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一種全新熱傳遞方式,或改寫物理教科書

2020-12-03 鍾銘聊科學

熱傳遞的三種方式

在初高中的物理學課上,都會涉及聲、光、電、力、熱這幾個部分。其中在講到熱力學時,老師通常會說,熱傳遞有三種方式:熱傳導熱對流 熱輻射

那這三種方式該如何去理解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萬物都是由粒子構成的。但是粒子自身並不是原地不動,而是到處亂晃的。

科學家發現,同等條件下,溫度越高的物體的分子總體的運動越是劇烈,反之亦然。也就是說,分子總體的動能和溫度是有關的。科學家用分子的平均動能來描述溫度。分子的平均動能越高,溫度就越高,反之亦然。

一般來說,熱能其實都是從高溫向低溫來進行傳遞。其中,熱傳導的本質就是一個分子向另一個分子傳遞動能

熱對流是指流體的宏觀運動導致流體各部分之間發生了相對位移,冷熱流體就會發生互相摻雜,也就實現了熱量傳遞的過程;

熱輻射是指物體通過電磁波輻射來傳遞熱量,太陽輻射就是典型的熱輻射。

我們會發現,以往的熱傳遞方式都是我們可以通過宏觀的手段來進行觀測的。但是一直以來,在這個領域有個看不到的「幽靈」纏繞著科學家們。在真空中如果要實現熱傳遞,按照上面說到的三種方式,目前來看只有通過電磁波。那如果沒有電磁波,能實現熱量的傳遞嗎?

事實上,科學家早就發現了,在納米尺度上,承載大規模的集成電路設備的電子元器件傳遞熱量要比理論激素按要高出一些來。那這些高出理論的熱量是從哪裡來的呢?

這個問題一直就沒有能夠很好地被解決。

第四種熱傳遞方式

最近,由物理學家張翔帶隊的考研團隊,通過實驗證實了,在納米尺度之下,真空環境下會發生真空聲子傳熱,也就是一種全新的熱傳遞方式。他們還在《自然》上發表了相關的學術論文。這裡補充一點,這裡的「聲子」是翻譯而來的一個名字,它的傳遞是不需要介質的,是在真空狀態下完成的。那張翔的團隊是如何證實的呢?

要了解這個過程,我們就得先來說一說量子力學。在量子力學的框架當中,真空其實不空,而且還非常的熱鬧。根據量子力學,我們知道,真空中雖然不存在實粒子,但是卻存在著虛粒子。而虛粒子並不是單個出現的,而是成對出現的,一正一反,並且會在極其短的時間內發生湮滅。

雖然虛粒子對會在短時間內快速湮滅,但是它們卻十分活躍,不斷地出現和消失,所以真空在這個尺度下是非常熱鬧。

而在不斷地湮滅I產生的過程當中,還會伴隨著力的作用。科學家還真的用時間驗證過這個力的作用。

它們把兩塊平板平行放置到足夠近的距離,這時候兩個平板之間就會產生一種吸引力,這其實就是虛粒子造成的,最後會把兩個平板吸引到一起。科學家也把這個叫做:卡西米爾效應

卡西米爾效應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虛粒子對產生的力可以穿越真空進行傳導,那有沒有可能在這個過程中實現真空聲子傳熱呢?

張翔所帶領的團隊就是想要測出這個過程是否有熱傳遞。他們把兩塊100納米厚的氮化矽薄膜在真空中平行放置,並且控制兩個薄膜一端熱,一段冷。

於是,他們就發現,隨著兩個薄膜之間的距離逐漸減少,薄膜的溫度慢慢地趨於一致。即便是讓一開始兩個薄膜的溫度差達到25度,在隨著薄膜距離的靠近,溫度也會趨於一致。

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熱能從溫度高的薄膜傳遞到了溫度低的薄膜上,這其實就是通過真空聲子傳熱實現的。只不過,這種熱傳遞極其微弱,還不到熱輻射所引起的熱傳遞的4%。這也是為什麼這種熱傳遞的機制很難被發現的主要原因,但它很有可能是熱傳遞的三種方式之外的第四種。未來是否會改寫現有的物理學教材,還需要全球的相關學者對整個機制和實驗進行復現和確定。

真空聲子傳熱有什麼用?

相信很多人也會想即便是整個事實被確認了,那又能如何呢?

其實整個發現會深深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就舉一個例子。如今的許多精密儀器都達到了納米尺度,尤其是晶片已經做到7納米左右的水平。但是晶片的散熱問題一直無法得到解決,也成了科技發展的一個瓶頸之一。當科學家完全搞清楚了真空聲子傳熱,那就可以優化晶片的設計,進一步縮小體積,同時降低能耗和散熱。所以,這個熱傳遞的發現很有可能會改變晶片領域的發展。

而晶片效能的提高,也就會大幅度提高我們使用的手機、計算機等儀器的性能。

相關焦點

  • 評「物理教科書或將改寫?科學家發現一種全新的熱傳導方式」
    解析「物理教科書或將改寫?科學家發現一種全新的熱傳導方式」2020年9月23日本文中的新術語和新觀點【獨立態的熱粒子自身已沒有了能量(因為它作為最終粒子已是不可再分解的,也就不能再產生膨脹的力),因此它自身是不能運動(移動)的。它的移動只能由外力推動】【獨立態熱粒子聚積在一起的密度,就表現為熱量和溫度。
  • 真空聲子傳熱,一種全新的熱傳遞方式,物理書或要被改寫
    目前,許多物理書本上都會寫著熱能的傳播方式有三種,一是傳導,二是對流,三是輻射。除了這三種傳播方式之外,熱能的傳播就沒有其它的方式了。但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熱能的傳播還有著一種全新的方式,即「真空聲子傳熱」。這種全新熱能傳播方式的發現,或許會改寫我們現在的物理課本,同時也會增加我們的認知。甚至,還可能會運用到實際中,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
  • 真空聲子傳熱,一種全新的熱傳遞方式,物理書或要被改寫
    在這個世界上,一個個著名的科學家可謂是最偉大的人之一。特別是物理科學家、數學家以及化學家,其理論的進步直接或間接影響著社會的發展,而社會的發展也離不開科學理論的進步,或者說是科學研究的進步。我們現在所有的一切都是來自數學基礎上的物理科學、化學科學等。
  • 真空聲子傳熱:改寫教科書的第4種熱傳遞方式被發現了
    (圖片來源:張翔/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還記得熱傳遞的3種方式嗎?在物理課本上,除了熱輻射,熱傳導、熱對流這兩種通過聲子傳熱的方式,都無法在真空中發生。但在量子物理學家看來,真空並不是一片真正的「虛空」,而是充滿了量子漲落。一項近期發表於《自然》雜誌的實驗就首次證明,量子效應可以讓聲子在真空中傳遞熱量。終於,一種全新的熱傳遞方式被找到了。
  • 真空聲子傳熱:改寫教科書第4種熱傳遞方式被發現了
    來源:環球科學量子漲落使得聲子可以在真空中傳遞熱量。(圖片來源:張翔/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還記得熱傳遞的3種方式嗎?在物理課本上,除了熱輻射,熱傳導、熱對流這兩種通過聲子傳熱的方式,都無法在真空中發生。但在量子物理學家看來,真空並不是一片真正的「虛空」,而是充滿了量子漲落。
  • 真空聲子傳熱:第4種熱傳遞方式被發現 教科書要被改寫
    還記得熱傳遞的3種方式嗎?在物理課本上,除了熱輻射,熱傳導、熱對流這兩種通過聲子傳熱的方式,都無法在真空中發生。但在量子物理學家看來,真空並不是一片真正的「虛空」,而是充滿了量子漲落。一項近期發表於《自然》雜誌的實驗就首次證明,量子效應可以讓聲子在真空中傳遞熱量。終於,一種全新的熱傳遞方式被找到了。
  • 華人科學家發現第四種傳熱方式!真空聲子傳熱將改寫物理教科書
    早在上中學時,我們就知道傳熱一共有三種方式,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如今,這一教科書上的知識要被改寫了。 近期,一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論文讓不少傳熱學、物理學、量子力學等領域的科學家們興奮不已。
  • 改寫物理教科書:科學家發現熱輻射之外的第二種真空傳熱方式
    最近,科學家們通過一個巧妙的實驗,發現了熱傳遞的新方式——真空傳「聲」,即原子振動能可通過「量子漲落」在真空中傳播。這給包括集成晶片散熱在內的一些棘手問題提供了解決思路。你一定會想,難道真空就不能傳遞熱量嗎?太陽的熱量不就到達地球上了嗎?沒錯,「熱輻射」是熱傳遞的另一種方式,能夠在沒有介質的真空中通過電磁波傳遞熱量。這正是距離我們1.5億公裡、表面溫度大約5500℃的太陽溫暖我們的方式。科學家們把電磁波的能量載體稱作「光子」,換句話說,熱輻射是依靠光子實現的。
  • 中國科學家發現電荷並不存在,將改寫教科書!
    任何一種科學理論都不過是某種猜想或假設,其中必然潛藏著錯誤,即使它能夠暫時逃脫實驗的檢驗,但終有一天會暴露出來,從而遭到實驗的反駁或「證偽」。科學就是在這樣一個不斷地提出猜想、發現錯誤而遭到否證、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中向前發展的.科學也包含錯誤,要經受經驗的檢驗,這不是科學的缺點,而恰恰是它的優點,它的力量所在,或者說,「可證偽性」正是科學之為科學的標誌。
  • 量子漲落傳熱——第4種熱傳遞方式?
    一項近期發表於《自然》雜誌的實驗就首次證明,量子效應可以讓聲子在真空中傳遞熱量。終於,一種全新的熱傳遞方式被找到了。 在物理課本上,除了熱輻射,熱傳導、熱對流這兩種通過聲子傳熱的方式,都無法在真空中發生。但在量子物理學家看來,真空並不是一片真正的「虛空」,而是充滿了量子漲落。一項近期發表於《自然》雜誌的實驗就首次證明,量子效應可以讓聲子在真空中傳遞熱量。終於,一種全新的熱傳遞方式被找到了。我們從小就會接受這樣的教育:做飯時不要碰灶臺上的鍋,也不要靠近火焰,不然就會被燙傷。
  • 改寫生物學教科書的魚類——月魚
    2015年,科學家首次發現一種溫血的魚類——月魚,這種奇特的魚類改寫了生物學教科書中的「魚是冷血動物」的概念。月魚是一種全球分布的海洋魚類,通常生活在水深100至400公尺的寒冷深海裡,它們碩大銀色的軀體卵圓而側扁,有白色斑點及一對亮紅魚鰭。與以往印象裡的行動遲緩的深海魚不同,溫血的月魚遊得很快,是深海中活躍的捕食者,以其他魚類及魷魚為食。科學家利用標記方法發現,它們的遷徒範圍可以達到幾千公裡遠。
  • 繼傳導、對流、輻射,科學家發現熱能的第4種傳遞方式:量子波動
    教科書教我們,熱的傳遞方式有三種:傳導、對流、輻射。傳導和對流需要介質,無法在真空傳遞熱量;而輻射是電磁波,可以在真空中發送能量,是恆星傳遞能量給其他星球的主要方式。近期,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的物理學家們,研究一種通過「量子波動」(quantum fluctuations)傳遞熱能的全新方式。他們將論文發布在《Nature》期刊上。
  • 第4種熱傳遞方式被發現,宇宙不再只通過熱輻射進行熱傳遞
    熱傳遞是指由於溫度差引起的熱能傳遞現象。熱傳遞中用熱量量度物體內能的改變。熱傳遞主要存在三種基本形式:熱傳導、熱輻射和熱對流。只要在物體內部或物體間有溫度差存在,熱能就必然以以上三種方式中的一種或多種從高溫到低溫處傳遞。
  • 爆炸性發現!第四種熱傳遞方式被找到了!
    熱在真空環境下很難被傳遞,這是經典物理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在中學物理課上,我們學習了熱量的3種傳遞方式:熱傳導、熱對流,以及熱輻射。其中,除了熱輻射,前兩種熱傳遞方式都無法在真空中進行。現在,第四種熱傳遞方式被發現了。
  • 科學家發現新型基本粒子 或改寫物理定律
    上世紀30年代,科學家自信認為他們理解亞原子物理,50年代,先後共發現數十種新基本粒子,迫使科學家重新改寫物理理論模型。目前,2007年發現的一種新粒子現證實具有亞原子結構,將挑戰當前物理理論模型。
  • 再次改寫教科書:大腦裡也有免疫淋巴管
    近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最新研究顯示,大腦內也存在免疫系統的淋巴管道,這項新發現將顛覆幾十年來教科書中「腦內沒有淋巴管」的舊概念。維吉尼亞大學神經科學家喬納森·基普尼斯(Jonathan Kipnis)教授主導這項研究,他對外界表示:「這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神經-免疫相互作用的認識。
  • 真空也能傳遞聲音?科學家最新一項發現,或將改變聲音認知
    我們初中的物理課本說:聲音的傳播是需要介質的,所以真空中是無法傳播聲音的。到高中之後,我們的物理書又進一步解釋道:聲音的本質是物質分子的振動所引起的一種波,因為真空是空的,當然也就沒有物質分子的振動,所以振動的聲波就傳不過去。實驗事實是不會錯的,那麼我們的教科書錯了嗎?
  • 改寫教科書:安培千克開爾文和摩爾四個基礎單位將被重新定義
    改寫教科書:安培千克開爾文和摩爾四個基礎單位將被重新定義 微信公眾號「Nature自然科研」 2017-11-28 15:13
  • 中國近代中學物理教科書中的量子理論
    其中,量子理論是如此的複雜和難以理解,它對經典物理學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使得一位位才華橫溢的科學家為其絞盡腦汁,愛因斯坦、波爾、狄拉克等科學家正是在研究量子理論的過程中得到了一次次的諾貝爾獎。然而,儘管在我們的生活中,從半導體元件到雷射再到核能的利用,量子理論的應用完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是時至今日大多數人對它的一些基本原理仍然難以理解。
  • 這座奇特的山顛覆科學家的認知,改寫教科書
    編者按:根據新視野號探測器傳回的數據,科學家發現冥王星山脈的頂部存在著非常明亮的物質,其成分是凝結成霜狀的甲烷。這個發現意味著冥王星上的山海拔越高溫度也越高,與地球上機制相反,顛覆了科學家的認知,也改寫了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