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意迴避"到"研發熱點" 共價抑制劑如何革新小分子藥物開發?

2020-12-01 健康一線視頻網

阿司匹林,是具有上百年歷史的消炎鎮痛藥;青黴素,是有效治療多種細菌感染的第一批抗生素;億珂(伊布替尼,英文商品名Imbruvica),是改變血液癌症治療的重磅藥物。這幾款在人類醫藥歷史上出現的重要藥物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屬於「共價抑制劑」(covalent inhibitors)。這些化合物上的特定基團能夠與它們的生物靶點形成共價鍵,從而不可逆地改變生物靶點的功能。

雖然人類醫藥歷史上多款具有重大意義的藥物包含共價作用機制,然而很久以來,藥物研發人員在選擇靶點的抑制劑時會有意避免能夠與靶點共價結合的化合物。他們擔心這些化合物的選擇性不夠強,而一旦它們與其它不相關的蛋白結合,就可能產生嚴重的毒性。

近年來,隨著藥物開發技術的發展,共價抑制劑正在成為藥物研發的一個重要模式,它們不但產生了有效的重磅藥物,而且為靶向「不可成藥」靶點提供了新策略。今天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將結合公開資料,回顧共價抑制劑的發展歷程。

共價抑制劑的作用方式

如前所說,人類使用具有共價機製藥物的歷史已經有上百年。阿司匹林最初在1899年就被使用作為消炎和鎮痛藥。不過直到1971年,人們才了解了它的作用機制。阿司匹林能夠與負責合成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環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不可逆結合,從而抑制COX的活性,降低炎症的產生。

▲阿司匹林的分子結構式(圖片來源:public domain)

共價抑制劑和非共價抑制劑是靶向生物靶點的兩種抑制劑類型。目前大多數小分子藥物仍然屬於非共價抑制劑,這些化合物可以與生物靶點可逆結合,它們與靶點之間的親和力往往決定藥物的治療效果,因此大多數小分子藥物的研發目標是發現能夠與生物靶點以高親和力結合的化合物。

而共價抑制劑在與生物靶點結合之後,化合物上的基團能夠與靶點產生化學反應生成共價鍵。這讓共價抑制劑與靶點蛋白形成一個穩定的複合體,從而不可逆地抑制靶點蛋白的活性。這種作用方式具有獨特的優點,由於能夠不可逆地抑制靶點蛋白的活性,這意味著在細胞生成新的靶點蛋白之前,共價抑制劑都能夠維持抑制效果。這可能導致共價抑制劑只需要更少的劑量和服藥次數,就能夠達到與非共價抑制劑相同的療效。而且研究顯示,共價抑制劑與非共價抑制劑相比,在靶向容易產生抗性的靶點方面更具優勢。

▲共價抑制劑(b)和非共價抑制劑(a)的作用方式(圖片來源:參考資料[4])

然而,共價抑制劑讓人們擔憂的因素是它的潛在毒副作用。因為這些化合物能夠與蛋白形成共價鍵,與非靶點蛋白的結合可能造成嚴重的副作用。因此,很久以來,藥物研發人員在篩選候選化合物時往往會避免能夠與靶點共價結合的化合物。這一傾向在近10年來才開始轉變。

億珂——讓人們重新審視共價抑制劑的重磅抗癌藥

而讓人們重新審視共價抑制劑的突破之一是在2013年由FDA批准的布魯頓氏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劑Imbruvica。Imbruvica最初並非作為藥物,而是以「工具化合物」的角色被開發的。它雖然能夠與BTK共價結合,但是由於人們擔心它的選擇性和潛在的毒副作用,最初只把它當作協助BTK抑制劑篩選的工具。

然而在Pharmacyclics公司和楊森(Janssen)公司的聯合開發下,這款BTK共價抑制劑在治療B細胞血液癌症方面表現出優異的療效。不但在2013年獲批治療套細胞淋巴瘤,而且隨後快速獲得FDA批准治療包括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在內的多項適應症,被人們稱為讓患者脫離化療的重磅新藥。

與此前獲批和使用的共價抑制劑不同,Imbruvica屬於第一批有意設計的共價抑制劑。它的成功讓研發人員們意識到,至少在腫瘤學領域,共價抑制的策略值得探索。

靶向「不可成藥」靶點的新策略

根據美國化學會(ACS)旗下化學文摘社(CAS)的統計,自1990年以來,FDA已經批准了35款具有共價抑制機制的創新藥。其中包括百濟神州公司開發的BTK抑制劑zanubrutinib,阿斯利康公司的第三代EGFR抑制劑osimertinib等為大家熟知的抗癌藥物。而且共價抑制劑作為一種藥物開發策略,為研發人員靶向「不可成藥」靶點提供了新工具。其中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靶向KRAS G12C突變體的抑制劑。

▲歷史上獲批的部分共價抑制劑(粉色標出與靶點形成共價鍵的基團)(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傳統的非共價抑制劑需要與靶點以高親和力結合才能發揮作用,而很多靶點蛋白的表面缺乏能夠讓小分子有效結合的「口袋」,這讓它們很難被非共價抑制劑靶向,KRAS就是其中之一。雖然它和RAS家族其它成員的基因突變在30%的癌症中出現,但是幾十年來研發人員一直無法找到合適的非共價抑制劑。

在2013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Kevan Shokat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發現,在名為KRAS G12C的突變體中,因為基因突變生成的半胱氨酸(Cys)為與小分子的親電基團生成共價鍵提供了一個靶點。由於KRAS G12C突變只出現在腫瘤細胞中,靶向這一突變體不會影響到健康細胞中的野生型KRAS。針對KRAS G12C突變體上的半胱氨酸,研究人員開發出能夠與之共價結合的小分子抑制劑。

這一發現激發了多家生物技術和醫藥公司開發靶向KRAS G12C的共價抑制劑。其中,安進(Amgen)公司的sotorasib(AMG 510)和Mirati Therapeutics公司的adagrasib(MRTX849)均已經在治療攜帶KRAS G12C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試驗中獲得出色的結果,有望在明年遞交新藥申請。

▲KRAS G12C抑制劑成藥機制(圖片來源:Mirati官網)

KRAS G12C共價抑制劑的開發也代表著在共價抑制劑開發理念上的一個轉變。此前,共價抑制劑的開發常常基於對非共價抑制劑的改造。藥物研發人員先找到能夠與生物靶點相結合的非共價抑制劑,然後在它們的骨架上添加能夠與靶點產生共價鍵的化學基團。而KRAS G12C共價抑制劑的發現策略則是直接篩選能夠與突變體上的半胱氨酸生成共價鍵的候選小分子化合物。這種篩選方式雖然沒有發現能夠與突變體以高親和力結合的化合物,但是發現了能夠與半胱氨酸快速生成共價鍵的化合物。它們的成功顯示,對於共價抑制劑來說,即使沒有很多分子能夠觸及到靶點,只要接觸到靶點的分子能夠快速生成共價鍵,仍然可以達到抑制靶點活性的作用。這為藥物開發人員提供了尋找候選化合物的一個新方向。

未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如今,理性設計共價抑制劑來靶向「不可成藥」靶點已經成為多家生物技術和醫藥公司的小分子藥物開發「工具箱」中的重要工具。蛋白質組小分子篩選技術(proteomic screening)的成熟也讓研發人員能夠有效地衡量共價抑制劑的特異性,從而減輕了對它們的毒副作用的疑慮。這一技術以能夠以可形成共價鍵的化合物為「餌」,對整個蛋白質組進行篩選,找出能夠與化合物結合的蛋白片段。這種方法不但能夠檢測出共價抑制劑的特異性,而且可能幫助篩選出全新的成藥位點。今年與羅氏(Roche)達成數十億美元合作協議的Vividion Therapeutics公司,就在利用這一技術開發新型小分子藥物。將共價抑制劑分子與靶向泛素E3連接酶的分子組合在一起,也正在成為開發靶向蛋白降解(PROTAC)分子的重要策略之一。

對共價抑制劑的應用也已經超出腫瘤學領域,去年獲得FDA批准治療鐮刀型細胞貧血病(SCD)的Oxbryta(voxelotor),是一款能夠與靶點形成可逆性共價鍵的創新小分子療法。在新冠疫情席捲全球的今天,研究人員也在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共價抑制劑。日前,輝瑞(Pfizer)公司宣布,該公司針對冠狀病毒3CL蛋白酶開發的小分子共價抑制劑已經進入1期臨床試驗。

從最初被「有意迴避」變為藥物開發人員專注的開發熱點之一,共價抑制劑的開發歷程展現了小分子藥物開發技術和理念的不斷進步。我們期待這一開發策略能夠更好地發揮小分子藥物的潛力,為更多患者帶來新藥好藥。

參考資料:

[1] Covalent drugs go from fringe field to fashionable endeavor. Retrieved November 9, 2020, from https://cen.acs.org/pharmaceuticals/drug-discovery/Covalent-drugs-fringe-field-fashionable/98/i43

[2] 億珂誕生記:讓化療成為歷史的重磅新藥. Retrieved November 10, 2020,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MDA5NTIxNQ==&mid=2649979490&idx=1&sn=8be86ba64917a1ff7d00db0538e43222&chksm=82e9fce2b59e75f4bf48a075fb6d9ee16743c679a9a53a9b4db06a75aaf1546babdd14062da2#rd

[3] Sutanto et al., (2020). Covalent inhibitors: a rational approach to drug discovery. RSC Medicinal Chemistry. https://doi.org/10.1039/D0MD00154F

[4] Bauer (2015). Covalent inhibitors in drug discovery: from accidental discoveries to avoided liabilities and designed therapies. Drug Discovery Today, http://dx.doi.org/10.1016/j.drudis.2015.05.005

[5] Pfizer’s novel COVID-19 antiviral heads to clinical trials. Retrieved November 15, 2020, from https://cen.acs.org/pharmaceuticals/drug-discovery/Pfizers-novel-COVID-19-antiviral/98/web/2020/09

相關焦點

  • 一種基於小分子染料的蛋白質標識技術以及在藥物研發中的應用
    ,但是如何去識別蛋白間接觸界面仍具挑戰。>靶向抗腫瘤藥物的研發。通過識別蛋白質複合體結合界面上的關鍵位點和界面拓撲結構,可以準確定位藥物靶點,從而幫助研究人員針對結合界面的關鍵位點開發特異性結合的小分子或肽基化合物,這在抗腫瘤靶向藥物的研發中有巨大的應用價值。
  • 針對點突變的激酶抑制劑的開發策略
    激酶作為藥物發現的主要靶標類已被廣泛研究,,自2001年以來,FDA已經批准了59個小分子激酶抑制劑(SMKIs)。儘管這些抑制劑臨床有效,SMKIs仍然面臨兩個關鍵的挑戰。首先,I型和II型SMKIs結合在靶激酶保守的ATP結合袋上,因此缺乏對人類激酶組其他靶點的選擇性。其次,SMKIs的獲得性耐藥通常發生在臨床使用1 - 2年後,由二級或三級激酶突變(靶向突變)或激酶旁路信號(脫靶耐藥)驅動。
  • 炎症性腸病——處於臨床前的小分子藥物研究進展
    針對IBD的小分子藥物已成為近年來該領域的研究熱點,現對處於臨床前研究的IBD藥物進行綜述。1合成三萜類化合物合成三萜類衍生物(如CDDO-Im/CDDO咪唑化物)可以抑制STAT3和 NF-kB 通路的激活。此外,合成三萜類化合物也能夠上調Nrf2的表達,及上調抗氧化酶的水平如血紅素加氧酶-1 (HO-1)。
  • 神奇的小分子藥物研發技術之PROTAC
    傳統的小分子抑制劑的作用機制是通過結合靶蛋白的活性位點從而抑制靶蛋白的功能,100多年來小分子的研發思路成功對抗了很多疾病。但小分子成藥的技術也面臨著諸多的限制和挑戰,例如小分子藥物會出現耐藥性,無法長期抑制靶向蛋白的活性;且小分子藥物需要維持一定的體內藥物濃度才能發揮作用;另外,還有很多靶點被認為是小分子所無法靶向的,如一些轉錄因子,骨架蛋白和無藥可治的突變靶點KRAS等。單抗雖然相對於小分子具有高親和力和高選擇性的優勢,但其最大弊端在於無法透過細胞膜,因此無法作用於細胞內靶點。
  • JAK抑制劑成為研發熱點 行業發展前景較好
    JAK抑制劑成為研發熱點 行業發展前景較好由於JAK抑制劑適應症患者群體龐大,未來JAK抑制劑行業發展空間廣闊。截止到目前,全球中已經有四款第一代JAK抑制劑上市,分別為Incyte開發的AK抑制劑魯索利替尼(Ruxolitinib)、輝瑞生產的託法替布(Tofacitinib)、Incyte和禮來共同開發的Baricitinib、安斯泰的peficitinib等已經獲批上市。
  • CDK抑制劑的研發前景與專利布局分析
    從美國藥品市場情況來看,小分子藥物市場是靶向藥物腫瘤學持續增長的子市場之一。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對小分子藥物的定義是:「由於分子量低,因此能夠輕鬆進入細胞的物質。它會影響細胞內的其他分子,例如蛋白質,並可能導致癌細胞死亡,這與分子量較大的藥物(例如單克隆抗體)不同,後者不能很容易地進入細胞,許多靶向療法就採用了小分子藥物或小分子抑制劑。
  • 美國科學家開發兩個小分子FTO抑制劑,能抑制多種腫瘤
    美國科學家開發兩個小分子FTO抑制劑,能抑制多種腫瘤 2020-06-19 0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ADC藥物研發的關鍵四要素及發展趨勢
    目前用來進行ADC藥物研發的毒性分子可分為兩大類:微管抑制劑和DNA損傷劑,其它小分子,如α-amanitin(選擇性RNA聚合酶II抑制劑)也在研究中[12]。相反,帶有不可切割linker 的ADC藥物中,被證實在體內內吞併快速轉運到溶酶體的靶標包括CD22,CD79b。保證游離藥物在腫瘤細胞內特異釋放是選擇Linker的最終目標,同時對藥物毒性的控制也非常重要。最終要通過case by case的分析來決定如何優化選擇合適linker, 靶標和毒物分子來平衡ADC藥物的有效性和毒性。
  • 亞盛醫藥——求道細胞凋亡通路,探索小分子藥物創新
    亞盛醫藥logo 來源:亞盛醫藥官網 那麼,亞盛醫藥是如何在短短十年間發展到今這般程度的呢?但由於PPI靶點結合界面較大,很難設計小分子藥物來發揮阻斷作用,導致要完成細胞凋亡路徑的小分子藥物的設計需要面對的技術困難極大,有很高的技術門檻。 然而,在該領域布局多年的亞盛醫藥還是攻克了這一門檻,成為研發靶向細胞凋亡路徑中PPI小分子新藥的領導者,也是唯一一家擁有覆蓋3條關鍵細胞凋亡通道(Bcl-2、IAP、MDM2-p53)的新藥研發管線的公司。
  • 新藥研發——百時美施貴寶小分子共價BTK抑制劑BMS-986195的發現過程
    由於非催化半胱氨酸殘基(Cys481)在激酶結構域的適當位置,人們對鑑定共價結合Cys481的抑制劑特別感興趣。Ibrutinib是一種BTK的共價、不可逆抑制劑,被批准用於臨床治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套膜細胞淋巴瘤、瓦爾登斯特羅姆大球蛋白血症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儘管依魯替尼取得了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但是由於脫靶(EGFR)效應導致了副作用,如皮疹和腹瀉。
  • 成都先導董事長李進:新藥研發成功率低於10%,平均研發成本15億...
    李進也提到,未來將不斷打造一個平臺,使得藥物的發現和藥物的優化在小分子領域裡達到真正的高效,成功率更高,使得我們能把這個平臺更多地用來賦能中國的藥物公司,向創新藥開發轉型,也可以開發出更多的項目來進行轉讓。
  • 淺談小分子化合物分類-抑制劑-拮抗劑
    其實,在科研中有一些常見的概念也像幹垃圾、溼垃圾一樣讓我們傻傻分不清楚,例如抑制劑、拮抗劑、阻滯劑等化合物相關名詞。今天,小編就來帶領大家對小分子化合物進行下詳細分類。   小分子化合物主要通過調節其蛋白靶點的活性發揮作用。目前小分子化合物的蛋白靶點主要包括酶、離子通道和受體三大類。根據靶點種類的不同,小分子化合物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1.
  • 2020年上市藥物——表觀遺傳抑制劑Tazemetostat開發過程中的...
    進程[1, 2]2011年3月,Epizyme公司與日本藥物公司衛材(Eisai)籤署協議,共同開發靶向EZH2的抗癌藥物;2015年3月,Epizyme與衛材修訂合作協議,衛材負責EZH2抑制劑在日本的開發和商業化,Epizyme負責EZH2抑制劑在全球其他地區的開發和商業化;2019年05月30日,Epizyme開發的表觀遺傳藥物
  • KRAS抑制劑「圖鑑」
    此外,由於KRAS蛋白表面除了一個GTP結合口袋,其它部分非常光滑,藥物研發人員很難在其表面找到小分子候選藥物的結合口袋,因為,KRAS靶向療法的研發在先前的幾十年中遭遇了很大的挫折,鮮有突破進展。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化學生物學家Kevan Shoka團隊發現KRAS(G12C)突變新引入的半胱氨酸很容易形成共價鍵,並設計出了能夠不可逆地靶向KRAS的12號密碼子上的半胱氨酸殘基的共價小分子抑制劑。從那時起,KRAS(G12C)靶向藥物的研發進入了全新的發展時期。
  • 羅靜教授:小分子 大能量——PI3K抑制劑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近年來,PI3K抑制劑所積累的循證醫學證據越來越豐富,從藥物機制,到臨床試驗、真實世界的療效和安全性等方面,仍留下許多需要探討的問題。本文中,四川省人民醫院羅靜教授將為我們釐清PI3K/Akt/mTOR通路及PI3K抑制劑的熱點問題。
  • 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發出新型II型不可逆BMX激酶抑制劑
    近日,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劉靜研究員課題組和劉青松研究員課題組合作研發出新型的高活性、高選擇性的II型不可逆BMX激酶小分子抑制劑CHMFL-BMX-078。目前已知的靶向BMX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劑較少且多數為多靶點化合物,由於BMX激酶所介導信號通路的具體機制仍不是很明確,因此亟需高活性、高選擇性的BMX激酶抑制劑用於相關作用機制的研究和藥物功效的概念性驗證。
  • 抗抑鬱藥物重要靶點分子結構發布 其作用機理有助研發更有效的新藥
    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版6日公開的一篇結構生物學論文中,科學家們發布了人類5-羥色胺轉運體(SERT)的分子結構。人類5-羥色胺轉運體正是很多抗抑鬱藥物的作用靶點。這項新研究描述了兩種被廣泛使用的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的作用機理。
  • 目前熱門藥物靶點有哪些?研發趨勢是什麼?
    藥物靶點是指藥物在人體內的作用結合位點,現代新藥研究與開發的關鍵首先是尋找、確定靶點,選擇確定新穎的有效藥靶是新藥開發的首要任務。以下是對目前部分比較熱門的靶點以及在我國上市的相關藥物進行的簡單梳理。EGFR抑制劑或抗體藥物是腫瘤靶向治療領域的熱點。第一代EGFR抑制劑 吉非替尼:由阿斯利康(AZ)原研,2005年在我國獲批上市。
  •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小G蛋白Rho亞家族不可逆變構抑制劑
    該研究報導了小G蛋白Rho亞家族的共價抑制劑,發現其新型變構調控口袋,並闡明其變構調控分子機制。  小G蛋白家族關鍵成員Rho亞家族是細胞內重要的調控因子,由於臨床發現其關鍵成員RhoA等存在多種致病性突變,引發腫瘤惡性增殖和轉移,因而該家族成為抗腫瘤藥物研發領域的重要靶標。
  • ...河南省腫瘤醫院藥學部主任張文周:口服小分子多靶點TKI抑制劑...
    藥師有話說|河南省腫瘤醫院藥學部主任張文周:口服小分子多靶點TKI抑制劑患者的用藥管理 2020-07-13 16: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