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記事的?
普及了那麼多兒童早期教育觀念,有時候會碰到網友問,你們整天說教育孩子不能這樣不能那樣,父母的早期教育行為對孩子將來的影響真的有那麼大嗎?
咱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這個早期教育的前提性問題,孩子三歲前有沒有記憶。
我印象中最早畫面,好像是自己上學前班,大概已經6歲了,一個同學穿的小鴨子毛衣我特別喜歡……
我問福林爸爸:「你還記得你三歲前發生的事情嗎?」他搖搖頭說:「基本上不記得了,但是有個別事情是有畫面的。比如我兩歲多的時候被剛燒開的開水燙到了,我連當時家裡人都在幹什麼還記得,那個畫面一直到現在還有很深刻的印象。」
以前也曾經和寢室的同學討論過這個話題,大部分是不記得三歲前的事情的,但有一個說,兩歲多的時候媽媽一邊說著你走吧,我不要你了,一邊把她推出家門,她對這件事記得特別清楚。
這個概率還真是符合之前專門針對這個問題進行的一項研究,他們對206個人進行了實驗,結果發現,能夠回憶起1-2歲事情的只有1個人,不過大部分人,可以回憶起3-4歲的事情。
首先,寶寶一出生就開始有記憶了。
最開始孩子的記憶形式和我們狹義上的理解記憶形式不一樣,每種感官都可以為孩子提供記憶線索,比如嗅覺,寶寶能夠通過熟悉的味道分辨出媽媽,這也是新生兒最主要的記憶方式之一。
另外還有觸覺,媽媽抱自己的感覺和爸爸是不一樣的;聽覺,孩子能認出周圍人的聲音也是比較早的,最後隨著視覺的發育,寶寶慢慢會記住常出現的幾張面孔,並且對他們報以微笑。
其次,孩子到9個月的時候,有了生理機能的支持,他可以記住具體的細節,並逐漸聽懂大人說的話,同時自己學會使用語言,通過記憶的逐漸積累孩子才能一點一點掌握本領。
所以並不是說孩子沒有記憶能力,偶爾有「記性好」的孩子,是可以回憶起生命早期事情的,甚至聽說過有人還能記住剛出生時候的感覺。
既然孩子能記住,那為什麼大多數孩子三歲前的記憶會「消失」呢?
這就要提到大腦的前額葉皮質,大腦的不同區域,比如前額葉、新皮層、杏仁核、海馬、小腦等,分別負責記憶不同的內容。等到孩子四歲多的時候,前額葉皮質會慢慢的發育成熟,孩子也會開始記事。
也就是說,三歲前寶寶的小腦袋還沒有發育成熟,所以記住的事情比較有限,記住的東西有很多會被新發生的事情覆蓋,正如一臺電腦,刪除到可以從回收處恢復過來,但是被替代的文件就徹底消失了。
爸媽們如果以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判斷,孩子都是長大一些才記事的,基於這樣的認知,有的父母就會粗糙的對待孩子,動輒打罵孩子,總覺得小孩子他懂什麼呀。
之前在公共場合,看見一個媽媽對著兩歲左右坐在地上撒潑哭鬧的孩子就是一腳,旁邊的人臉上都一臉不忍,但這個媽媽卻表現得很平常,有人過來勸,媽媽還嘴硬的說,打的再狠也記不住!
這樣濃墨重彩的場景,孩子腦子也許記不住,但是身體會記住。尤其是在三歲之前,這個階段正式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父母打罵孩子時候的這種恐懼感,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
即使孩子忘了哪一年哪一題因為什麼媽媽打了我,但是那種身體的痛苦和心理的恐懼是忘不掉的,它們很可能會成為孩子潛意識的一部分,對他人格行為習慣都會有非常大的影響。
三歲前,兒童的記憶特徵有這樣幾種特點:
形象記憶、運動記憶、情緒記憶,對於非常典型的畫面和情緒等情節,孩子可以記得非常牢,有研究顯示,三歲之前,孩子的記憶往往是「圖像記憶」,而且由於這樣的記憶形式不需要語言符號來調取,也就不會受孩子語言發育能力的影響,當相同的場景、動作、感受發生在他身上,他就會回憶起來之前的經歷,如果相同的場景反覆出現,就相當於一隻重複記憶這一段,會讓孩子終身難忘。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家聊到原生家庭都或多或少覺得受到過創傷,比如自我認知上的自卑,還有人際關係上的缺乏安全感等,也是為什麼有的孩子能夠清楚記得三歲之前的事情原因。
如果你認為孩子小時候還不記事所以可以隨意對待孩子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正向的早期記憶可能在孩子心中不會留下具體的痕跡,但是給孩子構築了健康的性格內核和,描繪了溫暖的人生底色。
而過多的暴力和冷暴力,則可能是孩子一生都難以療愈的傷。爸媽也不要覺得,三歲前對孩子好不好不重要,是否陪伴也不重要,以後可以彌補,這個裂痕一旦形成,是很難彌補的,畢竟親密感和依賴感,正是在一天天細鎖的日常忘卻之中沉澱下來的,尤其是和孩子在一起時溫馨有愛的畫面,孩子大腦可能會忘掉,但身體會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