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在影響你的情緒? 人腦中的恐懼感是如何產生的?

2020-12-01 川北在線網

  原標題:是什麼在影響你的情緒? 人腦中的恐懼感是如何產生的?

 

  人類是一種具有豐富情感的動物,科學界一直普遍認為人類感情可以分為6種:快樂,驚訝,恐懼,厭惡,發怒和悲傷。但近年來科學研究證實人類只有4種基本情緒:快樂、悲傷、恐懼(驚訝)和憤怒(厭惡),而且這4種情緒都與人體內的化學激素有關。
 

  是什麼在影響你的情緒?

 

  人體內的快樂激素

 

  人體內產生的快樂激素有多巴胺、內啡肽等。

 

  多巴胺是什麼?它是一種能帶來能量和動力的神經傳導物質,不僅能左右人們的行為,還參與情愛過程,激發人對異性情感的產生。此外,多巴胺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還跟愉悅和滿足感有關。當我們經歷新鮮、刺激或具有挑戰性的事情時,大腦中就會分泌多巴胺。在多巴胺的作用下,我們能感覺愛的幸福。

 

  研究表明,人在快樂的時候,大腦中還會分泌另一種叫作內啡肽的物質。換言之:人的幸福程度,很大程度是腦中內啡肽濃度的外在表現。受虐狂可以理解為是內啡肽閥門錯誤地連接到了痛感神經所致。運動和某些食物可以刺激腦垂體分泌內啡肽。

 

  人腦中的恐懼感是如何產生的?

 

  站在10米高的跳臺上,走在漆黑的胡同裡,人們可能會心跳加速,後背直冒冷汗。這些恐懼反應是如何被人腦控制調節的?瑞士科學家近日發現了人腦對恐懼作出反應的分子學機制。這一發現將有助於開發治療恐懼症等焦慮型疾病的新藥。恐懼反應是由位於人腦深部、呈杏仁形的腦扁桃體控制的。腦扁桃體能夠收集從人腦各個區域傳來的恐懼信息,並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當這些信息的恐懼級別達到一定程度時,腦扁桃體內一處名為「中心腦扁桃體」中的神經元就會將恐懼信號發送到全身各處,人就會出現心跳加速、冷汗直冒等恐懼反應。

 

  悲傷壓抑會產生有害激素

 

  不同的情緒分泌的激素對人體的作用是不同的,像快樂時分泌的激素就是有益的,而抑鬱時產生的激素則是有害的。?當人悲傷時,體內有害激素增加,就自然需要一個平衡體內激素水平的生理反應,而流眼淚則可能擔負起這樣一個職責,排除體內過多的激素。

 

  據了解,美國聖保羅雷姆塞醫學中心精神病實驗室曾經讓200多名男女做過一個「哭泣實驗」,結果有85%的女性和73%的男性說他們大哭一場以後心裡舒坦了許多,壓抑感測定平均減輕了40%左右。

 

  這個中心的專家還對哭泣所產生的眼淚進行了分析,發現情緒悲傷時,眼淚中含有對人有害的化學物質,通過哭泣,眼淚能將這些有害的物質排出體外,減輕心理壓力。但是在其他因純粹生理作用流出的眼淚中,則沒有這些物質。有專家因此建議,當人感覺悲傷時,切不可強行加以控制,特別是對男性,可以「有淚盡情流」,不要因為怕傷自尊而損害健康。

 

  人在憤怒時為何會失去理智?

 

  人們常用「憤怒得失去理智」來形容一個人發怒的樣子,其實這時並不一定是其大腦失去理智,而可能是大腦中負責理智的部分缺乏一種信號物質——血清素的幫助,因此難以控制與憤怒相關的大腦部位的活動。?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解釋說,神經細胞需藉助血清素傳遞信息,人體通常用食物中的色氨酸來合成血清素。研究人員讓一些志願者在不同日子裡分別進食富含或缺少色氨酸的食物,隨後用一些圖片來激起他們大腦中的憤怒情緒,並用磁共振成像技術來觀察他們大腦內部的反應。

 

  結果顯示,在缺少色氨酸並因此導致血清素含量較低時,大腦的憤怒反應更難被抑制。而對大腦活動的觀察發現,在血清素含量低的時候,大腦中額葉部位和杏仁核部位之間的信號聯繫就會減少。杏仁核部位與憤怒情緒有關,而額葉部位發出的信號可以幫助控制這種憤怒。因此,在缺少作為「信使」的血清素時,「理智」的額葉就難以控制「憤怒」的杏仁核。

 

  【擴展閱讀】

 

  為什麼愛情難以永恆?

 

  神經學家們經過反覆研究和論證,發現一對情侶的愛情可持續的最長時間為30個月左右,再往後發展便轉化為親情了。這個結果對於相信愛情長久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打擊。科學家是這樣解釋的:雖然多巴胺等化學物質的大量釋放會使人產生愛的感覺,但是,我們的大腦不可能長期不斷地大量釋放這些物質,因為神經細胞只有受到新的刺激時才會興奮。固定的兩性關係時間一長,相互間再無新鮮感,也就再難以興奮起來,那種刻骨銘心的愛情便消失了。美國康奈爾大學生化博士辛迪奈克斯說,愛情其實是大腦中的一種化學雞尾酒,是由化學物質多巴胺等促成的,時間長了,人體便會對這些物質產生抗體,而經過兩年左右的時間,雞尾酒便會失效。之後,雙方都不會再有心跳及冒汗的情況,男女要麼分手,要麼讓愛變成習慣。

 

  運動為何能使人上癮?

 

  運動本身可以促進人體大腦分泌內啡肽,最典型的例子是長跑,我們叫它跑步者的愉悅感。長跑的人都會體會到,在長跑的過程中,有一個奇妙的時間點,通常稱之為極點。在極點之前,人會感到非常疲憊;一旦越過了極點,身體就又會充滿了活力,就又會感到振奮。這是因為當運動量超過某一階段時,體內便會分泌內啡肽。這時,繼續跑步就變得輕鬆了。

 

  人為什麼會感到恐懼?

 

  恐懼是所有動物的一種本能。如果我們不會恐懼的話,我們就不可能活這麼長久。沒有恐懼感,我們就會走進汽車飛速行駛的高速公路上,我們會從屋頂上跳下來,我們會不管不顧地去觸摸毒蛇。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恐懼是提升生存的一種本能。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人們恐懼某種東西,就會把這種基因遺傳給下一代,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恐懼的特點以及對恐懼的反應會被選擇下來,有利於一個種族的生存和發展。人類與動物的恐懼感有何區別?動物可能懼怕的僅僅是具體的危險,而人類還會害怕自己想像出來的災難。人類高度發達的大腦經常創造出許多能夠威脅其生存的妖魔鬼怪。

相關焦點

  • 是什麼影響了人類的六種情緒?影響人類情緒的是化學信息素嗎?
    一般認為人類的情緒可以分為六類:快樂、驚訝、恐懼、厭惡、憤怒和悲傷。但近年來,科學研究證實,人類只有四種基本情緒:快樂、悲傷、恐懼(驚訝)和憤怒(厭惡),而這四種情緒與人體內的化學激素有關。人體內的快樂激素人體內產生的快樂激素包括多巴胺、內啡肽等。什麼是多巴胺?
  • 你被「情緒腦」控制了嗎?
    1990年,麥克萊恩正式提出「三重腦」理論,認為人腦結構大致可分為三層:最下層為「爬行腦」(即腦幹),主要負責心跳、呼吸等軀體自身的運轉;中間層為「古哺乳腦」(即邊緣系統),很多情緒的產生都與這個區域密切相關;最上層為「新哺乳腦」(即大腦皮層),是意識理智產生的區域,負責語言、預測、策劃、抽象思維等。
  • 從生物學上分析:愛情的本質,是「多巴胺」所產生的情緒
    愛情的本質,從生物學分析,有兩個方面,一是荷爾蒙分泌所產生的波動,二是人腦中分泌出的多巴胺分子式:C6H3(OH)2-CH2-CH2-NH2物質,我們把它歸納為「情緒」。跟愛情有關的影視和文學作品,會刺激人腦的多巴胺分泌甜甜的愛情,啥時候才能輪到我呀?我什麼時候,才能擁有一個貼心的伴侶?好想和喜歡的人,一起週遊世界!這些話,想必大家都已經在現實生活中聽到不少。
  • 情緒三要素:什麼影響著,我們的情緒
    大家好,我是情緒大管家,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情緒三要素情緒三要素:什麼影響著我們的情緒?達爾文在其著作《人類與動物的感情表達》中寫道:「很多動物和小孩,在情緒環境下的表情與成年人是相似的。」生物在情緒的表達上是相似的,那麼,生物在產生情緒的過程中是否也具有共性呢?答案是肯定的。情緒的產生主要與三個要素有關——認知過程、生理狀態和刺激因素。
  • 10種食物影響人的情緒
    吃東西不僅能夠解除飢餓感、補充營養,還能對人的情緒起到一定的影響。後者是近十幾年來,營養學家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臺灣去年年底出版的一本新書《快樂食譜》對此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食物是如何影響人的心情的?
  • 大腦免疫系統如何影響你的情緒和記憶
    這些似乎有助於從腦中清除病原體,例如細菌。但是有一個陷阱:M1細胞的持續升高可能會帶來災難。任其發展,它們似乎會損害並破壞大腦的良好功能。一個中心主題導致M1激活及其負面後果。事實證明,這也可能是連接小膠質細胞與我們的情緒和認知的關鍵。聯繫是什麼?一言以蔽之:炎症。在有炎症的情況下,小膠質細胞優先轉入M1亞型,這些細胞會產生更多的炎症。
  • 色彩心理學:顏色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和健康?
    你是否曾經進入過一家商店,並且感受到了無法阻擋的購買慾望?你為什麼把你的房間塗成了白色?又是什麼讓你選擇那件藍色的裙子?你是否因為顏色不符合你的喜好而拒絕嘗試用餐?所有這些答案都與所謂的「色彩心理學」有關。如果你想知道更多關於這個領域,並知道你的情緒如何影響顏色,咚咚今天展示不同顏色的含義以及在我們腦海中產生的原因。
  • 睿智燈塔-孩子出現厭學情緒怎麼辦,如何避免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可是,對於孩子而言,學習卻是一件無趣並且非常痛苦的事,甚至還很有可能出現厭學情緒,這讓許多家長十分頭疼。那麼,孩子出現厭學情緒怎麼辦,如何避免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呢?前段時間,一位家長給我們睿智燈塔的後臺留言,說他的孩子今年上三年級,一、二年級的時候,學習成績還不錯,平均每科都能達到95分以上,家長也是很欣慰。
  • 大腦如何產生情緒和欲望?
    當幼魚(只有一根眼睫毛大小)在一個直徑35毫米的注水培養皿中自由遊動,並享用它們的微觀獵物時,這個平臺可以看到幼魚腦內的每個細胞。在堆積如山的數據中,兩位科學家發現有一些神經元能預知幼魚接下來什麼時候會捕捉併吞咽它的食物,其中部分神經元甚至在幼魚盯上獵物前的好幾秒就激活了[1]。奇怪的不止這些。
  • 吳傑、劉超:大腦如何產生和表徵情緒?
    直到20世紀70年代,情緒相關研究才逐漸回到研究者的視線中。此後,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研究者開始使用神經科學的方法,結合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分支理論,對情緒是什麼,其起源與發展,以及情緒與其他心理過程的關係等問題展開了討論,成果頗豐。
  • 玩手機如何影響你體內的多巴胺和皮質醇
    早前Twitter 創始人Jack Dorsey 也表示,如果可以重來,他會把點讚的功能刪掉,因為這項功能並沒有給網際網路帶來什麼積極健康的貢獻。手機對皮質醇的應該或許更嚴峻多巴胺與人們對手機行為上癮有關,然而有學者認為,我們日常玩手機的行為對體內皮質醇的影響更加嚴峻。當我們沉迷在手機的世界中,交付出去的是時間、睡眠、創造力、注意力。
  • 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新課教學]  第二節人們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板書)  一、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板書)  1.什麼是意識?(板書)  故事:老馬識途、丟不掉的狗等。  馬和狗是不是有意識?你是根據什麼來判斷的?  學生發言,提出各種判斷依據。
  • 控制不了情緒,如何掌控人生?
    簡言之,即使是只針對同一件事情,倘若們所持的信念不同,便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催生出不同的結果。曾看過這樣一則新聞,湖畔大學學員曾向阿里合伙人蔡崇信拋出這樣一個問題:過去這麼多年,最讓你難過的事情是什麼?
  • 情緒易波動?被現象影響還是沒認清事實?你需要知道思考這幾點
    春節假期,新型冠狀病毒的出現,成為了全民關注的話題,每天伴隨確診人數上漲、媒體的報導與各路謠言爭相刷屏,讓人們陷入了情緒焦躁、惶恐不安的困境中。前段時間,更有人在網上發起投票:「這個世界正在變得……更好/更壞/沒更好也沒更壞」,約4萬網友中,其中有1萬的人認為世界正變得更壞。人們被疫情影響而產生的悲觀心態顯而易見。
  • 情緒會對你的生活產生多麼大的影響——費斯汀格法則告訴你
    因為情緒產生「失誤」:卡斯丁忘帶公文包了!這個「失誤」又導致自己上班遲到挨批,妻子撞翻水果攤和遲到扣全勤獎。而兒子也失掉了比賽。我們可以用一個示意圖來表示:手錶摔壞——卡斯丁生氣(情緒產生)——將情緒發洩給妻兒(情緒擴大)——自己忘帶公文包,遲到挨批(情緒進一步 擴大)
  • 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得從「認識情緒」開始
    第三組的組員是對自己對蜘蛛的恐懼感進行細分,比如:"這蜘蛛的身體讓我感覺到很噁心,蜘蛛的行為讓我感到很害怕。"研究表明,能夠將自己的恐懼感進行細分的小組,對自己情緒的調節方面做得更好。但所謂的高情商,就是要有一種同理心,就是在別人還未說話之前你就讓別人感覺到舒適,備受人們喜愛的明星黃渤就是個很高情商的人,甚至被人稱為"情商王子"。懂得情緒控制的孩子們情商更高,在日常生活中更能夠通過細微的信號,敏銳地察覺到別人的情緒,懂得尊重別人,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讓彼此間更好地相處。
  • 咖啡易融:大腦如何產生情緒和欲望?
    神經科學家正在檢查大量數據,希望從中了解大腦是如何產生情緒和其他內部狀態的,比如攻擊性和欲望。希望了解大腦編碼語言的神經科學家,一般研究的是大腦的細胞網絡是如何對感覺信息做出反應並產生行為的,比如運動或語言。但他們無法從細節上了解兩者之間的重要信息——能揭示動物情緒或欲望模式的大量神經元電活動,以及哪些活動能幫助調整動物的行為。
  • 科學探秘:人腦的奧秘
    故而,人腦是物質和靈性的結合。意識產生的三種猜想:1)「物質質變」學說;該理論認為,意識是物質從簡單形式向複雜結構演變過程中產生「質變」的現象。比如,靈在生物大腦中賦予不同等級的「靈元素」,所以生物能夠超越物質產生感覺且存在智慧差異,人的靈性最高能夠產生意識。該理論的缺點是無法證實靈以及「靈元素」的存在。
  • 你所不能自已的情緒,到底是個什麼東東?
    身體:人類的大腦就像一個甜筒冰激凌,人腦區別於其他生物的大腦,只在於最上面加了一勺巧克力醬,其他沒有差別。外界環境的刺激可以改變大腦神經元的活動,數量更多,當然,更多的神經元不會改變大腦的基本屬性,但是在微觀層面上會對我們的行為產生有益的幫助。認知到即能自我調節情緒,認知不到,被情緒左右。所以,面對同一件事情,每個人的情緒風格都不盡相同。
  • 你的負面情緒是否影響了你的家人?
    01你的負面情緒是否影響到了你家人?焦慮和恐慌情緒很容易傳染,特別是小孩子非常容易受到情緒的暗示。如果在居家隔離期間,父母每天焦慮不安、憂心忡忡,孩子就會產生不必要的恐慌情緒。那麼在居家學習的過程當中,家長和孩子相處時間長了,孩子有了焦慮情緒該怎麼辦呢?一頓罵?大嘴巴子連連看?劈頭蓋臉一頓揍?男女混合皮帶面?更是錯上加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