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子醫學研究所羅金才團隊首次揭示腦膜淋巴管在抗腫瘤的關鍵作用
,顯著提升抗腦瘤免疫療效,從而不僅揭示了腦膜淋巴管的一個全新的功能,而且也為腦瘤提供了一個很有潛力的治療選擇。遺憾的是,目前針對腦瘤的治療手段非常有限,且療效預後不好。近年來,以PD-1抗體為主導的腫瘤免疫療法雖然為多種腫瘤治療帶來希望,但對於腦瘤卻乏善可陳,一個重要原因是腦腫瘤引發的免疫反應非常有限。弄清機體免疫系統如何識別腦瘤抗原、找到增強免疫反應的有效方法,已成為抗腦瘤免疫療法成功的關鍵所在。
-
Cancer Cell:線粒體中發現新的癌症治療靶點,有望治療血癌
2019年5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 /——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一項研究確定了癌細胞的一個新的治療靶點,並解釋了名為imipridones的新型抗癌藥物是如何通過誘導血癌(如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套細胞淋巴瘤)中的癌細胞死亡而發揮作用的。
-
淋巴管新生與腫瘤轉移之間的千絲萬縷
目前建立在臨床前期和臨床研究的基礎上的抗血管生成療法可以起到抗腫瘤效果,並提高患者生存率,但最終腫瘤細胞會形成多重耐藥機制,並適應新的環境。在原發腫瘤經手術切除或已接受抗血管新生抑制治療後的關鍵挑戰是轉移問題的處理,所以,抗血管新生藥物與抗淋巴管新生藥物的聯用才有可能提高療效。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開展各項研究,包括腫瘤轉移機制,臨床治療,藥物研發等,為治療腫瘤提供新的思路與切入點。
-
新研究稱人腦通過腦內淋巴管「排汙」
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記者胡丹丹)通過掃描健康志願者的大腦,美國科研人員發現,人腦通過淋巴管排洩代謝廢物,這些淋巴管還可以充當大腦和免疫系統之間的運輸管道。義大利解剖學家曾在1816年報告在大腦表面發現淋巴管,但兩個世紀後的研究人員並沒有找到大腦中存在淋巴管的證據。
-
淋巴管的起源之爭,為醫學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
另外,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叫做WNT5B的基因B是促進幹細胞分化為淋巴細胞的重要因子,當研究人員將WNT5B添加到胚胎幹細胞中時,這些細胞真的分化為了淋巴細胞,這也就是說研究人員從成像斑馬魚開始,最終找到了使生成淋巴細胞成為可能的一個因子。隨著這場淋巴系統起源之說的百年之爭落下帷幕,越拉越多的與淋巴管起源的相關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
腦部也有淋巴管!
我們將腦膜固定在顱骨頂部,保證這片組織保持其生理狀態,然後再進行解剖,便看到了那裡的淋巴管。那麼既然試驗方法簡單,為什麼我們之前沒有發現腦部的淋巴管呢?科學技說因為它們實在「藏得很好」——它們順著一條主血管進入靜脈竇,那個區域成像比較困難。「它離血管非常近,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觀察什麼,那麼你就錯過它了。」後來,實驗團隊眾人又同心協力做了許多其他研究去支撐自己的發現。
-
再次改寫教科書:大腦裡也有免疫淋巴管
近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最新研究顯示,大腦內也存在免疫系統的淋巴管道,這項新發現將顛覆幾十年來教科書中「腦內沒有淋巴管」的舊概念。維吉尼亞大學神經科學家喬納森·基普尼斯(Jonathan Kipnis)教授主導這項研究,他對外界表示:「這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神經-免疫相互作用的認識。
-
【科技日報】脂肪細胞膜蛋白:治療前列腺癌新靶點
近日,位於蘇州高新區的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傳來消息,該所腫瘤標誌物中心高山實驗室在國際權威期刊《癌症研究》發表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脂肪細胞相關膜蛋白(APMAP)可作為前列腺癌診斷和治療的標誌物,並闡述了其背後的分子機制。該研究發現為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新靶點,針對該靶點研發出的新藥物,有望進一步降低前列腺癌症的發展以及侵襲轉移。
-
雙免疫治療、RET/MET靶點有突破!
此次更新要點仍然較多,雙免進入一線推薦,小靶點方面又有兩大靶點RET/MET進階成為初治必檢靶點,除此,還有眾多更新。時不待我,一起領略一下最新版本!克唑替尼雖為國內上市藥物但只兼跨MET靶點,療效有限。目前還是非常期待來自和記黃埔的國產藥物沃利替尼的上市,該藥療效數據公布不輸進口,目前已經獲得國內NMPA的優先審批,有望快速上市成為國內MET14的主導藥物。)
-
什麼是淋巴管畸形?如何診斷與治療?
1)硬化治療:目前主流的治療方法,包括注射博來黴素、泡沫硬化劑、無水乙醇等。應根據病灶特點,進行分部位、多次囊腔內注射治療,避免損傷重要神經、腺體等。對於侵犯口底、咽喉旁、氣道周圍的病變,為避免治療後腫脹引起的氣道阻塞,治療前需爭取行氣管切開術。 2)手術治療:是過去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治療手段。
-
奧希替尼治療EGFR陽性非小細胞肺癌腦膜轉-BLOOM研究結果發布
眾多研究綜合後,腦膜轉移的患者在確診後的中位生存期僅為3-10個月不等。長期以來,治療手段也是非常乏善可陳。全腦放療的效果相當有限,化療的毒副反應又常常不能耐受。近年來靶向藥物開始成為治療腦膜轉移的主力軍,但是由於大多數都是回溯性的數據而缺少前瞻性研究,效果究竟如何無法分析。
-
目前無法治療的淋巴管平滑肌瘤致病原因有哪些?治療方法有哪些?
這種疾病主要的治療方式是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這兩種,晚期的患上淋巴管平滑肌瘤的人是可以進行肺移植來治療的,但是只能通過治療來幫助更好的延緩這種疾病的病情進展的,這種治療的方法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的,大部分的人在最後也是會死於呼吸衰竭的。
-
胰腺癌治療新靶點,有望讓癌細胞「斷糧」!
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一種機制, 胰腺腫瘤通過劫持從周圍環境吸收營養的過程,來為癌細胞提供給養。 這種過程稱為巨胞飲作用(Macropinocytosis),它吞噬蛋白質和脂肪,並可分解為胺基酸和代謝產物,用於構建新的蛋白質、DNA鏈和細胞膜。沒有這些給養,癌細胞就無法繁殖。
-
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
近日,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的研究人員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 人類細胞有23對染色體,但在癌症中,基因可以在染色體或環狀染色體外DNA (ecDNA)中擴增,其頻率和功能意義尚不清楚。
-
「最難靶點」有望被攻克!好醫友專家解讀 KRAS G12C 肺癌靶向治療
、治療失敗等。全球,每年新確診 KRAS G12C 突變癌症患者 10 萬多人,有這種突變的患者預後較差,而且對標準療法容易產生耐藥性,一旦化療或免疫治療失敗,治療選擇十分有限。卡斯楚博士指出,KRAS 以往被認為是一種「無法成藥」的致癌基因,目前尚無靶向藥物獲批,被稱為「最難攻克的靶點」,也是目前腫瘤新藥研究領域的熱門靶點。但近兩年,KRAS 靶向療法方面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
從T、B細胞到CAR-T療法 TNFR2有望成為下一個靶點嗎?
對T細胞的基礎研究有助於免疫治療邁入新時代,在這個新時代,許多研究人員正在努力尋找治癒癌症的方法。 可以說正是B細胞和T細胞的發現,才使得CAR-T細胞免疫療法和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等腫瘤免疫療法成為可能。 CAR-T細胞免疫療法是一種出現了很多年但近幾年才被改良使用到臨床中的新型細胞療法。
-
【腎世圖卷】淋巴管和腎臟|淋巴管|組織液|淋巴液|纖維化|腎臟|...
👉 下表顯示針對慢性腎損傷的淋巴管生成的治療策略💊 人同種異體移植物腎的排斥反應和移植性腎病的鼠模型中均出現淋巴管生成;而淋巴管生成與淋巴細胞浸潤相關,且與同種異體移植纖維化和移植功能受損相關針對VEGFR-3/VEGF-C或其他經典淋巴管生成途徑的靶向治療尚未在腎移植的動物模型中進行測試,然而已有試驗證實其對大鼠心臟移植物的存活有益💊 分別由PKD1和PKD2編碼的多囊藻蛋白1和2在淋巴管內也有表達。
-
新型抗腫瘤雙靶點基因工程多肽藥物有望在中國誕生
近期出版的國際知名學術刊物《腫瘤研究》, 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由北京大學顧軍、中國科學院高錦課題組合作完成的成果——具有抗腫瘤作用的雙靶點基因工程多肽及其藥理活性特點。 腫瘤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其發病和無毒有效治療的需求呈急劇增長趨勢。
-
2017血管、淋巴管新生與腫瘤研討會
臨床和病理資料顯示,在許多腫瘤中,腫瘤細胞通過淋巴管轉移是最常見的通道,結直腸癌約50%經淋巴道轉移。近年來由於淋巴管內皮細胞特異性標誌物的出現,腫瘤淋巴管生成與淋巴道轉移關係的研究成為腫瘤轉移機制的熱點。腫瘤淋巴道轉移機制與腫瘤新生淋巴管(淋巴管新生)研究成為繼血管生成機理研究的前沿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