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最前線」旗下「科技最前線」原創出品
作者:北行三
11月21日,麻省理工(MIT)團隊打造的世界首駕「離子推進」飛機在學校的體育館內完成了第一次飛行。
這是繼萊特兄弟115年後,又一次偉大的「首飛」。
這架飛機翼展5米,重2.45公斤,以平均高度0.47米持續飛行了60米。
試驗中,MIT工程師將飛機安裝在彈射器上,首先在不使用離子引擎的情況下彈射,飛機飛行了10米:
打開離子引擎以後,飛行距離達到了60米。
時間回溯到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點30分,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小鷹鎮海灘刮著秒速10~12米的寒風。
弟弟奧維爾 · 萊特爬上「飛行者一號」,哥哥擔心會傾斜,還扶著機翼助跑了一陣。最終人類第一架飛機頂著強風滑行13米,脫離了臺車,飛向空中。
這個過程持續了12秒,飛行36米後安全著陸。
(人類航空史上最有紀念價值的照片,卻是一名海岸警衛隊隊員拍攝的)
這無疑是20世紀最偉大的12秒,從草圖到第一架飛機出世,萊特兄弟用了4年。但最終讓人們相信可以靠機器飛上天空,卻花了整整6年...
這一次,我們不用等6年。
次日MIT就在《自然》雜誌發表了研究論文,並公布了12秒的試飛視頻,證明了研究的真實性。
據論文數據顯示:在當天的10次試驗中,飛機每次都能穩定飛行,滯空時間在8至9秒之間。
雖然這架飛機看上去有些簡陋,但它卻是人類發明的第一架不配備任何旋轉部件,沒有螺旋槳,不用渦輪機,全靠離子引擎推進的飛機。
這不是科幻片裡的構想嗎?
其實,這項技術的原理並不複雜。
普通飛機的引擎就像一個大號的吹風機,通過扇葉旋轉不斷把空氣吹向後方,為機翼提供升力。
而離子引擎也是往後面吹風,但它沒有風扇,是靠強大的電場製造出「離子風」。製造過程大致分為兩步:
第一步,「瓦解」:
在離子推進飛機上,機翼的前端裝了正電極,通40000伏的高壓電後,強大的電場會讓正電極吸引空氣中的氮氣分子,電子被從氮氣分子上剝離,本來中性的氮氣分子在失去電子後,變成了帶正電的離子。
第二步,「碰撞」:
這時,機翼末端還有個負電極,被瓦解後的正電離子被負電極吸引,飛行的途中與其他氮氣分子碰撞,吸走電子,撞出更多的正離子。
同時,所有的正離子都會與路上的其他空氣分子碰撞,產生推動飛機的推力。
兩個過程同時作用,就產生了所謂的「離子風」。
舉個例子:
如果正極拿著一把衝鋒鎗向負極瘋狂掃射,這時產生的後坐力就是「離子風」的推力。
這項技術其實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已經被提出,它的另一個名字是:電動力學推力(EAD)。
到了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在多次試驗後得出了一個結論:該技術無法創造維持飛行所需的推力水平,且能量轉換率極低,僅1%的電能最終被用於驅動。
但科學家對這項技術的狂熱研究並沒有終止。
2009年,麻省理工學院航空航天學教授史蒂文 · 巴雷特(這次離子推進飛機的主要設計師)開啟了一個關於「無動力裝置供飛機推進系統設計」的項目。
(史蒂文 · 巴雷特)
憑藉對「EAD」的蜜汁信念,還有整個團隊9年的時間,最終設計出了這個僅有「一隻雞重量」的飛機,以及機翼下的兩排八列電線離子引擎。
據測算,這個引擎最終產生了每千瓦5牛頓的推力,讓飛機上升了0.47米。
不要小看這47釐米,要知道每1釐米的滯空飛行背後,都是基礎物理學、空氣動力學、能源科學以及航空器設計等複雜的多學科理論在支撐。
這8秒鐘的飛行最大的科學意義在於:MIT成功驗證了這類飛行器的構造,已具備離子推進的可能性。
細看這個畫面,像極了「飛行者一號」第一次上天的樣子。
對於這次成功試飛,巴雷特還說:「我們做的這些改變,都是物理學可以允許的東西」。
所以,除了上天,或許我們對未來的飛機還可以憧憬更多:沒有引擎噪音、能源來自空氣、完全沒有汙染物排放等等。
但目前來看,這項近百年的強大技術還有兩個需要突破的瓶頸:
1、能量轉換率還遠遠不夠。
這次試驗的離子引擎輸入功率600瓦,輸出功率只有15瓦,54節鋰電池大約只能供電90秒。真正的「充電10小時,飛行1分鐘」。
但相比60年前,1%的轉換率已經提高到了2.5%,還是有了不小的突破。
2、推力不夠。
前文說過,這次它只能帶起5斤重的飛機,頂多就是一個乘客背包的重量,也是因此,這項技術目前只被應用在了微重力和無阻力的太空。
(NASA的離子推進器)
(中國自主研發離子電推進系統:霍爾電推力器,目前搭載於實踐十三號衛星。)
但值得慶幸的是,離子推進系統還具備3個極其誘人的科研潛力:
首先,當飛機的速度提高時,能量轉換率會顯著提高。例如,當飛行速度達到300米每秒時,能量轉換率可以高達50%。
其次,許多研究表明離子風相比空氣,能夠增強機翼的動力。也就是說離子風推進的飛行器,機翼活動所消耗的能量會更小。
(新加坡HES公司的分布式電動飛機)
第三,該技術可以促進分布式推進的發展。這是現有飛行技術中亟待改進的一個方向,巴雷特的構想是:
即使離子風產生的推力不足以滿足商用飛機的需求,它仍可與噴氣發動機一起組合使用。將電力推進系統嵌入飛機的外層殼體中,為沿著飛機流動的空氣重新注入動力,從而消除氣動阻力並提高燃油效率。這也目前離子引擎最具商業潛力的地方,從這個角度看,克服離子推進技術瓶頸的時間,該不會超出你我的有生之年。
人類向來不滿足於行走在二維的地球表面,而人類真正「插上翅膀」的研究僅僅幾百年:
1502年達文西研究翅膀嘗試製作機械飛行器;1903年萊特兄弟第一駕重於空氣的航空器...再到2018年11月21日,MIT工程師用離子風推動飛機,不用螺旋槳,不用渦輪機,沒有任何活動的部件。
科技的進步不斷帶來驚喜,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天這隻堅持8秒的小飛「雞」,日後終能經住風雨,穿越大洲大洋。
本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