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小分子藥物研發技術之PROTAC

2020-11-28 健康一線視頻網

傳統的小分子抑制劑的作用機制是通過結合靶蛋白的活性位點從而抑制靶蛋白的功能,100多年來小分子的研發思路成功對抗了很多疾病。但小分子成藥的技術也面臨著諸多的限制和挑戰,例如小分子藥物會出現耐藥性,無法長期抑制靶向蛋白的活性;且小分子藥物需要維持一定的體內藥物濃度才能發揮作用;另外,還有很多靶點被認為是小分子所無法靶向的,如一些轉錄因子,骨架蛋白和無藥可治的突變靶點KRAS等。

單抗雖然相對於小分子具有高親和力和高選擇性的優勢,但其最大弊端在於無法透過細胞膜,因此無法作用於細胞內靶點。RNAi可以透過細胞膜,並對靶點有強作用力,然而由於其代謝不穩定及脫靶效應等弊端,發展進程也是困難重重。

然而PROTAC技術的出現給小分子藥物的瓶頸帶來了曙光,似乎可以完美地解決小分子藥物面臨的諸多難題。2020年3月13日美迪西化學部副總裁馬興泉博士在「美迪西雲講堂」與各界同仁們分享了關於PROTAC技術的精彩講解,下文對馬博士的課程做了簡單的回顧:

什麼是PROTAC技術

PROTAC是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s的縮寫,意為蛋白水解靶向嵌合體,屬於蛋白質降解技術的一個新分支。PROTAC技術的原理徵用了自然的細胞內蛋白質降解過程。蛋白降解在細胞的正常生命活動中是至關重要且被嚴格調控的,其過程主要是通過泛素化酶系統的參與而完成的。需要被分解的蛋白質通過E1、E2和E3泛素連接酶系統標記,進而被蛋白酶識別並降解。

PROTAC分子是一類具有啞鈴型結構的雙功能活性化合物,分子的一個活性端可以與靶蛋白緊密結合,並通過連接鏈linker連接到另一個活性端用來與E3泛素連接酶相結合。這種雙功能分子在體內可以分別識別靶蛋白和E3泛素連接酶,將靶蛋白和E3泛素連接酶拉近,靶蛋白被泛素化後,在體內通過泛素-蛋白酶體途徑降解。靶蛋白降解後,PROTAC分子又可以被釋放出來參與到下一個蛋白的降解過程,因此這種降解作用具有催化效果,較少的藥物劑量就可以實現高效的降解。

美迪西科研團隊建立了PROTAC藥物發現技術平臺,匯總了當前流行的熱門的靶標蛋白配體, 建立了廣泛的熱門靶向蛋白高度親和力小分子及小分子片段化合物庫(TPSM),廣泛的E3連接酶高度親和力的小分子及小分子片段(E3SM);建立了linker系統,包括收集大量具有廣泛多樣性的雙官能團連接體(BF-Linker)。這些積累的化合物庫可以幫助快速高效的合成大量高活性PTROTAC雙特異性小分子,極大地提高採用PROTAC技術進行的藥物研發過程。除了快速合成之外,我們同時建立和完善的PROTAC生物篩選與測試平臺,後續發展到臨床前所有階段。美迪西的PROTAC研究平臺已經與多家生物醫藥公司建立了技術服務,部分項目已經推進到臨床前研究階段。「專注創新,用心服務」,經過不斷創新和完善,美迪西PROTAC研究平臺已有能力進一步承接大量的PROTAC技術研究,提供一站式的研發服務。

接著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PROTAC技術的發展歷程

2001年加州理工大學的Raymond J. Deshaies教授和耶魯大學的Craig M. Crews教授首次提出了PROTAC的概念,他們報導了利用一段肽段與小分子的連接物可以人為調控目的蛋白的表達水平。

2004年,Crews和Alessio Ciulli等人設計並改造了VHL(E3泛素連接酶複合物CRL2VHL的一部分)的配體,獲得了具有高親和力的VHL的配體,與VHL的結合力可以達到納摩爾級別。

利用這種小分子配體,Crews課題組於2015年報導了雌激素相關受體α(ERRα)和RIPK2 的PROTAC分子,都可以在細胞水平觀察到靶蛋白的降解。Crews教授在2013年建立了Arvinas,公司使用PROTAC平臺構建廣泛的蛋白質降解產物候選管道,以針對各種器官系統和組織中的疾病,是PROTAC分子發展的龍頭公司,目前ARV-110和ARV-471推進到 I 期臨床試驗中。

PROTAC研究中的三要素

PROTAC發揮藥效必須與靶蛋白和E3酶形成有效的三元複合物,而此過程對PROTAC來說,首先需要成功的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其次要考慮如何控制濃度以避免藥物分子與靶蛋白和E3酶分別形成二元複合物(hook effect),以及充分考慮靶蛋白與E3酶接觸區域的電荷排斥和立體結構排斥,顯得非常重要。而當三元複合物形成後,能否有效降解,還需要與去泛素化酶以及靶蛋白重合成作鬥爭,直到達成一定程度的平衡。

其次,E3泛素連接酶的選擇也尤為關鍵。已知大約有600個E3泛素連接酶可以調控蛋白酶體的功能,這就為蛋白質靶向治療提供了無限機會。由於靶向蛋白降解的整個過程依賴於配體誘導的接近性,因此E3泛素連接酶與靶蛋白在時空上的共定位是至關重要的,組織表達、亞細胞定位和調控的差異都可能帶來潛在的陷阱和機會。

除了重新利用不同連接酶存在的生物學差異外,目前可用的連接酶之間還存在著一些物理化學方面的差異,如何獲得合適的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洩(ADME)特性,使之足以口服給藥和/或甚至達到中樞神經系統是極其重要的。

相關焦點

  • 一種基於小分子染料的蛋白質標識技術以及在藥物研發中的應用
    >靶向抗腫瘤藥物的研發。通過識別蛋白質複合體結合界面上的關鍵位點和界面拓撲結構,可以準確定位藥物靶點,從而幫助研究人員針對結合界面的關鍵位點開發特異性結合的小分子或肽基化合物,這在抗腫瘤靶向藥物的研發中有巨大的應用價值。
  • JMC|PROTAC技術在藥物發現中的優勢與挑戰
    傳統藥物發現策略的局限性傳統藥物設計常常專注於優化藥物結合親和力,但往往限制了更多高效藥物的發現,因為識別一種高效能和高選擇性的藥物來調節一個生物靶點並不總是那麼簡單,面對越來越多缺乏高親和力配體結合位點的藥物幹預靶點的發現,傳統的小分子成藥技術顯得無計可施。
  • 從"有意迴避"到"研發熱點" 共價抑制劑如何革新小分子藥物開發?
    近年來,隨著藥物開發技術的發展,共價抑制劑正在成為藥物研發的一個重要模式,它們不但產生了有效的重磅藥物,而且為靶向「不可成藥」靶點提供了新策略。今天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將結合公開資料,回顧共價抑制劑的發展歷程。共價抑制劑的作用方式如前所說,人類使用具有共價機製藥物的歷史已經有上百年。
  • Set out | 研發管理:小分子化學藥物的創新研究與管理(2)
    「藥物研發的科學管理專業能力培養項目」旨在系統講授有關藥物研發的科學管理與技術實踐,培養具備戰略思維、組織實施和系統解決問題能力的藥物研發管理高端人才
  • 小分子、大分子藥物生物分析及表徵技術進展
    結構確認、生物分析、表徵和質量控制方法等的研究是藥物研發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這些研究必須儘可能準確、靈敏且具有選擇性。在過去30年裡,液相色譜和串聯質譜(LC-MS-MS)技術一直是許多小分子藥物分析的首選方法。在此期間,分析技術的高速發展為靈敏、可靠方法的開發提供了支持。
  • 多學科交叉 打造藥物研發新概念 「明辨忠奸」的小分子膠水:復旦...
    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與丁澦課題組和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組等多學科團隊通力合作,開創性地提出基於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ATTEC)的藥物研發原創概念,並巧妙地通過基於化合物晶片和前沿光學方法的篩選,發現了特異性降低亨廷頓病致病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有望為亨廷頓病的臨床治療帶來新曙光。
  • 獲密西根大學獨家許可 亞盛醫藥-B (06855)引進PROTAC技術賦能新藥研發
    傳統藥物設計常常專注於優化藥物結合親和力,但面對越來越多缺乏高親和力配體結合位點的藥物幹預靶點的發現,傳統的小分子成藥技術逐漸顯得力不從心。然而靶向蛋白降解嵌合體(PROTAC)技術的出現,讓打破小分子藥物的瓶頸成為可能。
  • 針對新冠病毒,我們始終堅持多靶點協同的小分子抗病毒藥物研發
    在一片陰霾的疫情當中,「希望之光」開始浮現,新冠疫苗和單一靶標的小分子藥物開始被世界各國政府應急準入市場。這些疫苗和小分子藥物依靠海量的資本,運用最新的技術,將需要長達十年以上的研發周期縮短至數月。圖2. 13個進入臨床Ⅲ期的在研新冠疫苗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疫苗和藥物都沒有走完既定的藥物研發常規流程,迫於疫情防控的重大需求,被各國政府監管機構緊急批准使用。
  • PROTAC:股價一夜翻倍,資本市場正在犒賞核心技術
    如是,作為蛋白降解療法的PROTAC技術,憑藉「破解不可成藥的靶點」優勢,對不能進行傳統靶向治療的患者雪中送炭,並因此將成為新一代腫瘤治療的明星產品。02、重新定義小分子藥?眾所周知,藥物分為化學小分子藥物(化學藥)和生物大分子藥物(生物製劑)兩種。PROTAC技術顯然屬於前者,而單抗、多肽和蛋白、核酸等屬於後者。說起小分子藥物,它曾經有過一段沉寂之路。
  • PROTAC技術——破解不可成藥靶點神器
    然而,這些肽類PROTAC的活性較低,依然停留在微摩爾範圍內,主要障礙可能在於肽段技術平臺具有較差的細胞滲透率。 小分子PROTAC 小分子PROTAC可以說是誘導蛋白降解技術的一種改進的、通用的平臺技術。
  • 小分子藥物研發平臺急招博士!行業Top薪資,坐標杭州!
    秉持著「為人類生命健康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宗旨,養生堂以小分子創新藥和生物創新藥為集團下一步重點戰略發展目標,已逐步搭建起小分子藥物平臺與抗體中心。運用反向藥理學原理,利用天然產物具有的已知生物活性,克服目前新藥研發中的局限性,開發安全有效的小分子藥物。應用於心腦血管疾病、代謝類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腫瘤癌症等重要疾病的治療。針對藥物開發前沿技術和理論進行研究,緊密跟蹤新的藥物靶標,強化核心技術平臺的基礎建設。通過對天然資源的發掘,應用現代生物、化學技術,建立天然產物化合物庫。
  • 藥物研發新革命-核磁共振技術加速先導化合物發現
    這些過程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而且風險還很高,而這些技術為研究蛋白質的結構和小分子與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從20世紀末核磁共振技術首次成功運用於先導化合物的發現過程開始,一場新的藥物發現技術革命悄然誕生。以下我們主要介紹核磁共振技術在先導化合物篩選過程中的開創性應用實例。
  • 亞盛醫藥——求道細胞凋亡通路,探索小分子藥物創新
    亞盛醫藥自成立之初便始終致力於細胞凋亡通路的新藥研發,本次在第56屆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公布的四項最新臨床數據涉及的在研品種MDM2-p53抑制劑APG-115、IAP抑制劑APG-1387、Bcl-2/Bcl-xL雙靶點抑制劑APG-1252就屬於細胞凋亡系列產品。
  • 中國晚期胃癌小分子靶向藥物研究取得突破
    原標題:中國晚期胃癌小分子靶向藥物研究取得突破  新華網北京12月13日電(記者胡浩)據中國國家衛生計生委網站13日消息,中國自主研製的用於治療晚期胃癌的小分子靶向藥物「甲磺酸阿帕替尼片」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批准上市,這是中國國家重大新藥創製科技重大專項支持下,在腫瘤治療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 這12家公司正在推進靶向RNA的小分子藥物
    一度,發明可以靶向RNA的小分子藥物被認為是違反藥物研發教條的事情。但在今年9月,紐約科學院(NYAS)召開了首屆靶向RNA的小分子專題會議,《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也對這一趨勢做了報導(詳細閱讀:深度長文:靶向RNA,新領域已準備迎接爆發)。靶向RNA的小分子藥物研發正在進入主流。
  • 大工獲批大連市抗病毒小分子藥物工程研究中心!
    近日,大連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了《關於2020年第一批大連市工程研究中心項目資金申請報告的批覆》(大發改審批字〔2020〕12號),依託我校化工學院建設的「大連市抗病毒小分子藥物工程研究中心」獲得批覆組建。
  • 盤點生物技術藥物研發的幾大特點
    當前,生物技術藥物已經成為了全球炙手可熱的新藥研發領域,2019年全球銷售Top10的藥品中,7個即為生物技術藥物。近年來,生物技術藥物在全球在研藥物整體中的比例逐年上升,有數據顯示,預計到2022年,全球生物技術藥物市場將達3260億美元。
  • 亞盛醫藥聯手君實生物探索小分子藥物與PD-1聯合用藥
    作為明星藥品,PD-1藥物是大分子抗體類生物藥的一員。當PD-1遇上小分子藥物,會有什麼「化學反應」?大分子藥物(macromolecules),又稱生物製品(biologics),是指採用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蛋白質工程、發酵工程等生物技術獲得的微生物、細胞及各種動物和人源組織和液體等生物材料製備的生物藥,廣泛應用於癌症、自身免疫疾病等治療領域。
  • 融資頻發臨床進展迅速,腦腫瘤小分子藥物迎來爆發期
    可喜的是,近年來,溶瘤病毒、抗體、細胞因子和小分子 RNA 等靶向藥物治療腦腫瘤的研究也在國內外逐漸興起,並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本文聚焦於近期炙手可熱的腦腫瘤小分子藥物,盤點在今年獲得進展的腦腫瘤小分子藥研發公司的最新動態和研發管線。
  • 【科技日報】HIV-1新靶點小分子藥物候選物找到
    在愛滋病疫苗研發成功之前,抗HIV藥物是防治愛滋病最有效的手段。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消息,該所研究團隊最新找到了一種HIV-1新靶點小分子藥物候選物,成果已發表在權威刊物《科學報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