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種現象叫做童年失憶症!
每當我們回想自己的一生,便會發現一個比較奇妙的事情——
在我們腦海能夠浮現出一年級時某個同學的面容;能夠清晰的記得在學校旁小溪邊玩水時,灑在溪水裡的那一縷陽光。
但是,當你努力回想3歲前甚至4歲之前的一些畫面時,你會感覺好像你3歲之前的人生是一片空白,好像生生被人擦掉了記憶。
事實上,絕大部分人都是這樣,根本沒有人生頭幾年的記憶,在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作「童年失憶症」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在人類大腦中,有一種負責記憶的「海馬體」,打個比方,這個東西就是電腦中的「儲存器」,專門負責接收處理我們平時看到的、聽到的景象,並把它儲存起來形成記憶。
但是如果這個儲存器(海馬體)和相連的一些接收線路(神經纖維)還沒有建設(發育)完善,就不能完全的接收和儲存容量太大的景象。
所以3歲以前的孩子大多只是瞬時記憶,是零散、斷續不成系統的記憶,他本身就沒有足夠的儲存能力去把景象儲存下來,而後期想要去提取那只能得到一片空白。
另外,3歲以前的孩字掌握的語言能力較弱,很多景象他都無法去理解,容易在短時間內遺忘,無法形成長久記憶。
那為什麼還是有部分人,能夠有3歲以前的部分記憶呢?
我們上文說過,3歲以前孩子的記憶時瞬時的、零散的,如果當時有某一個畫面、某種聲音令孩子印象特別深刻,那也是能保持長久記憶的。
比如孩子受到了一種東西的驚嚇,在後面他再看到類似的東西時就能產生聯想,久而久之就會不斷的加深記憶,甚至終生不忘。
所以家長們對孩子千萬不要家暴,你在孩子小時候帶給他的這種恐懼,在他的記憶中是能保持一輩子的。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人們不是沒有3歲前的記憶,其實3歲前的記憶是存在的,只是沒有檢索條件。
記憶檢索主要是用來提取大腦長期記憶的,主要是用某一種條件來激活我們大腦深處的記憶。
比如,試卷就是對學生學習內容的記憶檢索,通過試卷的考試,可以檢索到學生到底學到多少知識。
而對於我們3歲前的記憶來說,沒有相應的環境線索來幫助觸發記憶,因為即使沒有環境上的任何變化,在嬰兒時期看到的也是和現在完全不一樣的,那個時候一張小床在嬰兒看來都是不可逾越的山峰,身邊的人對嬰兒來說也猶如一些說著奇怪語言的巨人。
所以,我們現在的視角與那個時期完全不同,甚至於就是兩個世界,以至很難獲得檢索記憶的線索,於是便找不到3歲前的記憶。
或許,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進步,可能在某一天能夠找到解鎖我們3歲以前記憶的方法呢,那將是一件多麼有意思的事情!哈哈,共同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