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C-C趨化因子受體4(CCR4)是一種在Treg細胞上高表達的G蛋白偶聯受體,也在其他循環和組織常駐的T細胞中表達,包括T輔助型2(Th2)細胞和皮膚歸巢T細胞。CCR4是C-C趨化因子CCL17(胸腺和激活調節趨化因子或TARC)和CCL22(也巨噬細胞來源趨化因子或MDC)的受體。這些趨化因子的梯度通過趨化性引導細胞的運輸和歸位,CCR4在刺激Treg轉運到許多腫瘤的腫瘤微環境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使該受體成為治療幹預的有潛力的靶點。在過去的十年中,已經報導了幾種小分子CCR4拮抗劑。這些拮抗劑基於結合位點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含親脂取代基和氨基側鏈的雜環核心的變構抑制劑(結合位點I),另一類是含有磺胺側鏈和親脂基團的雜環核心的變構抑制劑(結合位點II)。
代表性的I和II型CCR4抑制劑
研究目的:
作者團隊基於前期的研究基礎,通過簡化側鏈來選擇出更加高效和選擇性的CCR4抑制劑,同時改良口服給藥所需的ADME性質。
優選過程:
作者團隊之前研究的CCR4拮抗劑的藥效團如A所示,繼續在該結構上進行側鏈的簡化,目的是降低拮抗劑的立體化學複雜性。將氮雜環丁烷結構作為Linker進行改構,如圖B所示。化合物7的哌啶氮直接連在氮雜環丁烷上,藥效較低。而化合物8延長了氮與氮雜環丁烷的距離,提高了鈣流活性。而化合物9將哌啶的氮保持與氮雜環丁烷2個原子的距離,顯著提高了活性。化合物10增加了距離,卻顯著降低了活性。因此,保持哌啶氮與氮雜環丁烷2個原子能夠維持鈣流活性。
基於上述探索,作者探索了哌啶氮上取代基的化學空間對於活性的影響。初步確定哌啶氮上2個碳的取代基能夠顯著提高活性,而手性拆分後確定了R構型的化合物活性最佳。(化合物18)
作者團隊已成功建立培養基吞吐趨化實驗(CTX)方法來評定CCR4拮抗劑的活性,而且被認為是測試體外細胞遷移的金標準。因此,基於化合物18,作者做了大量的合成工作,來探討構效關係。為了優選出鈣流分析和CTX均具有高效活性的化合物,將化合物19, 28, 37, 38 和39優選出做進一步的研究。
而體外的代謝穩定性和PK性質研究分析表明,化後37和38均具有較高的代謝穩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化合物37和38在CYP450誘導實驗中均為展現活性,而37的IC50在沒有NADPH的情況下,發生了2.6倍的降低,而化合物38卻不受影響。作者推測是吡唑的C3的甲基影響了CYP450TDI。至此,化合物38被優選出進行深入研究。
作者進一步評估了化合物38對其他趨化因子的選擇性,該化合物只對CCR4具有高度選擇性。
體內的Treg遷移研究表明,化合物38能夠顯著抑制過繼轉移GFP+Treg向腫瘤微環境的遷移,且具有劑量依存關係,而對脾臟或內源性的Treg的數量無影響。
後續作者繼續探究CCR4拮抗劑的抗腫瘤活性,單劑量的化合物38能顯著降低腫瘤生長,與anti-CTLA-4聯用效果更佳。
接下來,作者嘗試與檢查點抑制劑PD-L1抗體藥物聯用。與單藥相比,聯合治療組的腫瘤生長受到顯著抑制,表明抑制Treg遷移可能加強免疫介導的抗腫瘤響應。
總結:
作者發現了一系列有效的、選擇性的、口服可用的小分子CCR4拮抗劑。該分子可以抑制Treg向腫瘤微環境的遷移,而對健康組織沒有影響。單一藥物可以發揮抗腫瘤活性,而與抗體藥物聯用可顯著增加抗腫瘤效果。該研究團隊後續在38的基礎上發現了更加優秀的臨床候選分子FLX475,目前正開展治療腫瘤的多個臨床研究,包括單用或與檢查點抑制劑單抗進行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