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多人在翻找自己的記憶的時候,都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3歲以前的記憶都很模糊,甚至完全想不起來,這是因為我們當時的大腦沒有發育完善,思維空間沒有構成,導致根本記不住事。大部分的記憶就在腦海中飛速的經過,很少停留,或者存在於很短時間就會直接被忘記,所以家長們也都認為所有的孩子3歲之前都是空白記憶的狀態,無論發生什麼長大後都是想不起來的。
但是雖然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腦沒有完全發育,但是中樞神經系統卻在迅速地完善,即使很多記憶並不穩定,可是一些記憶深刻的畫面還是會保留在腦海中,一直影響到未來的生長發育,研究人員們證明:人很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而這些情緒會轉變成一種生理本能,變成身體記憶,影響這個人的一生。因此家長們如果在孩子3歲之前做了一些讓孩子很在意的事情,那麼這種瞬時記憶就會變成長遠記憶,一直存在於孩子的腦海中。
3歲之前,這兩件事孩子並不會忘記:
(1)所感受的恐懼
3歲之前,雖然寶寶的各項身體機能還沒有完全發育好,但是他們已經明白了什麼是恐懼,有了害怕的情緒,如果此時父母因為孩子的調皮搗蛋,就採用過分的方式去懲罰孩子,孩子就會對這件事產生恐懼感,而一般家長們都會採取把孩子關禁閉的方式來讓孩子長記性,這樣孩子就會對黑暗的區域和密閉的空間感到害怕。但是孩子長大以後不敢自己處於封閉狹小的地方,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童年陰影。
所以家長們在懲罰孩子時,一定要採用溫柔輕緩的懲罰措施,例如讓孩子罰站、做家務之類的,而不是採用極端的手段去恐嚇威脅孩子們。孩子們會因為這種恐懼的記憶,變得膽小,總是注意身邊的風吹草動,很不利於之後的生長發育和性格的形成。而且家長們也要注意孩子的周圍安全,一些孩子被動物傷害到了,長大後就會對類似的生物感到害怕,嚴重的缺乏安全感,影響到正常的生活。
(2)飢餓的感覺
孩子們在小的時候是不能自主的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的,因為自理能力的缺乏,他們的飲食都需要家長來負責,而有很多家長因為缺乏育兒經驗或者因為事情過於瑣碎,總是不能及時的餵養孩子,很容易讓孩子挨餓。挨餓是一種很深刻的身體記憶,這種飢餓感會牢牢地存在孩子的記憶深處,影響到孩子的人生觀和人格塑造。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很護食或者不知饑飽,嚴重損害損害身體健康。
一群研究者們曾經對羅馬尼亞的一所孤兒院的孤兒們進行了調查,他們發現這個孤兒院因為缺乏工作人員,很多寶寶不能及時的得到哺乳,總會挨餓,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孩子有了新家之後。而在10年後,研究員們再次對這批孩子進行了觀察,觀察到了這些孩子無論是被領養走了還是之後一直生活在孤兒院中,他們日常生活中跟其他孩子相比總是存在很多障礙。這是因為之前的飢餓感損傷了孩子們的大腦發育,影響了孩子們之後的正常發育。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杜絕給孩子造成這種身體創傷,不要等到孩子開始哭鬧才意識到孩子需要哺乳了。
三歲之前,家長們應該怎樣照顧孩子?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他們的日常需求就是吃飯和睡覺,所以首先家長們要及時的給孩子哺乳或者更換尿布,然後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身體溫度,多多的陪伴孩子。然後要注意孩子的環境,不要讓外界的一些因素傷害到孩子,以免造成陰影。最後一定要採取溫柔的教育方式去養育孩子,不要採取一些極端手段教育寶寶們,防止影響到孩子未來的正常發育。
很多孩子長大後過得不幸福,就是因為他是在用之後的人生去治癒自己充滿傷痕的童年,所以作為家長不要認為孩子小,記不住事,就任意的傷害孩子。我是錦春,一位正在成長中,擁有豐富的育兒經驗的多平臺作者,關於今天的話題,各位家長們如果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都可以分享到評論區,我會定期查看。我們一起解決,共同進步,讓你我的育兒道路互相陪伴,不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