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分子化合物分類-抑制劑-拮抗劑

2020-07-20 MedChemExpress

  這個夏天,對於魔都的科研工作者而言,如果說還有什麼事情是比做實驗、發文章、拿學位、評職稱更難的,那應該是垃圾分類無疑了:在實驗室克服了 PCR,WB,FACS,Co-IP 等實驗的技術難點之後,回到住處面對一堆生活垃圾卻面露難色,每天還要接受來自小區阿姨叔爺們的靈魂拷問「你是什麼垃圾?」。其實,在科研中有一些常見的概念也像幹垃圾、溼垃圾一樣讓我們傻傻分不清楚,例如抑制劑、拮抗劑、阻滯劑等化合物相關名詞。今天,小編就來帶領大家對小分子化合物進行下詳細分類。

  小分子化合物主要通過調節其蛋白靶點的活性發揮作用。目前小分子化合物的蛋白靶點主要包括酶、離子通道和受體三大類。根據靶點種類的不同,小分子化合物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1. 酶的抑制劑(enzyme inhibitor)

  在所有的小分子化合物中,抑制劑是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實際上,抑制劑是針對於酶這類靶點而言的。作為酶的抑制劑的小分子通過跟酶結合降低酶的催化活性。

  根據與酶結合形式的不同,抑制劑可以分為不可逆抑制劑和可逆抑制劑。前者通過共價鍵的形式與酶結合,這種結合方式對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而可逆抑制劑通過非共價鍵(如氫鍵、疏水作用等)與酶結合,這種形式的結合沒有經過化學反應,可以通過稀釋或透析的方式去除,對於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

  根據與酶結合位點的不同,可逆抑制劑又可以分為競爭性抑制、非競爭性抑制和反競爭性抑制。所謂競爭性抑制,是指抑制劑與酶的底物競爭性結合酶的同一個活性位點,這種情況下,抑制劑或底物與酶的結合受各自濃度的影響。非競爭性抑制則是抑制劑結合酶的部位與底物不同,但是與酶結合之後可能導致酶的構象改變影響底物與酶的進一步結合(例如變構抑制)。而反競爭性抑制劑則只有在底物與酶結合形成複合體之後才能與之結合,影響酶的催化活性。

淺談小分子化合物分類-抑制劑-拮抗劑

  圖1. 可逆抑制劑作用示意圖[2]

  值得一提的是,小分子化合物與酶結合後,並不是只能起抑制作用。有些化合物與酶結合後,也可以促進酶對底物的催化作用,起到活化劑(activator)的作用。

  1.2. 離子通道的阻滯劑(channel blocker)

  離子通道允許特定的離子通過細胞膜,引發一定的生物學反應,主要包括電壓門控通道(例如 Ca2+ 通道、K+ 通道、Na+ 通道、Cl- 通道等)和配體門控通道(通道型受體,如 GABA 受體,5-HT 受體,Ach 受體等)。通常情況下,離子通道需要特定的刺激來控制其開放及關閉。有些化合物可以被用來阻止離子通道的開放,即為離子通道的阻滯劑。

  1.3.受體激動劑拮抗劑、反向激動劑(receptor agonist, antagonist, reverse agonist)

  通常情況下,受體與其配體(信號)結合後被活化,將信號傳導下去,繼而產生一定的生物學現象。有些化合物可以與受體結合,起到與配體相同的作用,活化受體,這樣的化合物即為受體的激動劑。而拮抗劑在激動劑存在的情況下,拮抗激動劑對受體的激動作用,拮抗劑單獨作用於受體沒有任何作用。反向激動劑起到的作用與激動劑相反。有些受體(如G蛋白耦聯受體)在沒有配體激動的情況下也可表現出一定的本底活性,反向激動劑的作用即是抑制受體本底水平的活性。

淺談小分子化合物分類-抑制劑-拮抗劑

  圖2. 受體激動劑、拮抗劑、反向激動劑示意圖[4]

  雖然根據靶點種類的不同,小分子化合物分為酶的抑制劑、離子通道的阻滯劑和受體的激動劑/拮抗劑等,但是這些分類並不是絕對的。因為有些靶點本身就身兼數職,如受體酪氨酸激酶既是酶又是受體,配體門控離子通道既是受體又是離子通道等。這也有可能是很多科研人員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將抑制劑、拮抗劑、阻滯劑等名詞混用的原因。

本文轉載自:http://www.activeinhibitor.com/xw/698.html

相關焦點

  • 哌啶-氮雜環丁烷類選擇性CCR4拮抗劑,可單用或與檢查點抑制劑聯用...
    在過去的十年中,已經報導了幾種小分子CCR4拮抗劑。這些拮抗劑基於結合位點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含親脂取代基和氨基側鏈的雜環核心的變構抑制劑(結合位點I),另一類是含有磺胺側鏈和親脂基團的雜環核心的變構抑制劑(結合位點II)。
  • JMC|基於結構的exportin-1小分子共價拮抗劑的發現
    的天然拮抗劑,LFS-01引入苯環得到LFS-06,並基於LFS-06的苯環生成由2025個在苯環上具有雙取代基的分子組成虛擬組合庫。磺胺噻吩(LFS-01)是CRM1的天然拮抗劑,LFS-01的異氰酸酯基團可以通過共價鍵與CRM1結合。通過口服LFS-01可以逆轉模型小鼠的結腸炎。本文通過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發現了一種新的基於LFS-01的有效拮抗劑LFS-829,並評估其在結腸炎模型中的功效。
  • 從"有意迴避"到"研發熱點" 共價抑制劑如何革新小分子藥物開發?
    ▲阿司匹林的分子結構式(圖片來源:public domain)共價抑制劑和非共價抑制劑是靶向生物靶點的兩種抑制劑類型。目前大多數小分子藥物仍然屬於非共價抑制劑,這些化合物可以與生物靶點可逆結合,它們與靶點之間的親和力往往決定藥物的治療效果,因此大多數小分子藥物的研發目標是發現能夠與生物靶點以高親和力結合的化合物。
  • JMC|諾華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開發TLR7/8雙重抑制劑
    因此,有效的雙TLR7/8拮抗劑可作為治療此類疾病的一種方法。,隨後選取活性較好的3號化合物,結合分子對接計算結果以及比較TLR7蛋白與TLR8蛋白結構差異,對3號化合物進行改造優化,最後結合對接模型以及SAR研究對先導化合物三個位置優化改造,最終發現了化合物27為最有效的TLR7/8雙靶點拮抗劑。
  • 南方醫科大學和廣州中醫藥大學合作發現相互作用的小分子抑制劑
    三年來,已經發現了數十種小分子PD-1 / PD-L1抑制劑,其中大多數仍處於臨床前研究階段。CA-170是第一個類藥性PD-L1小分子抑制劑,目前正處於I期臨床試驗(NCT02812875,治療晚期實體瘤和淋巴瘤)。最新的研究表明,CA-170和PD-L1之間沒有直接結合。需要進一步研究CA-170的作用機理。
  • 炎症性腸病——處於臨床前的小分子藥物研究進展
    針對IBD的小分子藥物已成為近年來該領域的研究熱點,現對處於臨床前研究的IBD藥物進行綜述。1合成三萜類化合物合成三萜類衍生物(如CDDO-Im/CDDO咪唑化物)可以抑制STAT3和 NF-kB 通路的激活。此外,合成三萜類化合物也能夠上調Nrf2的表達,及上調抗氧化酶的水平如血紅素加氧酶-1 (HO-1)。
  • 美國科學家開發兩個小分子FTO抑制劑,能抑制多種腫瘤
    如今,希望之城國家醫療中心的研究人員確定並開發了兩個有效的小分子FTO抑制劑,可以抑制多種癌症中的腫瘤生長。2011年,FTO被確證為調控RNA甲基化修飾的去甲基化酶。這一發現揭示了細胞內m6A修飾是動態可逆的過程,掀起了m6A修飾及其調控蛋白質生物學研究熱潮,逐步形成了以m6A修飾為核心內容的表觀轉錄學研究新方向。
  • 木犀草素,一種強效的人單胺氧化酶- a抑制劑和多巴胺D4、血管加壓素V1A受體拮抗劑
    MAO抑制劑被用於治療各種情緒障礙和PD。MAO的兩個亞型MAO-A和MAO-B分別由兩個不同的人類基因Xp11.23-11.4編碼,對它們的底物和抑制劑表現出特異性。MAO-A選擇性抑制劑可以增加抗抑鬱神經遞質水平,MAO-B選擇性抑制劑可以通過增加DA來治療PD。木犀草素屬於黃酮類化合物,在3′、4′、5和7位具有羥基和2−3碳雙鍵(Figure 1)。
  • MDM2拮抗劑可抵消黑色素瘤對CDK4/6抑制劑的抗性
    這種潛在的治療方案聯合使用CDK4/6抑制劑與MDM2拮抗劑,從而使得這些抑制劑對黑色素瘤有效。CDK4/6抑制劑是一類用於治療某些乳腺癌的藥物,MDM2拮抗劑當前仍處於開發當中。通過使用黑色素瘤患者來源的腫瘤異體移植小鼠模型,Vilgelm及其同事們首次揭示了CDK4/6抗性出現的分子機制,然後測試了這種聯合治療是否會逆轉這種抗性過程。
  • 從分子動力學到虛擬篩選發現PPI小分子抑制劑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小分子與Hsp90或Cdc37特異性結合的報導,Science Advance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藥科大學尤啟冬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張健教授課題組合作研發的Hsp90-Cdc37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小分子抑制劑DDO-5936,該工作首次闡明Hsp90-Cdc37及特異性的小分子抑制劑的結構。
  • 聽說了他們正在開發的小分子化合物,很多疾病寢食難安了……
    多年後,生物學家Suren Sehgal博士在其中一份樣本中發現了一種能有效滅菌,並具有免疫抑制和抗腫瘤活性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後來被命名為雷帕黴素(rapamycin)。百舸爭流中,坐落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的Navitor Pharmaceuticals公司盡顯英雄本色,先後打造出多款頗具治療潛力的小分子化合物 。近日,Navitor Pharmaceuticals公司首席研究官Eddine Saiah博士接受了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的專訪,他為我們揭開了該公司圍繞mTOR信號通路所做工作的神秘面紗。
  • 靶向c-Met抗腫瘤小分子抑制劑研究獲進展
    靶向c-Met抗腫瘤小分子抑制劑研究獲進展
  • 探索mTOR信號通路創新療法 Navitor公司打造多款小分子化合物
    多年後,生物學家Suren Sehgal博士在其中一份樣本中發現了一種能有效滅菌,並具有免疫抑制和抗腫瘤活性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後來被命名為雷帕黴素(rapamycin)。百舸爭流中,坐落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的Navitor Pharmaceuticals公司盡顯英雄本色,先後打造出多款頗具治療潛力的小分子化合物 。近日,Navitor Pharmaceuticals公司首席研究官Eddine Saiah博士接受了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的專訪,他為我們揭開了該公司圍繞mTOR信號通路所做工作的神秘面紗。
  • 小分子:底物抑制劑,分子伴侶,終止密碼子通讀及展望
    已經提出了基於基因療法或小分子的新策略,並已作為替代酶替代療法或對其進行補充的方法進行了測試。小分子是口服給藥的,沒有抗原性化合物可以擴散穿過細胞膜並以穩態濃度分布,也到達中樞神經系統。減少底物的療法,藥理伴侶和終止密碼子通讀增強子是目前可用於治療溶酶體貯積病的小分子。本文介紹了這類化合物的特性以及在未來開發中提高其效率的可能策略。
  • JMC|靶向DDX3X特定結構域的計算策略發現高選擇性廣譜抗病毒抑制劑
    先睹為快靶點DDX3X:人源DEAD-box RNA解旋酶(PDB ID:2DB3、2I4I)資料庫Asinex Gold 和 Platinum資料庫(共583040個小分子)計算方法同源建模,分子對接計算軟體Schrodinger Prime、PocketPicker、Schrodinger
  • 王曉東院士團隊發現生物鹼小分子誘導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
    2001年,Taku等人發現PDE3的抑制劑能夠抑制下頜下腺腫瘤細胞HSG細胞的增殖。雖然並不清楚其抑制機理,但是作者提出PDE3抑制劑可以用於癌症治療的觀點。2006年,一項面向靶點已知的小分子進行的基於表型的篩選,找到多個PDE3的抑制劑誘導HeLa細胞凋亡。
  • TRPV1拮抗劑研究進展_藥界動態_健康一線資訊
    圖2 苯基/苄基脲TRPV1拮抗劑為了改善其理化性質,在苄基的2位上以親脂性基團取代,並結合4-CF3得到化合物7(圖2),其表現出更好的藥代動力學和活性。然而由於時間依賴性地抑制CYP3A4,使得該化合物未能進入臨床前研究。吲唑核苷的N1甲基化得到化合物8(ABT-116;圖2),具有更好的體外活性和更低的CYP3A4抑制作用。
  • CDK抑制劑的研發前景與專利布局分析
    從美國藥品市場情況來看,小分子藥物市場是靶向藥物腫瘤學持續增長的子市場之一。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對小分子藥物的定義是:「由於分子量低,因此能夠輕鬆進入細胞的物質。它會影響細胞內的其他分子,例如蛋白質,並可能導致癌細胞死亡,這與分子量較大的藥物(例如單克隆抗體)不同,後者不能很容易地進入細胞,許多靶向療法就採用了小分子藥物或小分子抑制劑。
  • 基於結構的蛋白激酶抑制劑設計
    蛋白激酶是經過很多實驗和事實驗證的有效的抗癌藥物靶點,截至2017年,美國FDA總共批准了38個小分子蛋白激酶抑制劑,其中大部分用於癌症的治療。同時激酶作為其他疾病的靶點有效性的驗證工作也在進行中,包括神經失調,炎症及代謝類疾病。
  • 藥物研發新革命-核磁共振技術加速先導化合物發現
    01、FK506結合蛋白抑制劑先導化合物的發現FK506結合蛋白和FK506結合,抑制鈣調磷酸酶和阻止T細胞活化,為了尋找FK506和結合蛋白結合的抑制劑,Fesik等人避開了傳統的篩選路徑,開發了一套嶄新的藥物先導化合物篩選發現途徑,具體總結過程如下圖所示:圖1.基於核磁共振技術的分子設計步驟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