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Cell|黃俊組提出DNA複製過程中「雞爪結構」形成的新模型

2021-01-21 BioArt生物藝術

責編 | 兮

DNA的精確複製對於維持基因組穩定性至關重要。然而複製叉時常會遭受來自細胞內外的複製壓力而停滯,如果無法及時重新起始,將造成複製叉崩塌,影響基因組穩定性甚至導致細胞死亡。1976年Higgins N. Patrick等人在研究複製相關的損傷修復時,在哺乳動物細胞中觀察到了一種Holliday Junction的結構。他們猜測該結構形成的原因是複製叉停滯後,兩條新合成的DNA子鏈與親代DNA鏈解開後發生退火而翻轉,進而將正常的複製叉結構重塑成Holliday Junction結構(圖一),該過程也被稱為複製叉翻轉。

由於Holliday Junction結構的形狀與雞爪相似,生物化學教科書中也通常將其稱為「雞爪結構 (chicken foot)」。受檢測技術的限制,直到2002年José M. Sogo等人才在檢驗點缺陷的酵母細胞中觀察到「雞爪結構」,「雞爪結構」也因此被認為是複製失敗的副產物,其生理意義一直存在爭議。近年來研究表明,在高等真核生物細胞中,複製叉翻轉是由PARP1介導的應對複製壓力的關鍵調控機制,酵母中由於缺乏PARP基因,因而在正常生理條件下極少能夠觀察到「雞爪結構」的存在。

圖一:複製叉翻轉時「雞爪結構」的形成

2020年12月8日,浙江大學黃俊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雜誌上發表文章The ZATT-TOP2A-PICH Axis Drives Extensive Replication Fork Reversal to Promote Genome Stability,提出了複製叉翻轉時「雞爪結構」形成的機制以及在維持基因組穩定中的功能。

黃俊實驗室在電鏡下觀察「雞爪結構」時,注意到翻轉的第四條鏈的長度可以達到數千鹼基對。顯而易見的是,在複製叉翻轉過程中,新合成的鏈與親代DNA鏈解開將會在位於複製叉後方新合成的DNA雙鏈上產生拓撲張力,進而抑制複製叉的進一步翻轉。因此他們猜測複製叉在翻轉過程中需要通過拓撲異構酶釋放拓撲張力,促進複製叉的深度翻轉(圖二)。

他們通過EM (Electron Microscope)、single-molecular DNA fiber、iPOND (isolation of proteins on nascent DNA)、PLA (Proximity Ligation Assay)等實驗手段發現拓撲異構酶TOP2A正是釋放複製叉翻轉過程中產生的拓撲張力的關鍵因子。TOP2A通過感應拓撲張力而被募集到停滯的複製叉處,在釋放拓撲張力的同時招募SUMO化修飾的E3連接酶ZATT對自身進行SUMO化修飾,進而招募下遊SUMO靶向的轉位酶PICH對複製叉進行進一步翻轉。

圖二

該研究首次提出了「雞爪結構」是通過兩步級聯反應而形成的新模型(圖二)。第一步,在複製叉遭遇複製壓力時,複製叉發生停滯,由轉位酶HLTF、ZRANB3、SMARCAL1等蛋白催化複製叉的初始翻轉,同時在複製叉後方新合成的DNA雙鏈上產生拓撲張力;第二步,拓撲異構酶TOP2A釋放拓撲張力,並通過SUMO化修飾招募轉位酶PICH促進複製叉的深度翻轉。進一步的功能研究表明,複製叉的深度翻轉對於維持基因組穩定性至關重要。

浙江大學黃俊博士實驗室的博士研究生田甜、卜敏、陳旭、丁林麗和陽玉蘭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黃俊教授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北京大學李晴教授的大力支持。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molcel.2020.11.007

相關焦點

  • Cell:從拓撲學角度揭示DNA複製之謎
    但是,DNA雙螺旋中那兩條熟悉的鏈是如何在沒有纏繞的情況下成功複製的,這就很難解釋了。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從拓撲學角度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研究了這種雙螺旋形狀對DNA複製的影響。通過使用真核生物作為模型系統,他們發現染色質(由DNA、組蛋白和非組蛋白等成分組成)的內在機械性能決定著染色質纖維如何纏繞。
  • 染色質結構形成及DNA複製叉穩定性維持的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100年前,研究人員發現染色體上有非常緊密的區域,並提出了異染色質結構這個概念但是,經過100年的研究,產生組成性異染色質結構的根本機制還沒有被確定。DNA複製是核心生物事件,其發生在染色體上。當DNA複製叉沿著染色體DNA移動並複製、合成DNA時,它會碰到許多內源的DNA複製叉停頓點。這些停頓點的大部分應該是由DNA二級結構導致的。各種DNA重複序列往往能形成多類型的DNA二級結構。
  • Mol Cell:新研究揭示DNA損傷後的組蛋白降解促進DNA修復
    2020年9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DNA損傷可能發生在基因組的任何地方,但大多數DNA被包裹在核小體上,這就使得修復複合體無法進入。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弗雷德裡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和巴塞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DNA會誘導組蛋白耗竭,這增加了DNA纖維的可訪問性和靈活性,並提高了同源重組修復過程中的同源搜索速度。
  • Nature Plants丨姜裡文團隊提出液泡形成新模型,為液泡起源提供了新證據
    在植物細胞中,液泡分為兩種功能不同的形式,分別為蛋白貯存液泡(protein storage vacuole, PSV)和溶解液泡【2,3】。儘管溶解液泡在植物細胞中是最重要的細胞器,但是它的起源仍不明確。在過去的40年中,針對溶解液泡的形成機制,研究者們提出了兩種不同的模型:一種模型認為反面高爾基網是液泡形成的主要來源,另一種認為內質網是主要來源。圍繞著兩種模型始終存在著大量爭論。
  • Cell | 細菌中AGO蛋白可參與DNA複製
    長期以來,我們主要將細菌中的AGO蛋白作為了解真核生物AGO蛋白的功能和結構的生化模型,而對細菌AGO蛋白的生物學功能一直不太清楚。 2020年8月25日,來自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Phillip D.終點的15-18nt的DNA片段,並與DNA複製相關蛋白互作,參與DNA複製的完成。
  • Cell:在細胞分裂時,組蛋白化學修飾也可遺傳,並在維持後代細胞身份...
    圖片來自 Cell, 2019, doi:10.1016/j.cell.2019.10.009。這項新的研究證實保持細胞身份的機制是基於DNA的包裝方式。人們已知在細胞核中,分子DNA鏈被包裹在核小體(nucleosome)中一組稱為組蛋白的蛋白周圍,所有這一切都位於稱為染色質的較大超結構中。
  • Cell:重磅!破解DNA複製之謎!鑑定出蛋白GapR識別過度扭曲的DNA結構
    2018年9月24日/生物谷BIOON/---DNA是一種冗長的分子,比它所在的細胞長大約1000倍,因此不能隨意地將它塞到細胞中去。相反,它必須整齊地加以組裝,這樣參與關鍵過程的蛋白就能夠訪問DNA中的鹼基包含的信息。可以將雙螺旋DNA想像成一對纏繞在一起的鞋帶,一次又一次自我纏繞著,從而讓它變得更加緊湊。
  • Nature Cell Biology∣發現複製壓力下細胞核中的F-actin抑制細胞核畸變從而促進複製叉修復的機制
    DNA在複製過程中常常遭遇來自細胞內外的複製壓力,為了維持複製叉的穩定性,細胞通過複製壓力應答來應對複製過程中遭遇的障礙。
  • Cell|單細胞轉錄組揭示脊索動物原腸胚動態形成過程
    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大大推進了人們對細胞多樣性和其發育軌跡的了解,但還不足以全面描繪單個胚胎的空間結構和精細細胞組成。若將其與光片成像技術結合,可以形成胚胎基因表達4D圖譜,以回答發育生物學中更多的未解之謎。2020年4月20日,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實驗室的Pierre A.
  • 通過轉錄組技術而測序的dna序列被稱為「dna受體」
    後面的dna受體可通過做dna晶片credit-sweep來獲得,後面的dna受體包括mirna,smallmrna,circrna和ae等。根據技術的不同,dna晶片可以分為三類:測mirna:測定mirna。測dna受體的全雙工轉錄信號的兩轉錄本等等。測vxrna:測vxrna。
  • Cell:DNA複製不出錯的機理
    在2010年5月的Cell雜誌上,刊登了一篇重要論文,這項研究成果是中法兩國科研工作者結出的友誼之花。來自上海瑞金醫院急診科的青年醫生葉靜和她的法國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證明了TRF2(端粒相關蛋白2,又被稱為端粒蓋帽保護蛋白)和Apollo(一種活性酶)參與端粒(染色體末端)複製,即保證DNA在複製中不出錯的機理。
  • Mol Cell|參與染色體拓撲結構域形成關鍵蛋白相互機制
    TAD中的DNA有更高的概率和區域內而不是區域外的DNA形成物理相互作用。研究顯示TAD對基本生物學過程,如細胞分化,轉錄調控,基因組複製及DNA損傷修復有重要調控作用【1,2】。科學界目前尚未對TAD的形成和維持機制達成共識。
  • Cell:揭示細胞讀取和複製DNA機制
    他們仔細研究了DNA複製機器的各個部分如何組裝在一起。新研究揭示DNA組裝的意外變化為了讓DNA中的基因「開啟」和「關閉」,細胞中的酶必須與核小體相互作用,其中作為一種複合物,核小體含有允許細胞組裝DNA的蛋白。一種稱為Dot1L的酶在混合譜系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一種兒童白血病---中發生突變。
  • Nature | 人基因組複製過程中姐妹染色單體的構象
    、重組、DNA修復以及有絲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分離。為了區分複製染色體中的相同DNA序列分子內和分子間的相互作用,作者們建立了scsHi-C測序技術。在4sT處理組與非處理組中分別進行基因組純化以及OsO4/NH4Cl處理後擴增和高通量測序。通過測序以及質譜檢測,作者們發現全基因組特徵性突變的總頻率達到2.5%。為了進一步完善scsHi-C的步驟,作者們對HeLa細胞進行同步化並將進入S期細胞釋放到包含4sT的培養基中,隨後使用CDK1的抑制劑將細胞滯留在G2時期。
  • Cell:從結構上揭示新冠病毒複製/轉錄複合物中解旋酶-聚合酶偶聯機制
    除了在病毒基因組的複製和轉錄中發揮核心作用外,RdRp還包含一個N端套式病毒RdRp相關的核苷酸轉移酶(nidovirus RdRp-associated nucleotidyltransferase, NiRAN)結構域,這個結構域功能未知,但具有對病毒傳播必不可少的酶活性。 holo-RdRp被認為在病毒生命周期中與一些輔助因子進行協調。
  • Cell:韓春雨研究的Ago家族蛋白又出新功能?首次發現可參與DNA複製過程
    在真細菌嗜熱棲熱菌(Thermus thermophilus)中,DNA引導的Argonaute TtAgo可以防禦DNA質粒的轉化過程。2020年8月25日,麻省大學醫學院Phillip D.在體內,TtAgo結合15至18 nt的DNA嚮導,該嚮導來自染色體區域,在該區域複製終止並與已知在DNA複製中起作用的蛋白質結合。
  • 利用單細胞基因組測序確定克隆分解和DNA複製狀態
    利用單細胞基因組測序確定克隆分解和DNA複製狀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5 15:06:17 加拿大癌症研究中心Samuel Aparicio和Sohrab P.
  • Science:DNA複製中核小體裝配方式
    專題:Science系列2010年4月2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朱冰實驗室在science雜誌發表文章,報導了DNA複製過程中核小體裝配的方式真核生物DNA與包括組蛋白在內的多種蛋白質組裝成為染色質,染色質的結構給基因功能提供了遺傳信息之外的另一層次的調控方式。核小體是染色質的基礎結構單元,它由DNA與組蛋白八聚體包裝而成,其中H3-H4構成組蛋白核心四聚體。組蛋白H3-H4攜帶的一系列穩定修飾被認為可在有絲分裂細胞周期中得到繼承,起到表觀遺傳信息的作用,但是這些修飾的繼承方式尚有待研究。
  • 發現參與DNA複製過程
    在真細菌嗜熱棲熱菌(Thermus thermophilus)中,DNA引導的Argonaute TtAgo可以防禦DNA質粒的轉化過程。2020年8月25日,麻省大學醫學院Phillip D.據報導在CRISPR適應過程中獲得新的間隔子存在類似的相互作用,並且在CRISPR-Cas系統中豐富了編碼pAgo核酸酶的原核基因組。這些結果確定了產生DNA幹擾指南的分子機制,並提出了原核防禦系統識別外來核酸的通用原理(點擊閱讀)。
  • Cell | 轉錄過程中DNA超螺旋的功能 ​
    但是細胞中,轉錄過程是如何出現以及轉錄過程的動態調控是怎樣的還很不清楚。生物體在遇到環境脅迫的時候,轉錄過程是如何調整的這方面的研究也很有限。關於此大家普遍的假設是認為,當細胞遇到環境脅迫的時候,轉錄過程會被阻滯以節省能量,但是已經加載到DNA上的RNAP不會立刻停止轉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