開帷幕,後續任務將開創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首次。嫦娥五號探測器抓總研製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詳細介紹了整個著陸過程。
  • 航天六院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領域總師劉站國|赤子之心 與發動機同...
    2020年11月24日,有著「國之重器」之譽的長徵五號遙五火箭,在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研製的液體火箭發動機的強大推舉下,從海南文昌發射場躍入蒼穹,它將把我國探月工程第五個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送向預定軌道,經過往返76萬公裡的宇宙「深度遊」,嫦娥五號又將取回月壤返回地球,拿到人類進一步探索月球奧秘的「密鑰」。
  • 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明年發射嫦娥四號,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
    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明年發射嫦娥四號,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 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會在北京舉行期間,記者採訪參會人士,歸納中國航天事業將在未來五年內創造的多個「首次」。
  • 嫦娥五號翩然落月蘊藏的智慧
    這種方式,是在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研製的制導導航與控制(GNC)系統指揮下,著陸上升組合體先大推力反向制動減速,然後快速調整姿態,對預定落區地形進行拍照識別,避開大的障礙,實現「粗避障」,之後再斜向落向選定的著陸點,飛到著陸點正上方後改為垂直下降,在接近月面時關閉發動機,落在月球上。探查落月路徑的眼睛GNC系統在進行決策時,離不開各種數據支持。
  • 航天六院執行「嫦五」發射任務隊員返回西安
    本報訊(何怡記者石喻涵實習生王超傑)火箭騰空而起的瞬間,距離發射現場不到3公裡的航天科技集團六院11所八室總裝設計羽中豪,沒有出現想像中的激動。「我對我們研發的發動機有充分的信心。」11月26日下午,羽中豪和另外7名隊員參加了航天六院舉行的簡樸而熱烈的歡迎儀式。在「六院動力一箭穿雲助推嫦娥九天攬月」的大型慶祝背景板前,大家共同分享著三連勝的喜悅。
  • 7500N發動機100公裡高空點火成功!總師當場飆淚
    今年年初,嫦娥四號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的預選著陸區,這個過程牽動了無數人的心,其中設計師蘭曉輝帶領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研究團隊更是當場喜極而泣,因為嫦娥四號能否順利抵達月球表面的最後一步,就取決於他們打造出的那臺7500牛變推力發動機。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