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HIV-1新靶點小分子藥物候選物找到

2021-01-15 中國科學院

  在愛滋病疫苗研發成功之前,抗HIV藥物是防治愛滋病最有效的手段。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消息,該所研究團隊最新找到了一種HIV-1新靶點小分子藥物候選物,成果已發表在權威刊物《科學報告》上。

  該團隊與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孫漢董院士團隊合作,系統地篩選研究了包括紅花五味子、狹葉五味子、小花五味子等來源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他們發現小花五味子來源的木質素化合物SM-10具有較好的抗HIV活性。通過深入研究,他們意外發現合成中間產物SJP-L-5活性遠遠優於SM-10。

  日前,研究團隊與雲南大學教育部自然資源藥物化學重點實驗室肖偉烈研究員團隊合作,對SJP-L-5抗HIV作用機制進行深入研究發現,SJP-L-5能有效抑制逆轉錄的晚期過程。他們採用一種高靈敏度探針進行南方墨點法基因雜交實驗證實,SJP-L-5抑制了正鏈病毒DNA的合成,還破壞了病毒cPPT折翼的結構,導致下遊正鏈DNA出現5個片段化的複製產物。由於cPPT折翼是病毒入核的要件,它的缺失導致病毒DNA無法進入細胞核。基因型耐藥和表型耐藥實驗均表明,有兩個基因是SJP-L-5與逆轉酶結合的重要位點,也是導致這種化合物新機制產生的結構基礎。這項研究首次證實cPPT折翼是一個新的抗HIV病毒靶點,SJP-L-5是作用於該新靶點的新型小分子藥物候選物,研究為研發新靶點的抗HIV藥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原載於《科技日報》 2018-04-11 01版)

  在愛滋病疫苗研發成功之前,抗HIV藥物是防治愛滋病最有效的手段。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消息,該所研究團隊最新找到了一種HIV-1新靶點小分子藥物候選物,成果已發表在權威刊物《科學報告》上。
  該團隊與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孫漢董院士團隊合作,系統地篩選研究了包括紅花五味子、狹葉五味子、小花五味子等來源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他們發現小花五味子來源的木質素化合物SM-10具有較好的抗HIV活性。通過深入研究,他們意外發現合成中間產物SJP-L-5活性遠遠優於SM-10。
  日前,研究團隊與雲南大學教育部自然資源藥物化學重點實驗室肖偉烈研究員團隊合作,對SJP-L-5抗HIV作用機制進行深入研究發現,SJP-L-5能有效抑制逆轉錄的晚期過程。他們採用一種高靈敏度探針進行南方墨點法基因雜交實驗證實,SJP-L-5抑制了正鏈病毒DNA的合成,還破壞了病毒cPPT折翼的結構,導致下遊正鏈DNA出現5個片段化的複製產物。由於cPPT折翼是病毒入核的要件,它的缺失導致病毒DNA無法進入細胞核。基因型耐藥和表型耐藥實驗均表明,有兩個基因是SJP-L-5與逆轉酶結合的重要位點,也是導致這種化合物新機制產生的結構基礎。這項研究首次證實cPPT折翼是一個新的抗HIV病毒靶點,SJP-L-5是作用於該新靶點的新型小分子藥物候選物,研究為研發新靶點的抗HIV藥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原載於《科技日報》 2018-04-11 01版)

相關焦點

  • 【科技日報】脂肪細胞膜蛋白:治療前列腺癌新靶點
    該研究發現為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新靶點,針對該靶點研發出的新藥物,有望進一步降低前列腺癌症的發展以及侵襲轉移。  高膽固醇為何促發前列腺癌  通常,前列腺癌發展較為緩慢而易於治療。去勢治療是治療前列腺癌的標準治療方式之一,專家介紹說,去勢治療目的是降低或阻斷激素對腫瘤的作用,抑制腫瘤的生長。
  • 針對新冠病毒,我們始終堅持多靶點協同的小分子抗病毒藥物研發
    全球範圍內的新冠確診人數仍舊在增加,「特效藥」依然沒有找到。凜冬已至,更適於病毒傳播的寒冷高溼天氣已經籠罩了半個地球。在一片陰霾的疫情當中,「希望之光」開始浮現,新冠疫苗和單一靶標的小分子藥物開始被世界各國政府應急準入市場。這些疫苗和小分子藥物依靠海量的資本,運用最新的技術,將需要長達十年以上的研發周期縮短至數月。
  • 小分子微陣列技術挑戰不可成藥靶點
    Kronos的SMM平臺號稱可以為轉錄因子、輔酶等蛋白/蛋白、蛋白/DNA相互作用等傳統不可成藥靶點找到小分子配體。Kronos現在最成熟的兩個產品是MARC和CDK9。SMM是化學生物學大佬Schreiber在90年代發明的技術,Kronos的技術創始人、MIT教授Angela Koehler當時是Schreiber參加這個項目的學生之一。
  • 科學家找到腦瘧疾發展關鍵分子,或為治療與藥物研製新靶點
    科學家找到腦瘧疾發展關鍵分子,或為治療與藥物研製新靶點 劉海英/科技日報 2020-02-10 08:19
  • 尋覓三十年 消滅HIV潛在治療靶點終找到
    科技日報華盛頓9月24日電 (記者劉海英)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研究人員在24日的《mBio》期刊網絡版上發表研究報告稱,他們找到了消滅患者體內隱匿的愛滋病病毒(HIV)的潛在治療靶點,對免疫細胞中的一個長鏈非編碼RNA(lncRNA)進行修飾,就可防止休眠的HIV「復活」。
  • 亞盛醫藥聯手君實生物探索小分子藥物與PD-1聯合用藥
    PD-1腫瘤免疫作為一種廣譜抗腫瘤療法,吸引了國內眾多藥企紛紛布局,開發各種各樣的適應症。作為明星藥品,PD-1藥物是大分子抗體類生物藥的一員。當PD-1遇上小分子藥物,會有什麼「化學反應」?據記者了解,亞盛醫藥在研的APG-1387為新一代凋亡蛋白抑制因子(IAP)高效特異性抑制劑,是小分子藥物,用於治療晚期實體瘤及慢性HBV感染。此外,APG-1387是中國首個進入臨床試驗的IAP靶向藥物。
  • 從"有意迴避"到"研發熱點" 共價抑制劑如何革新小分子藥物開發?
    而且共價抑制劑作為一種藥物開發策略,為研發人員靶向「不可成藥」靶點提供了新工具。其中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靶向KRAS G12C突變體的抑制劑。藥物研發人員先找到能夠與生物靶點相結合的非共價抑制劑,然後在它們的骨架上添加能夠與靶點產生共價鍵的化學基團。而KRAS G12C共價抑制劑的發現策略則是直接篩選能夠與突變體上的半胱氨酸生成共價鍵的候選小分子化合物。這種篩選方式雖然沒有發現能夠與突變體以高親和力結合的化合物,但是發現了能夠與半胱氨酸快速生成共價鍵的化合物。
  • 郝小江院士:植物小分子與創新藥物
    10月17日,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健康科技國際論壇在深圳舉辦,中國科學院郝小江院士應邀做學術報告:《植物小分子與創新藥物》。天然藥物與中藥不能混為一談天然藥物與中藥不能混為一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天然藥物分兩個方向延伸,一是發散式延伸,多靶點、多組分,構成東方藥學研究體系,如中藥、民族藥等,解碼天然藥物整合作用和整合機制,研究方向為複方優化後的新天然藥物。
  • 從疾病靶點到全新藥物分子設計,這家AI公司讓整個研發時間...
    Insilico Medicine 是利用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進行藥物發現的領軍企業,致力於通過開發和應用下一代深度學習方法來改變製藥行業,以實現藥物發現和藥物開發過程的每一步。公司總部位於香港,並且在全球六個國家設有辦公室。
  • 神奇的小分子藥物研發技術之PROTAC
    但小分子成藥的技術也面臨著諸多的限制和挑戰,例如小分子藥物會出現耐藥性,無法長期抑制靶向蛋白的活性;且小分子藥物需要維持一定的體內藥物濃度才能發揮作用;另外,還有很多靶點被認為是小分子所無法靶向的,如一些轉錄因子,骨架蛋白和無藥可治的突變靶點KRAS等。單抗雖然相對於小分子具有高親和力和高選擇性的優勢,但其最大弊端在於無法透過細胞膜,因此無法作用於細胞內靶點。
  • 亞盛醫藥——求道細胞凋亡通路,探索小分子藥物創新
    但由於PPI靶點結合界面較大,很難設計小分子藥物來發揮阻斷作用,導致要完成細胞凋亡路徑的小分子藥物的設計需要面對的技術困難極大,有很高的技術門檻。 然而,在該領域布局多年的亞盛醫藥還是攻克了這一門檻,成為研發靶向細胞凋亡路徑中PPI小分子新藥的領導者,也是唯一一家擁有覆蓋3條關鍵細胞凋亡通道(Bcl-2、IAP、MDM2-p53)的新藥研發管線的公司。
  • 腫瘤藥物潛在靶點PDK1
    目前,尚未有成熟研發階段的藥物出現,對PDK1靶標的研發激起了研究者相當大的興趣。1.在研藥物分析以PDK1為靶標進行藥物研發可以達到對多種疾病的治療目的,據Thomson Reuters Integrity(2015-05-11)資料庫顯示,PDK1相關藥物目前最高處於臨床II期階段,但遺憾的是,該臨床II期化合物已經沒有進展報告;另一個藥物AR-12用於治療成人晚期、復發的實體瘤或淋巴瘤處於臨床I期階段,值得一提的是,該藥物在
  • ...河南省腫瘤醫院藥學部主任張文周:口服小分子多靶點TKI抑制劑...
    藥師有話說|河南省腫瘤醫院藥學部主任張文周:口服小分子多靶點TKI抑制劑患者的用藥管理 2020-07-13 16: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告別孤獨:新技術為蛋白尋找小分子配體
    這一期的《細胞》雜誌發表一篇化學生物學大牛Cravatt及合作者發表的一篇為蛋白尋找小分子配體的文章。這個研究使用兩個關鍵技術,只篩選了14個分子片段就為一千多個以前沒有已知小分子配體的蛋白找到配體。利用這兩個技術和只有450個片段的小化合物庫他們還找到一個控制脂肪合成的關鍵靶點。
  • 目前熱門藥物靶點有哪些?研發趨勢是什麼?
    藥物靶點是指藥物在人體內的作用結合位點,現代新藥研究與開發的關鍵首先是尋找、確定靶點,選擇確定新穎的有效藥靶是新藥開發的首要任務。以下是對目前部分比較熱門的靶點以及在我國上市的相關藥物進行的簡單梳理。PD-1/L1抗體藥物帶來了全新的腫瘤治療模式,狂攬數十個腫瘤適應症,市場行情一路高歌猛進。數據顯示,目前與PD-1/L1靶點有關的藥物共有267種,處於臨床試驗階段的有115個。
  • 阿爾茨海默症新靶點——MCL-1
    100多年來,AD藥物研發屢屢受挫,目前FDA批准上市的幾款藥物(如AChE抑制劑多奈哌齊、加蘭他敏和卡巴拉汀,NMDA 受體拮抗劑美金剛)只能起到改善症狀、延緩疾病進展的作用,並不能治癒AD。近些年,針對Aβ、Tau等靶點的新藥開發也沒能取得真正的突破進展。線粒體功能障礙是AD的一個基本病理特徵,因為在散發性和家族性AD病例以及AD動物模型中,均已經被發現有受損的神經元線粒體積累。
  • 治療COVID-19 抗體藥物比小分子更具潛力?
    新聞事件3月23日,美國微生物學會期刊發表文章闡述了幾種治療新冠藥物的機理,其中包括大家熟知的氯喹/羥氯喹,瑞德西韋和抗體藥物。文末引用一篇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科學家發表的文章,提到抗體藥物因其直接作用於新冠病毒,被文章作者寄予更多的希望。
  • 化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的藥物發現策略,用於「不可藥物」的藥物靶點
    事實上,膜蛋白佔所有FDA批准的小分子藥物目標的60%以上.G蛋白偶聯受體(GPCR)超家族作為最大的細胞表面受體,是所有臨床藥物中~34%的靶點.然而,儘管具有重要意義,抗膜蛋白藥物的發現卻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這主要是由於其自然棲息地的特殊特性:細胞膜。此外,膜蛋白也很難以一種孤立的形式進行研究,因為它們往往會失去基本的細胞特徵,並且可能被失活。
  • Insilico宣布攜手楊森製藥,開展AI多靶點藥物發現
    Insilico Medicine (上海英矽智能)宣布攜手楊森製藥 合作開展AI多靶點藥物發現。、小分子生成和臨床試驗結果預測領域運用深度生成強化學習技術的領軍企業,今日宣布與強生的製藥子公司楊森製藥(Janssen Pharmaceutica N.V.)籤訂一項多靶點藥物發現協議。
  • 一種基於小分子染料的蛋白質標識技術以及在藥物研發中的應用
    來自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在《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雜誌上報導了一種優化的基於小分子染料的蛋白質標識技術,該技術可以準確識別蛋白質複合體結合界面上的關鍵位點和界面拓撲結構,有助於定位藥物靶點,可用於小分子或肽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