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的離子推進飛機遭批 專家:效率低 難應用

2020-11-23 網易新聞

(原標題:那個「麻省理工研製出離子推進飛機」的「大新聞」,被diss了)

資料圖:離子推進飛機

不久前大家可能看到過諸如《世界首架「離子推進」飛機試飛成功!電壓40千伏飛了60米,麻省理工學院重新發明飛機》之類標題很驚人的報導。昨天中國官方背景的《國際航空》雜誌發文,對此予以「批判」。

《國際航空》的撰稿團隊經過詳細測試和科學分析,認為離子推進技術相比其它技術,先天存在效率低、動力不足的缺點,缺乏大規模應用的條件。

而在今天舉行的中國通用航空創新創業大賽上,航空科技專家張聚恩也表示,國內以往也進行過類似研究,結果表明比起直接使用離子進行推進,把它們作為「舵面代替者」可能更有前途。這項技術如果成熟,飛機將不再需要任何活動舵面,這對提高效率、隱身等方面大有裨益,而我國已經有團隊進行過航模級別的驗證

本文來源:航空物語 責任編輯:林持恆_NY9285

相關焦點

  • 全球首駕「離子引擎」飛機問世,麻省理工重新定義飛機!
    全球首駕「離子引擎」飛機問世,麻省理工重新定義飛機!(MIT)團隊打造的世界首駕「離子推進」飛機在學校的體育館內完成了第一次飛行。 2009年,麻省理工學院航空航天學教授史蒂文 · 巴雷特(這次離子推進飛機的主要設計師)開啟了一個關於「無動力裝置供飛機推進系統設計」的項目。
  • 全球首駕「離子引擎」飛機問世,麻省理工重新定義飛機
    11月21日,麻省理工(MIT)團隊打造的世界首駕「離子推進」飛機在學校的體育館內完成了第一次飛行。這是繼萊特兄弟115年後,又一次偉大的「首飛」。2009年,麻省理工學院航空航天學教授史蒂文 · 巴雷特(這次離子推進飛機的主要設計師)開啟了一個關於「無動力裝置供飛機推進系統設計」的項目。
  • 麻省理工試飛離子推進飛機,原理是一條不起的眼初中物理定律!
    問題關鍵在於如何實現推進,原理詳情巴雷特向世人展示了一些非常獨特的東西。「儘管離子推進器不是一種特別新的技術,而且與火箭或噴氣機的功效相差很遠,但是它們已經非常有效地幫助推進太空飛行器的革新,並且通常可以實現將太空飛行器輕推到軌道上。諸如深空探測器對小行星帶的任務也是由離子推進器協助完成的,在亞空間環境下,離子推進器必須攜帶一個氣體供應,進而被電離並發射成相對的動力去實現推動。
  • 飛機革命?世界首架「離子推進」飛機試飛成功
    而這架電動飛機和則完全不同,它沒有螺旋槳、沒有渦輪機,由帶電空氣分子碰撞而成的「離子風」提供了飛行所需的推力。正如飛機的發明者、麻省理工學院航空航天副教授史蒂文·巴雷特說:「這是史上第一架推進系統中沒有任何活動部件的飛機,將為飛機帶來新的可能性,未來的飛機會更安靜,機械設計更簡單,並且不會排放燃燒物。」
  • 飛機革命?「離子推進」是什麼黑科技?
    研究人員認為,整個系統的效率還很低下,僅2.5%左右,遠低於傳統飛機;如果建造更大更快的飛行器,還可以將整體效率提高一倍,而不需要對底層設計做任何更改。 而這架電動飛機和則完全不同,它沒有螺旋槳、沒有渦輪機,由帶電空氣分子碰撞而成的「離子風」提供了飛行所需的推力。正如飛機的發明者、麻省理工學院航空航天副教授史蒂文·巴雷特說:「這是史上第一架推進系統中沒有任何活動部件的飛機,將為飛機帶來新的可能性,未來的飛機會更安靜,機械設計更簡單,並且不會排放燃燒物。」
  • 美國推出離子推進飛機,只要充電就能飛
    近日,根據國外媒體報導,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製造出了一架小飛機,並在一家體育館內自主飛行了60米,有趣的是這架飛機沒有任何活動零件。因為這是一架以電為動力的飛機。電動飛機對於軍迷來說並不稀奇,早在2016年,就有人完成了電力飛機環球飛行的壯舉。利用覆蓋機身表面的太陽能電池提供電力,全程不消耗任何燃料,其最大不著地飛行距離超過了8000公裡。但是和傳統電動飛機不同的是,這架小巧的飛機並沒有使用任何傳統動力,連電機和螺旋槳都沒有,因為其搭載的是離子推進器。
  • 星際迷航的序曲:「離子風」無人機究竟帶來了什麼?
    這項技術的神奇之處在於,它不是依靠引擎、螺旋槳等傳統推進裝置產生飛行動力,而是通過「離子風」(ionic wind)為飛機提供升力,妥妥的《星際迷航》既視感好嗎?「離子風」無人機是如何工作的?「離子風」,簡單來說就是讓空氣在流動時帶有被電離了的分子,這其實是一個早就被應用廣泛的技術。比如離子吹風機、離子風淨化器、離子風散熱等等,但是,用離子風取代燃料來直接驅動飛機,還真是「歷史性」事件。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將輕型電線組成的平行電極放置在飛機前方。
  • 《火星救援》中的離子引擎可能成為現實,星際旅行已經不遠了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在著名科學雜誌《自然》上發表的一篇文章表示,可以替代傳統的飛機渦輪發動機的離子引擎已經初步研製完成。省理工學院航空航天副教授Steven Barrett表示:「這種全新的引擎可以讓飛機更安靜,機械構造更加簡單,並且在飛行時不會排放汙染物」。離子引擎技術最直觀的優點就是可以大大的減少飛機發動機的組成部件,例如飛機兩側的螺旋槳。
  • 「離子風」飛機或變身「寂靜殺手」
    來源:中國國防報 作者:李學華自萊特兄弟1903年發明首架飛機以來,100多年裡,傳統飛機通過發動機消耗燃料獲得推力和升力,噪音和汙染也因此成為這一飛行方式帶來的問題。近日,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師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 如果人站在離子推進引擎後面會發生什麼?
    與傳統的化學推進方式相比,離子推力器需要的工作介質質量小,能量轉化效率高,但是離子推進器的推力很小。適合長距離長時間空間持續加速使用。因此,大型通信衛星的推進系統改用電推進已勢在必行。此外,小衛星的普遍興起,對離子推進提出了需求,直到1997 年離子推進在商業衛星上正式應用;1999 年首次用作太空飛行器的主推進系統。
  • 加州理工 VS 麻省理工,誰才是理工屆的扛把子?
    且這兩所學校的錄取率都極低,均在7%以下,在全美最難申請的大學之列。 麻省理工的校園就在波士頓地鐵紅線上的肯德爾站旁邊,周圍有各種美食、娛樂、甚至是其他社交場所。學生們可以很容易地乘坐火車去薩默維爾、波士頓市中心、牙買加平原、羅克斯伯裡等地旅行。 和加州理工一樣,麻省理工也為本科生提供11棟宿舍樓。每個宿舍都配備專門的宿舍管理團隊,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生活需求。
  • 讓中國欣喜,未來飛機可以不要發動機,改用離子風推進黑科技了?
    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師在2018年成功試飛了一種全新概念的飛行器,該機沒有任何活動部件,也不依靠燃燒化石燃料的活塞或噴氣發動機驅動,更重要的飛起來完全寂靜無聲,它人類史上首架離子風推進飛行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麻省理工學院航空航天系副教授史蒂文·巴雷特和他的團隊隨後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 星際旅行的開端-離子發動機
    地球石油資源終將枯竭,人類也將進入全電時代,就目前的交通工具來說,汽車、輪船、高鐵……這些交通工具都比較容易實現全電推進的,但是飛機、太空飛船怎麼辦?答案或許是離子引擎。離子引擎的原理並不複雜,是把原子電離成一價正離子,再用高電壓將離子加速並排出引擎尾部形成離子束,由此產生推力。
  • 「考不上印度理工才去麻省理工」,你信了嗎?
    最近網上流傳了幾篇內容類似,標題辣眼的文章,類似《「考不上印度理工才去麻省理工」,印度理工為何這麼牛?》,大意就是說印度理工學院是世界頂級名校,在印度人眼中,甚至遠遠勝於舉世聞名的麻省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以頂尖的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而著名,擁有麻省理工人工智慧實驗室(MIT CSAIL)、林肯實驗室(MIT Lincoln Lab)和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
  • 加州理工 VS 麻省理工,到底誰才是美國理工大學屆的扛把子?
    下表簡單概述了Caltech和MIT之間的區別:可以看到,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還是教授數量,麻省理工都比加州理工要多得多。儘管兩所大學的師生比一樣,但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可以接觸到的教授人數是加州理工的三倍多。那麼,這裡就涉及到兩個因素:班級規模和校園人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不同的學校。
  • 加州理工VS 麻省理工,到底誰才是美國理工大學屆的扛把子?
    加州理工學院位於西海岸加州洛杉磯附近的帕薩迪納市,而麻省理工學院位於東海岸麻薩諸塞州波士頓郊外的劍橋市,兩校相距甚遠。 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還是教授數量,麻省理工都比加州理工要多得多。儘管兩所大學的師生比一樣,但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可以接觸到的教授人數是加州理工的三倍多。 那麼,這裡就涉及到兩個因素:班級規模和校園人口。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
    【MBA中國網訊】近日,第三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榜單于EmTech China全球新興科技峰會揭曉。其中,3位浙大人入選,分別榮獲「先鋒者(Pioneers)」和「發明家(Inventors)」稱號。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發布
    獲獎人提出一種構建介電彈性體-離子導電水凝複合型軟體結構的設計思路,分析了其力電耦合驅動行為,實現機器魚在水中的快速運動。獲獎人的研究將給未來創新型態軟體機器人的發展帶來顛復想像的可能性。未來的軟體機器人甚至將可能以強化人體活動功能的輔具應用型式出現,進而改變許多人的生活,其研究在具體應用中所亟需解決的控制性與靈活性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 浙大一位專家上榜麻省理工「世界傑出青年創新家」
    美國東部時間6月19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主辦的《麻省理工技術評論》雜誌(MIT Technology Review)公布了2019年度TR35榜單,即全球35名35歲以下世界傑出青年創新家名單。狄大衛與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Richard Friend院士共同帶領團隊突破了鈣鈦礦LED效率的世界紀錄,並深入研究了其發光機理。另外,他還推動了矽基層疊太陽能電池的發展,並成功研製了納米矽/晶體矽發光二極體。從智慧型手機、電視屏幕到交通燈,發光二極體(LED)被廣泛應用於各種產品中,但它們的製造成本普遍較高。此外,發光效率與發光亮度之間往往存在權衡,而且很難達到最佳狀態。
  • 科技:首次在飛機上使用的離子驅動空間引擎
    導語:想像一下,飛機發動機沒有活動部件,不會產生有害排氣,也不會產生噪音。這就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通過調整以前僅用於太空飛行器的技術而創建的,因此它可以為地球上空飛行提供動力。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離子驅動器一直在太空飛行器上使用,並通過發射一股帶電粒子來推動船隻前進。除了碳中性外,它們不像傳統發動機那樣出錯並且維護成本更低,因為它們沒有螺旋槳,渦輪機或燃油泵可以分解。唯一的問題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驅動器產生的推力不足以克服為其供電所需的電池重量。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