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細菌中AGO蛋白可參與DNA複製

2020-09-05 BioArt

撰文 | 小柚

責編 | 兮

Argonaute (AGO)是一類非常保守的基因家族,存在於幾乎所有的真核生物中,甚至包括真細菌和古細菌【1,2】。真核生物的AGO蛋白通過結合小的非編碼RNA(例如siRNA, microRNA和piRNA等),實現基於RNA引導的基因沉默。長期以來,我們主要將細菌中的AGO蛋白作為了解真核生物AGO蛋白的功能和結構的生化模型,而對細菌AGO蛋白的生物學功能一直不太清楚。

2020年8月25日,來自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Phillip D. Zamore教授在Cell發表研究「Thermus thermophilus Argonaute Functions in the Completion of DNA Replication」,該研究首次發現嗜熱棲熱菌Thermus thermophilus的AGO(TtAgo)蛋白結合來自DNA複製終點的15-18nt的DNA片段,並與DNA複製相關蛋白互作,參與DNA複製的完成。



為研究TtAgo的功能,研究者首先構建了特異性識別TtAgo的抗體,並通過免疫沉澱的方法獲得了結合TtAgo的核酸。這些核酸對DNase敏感,對RNase不敏感,說明TtAgo結合的是DNA而不是RNA。結合TtAgo的DNA有兩類,一類長度~1160bp,可以與整個染色體和質粒匹配,而另一類長度為15-18nt的DNA則主要來自於DNA複製的末端,這引起了研究者的興趣。

TtAgo可結合DNA複製末端產生的小DNA片段,這提示TtAgo可能參與DNA複製。細菌的染色體呈環狀,當DNA複製完成時,需要解旋酶將兩條環狀DNA解開。在嗜熱棲熱菌菌中,gyrase是唯一的拓撲異構酶II。研究者發現,當使用gyrase抑制劑ciprofloxacin處理細菌時,TtAgo可幫助完成DNA複製。而當抑制gyrase並突變TtAgo,複製後的DNA無法被解開,形成絲狀連接(下圖)。



總的來說,該研究發現TtAgo通過結合來自於DNA複製終點的15-18nt DNA參與DNA複製的重要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常培養條件下,突變TtAgo不影響細菌的生長;而在藥物(gyrase抑制劑ciprofloxacin)的處理下,突變TtAgo能顯著抑制細菌的生長。細菌耐藥正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該研究發現的TtAgo在DNA複製中的功能,為開發阻止DNA複製或胞質分裂的藥物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通過蛋白免疫沉澱聯合質譜檢測,研究者發現TtAgo可結合多個與DNA複製過程相關的蛋白,這可能可以解釋TtAgo在DNA複製中的功能。雖然目前尚未有研究發現真核生物的AGO蛋白結合DNA,但考慮到AGO蛋白的保守性,真核生物的AGO蛋白是否也會結合相關DNA複製相關蛋白並參與DNA複製,尚需進一步研究。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7.036


參考文獻

1. Ozata, D.M., Gainetdinov, I., Zoch, A., O』Carroll, D., and Zamore, P.D. (2019).PIWI-interacting RNAs: small RNAs with big functions. Nat. Rev. Genet.20, 89–108

2. Bartel, D.P. (2018). Metazoan MicroRNAs. Cell 173, 20–51.

相關焦點

  • Cell:韓春雨研究的Ago家族蛋白又出新功能?首次發現可參與DNA複製...
    在許多真核生物中,由短RNA序列引導的Argonaute蛋白可以防禦轉座子和病毒的作用。在真細菌嗜熱棲熱菌(Thermus thermophilus)中,DNA引導的Argonaute TtAgo可以防禦DNA質粒的轉化過程。2020年8月25日,麻省大學醫學院Phillip D.
  • Cell:韓春雨研究的Ago家族蛋白又出新功能?首次發現可參與DNA複製過程
    當唯一的II型嗜熱菌拓撲異構酶-解旋酶被抑制時,TtAgo可使細菌完成其環狀基因組的複製。解旋酶和TtAgo活性的喪失抑制了生長並產生了無法分離成單個細菌的長絲。最後,該研究發現在非選擇性條件下,TtAgo賦予嗜熱鏈球菌增長優勢。總而言之,該研究表明TtAgo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嗜熱鏈球菌解開由DNA複製產生的鏈狀環狀染色體。
  • 韓春雨研究的Ago家族蛋白又出新功能?發現參與DNA複製過程
    在體內,TtAgo結合15至18 nt的DNA嚮導,該嚮導來自染色體區域,在該區域複製終止並與已知在DNA複製中起作用的蛋白質結合。當唯一的II型嗜熱菌拓撲異構酶-解旋酶被抑制時,TtAgo可使細菌完成其環狀基因組的複製。解旋酶和TtAgo活性的喪失抑制了生長並產生了無法分離成單個細菌的長絲。
  • Cell:重磅!破解DNA複製之謎!鑑定出蛋白GapR識別過度扭曲的DNA結構
    然而,當涉及細胞分裂時,這種超螺旋性質使得參與DNA複製的蛋白難以接近兩條DNA鏈,將它們分開並複製它們,這樣就可將一個DNA分子變成兩個DNA分子。DNA複製開始於染色體的特定區域,在那裡,特殊的蛋白將兩條DNA鏈分開,就像解開兩條鞋帶一樣拉開DNA雙螺旋。
  • Cell:從拓撲學角度揭示DNA複製之謎
    但是,DNA雙螺旋中那兩條熟悉的鏈是如何在沒有纏繞的情況下成功複製的,這就很難解釋了。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從拓撲學角度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研究了這種雙螺旋形狀對DNA複製的影響。通過使用真核生物作為模型系統,他們發現染色質(由DNA、組蛋白和非組蛋白等成分組成)的內在機械性能決定著染色質纖維如何纏繞。
  • Cell:在細胞分裂時,組蛋白化學修飾也可遺傳,並在維持後代細胞身份...
    圖片來自 Cell, 2019, doi:10.1016/j.cell.2019.10.009。這項新的研究證實保持細胞身份的機制是基於DNA的包裝方式。人們已知在細胞核中,分子DNA鏈被包裹在核小體(nucleosome)中一組稱為組蛋白的蛋白周圍,所有這一切都位於稱為染色質的較大超結構中。
  • 嗜熱棲熱菌Argonaute在DNA複製中具有功能
    嗜熱棲熱菌Argonaute在DNA複製中具有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7 14:41:04 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Phillip D.
  • Cell:揭示細胞讀取和複製DNA機制
    他們仔細研究了DNA複製機器的各個部分如何組裝在一起。新研究揭示DNA組裝的意外變化為了讓DNA中的基因「開啟」和「關閉」,細胞中的酶必須與核小體相互作用,其中作為一種複合物,核小體含有允許細胞組裝DNA的蛋白。一種稱為Dot1L的酶在混合譜系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一種兒童白血病---中發生突變。
  • Cell:DNA複製不出錯的機理
    在2010年5月的Cell雜誌上,刊登了一篇重要論文,這項研究成果是中法兩國科研工作者結出的友誼之花。來自上海瑞金醫院急診科的青年醫生葉靜和她的法國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證明了TRF2(端粒相關蛋白2,又被稱為端粒蓋帽保護蛋白)和Apollo(一種活性酶)參與端粒(染色體末端)複製,即保證DNA在複製中不出錯的機理。
  • PNAS:揭示類肌動蛋白MreB控制細菌形狀的機制
    在馮內古特的這篇小說裡,只需用Ice-9接觸一下就可使地球上的海洋發生凝固從而造成一場全球性的災難。基於此,Ice-9很吸引人。根據來自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細菌細胞壁中的一個組分MreB也有類似於Ice-9的作用機制。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細菌細胞壁中的這個組分對細胞的最終形狀有著巨大的影響。
  • 細菌DNA提取方法的優化
    周身鞭毛,能運動,無芽胞,是人和許多動物腸道中最主要且數量最多的一種細菌,主要寄生在大腸內。水稻白葉枯病菌:革蘭氏陰性菌,由水稻黃單胞細菌水稻致病變種侵染引起的嚴重危害水稻生產的一種植物細菌。大腸桿菌:(lb培養基)細菌培養用蛋白腖10g,酵母膏5g,nacl 10g,加蒸餾水至1000ml,調至ph 7.0,121℃滅菌20min。固體培養基加1.5%瓊脂。 大腸桿菌培養基放置於37℃的搖床上培養12h,水稻白葉枯病菌培養基放置於28℃的搖床上培養48h,由液體培養基的渾濁度來判斷細菌的生長情況。
  • Mol Cell 14 篇∣2020年第4期導讀:病毒、細菌、DNA複製和轉錄等
    阿拉伯糖基轉移酶D(AftD)是參與這些糖脂類化合物組裝的重要酶。九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滑動鉗在DNA複製過程中起著多重作用,伴隨著DNA複製,染色體內聚複合體在新複製的姐妹染色單體之間建立內聚,這一過程涉及了包括多功能Ctf18-RFC複合物在內的一些與複製叉相關的內聚建立因子。
  • Cell:孔道春等DNA複製叉相關研究獲進展
    在DNA複製過程中,如果DNA複製叉出問題,將會導致基因組穩定性的極度改變。先前的研究表明S期細胞周期檢驗點(the intra-S phase checkpoint)是維持DNA複製叉穩定的必需調控通路。 但是其具體作用機理一直不清楚。孔道春課題組利用生物化學等方法篩選得到了一批S期細胞周期檢驗點的靶蛋白。進一步研究發現其中一個靶蛋白Dna2在維持DNA複製叉穩定中起重要作用。
  • DNA複製的起始機制
    引自諾貝爾基金會檔雖然不同生物中的複製基因和起始蛋白等會有很大差異,但DNA複製的起始過程都符合識別複製起點-加載解旋酶-組裝複製體這個基本程序。複製起點的識別由起始蛋白負責。細菌的起始蛋白是DnaA,含有HTH(螺旋-轉角-螺旋)DNA結合結構域和AAA +(與多種細胞活性相關的ATPase)結構域。
  • Nature:鑑定出新的細菌DNA複製起始點元件DnaA-trio
    Nature Published online 08 June 2016DNA複製受到緊密控制以便確保遺傳信息準確遺傳。在所有有機體中,含有AAA+結構域的起始蛋白(initiator protein)結合到複製起始點(replication origin, oriC)上,從而允許開始新一輪DNA合成。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菌基因組中的一種新的必需的複製起始點元件是DNA複製所必需的。這也是過去30年以來發現的第二種必需的複製起始點元件。
  • Cell | 細菌逆轉錄酶在抗噬菌體防禦中的作用
    在CBASS抗噬菌體系統中,效應器蛋白在接收到噬菌體感染刺激後會引發細胞殺傷作用,從而導致受感染細菌的新陳代謝在噬菌體完成複製周期之前停止,這是一種常見的阻礙感染的防禦策略。然而,一些逆轉錄酶效應器中的蛋白結構域與CBASS抗噬菌體系統的效應器蛋白一致,因此研究人員假設逆轉錄酶系統也通過阻礙噬菌體感染髮揮作用,並且逆轉錄酶效應基因可能與噬菌體感染的毒性反應有關。
  • Cell Reports:ADAR1可促進DNA病毒再激活!
    在裂解再激活過程中,宿主先天免疫反應被激活以限制病毒複製。 在本研究中,作者發現KSHV從潛伏感染到裂解再激活期間ADAR的編輯活性逐漸增加,所以作者通過RNA幹擾抑制ADAR表達,發現KSHV的裂解激活也被抑制。上清中KSHV拷貝數和KSHV編碼蛋白都顯著降低(圖1)。
  • 《細胞》:揭開35年未知真相,科學家首次揭示細菌反轉錄子的自然功能
    最終篩選出的基因中,一個片段引起了研究者們的注意,那段基因包含著一個反轉錄酶基因,還有一段並不編碼任何已知細菌蛋白的DNA。結合此前一些反轉錄酶參與細菌防禦的報導,研究者們很快把重點轉移到了反轉錄上,他們很快發現,反轉錄酶基因在位置上明顯非常靠近細菌的防禦系統,比如其中一個反轉錄酶的基因,在變形菌門和厚壁菌門的不同細菌中發現了102個同源物,其中60個(59%)都與抗噬菌體操縱子非常近。
  • 鑑定出一種全新的細菌細胞壁聚合酶---SEDS蛋白
    2016年8月16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哈佛大學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鑑定出一種新的幾乎所有細菌都用來製造和維持它們的細胞壁的蛋白家族。論文通信作者David Rudner和Thomas Bernhardt說,發現第二組細胞壁合成蛋白(cell wall synthesizer)能夠為開發靶向細菌細胞壁的急需療法來殺死有害細菌鋪平道路。Rudner說,「我們知道這些蛋白是良好的靶標,這是因為它們是聚合酶,所以我們能夠在細胞外面抑制它們。」
  • 中國科學家揭示組蛋白變體H2A.Z對DNA複製起始位點的調控
    中國科學家揭示組蛋白變體H2A.Z對DNA複製起始位點的調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26 14:42:01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李國紅課題組與朱明昭課題組合作揭示組蛋白變體H2A.Z對DNA複製起始位點的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