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有著「國之重器」之譽的長徵五號遙五火箭,在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研製的液體火箭發動機的強大推舉下,從海南文昌發射場躍入蒼穹,它將把我國探月工程第五個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送向預定軌道,經過往返76萬公裡的宇宙「深度遊」,嫦娥五號又將取回月壤返回地球,拿到人類進一步探索月球奧秘的「密鑰」。
此時此刻,海南文昌發射場的控制大廳裡,歡呼雀躍。一位50多歲的中年男子,望著監控畫面裡,漸漸遠去,逐級分解的箭體,陷入了沉思。喜悅、欣慰、激動,又夾雜著那麼多的不舍,這滋味,太熟悉了。那是父親對孩子長大後遠走高飛的期待,也是一位父親對孩子成長成才的感慨。
他是誰?讓他百感交集、戀戀不捨的又是什麼?
他,就是航天科技集團六院液氧煤油發動機領域總師劉站國。讓他戀戀不捨的,正是他貫注全部心血,「撫養」長大的「國之重器」—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也正是該型發動機,擎起了長徵五號火箭發射升空的主要動力。
同頻共振,他承受太多
///
30多年工作生涯,劉站國一直從事液氧煤油發動機的研製工作,從方案設計到產品定型,每一個值得回眸的珍貴進展,都離不開他埋首俯身的辛勤耕耘。
眾所周知,液氧煤油發動機是一項全新的研製工作,許多關鍵技術亟待突破,其系統複雜、技術含量高、研製難度非常大。作為設計師,劉站國總是衝鋒在前。無數個日夜,他能不能安心入睡,能不能做個好夢,都取決於項目是否得到了順利推進,難題是否按照他的設想如期攻破。
發動機研製完成後,熱試車試驗,是擺在設計人員面前的一道坎。發動機狀態不甚穩定,各種性能和參數的摸索,都是以秒為單位推進,整機試車時,常常發生不明狀況,甚至是劇烈爆炸。
作為該型號研製主要負責人,每一次試車,都少不了劉站國的身影。點火時,他擔憂能否正常啟動;正常工作時,他隨時提防著不知何時就會突然襲來的莫名爆炸;一顆心,伴隨著試車一分一秒的過去,始終提在嗓子眼,咽不下去,放不下來。這種如履薄冰、同頻共振的時刻,從現實生活中滲入了劉站國的夢裡,經歷多了,煎熬就更多,無形中,也在他的身體裡,漸漸埋下了病痛的隱患。
一次,液氧煤油發動機整機試車點火後不久,突然出現爆炸,試驗消防系統迅速啟動,火很快就撲滅了。還未等警報解除,劉站國第一個衝進了爆炸現場,迫不及待地察看到底是哪個部位爆炸最嚴重,由此判斷導致發動機爆炸的初步原因。頂著發動機試車後強烈的熱輻射,他徑直跑到了試車前間,鑽到發動機噴管下左看右看,生怕錯過了什麼,又帶著些許不甘和難過。
關鍵時刻,他最想做的,是在最短的時間獲得第一手資料,及時找到改進的辦法,讓團隊的信心不挫,繼續迎難而上。
病痛伴身,他依然堅韌
///
剛剛「撫養大了」120噸發動機,劉站國又扛起了液氧煤油重型運載火箭發動機的研製重任。2015年,他幾乎長年處於「西安—北京」兩地狀態,一年下來,能按時下班回家的日子,居然不足一個月。2016年,重型發動機聯試試驗在即,劉站國幾乎每天都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常常開會到中午12點半,隨意吃個涼皮、肉夾饃,接著連軸轉,晚上又繼續開會到11點多。每次試驗,他都堅持駐守在現場,沒有時間的概念。
高強度的研製工作進度要求,讓劉站國長期處於精神高度緊張的狀態,加之飲食不規律和休息不足,致使他的身體情況逐漸表現的越來越不容樂觀,但他始終保持著積極的工作態度,用自己的生命默默守護著他的發動機產品。
2014年1月7日,劉站國突然感到心臟極度不適,經醫院檢查確診為心肌梗塞,讓51歲的他直接進了ICU病房,隨後,病情一度焦灼,醫院送達了病危通知書。經過搶救,醫院實施了心臟搭橋手術,這才轉危為安。
2016年6月,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即將首飛,身在發射場的他又一次感覺到了劇痛,關鍵時期不容有失,他硬是一個人默默挺了過來。7月底,疼痛持續加劇,但重型液氧煤油發動機聯試在即,他繼續硬扛。直到聯試前一天下午,忙完了所有的工作,疼痛到極限的他,才告訴妻子自己不舒服。7月的最後一天,被病痛折磨到極限的劉站國,做完一切預想和準備工作,才把手上的事情做了最後的交接,安心入院配合醫生治療。
也許正是這樣的煎熬和隱忍,本來小小的腎結石,卻讓他再次遊走在生命邊緣。手術後,他出現了明顯的感染症狀,指標居高不下,再進ICU病房,又下病危通知書!經過搶救,劉站國神智恢復,感染指數也開始下降,可就在一星期後,他又出現了感染症狀,再次進入ICU搶救,第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三進ICU,兩下病危通知書,劉站國50多歲的身體,經歷了太多病痛折磨。他從來不在意生命的長度,更在乎生命的質量。他關心的,是應該怎樣付出努力,去收穫生命真正的意義。
伴隨著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研製和工程運用不斷取得成功,劉站國的崗位也一直在變,從設計員到11所副所長,再到航天六院液氧煤油發動機領域總師,他的初心卻始終沒變,伴其生,隨其長,助其成,成為劉站國生命的另一個維度。
2020年10月20日,劉站國當選陝西省第六屆道德模範,頒獎典禮上,他依然不忘對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深情告白:「大國重器,就是民族的底氣。研發攻關再難,艱險再多,為了報國初心,我願竭盡所能。」
在他的生命中,發動機的成長已成為他最為珍貴的滋養。他那顆逐漸衰弱的心臟,早就已經和中國航天液體火箭發動機一起同頻共振,迸發出了最為強勁的中國力量。
何怡/文
成楠/編輯
張美書 /審核
歡迎訪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
投稿郵箱:httjnews@sina.com
主辦:航天六院企業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