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醫學領域對人類大腦的研究也有所進步,但至今仍存在局限性。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去世之後,他的好友病理學家哈維偷走其大腦,也沒有研究出所以然。人類的大腦是一個神秘的存在,有眾多神經,有控制語言、行動的各種區域。正常人的大腦開發程度不過5%-7%,一些更加聰明的人開發程度會更高,但是總體來說一般不會超過百分之十。
大腦的存儲功能——記憶也是很神奇的存在,一般分為短期記憶、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長期記憶是大腦內部發生結構變化,建立了固定的聯繫。人是念舊的一種動物,空閒時間總喜歡回憶過去。有些東西記憶深刻,有的卻怎麼也回憶不起來。記憶跟時間也有一定關係,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就揭示了這一道理。
相信現在幾乎沒有人對三歲之前的事歷歷在目吧,絕大部分人甚至不知道三歲以前發生過什麼,完全沒有印象的也不在少數。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在三歲之前的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變淡,直至消失。
其實3歲之前的記憶仍儲存在我們腦海中,只是不經常被喚醒,隱藏在腦海深處,無法回憶起來。三歲的孩童大腦沒有完全發育,語言體系功能不完善,無法用準確無誤的詞彙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能對外部世界進行清楚的闡述,對於他們來說這時的記憶的模糊的。
人是最高級的動物,大腦也是聰明的,會儲存有價值的信息,一些不經常使用或者毫無價值的記憶就會被某些信息所覆蓋,以至於無法調動,什麼都想不起來。記憶的消失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刪掉"不愉快的記憶,忘記沒有價值的回憶,可以使人更輕鬆地面對以後的生活。
研究發現,有些成年人在進入深度睡眠之後,仍會記得三歲之前所發生的事情,不過很大一部分人表示"沒印象"。對於三歲的孩子,他們對周圍的人和物都有個大概的了解,知道每一天都發生了什麼,也能認人。比如你曾帶孩子出去串門,給他介紹你身邊的朋友同事,當他再次見到這些人時,寶寶會有印象,主動與他親近。
研究表明,孩子記住的都是比較悲傷的事情,比如被家長痛罵,或者是遭遇人販子等。這些不好的經歷會深深地刻在他們腦海裡,留下一道印跡,當再次遇到類似經歷時會被調動出來,嚴重的話可能會跟隨他們一輩子,屬於心理創傷,不好治癒。如果你的孩子不記得三歲之前的事情,說明他過得很幸福,他的童年沒有陰影。
為了孩子能有一個幸福的童年,長大後不會被童年的疼痛所困擾,那家長如何在孩子三歲之前給他們留下幸福的記憶呢。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必不可少,一起逛超市、去遊樂場、報名參加親子活動。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有爸媽陪伴的童年才是完整的。
玩具是孩子擁有快樂童年的一大"法寶",玩具可以讓其快樂加倍,父母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送給孩子一些禮物。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小天使,讓他們在玩耍的過程中成長,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
作為父母,我們不要去幹涉他今後往哪個方向發展,沒有權力設計他的人身和理想。有些家長報的各種興趣班,企圖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行為不太可取。身為父母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個性與內心世界,給他自由發展的空間,不要進行過多的幹預。
在對待年幼的孩子時,父母要時刻關注孩子情緒變化,及時開導孩子,給予一定幫助,讓他們覺得父母是完全可以信任、依靠的。最重要的一點是,家長要避免打罵孩子,應採取批評教育的方式,正確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