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脂肪細胞膜蛋白:治療前列腺癌新靶點

2020-11-27 中國科學院

  前列腺癌是一種泌尿系統惡性腫瘤,對中老年男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目前,國際公認的研究表明,通過抑制雄性激素的合成,對於治療前列腺癌已經取得了較好效果。但是,相當一部分患者會逐漸產生抗藥性並最終導致癌細胞轉移。

  對於產生藥物抗體的患者來說,是否意味著生存的希望就此破滅呢?答案是否定的。

  近日,位於蘇州高新區的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傳來消息,該所腫瘤標誌物中心高山實驗室在國際權威期刊《癌症研究》發表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脂肪細胞相關膜蛋白(APMAP)可作為前列腺癌診斷和治療的標誌物,並闡述了其背後的分子機制。該研究發現為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新靶點,針對該靶點研發出的新藥物,有望進一步降低前列腺癌症的發展以及侵襲轉移。

  高膽固醇為何促發前列腺癌

  通常,前列腺癌發展較為緩慢而易於治療。去勢治療是治療前列腺癌的標準治療方式之一,專家介紹說,去勢治療目的是降低或阻斷激素對腫瘤的作用,抑制腫瘤的生長。目前,國際上公認的研究表明,膽固醇對前列腺癌症的發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膽固醇促進了前列腺癌的高度進展,而抑制膽固醇合成的他汀類藥物則降低了前列腺癌患者的死亡率。

  然而,由於去勢治療後一直缺乏相應的治療靶點,導致大部分的去勢抵抗患者最終轉變為轉移性去勢抵抗,而轉移正是導致前列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前列腺癌的侵襲轉移成為診斷和治療的重點研究對象,而獨立於雄激素信號通路和去勢抵抗的新靶點逐步成為前列腺癌領域的研究熱點。

  傳統的腫瘤治療方式主要通過手術加放化療來實現。如今,隨著科技進步,靶向治療成為治療腫瘤的新手段。即對腫瘤中能夠促進該腫瘤生長和侵襲轉移的靶點(標誌物,通常為蛋白等),用藥物和技術手段精準地抑制蛋白的表達,以達到阻止腫瘤進一步發展的目的。

  「我們從高膽固醇會促發前列腺癌這一現象入手,通過使用膽固醇刺激體外培養的前列腺癌細胞,將癌細胞打碎,提取細胞膜上的亞細胞組分進行檢測,發現了兩類靶向蛋白,分別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以及脂肪細胞相關膜蛋白,高膽固醇能夠誘導這兩種蛋白的表達,從而促進前列腺癌症的發展。」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副研究員蔣思遠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或為已有抗藥性的癌症患者找到新療法

  已有研究發現,前列腺癌與肺癌案例一樣,癌細胞中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突變,大部分都是高表達,靶向治療這個蛋白,就可以控制肺癌發展進程。蔣思遠與相關研究人員通過高通量轉錄組測序與生物信息學分析發現,高膽固醇誘導前列腺癌轉化是通過上調脂肪細胞膜相關蛋白的細胞,進而激活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通路實現的。

  近年來,有論文報導,脂肪細胞相關膜蛋白和結腸癌轉移有關,也有論文報導其在前列腺癌患者血液中表達量顯著上升。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的研究人員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在動物實驗中,餵養高膽固醇的小鼠出現了明顯的前列腺癌肝轉移,而減少脂肪細胞相關膜蛋白數量,餵養同等含量高膽固醇的小鼠則表現出相對較低的前列腺癌肝轉移。這些結果表明,脂肪細胞相關膜蛋白是一個抑制癌症細胞進一步發展的重要靶點,且獨立於與膽固醇相關的雄性激素的信號通路,為單純通過抑制膽固醇治療前列腺癌而產生藥物抗體的患者,找到了一條新的治療方向。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研究員高山介紹,他們通過複雜的動物和一系列細胞實驗,最終發現了前列腺癌症發展背後的相關分子機制,脂肪細胞膜相關蛋白細胞是一個全新的靶點,並將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以期揭開更多的癌症發展之謎,為抗癌新藥研發探索新的路徑。

  (原載於《科技日報》 2019-06-25 01版)

相關焦點

  • Nat Commun:研究發現PTEN突變前列腺癌的潛在治療靶點
    2019年10月26日訊 /生物谷BIOON /--PTEN是一種腫瘤抑制基因,在約20%的原發性前列腺癌和高達50%的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中發生突變。PTEN依賴另一種基因ARID4B發揮作用。這些發現由喬治華盛頓大學(GW)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
  • Nature:中國科學家發現肝癌精準治療新靶點!
    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70萬例左右的新發肝癌病人,其中35萬例以上在中國。雖然手術治療在早期可能是有效的,但5年總生存率只有50-70%。針對這群預後較差的早期肝癌患者,目前仍缺少有效的靶向治療手段。因此,基於中國國情,尋找肝癌精準治療的新靶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胰腺癌治療新靶點,有望讓癌細胞「斷糧」!
    這種過程稱為巨胞飲作用(Macropinocytosis),它吞噬蛋白質和脂肪,並可分解為胺基酸和代謝產物,用於構建新的蛋白質、DNA鏈和細胞膜。沒有這些給養,癌細胞就無法繁殖。
  • JCO Precision Oncol:前列腺癌治療新觀點
    利用綜合基因組圖譜(CGP)分析了數千例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腫瘤樣本,研究人員發現,評估的樣本中57%具有表明這些腫瘤是靶向治療的候選對象的基因組特徵。由於早期診斷技術,無遠端轉移前列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接近100%,而前列腺癌已經擴散到身體遠端的男性五年生存率僅30%。本研究由猶他大學Foundation Medicine和亨茨曼癌症研究所(HCI)聯合領導,目的是利用CGP分析前列腺腫瘤,以確定基因組的變化,為潛在的靶向治療策略提供信息。
  • 【科技日報】環形RNA家族,藏著治療紅斑狼瘡新靶點
    科技日報記者從中科院生化所了解到,該研究首次發現擁有獨特結構的環形RNA可以抑制天然免疫因子PKR的活性。細胞受病毒感染時,環形RNA被大規模「清除」,PKR得到釋放並參與到抗病毒免疫,由此證明,病人體內環形RNA的「低含量」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密切相關。該研究為自身免疫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思路,相關論文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上。
  • Structure:科學家成功利用超級計算機闡明細胞膜關閉促癌蛋白表達...
    ,這種蛋白是一種名為K-Ras的小型酶類分子,其能夠吸附到細胞膜上,並且能夠感知來自細胞外部的信號分子。在癌症發生期間,功能失調的K-Ras會激活細胞內部的蛋白,隨後誘發腫瘤生長以及癌症轉移,K-Ras的功能類似於一種總愛惹麻煩的分子開關,其在很多癌症中會一直處於開啟狀態,尤其是胰腺癌,本文研究不僅闡明了如何利用一種新方法來研究K-Ras的功能,還闡明了如何利用蛋白質的幾何學特性來解釋其在癌症進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 Science:「人造」多肽探測細胞膜蛋白
    ( 生物谷配圖)更多生物圖片請進入     蛋白質是生物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約有三分之一的蛋白質是存在於細胞膜中的膜蛋白    科學家集中研究了兩種名為αIIbß3和αvß3的細胞外基質受體糖蛋白,它們都是會影響凝血時血小板作用的跨膜蛋白。論文高級作者之一、醫學教授Joel  Bennett表示,「我們想看看利用兩種不同的多肽能否區分出這兩種跨膜蛋白分別的作用……事實上,我們做到了。」
  • 人造靶點和免疫識別雙導向治療腫瘤研究獲進展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蔡林濤領銜的納米醫學研究小組,在人造靶點和免疫靶點雙導向治療腫瘤方面取得新突破,相關論文《T細胞膜仿生納米藥物通過生物正交靶向與免疫識別增強腫瘤光熱治療》(T Cell Membrane
  • RECQL1與WRN蛋白是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的潛在治療靶點
    RECQL1與WRN蛋白是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的潛在治療靶點
  • 國內首創CAR-T CD276靶點的細胞療法或將成為實體瘤治療的新希望!
    CAR-T細胞療法(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是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方法,在CD19陽性的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等血液系統腫瘤中取得了激動人心的結果,但這些靶點對實體腫瘤的治療效果不盡如人意。
  • 科學家找到腦瘧疾發展關鍵分子,或為治療與藥物研製新靶點
    科學家找到腦瘧疾發展關鍵分子,或為治療與藥物研製新靶點 劉海英/科技日報 2020-02-10 08:19
  • 【科技日報】HIV-1新靶點小分子藥物候選物找到
    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消息,該所研究團隊最新找到了一種HIV-1新靶點小分子藥物候選物,成果已發表在權威刊物《科學報告》上。  該團隊與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孫漢董院士團隊合作,系統地篩選研究了包括紅花五味子、狹葉五味子、小花五味子等來源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他們發現小花五味子來源的木質素化合物SM-10具有較好的抗HIV活性。
  • Nat Commun:特殊G蛋白偶聯受體有望作為開發新型癌症藥物的關鍵靶點
    2019年2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癌症突變影響細胞膜表面特定類型受體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或為開發治療特定類型癌症的個體化藥物療法提供新的思路,比如直腸癌和肺癌等。
  • Science:SOX2促進前列腺癌產生治療抵抗性機制
    基於靶向雄激素受體(androgen receptor, AR)的藥物的雄激素剝奪治療(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ADT)是治療轉移性前列腺癌病人的常用方法。雖然大多數病人會在開始治療的時候產生應答,但是癌症幾乎總會復發並且變得更具侵襲性,也更加致命。
  • Sci Signal:治療癌症和糖尿病的新靶點蛋白p66Shc
    2014年2月15日訊 /生物谷BIOON/--根據發表在Science Signaling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證實:接頭蛋白(adaptor protein) p66Shc由於發揮糖耐量作用,可以使其成為癌症和糖尿病的新靶點。p66Shc作為複雜通信網絡的一部分,在調節糖代謝中也有直接作用。在我們的細胞中,細胞生長和代謝是緊密被控制的過程。
  • ​【科技前沿】蛋白降解新突破:清華陳曄光團隊等首次開發出靶向...
    相比於其他療法(如細胞治療、抗體藥物等),PROTAC的生產流程更簡單。相比小分子藥物,PROTAC可以靶向其更多小分子藥物無法靶向的靶點,產生更好的效果。最近幾年,PROTAC技術飛速發展,已被證明是最具潛力、最有突破性的藥物研發技術之一。尤其是近期在美國臨床腫瘤年會(ASCO)上,PROTAC技術大放異彩。
  • 日開發晚期前列腺癌新藥
    2020-10-29 10:56:46 來源:科技日報日本金澤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成功開發出了攻擊晚期前列腺癌弱點的新治療藥物。研究小組著眼於晚期前列腺癌中佔比10%—30%的RB1基因缺失引起的SUCLA2基因缺失,針對這種基因缺失開發了抑制癌症進展的新治療藥物。研究小組調查了2000種左右的化合物,發現其中名為百裡醌(Thymoquinone)的化合物能有效治療SUCLA2基因缺失的晚期前列腺癌。
  • 新靶點!一種基質分子被確定為胰腺癌轉移「關鍵」
    近年來,大量研究證明多種分子、基因和蛋白參與調控胰腺癌細胞的侵襲和轉移。最近,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的一篇研究,再次刷新了人們對胰腺癌侵襲和轉移的認知。他們發現,轉移性腫瘤的成纖維細胞產生一種叫做Perlecan的基底膜蛋白,這種蛋白的水平明顯高於非轉移性腫瘤的成纖維細胞。接著,他們利用基因編輯的技術降低轉移性胰腺癌小鼠體內Perlecan的水平,通過實時成像技術對單個癌細胞進行追蹤。研究結果發現,降低成纖維細胞中Perlecan基底膜蛋白的水平可以阻止癌細胞重塑腫瘤微環境,從而減少癌細胞擴散可能性,對化療效果更好。
  • Arvinas首次揭示人類前列腺癌中使用新型蛋白質降解劑研究數據
    導語:患者在接受Arvinas的蛋白降解劑ARV-110治療後,血中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至少降低了50%。 這家生物技術公司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虛擬會議上公布了一項1/2期試驗中的兩名轉移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在接受Arvinas的蛋白降解劑ARV-110治療後,血中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至少降低了50%。其中一名患者在數據截止點時還出現了未經證實的部分腫瘤反應。PSA檢測用於檢測前列腺癌,並判斷治療是否有效。
  • Stem Cell Rep:科學家鑑別出治療阿爾茲海默病的潛在靶向蛋白聚集物
    2019年3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tem 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巴黎第四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治療阿爾茲海默病的潛在靶點;帕金森疾病中的α-突觸核蛋白和阿爾茲海默病中tau蛋白的聚集常常與神經變性疾病的進展有關,這些蛋白聚集常常會從一個神經元細胞擴散到另一個細胞,並且附著到細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