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革命?「離子推進」是什麼黑科技?

2021-01-15 製造原理

提醒:點上方製造原理訂閱後 滿足你的好奇

來源:航空製造網 資料源:DeepTech深科技、徐德文O戴維科學


翼展 5 米重 2.45 公斤平均高度僅 0.47 米的情況下能持續飛行 60 米,一架由麻省理工學院團隊打造的十分特別的飛機,在學校的體育館內完成了首次飛行。它是人類發明的第一架不配備任何活動部件採用離子推進引擎的飛機

最令人稱奇的是,它的「離子發動機」是懸掛在機翼下的兩排八列電線/翼型電離器,可以在超高壓電源轉換器製造的4萬伏高壓下,將氮氣和氧氣電離,從而產生了每千瓦5牛頓的推力,與噴氣發動機的輸出功率相當。


在試驗中,研究人員用彈射器將飛機彈射出去,在沒有使用離子發動機的情況下,它可以滑翔10米遠;而打開離子發動機後,飛機可巡航飛行60米遠。飛行試驗一共進行了10次,飛機都能穩定飛行,滯空時間在8至9秒左右。



研究人員認為,整個系統的效率還很低下,僅2.5%左右,遠低於傳統飛機;如果建造更大更快的飛行器,還可以將整體效率提高一倍,而不需要對底層設計做任何更改。


自第一架飛機在 100 多年前飛行以來,天空中的幾乎每架飛機都藉助於螺旋槳、渦輪葉片和風扇等活動部件飛行,這些部件由化石燃料的燃燒或產生的電池組供電,伴隨著它們整個飛行過程的是惱人的噪音和持續的排放

 

而這架電動飛機和則完全不同,它沒有螺旋槳、沒有渦輪機,由帶電空氣分子碰撞而成的「離子風」提供了飛行所需的推力。正如飛機的發明者、麻省理工學院航空航天副教授史蒂文·巴雷特說:「這是史上第一架推進系統中沒有任何活動部件的飛機,將為飛機帶來新的可能性,未來的飛機會更安靜,機械設計更簡單,並且不會排放燃燒物。」


圖丨史蒂文·巴雷特(圖源:MIT)


他預計,在短期內,這種離子風推進系統可用於飛行較少的嘈雜無人機。但在更進一步的發展中,巴雷特設想離子推進系統將會和傳統的燃燒系統相配合,以打造更省油的混合客機和其他大型飛機。

 

飛機的設計。


本項研究表明利用離子風的空氣動力,可以推進飛機穩定水平的飛行。



靈感源於星際迷航


巴雷特透露,團隊的靈感部分來自科幻作品「星際迷航」。在他小的時候,他就非常喜歡這部片子,其中,那些看起來能夠毫不費力地在星際中穿梭的未來主義飛行器更是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

 

「這讓我不禁幻想,在遙遠的未來,機不應該有螺旋槳和渦輪機,它們應該只有藍色光芒的軌跡,安靜地在星際中飛行」,他說。

 

(圖源:MIT)


大約在10年前,巴雷特開始著手設計沒有活動部件的飛機推進系統。最終,他選擇了「離子風」(ionicwind),它也被稱為電動力學推力(electroaerodynamic,EAD)。

 

這種技術最初在 20 世紀 20 年代被提出,簡單來說,它描述了電流在薄電極和厚電極之間通過時可產生風,或者說推力。

 

而當施加的電壓足夠大時,電極之間的空氣可以產生足夠的推力來推進小型飛機。理論上來說,使用非常高的電壓時,基於 EAD 的推進器會在兩個電極周圍的空氣中產生離子,電極之間產生的電場將離子從較小的電極「甩到」較大的電極上,這些離子在行進時與正常的空氣分子碰撞,產生離子風並向前推動機器。另外,由於離子可以在兩個固定電極之間移動,因此機器不需要活動部件來為其供電。

 

(圖源:MIT)


這種技術目前已經被 NASA 開發,並用於外太空,部署在一些衛星和太空飛行器上。由於太空的真空環境,這樣的系統電離的是氙氣,而巴雷特的飛機電離的是環境空氣中的氮分子。

 

那麼,為什麼科學家一直沒有在我們的飛機上使用這種技術呢?要知道,在太空中運用離子推進比在大氣中容易得多。衛星在重力牽引下環繞地球飛行,離子推進器只是用作簡單的航向校正。相比之下,大氣中飛機必須要產生足夠的推力以保持其高空飛行,還要克服恆定的空氣阻力

 

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時,研究人員也得出結論,這種技術無法創造維持飛行所需的推力水平。因此,多年來,EAD 主要是業餘愛好者的項目,其應用大部分僅限於小型臺式「升降機」,這些升降機與大型電壓源相連,為小型飛行器在空中短暫懸停創造足夠的風。人們普遍認為,在持續飛行中不可能產生足夠的離子風來推動更大的飛機。

 

2009 年,當時已是麻省理工學院航空航天學教授的史蒂文·巴雷特開始仔細研究這項技術時,他相信自己看到了其未開發的潛力。「受到飛機和宇宙飛船的相關科幻想法的啟發,我聯想到了物理學可以允許的東西」,他說。

 

他回憶道,有一次,他因為時差問題在一家酒店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我在思考這個問題,並開始尋找可行的方法。我做了一些背後的計算,發現它可能成為一個可行的推進系統,」巴雷特說,「事實證明,我們多年的努力才實現了這個首次試飛。」

 

數百次失敗後的成功:比萊特兄弟的第一次飛行更遠

 

在進行了多次計算機模擬後,巴雷特團隊決定設計一架翼展 5 米,質量為 2.45 千克,大約只相當於一隻雞重量的飛機

 

為了產生足夠強的電場,研究人員在飛機的機翼下方安裝了類似百葉窗的電極組,每個電極由帶正電荷的不鏽鋼絲和由鋁覆蓋的帶有大量負電荷的泡沫片構成。該飛機還帶有一個定製的電池組和一個變壓器,變壓器可以將電池的電壓從大約 200 伏升至 40 千伏。高壓充電的電極暴露在飛機外,但它們可以通過遙控器打開或關閉,因此可以避免安全風險。

 

巴雷特團隊在麻省理工學院的體育館內對飛機進行了飛行測試。該體育館是他們可以找到的最大的可以進行試驗的室內空間。飛機產生的離子推力維持飛機飛行了 60 米(體育館內的最長距離)。實驗人員重複了 10 次飛行,都達到了相似的表現。

 

巴雷特說,「我們經歷了數次史詩般的撞機事故」。最終,該團隊設計了一個類似彈弓的裝置來幫助飛機起飛。經過數百次失敗的嘗試後,飛機終於能夠用自我推進保持空中飛行。研究人員在本周的 Nature 報導中說,在 10 多次的試飛中,這架飛機在大約 10 秒內飛行了 60 米,平均海拔高度為半米,比萊特兄弟的第一次飛行更遠

 

但是,如果要商業化應用,這種飛機還需要在重量、可靠性、成本方面多加考慮,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的因素,還有安全、續航裡程也需要考慮。

 

「我們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我們需要改進很多事情才能實現這個目標。我認為沒有什麼能夠讓它從根本上變得不可能」,巴雷特說。比如,推力可以通過改進變壓器系統和電池,變得更加高效;測試不同方式產生離子,或將推進器集成到飛機的框架中可以減少阻力。法國國家研究機構 CNRS 和土魯斯大學的流體力學研究員 Franck Plouraboué 表示,連接在飛機頂部的超輕型太陽能電池板可以為 EAD 飛機提供動力。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電氣工程師 Daniel Drew 認為,「這是偉大的一步。」Drew 正在研究EAD 微型機器人,並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圖源:MIT)


然而,Drew 警告說,「如果他們想要將飛機尺寸做得更大就會遇到很多問題。」他說,基本問題是放大會不成比例。隨著飛機尺寸的增加,其重量將比其機翼面積增長得更快。因此,為了保持高空飛行,一架更大的飛機每單位機翼區域必須產生更多的推力,「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非常難以實現的」。Drew 認為,未來我們更有可能先看到一系列較小的 EAD 飛機。

 

一次裡程碑式的開端


巴雷特說,「這是我們可以設計的最簡單的離子推進飛機,它證明了離子推進飛機可以飛行。這離一架可以完成實用任務的飛機還有一段距離。實用飛機需要更高效,飛得更久,而且是室外飛行。」

 

(圖源:MIT)


團隊也相信,就像 100 多年前萊特兄弟的早期實驗一樣,這樣一個小小的開端最終會改變航空的面貌。

 

「我們只用了幾年時間開發這項技術,」巴雷特說,「常規推進已經發展了 100 年,但我認為我們可以實現新的目標。」

 

(圖源:MIT)


1903 年,萊特兄弟發明的著名飛機「飛行者一號」第一次飛行成功時,引起了轟動。當時,飛行者一號使用的是原始的汽油發動機,通過傳動鏈使雙螺旋槳旋轉提供動力。

 

將近 115 年後的今天,我們終於看到了另一種飛機的雛形,它在飛行時像幽靈一樣安靜,而且沒有任何活動部件。未來的飛行究竟會如何演進,我們大可放飛想像。

相關焦點

  • 飛機革命?世界首架「離子推進」飛機試飛成功
    但在更進一步的發展中,巴雷特設想離子推進系統將會和傳統的燃燒系統相配合,以打造更省油的混合客機和其他大型飛機。 麻省理工學院團隊的這項成果發表在 11 月 21 日的Nature上。
  • 麻省理工的離子推進飛機遭批 專家:效率低 難應用
    (原標題:那個「麻省理工研製出離子推進飛機」的「大新聞」,被diss了)
  • 如果人站在離子推進引擎後面會發生什麼?
    並非最新科技 人類通過磁場控制帶電粒子的運動並不是什麼新科技請勿模仿) 我國的離子推進發展 我國在1974年首次開展汞離子推進器的研究,開發的LIPS-80離子發動機,獲得1978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然而之後就一直停滯了20年…… 1999年,重啟離子電推進研究。
  • 讓中國欣喜,未來飛機可以不要發動機,改用離子風推進黑科技了?
    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師在2018年成功試飛了一種全新概念的飛行器,該機沒有任何活動部件,也不依靠燃燒化石燃料的活塞或噴氣發動機驅動,更重要的飛起來完全寂靜無聲,它人類史上首架離子風推進飛行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麻省理工學院航空航天系副教授史蒂文·巴雷特和他的團隊隨後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 美國推出離子推進飛機,只要充電就能飛
    電動飛機對於軍迷來說並不稀奇,早在2016年,就有人完成了電力飛機環球飛行的壯舉。利用覆蓋機身表面的太陽能電池提供電力,全程不消耗任何燃料,其最大不著地飛行距離超過了8000公裡。但是和傳統電動飛機不同的是,這架小巧的飛機並沒有使用任何傳統動力,連電機和螺旋槳都沒有,因為其搭載的是離子推進器。
  • 麻省理工試飛離子推進飛機,原理是一條不起的眼初中物理定律!
    問題關鍵在於如何實現推進,原理詳情巴雷特向世人展示了一些非常獨特的東西。「儘管離子推進器不是一種特別新的技術,而且與火箭或噴氣機的功效相差很遠,但是它們已經非常有效地幫助推進太空飛行器的革新,並且通常可以實現將太空飛行器輕推到軌道上。諸如深空探測器對小行星帶的任務也是由離子推進器協助完成的,在亞空間環境下,離子推進器必須攜帶一個氣體供應,進而被電離並發射成相對的動力去實現推動。
  • 全球首駕「離子引擎」飛機問世,麻省理工重新定義飛機!
    全球首駕「離子引擎」飛機問世,麻省理工重新定義飛機! 11月21日,麻省理工(MIT)團隊打造的世界首駕「離子推進」飛機在學校的體育館內完成了第一次飛行。製造過程大致分為兩步: 第一步,「瓦解」: 在離子推進飛機上,機翼的前端裝了正電極,通40000伏的高壓電後,強大的電場會讓正電極吸引空氣中的氮氣分子,電子被從氮氣分子上剝離,本來中性的氮氣分子在失去電子後,變成了帶正電的離子。
  • 全球首駕「離子引擎」飛機問世,麻省理工重新定義飛機
    「科技最前線」旗下「科技最前線」原創出品作者:北行三製造過程大致分為兩步:第一步,「瓦解」:在離子推進飛機上,機翼的前端裝了正電極,通40000伏的高壓電後,強大的電場會讓正電極吸引空氣中的氮氣分子,電子被從氮氣分子上剝離,本來中性的氮氣分子在失去電子後,變成了帶正電的離子。
  • 科技:首次在飛機上使用的離子驅動空間引擎
    隨著材料和動力轉換的進一步發展,無聲載人飛機以及最終的商業航班也可能即將出現。事實上,這一突破可能是改變我們未來在世界各地飛行的第一步。所有飛機發動機都通過向後推動物體來工作,以便飛行器向前移動。通常這是空氣,無論是由電動螺旋槳驅動的冷空氣還是由噴氣發動機噴出的熱空氣。相反,離子推進發出在兩個電極之間的間隙中產生的帶電粒子或離子,其間具有高電壓。
  • 「離子風」飛機或變身「寂靜殺手」
    來源:中國國防報 作者:李學華自萊特兄弟1903年發明首架飛機以來,100多年裡,傳統飛機通過發動機消耗燃料獲得推力和升力,噪音和汙染也因此成為這一飛行方式帶來的問題。近日,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師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 離子推進器技術,航天科技中的傳奇,讓我們自由遨遊太陽系
    後來飛行任務設計者一直用這個公式來計算完成特定飛行任務所需的推進劑的量。根據這個方程,火箭想要使用更少的燃料就需要有更高的噴氣速度,火箭燃料的噴氣速度只能達到3-4千米/秒,想要飛得更遠就需要有更高的飛行速度,燃料消耗隨這個速度的增加呈指數增長,火箭所需燃料的質量將超過飛行機總質量的99.98%,這基本沒有給科學設備留有什麼空間。
  • 中國「霍爾推進器」,是什麼黑科技?
    簡單講,火箭發動機是鳩摩智火焰刀燃燒噴射推進;普通離子推進器是段正淳一陽指離子流推進;霍爾發動機是段譽六脈神劍磁場約束離子流推進。中學物理實驗課我們做過一個實驗,叫做「霍爾效應」。普通火箭發動機是靠燃燒化學燃料,噴出燃燒氣體推進;霍爾發動機靠的是強磁場和電場,拋出的是離子流。霍爾效應中的磁場形成電勢差之後,可以約束電極射出的電子流,讓電子流在磁場中形成旋轉的霍爾閉環。電子流本身幾乎沒有質量,無法利用動量守恆拋出質量後推動自身前進。
  • 必須在真空環境才能操作,離子鍍是什麼「黑科技」?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任何行業都需要不斷的科技創新,這既是為了改善產品工藝質量,也是為了能為顧客提供最優質的產品。在產品鍍膜工藝中也是如此,目前雖然有很多成熟的鍍膜工藝,在不斷應用的過程中,成本和質量也都能夠得到控制,並且這些鍍膜工藝在各個行業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MIT科學家打造或能真正發揮作用在「離子驅動」推進系統
    據外媒BGR報導,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打造了他們所說的飛機工程的首創推進系統。該團隊表示,它創造了一個使用「離子驅動」推進系統而不是傳統燃料的飛機模型。這次試飛只持續了幾秒鐘,但它可能是未來事物的一個標誌,也可能是關於未來飛機技術的重要發展。
  • 太空黑科技——微型射頻離子發動機首次飛行驗證!
    2015年,團隊研發的第一套射頻離子發動機——RIT-4點火成功,之後,團隊根據不同的推力範圍需求,開展了射頻離子發動機系列樣機的研發,分別研製了RIT-2、RIT-2.5和RIT-5。研發團隊憑藉多年對射頻離子發動機的研究基礎和寶貴的航天工程經驗,在2018年8月承擔了「太極一號」衛星射頻離子微推進系統的研製重任,限時一年。
  • 科技的飛速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率先登上了第三次革命的快車,也就是「科技革命」。人類正式進入了計算機、信息化和通訊產業化的時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給我們帶來了那些影響?經濟每一次革命最顯著的體現就是對生產力的變革,第三次科技革命也不例外,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帶來的生產力、勞動生產率的提升有相比前兩次變革要顯著的多。它不僅加強了產業結構化和生產智能化,更引起了世界各國經濟布局和經濟結構的變化。
  • 星際迷航的序曲:「離子風」無人機究竟帶來了什麼?
    這項技術的神奇之處在於,它不是依靠引擎、螺旋槳等傳統推進裝置產生飛行動力,而是通過「離子風」(ionic wind)為飛機提供升力,妥妥的《星際迷航》既視感好嗎?「離子風」無人機是如何工作的?論文的通訊作者、麻省理工學院航空航天學院副教授史蒂文巴雷特認為,這為開發出更安靜、機械結構更簡單且沒有燃燒排放的飛機提供了可能性,最終將改變航空業的面貌。所以到底是改變了什麼面貌啊摔?!別急,到了這裡必須給大家整得明明白白的。
  • 離子推進系統電源研究
    摘要:離子推進電源處理單元(PPU)是組成離子電推進系統的關鍵設備之一。本文以某離子電推進系統配置的電源處理單元為例,針對多路組合、輸出功率大、電壓高及時序控制等電源特點,採用不同的電源變換拓撲方案,來實現複雜電源功能。並通過實際電路驗證和檢測,研究結果滿足了設計指標要求。
  • NASA黑科技曝光,靜音飛機初具雛形
    NASA基本上與美國各大軍火商、科技公司都有著深入合作,同時每年經費也多得嚇人。由於NASA從不介意給外國專家學者或者行業自身從業人士高薪,基本上籠絡了全世界大部分專業人才,每年的學術產出更是傲視大部分研發部門。可以說,目前沒有哪家航天航空部門敢說自己全面超過美國的NASA。
  • 美一公司打造出能幾乎靜音飛行的離子推進無人機
    據外媒報導,佛羅裡達的Undefined Technologies公司聲稱,他們已經成功地將離子推進系統的推力水平提高到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通過Air Tantrum技術使得無人機幾乎不需要任何活動部件就像會飛的託盤且幾乎不會發出任何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