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錯事,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李玫瑾:這樣做,比打還管用

2021-01-14 璦宸媽媽說

人生應當做點錯事。做錯事,就是長見識。---羅素

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犯錯你的第一反應,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看過這樣一則新聞:9歲男孩因撞碎學校玻璃,擔心受到父母的責罰,留下了一封30字的遺書,從17樓跳下去自殺了。

看到這則新聞讓許多人感到心疼,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孩子用命去抵一塊玻璃?孩子在自殺前,內心糾結了兩天,他都沒有敢告訴家人他打碎了一塊玻璃。

有不少人說:現在孩子缺少挫折教育,太「玻璃心」了。

其實不然,正是因為他知道犯錯之後將承受什麼,可以追溯到他每次犯錯家長的做法。

我的一位朋友至今都無法釋懷,她說小的時候父母對她要求十分嚴格,一點事都要上綱上線,平時學習成績還可以,只有數學不太好,有一次,數學又沒考好,回到家時,正好那天有許多親戚在,媽媽知道她的分數之後,照著屁股就是兩巴掌,她說她至今都忘不了,那天他媽媽對她不滿的表情。

我聽完她的講述,還說她太玻璃心了,可是她卻說,你不知道,那次之後我都不敢見到我那些親戚,總是覺得他們都在笑話我,我感到自己特別笨,我媽媽是那樣的嫌棄我。

看見沒?當孩子做錯事了,你的第一句話是什麼?有多少是帶著情緒,在一味地宣洩情緒,孩子被斥責,卻沒有受教,而是造成了傷害。

我們先看看大多數父母,常說的幾句話:

「怎麼回事啊!」「能讓我省點心嗎?」不問青紅皂白。

「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你怎麼這麼笨!」-否定、侮辱。

「早跟你說過,你不聽話,這下好了。」-諷刺挖苦。

更有甚者,一言不合上來就一巴掌,孩子都不知哪裡錯了,怎麼改正?只會錯了再錯,這也違背了教育的初衷。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育兒專家李玫瑾,曾被家長請教如何在孩子犯錯時批評孩子,她說千萬別打,只要你一打他就知道這是最壞的結果了,以後犯錯孩子就會想,大不了挨一頓打!也別罵,辱罵孩子除了傷孩子自尊,起不了任何作用。

李玫瑾教授後來教了大家一招:你就看著他,目光是最有威懾力的,至少看他一分鐘。

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

孩子做了錯事,大部分孩子能夠意識到,這時他就會有愧疚感、自責感。這時你只要給他一個眼光他就會知道問題的嚴重。特別是在外面,在公共場所,你只要看著他。

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打罵,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打罵只會抵消孩子心中的愧疚感。這時他就會為自己找藉口、推卸責任,甚至產生叛逆心理,不服氣,甚至會在內心對父母建起防禦牆。

如何正確看待孩子犯錯:

1、 愛和包容孩子犯錯時,你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無論什麼情況下,父母對他的愛是不會改變的,永遠站在他這一邊,有問題可以一起扛,和他一起面對。

2、 冷靜和客觀孩子犯錯時,家長首先要冷靜,客觀地指出他的錯誤之處,有許多孩子心智可能還沒有成熟,自制力比較差,這時你也許會感到麻煩,但也要控制情緒,以事論事,不要翻出之前的錯誤。

3、 耐心和同理心面對明知故犯的孩子就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並加以強化訓練,我們要不厭其煩地把正確的做法展現給他,讓他明白應該怎樣做,並且監督他。

孩子犯錯很多時候,是手足無措的,這時你去罵他,吼他,他可能一直處於恐慌害怕的情緒中,這時你能有同理心,並給他一個擁抱,可能比起罵一通更管用。

當孩子犯錯了,你的第一句話應該怎麼說呢?

1、 發生什麼了?怎麼了?---給孩子解釋和表述的機會。韓國有一檔節目《超人回來了》,其中一期,是爸爸起床後,發現滿地都是燕麥片,而他三歲的女兒正坐在麥片堆裡,拿著麥片餵一歲的弟弟,這一幕讓人抓狂,而且危險。

這個爸爸卻很鎮靜的問女兒,「發生什麼了?」後來知道,女兒看見弟弟餓了,想學著大人泡點麥片餵弟弟,可是麥片放得太高,所以她弄撒了。

爸爸聽後並沒有訓斥女兒,而是誇獎了女兒知道照顧弟弟。並告訴她,以後這樣的事情要找大人幫忙。

如果這時,爸爸大吼大叫,想必女兒會瑟瑟發抖,並且很傷心,不明白自己為什麼做了好事還被批評。

2、 沒關係,媽媽理解你。---通過觀察,看清原因。姐姐家小外甥,平時很乖巧,但每當小朋友來家裡作客,他就會製造麻煩,開始的時候姐姐也吼他,但發現越是吼他他越不停地搗亂。直至姐姐把他抱在懷裡,後來姐姐發現,他就是為了引起姐姐的注意,怕別的小朋友瓜分媽媽的愛。

找到原因之後,姐姐就特意多邀請小朋友來家裡玩,每次都會做一些糕點招待小朋友,並讓小外甥負責分發,讓他學會分享。

3、 這件事我覺得……---對孩子加以引導。有的小朋友特別喜歡亂寫亂畫,總喜歡在牆上、沙發上,各種物品上,塗塗畫畫,這時就是孩子到了繪畫敏感期,家長需要給孩子準備畫板、畫筆,紙張,告訴他應該在什麼地方畫畫,而不是批評他亂花一通,很可能你就扼殺了孩子的天性。

4、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件事的後果。---讓孩子看清危害,學會承擔責任。孩子犯了錯了,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讓他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後果、承擔責任。這時你要和孩子站在一起,但不是縱容,而是幫助他分析是非。

比如,打碎了碗,你要告訴他要及時清理碎片,並且要包好,以免扎傷。打了同學就要專門道歉,亂扔垃圾就要告知他這樣會破壞公共環境,並帶他去看一下環衛工人如何辛苦。不要覺得孩子小,就可以不追究不計較,責任教育,需從小做起。

所以孩子犯錯時,我們要正確對待,也要允許孩子犯錯,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管教孩子的時候不要過於苛刻,苛刻或許能培養一個出色的孩子,但卻斷送了這世上最溫暖的親情,還會讓孩子的性格產生變化。

相關焦點

  • 孩子做錯事了,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李玫瑾:這樣做,比打還管用
    人生應當做點錯事。做錯事,就是長見識。---羅素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犯錯你的第一反應,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看過這樣一則新聞:9歲男孩因撞碎學校玻璃,擔心受到父母的責罰,留下了一封30字的遺書,從17樓跳下去自殺了。看到這則新聞讓許多人感到心疼,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孩子用命去抵一塊玻璃?
  • 喜歡讓孩子寫保證書的父母,不妨讀下李玫瑾的語錄,會後悔莫及!
    ——李玫瑾讀完李玫瑾的語錄,相信很多做父母的也恍然大悟了,多少父母話說到了,還要逼著孩子寫檢討書,保證書,貼在牆上,每天讓孩子讀一篇,這樣這的對孩子傷害太大了,也難怪孩子會對那些父母不恭敬,李玫瑾也說過,要讓青春期的孩子承認錯誤是很難得,要講究方法。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在現實生活中,李玫瑾常常遇到這樣令人痛心的案例: 「不少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傷害家長的行為,不用問,這樣的孩子大多在12歲以前不是由自己父母養育長大的,情感聯繫並沒有形成。」
  • 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睡覺出現3個反應,長大後「智商」會比較高
    倫敦大學也對「睡眠對智力的影響」做了相關研究,發現:晚上10點以後還沒有深度睡眠進入的孩子在智商測試中往往得分較低。倡導「科學育兒」的家長都知道,有影響力的李玫瑾教授在兒童身心問題上造詣頗深,給出的解決方案方法更貼近生活。在兒童睡眠問題上,李玫瑾教授也說過:與其父母一味的給孩子補充營養來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不如讓孩子睡一會兒。
  • 李玫瑾:孩子睡覺時有這3個反應,說明大腦發育好,智商低不了
    關於孩子睡覺時大腦和智商的發育,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有她獨到的看法。李玫瑾因為職業關係,多年來對育兒教育一直深有研究,在眾多父母眼中她就是一個育兒大師。在很多兒童問題的處理上,她的育兒方法十分貼切生活,所以,家長們都比較信賴。在一次講座中她就提及過孩子睡眠和智商的問題。
  • 李玫瑾: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動不動就想輕生?馬未都:缺乏挫折教育
    然而,在「鼓勵式教育」盛行的當今社會,小孩子動不動就想輕生的現象卻沒有隨之減少,反而日趨嚴重,這是因為什麼呢?當然父母在發現孩子犯錯之前,先要反思下自己是不是給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樣?此外,懲罰孩子也要講究策略,要恩威並施,打一巴掌,揉一揉,父母一個當紅臉,一個當白臉,以免影響孩子心理健康成長。2、體能訓練現在很多家長,都反對孩子做體能訓練,究其根本無外乎擔心孩子的安全,就像國內很多的家長不理解,日本校園的孩子為啥要在冬天穿著短裙、長筒襪去上學一樣。
  • 心理學家李玫瑾來紹作講座,告訴你用哲學的眼光看家教
    滿頭銀髮的李玫瑾教授被譽為「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她曾就馬加爵犯罪心理、藥家鑫犯罪心理等做過點評,也曾因「彈鋼琴殺人法」而陷入漫天口水之中。  李玫瑾:我從事犯罪心理研究,犯罪嫌疑人很多時候是不會和你說實話的,甚至有各種各樣的掩飾,所以在研究過程中,我多了解他經歷了什麼。當你了解了他經歷了什麼,就會明白。因為所有人的行為,都是之前的一個折射。孩子的問題,實際上是大人的問題,是他的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顯現。林森浩、藥家鑫、馬加爵,他們有一些共同特點,他們的問題其實是他們經歷的一種折射。
  • 李玫瑾:想孩子現在頂嘴,未來會感激你,不應打罵而是多說3句話
    "反了你,還敢頂嘴!"這句話,恐怕是許多家長面對孩子頂嘴的口頭禪。似乎眼睛一瞪,吼一嗓子,孩子就乖了。漸漸,家長發現,這一招孩子漸漸免疫了,不太管用。她不希望孩子是另一個自己。這種意識,跟李玫瑾教授的觀點不謀而合。李玫瑾也在講座中說過:孩子如果頂嘴,家長應該多說3句話,未來孩子才會感激你。
  • 孩子做錯事要如何教育,「肥皂水效應」讓批評更有效,試試吧!
    ,可能你在學習或生活上老是犯同樣的錯誤,而你的父母說教了不止一兩次,但你還是屢教不改,他們就會憤怒地對你喊話:你怎麼老是這樣?可能別人在指出你的不對,你的缺點,但你自己沒有任何察覺,此時你會認為,我做錯了什麼?我什麼都沒做錯,我不會出現這種錯誤的。 孩子也是一樣,他們還不了解真正的對與錯,只有大人們告訴他們這是不對的,孩子並不能夠理解。要讓他們真正體會到錯誤是什麼,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才是讓孩子認識錯誤的關鍵。
  • 李玫瑾:孩子睡覺時的3個反應,暗示了大腦發育快,將來更聰明
    同樣的,我國犯罪心理學教授,因獨特的育兒觀深受廣大父母歡迎的李玫瑾教授也曾提出過:從孩子睡覺時的3個反應,就可以看出孩子的大腦發育,家長要注意了。那麼寶寶大腦發育好,睡覺時會有哪3個方面的表現呢?因為孩子在睡覺的時候「偷笑」,一般都是因為做夢夢到什麼有趣開心的事情,所以才會開心的笑。新生兒是不會微笑的表情的,睡夢中的微笑就正好說明了孩子的大腦在快速發育,從而不自覺地對自己的面部進行控制,做出了微笑的表情。
  • 李玫瑾直言:孩子「看電視」和「不看電視」,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
    最近小媛發現孩子日常平時不是看電視就是看手機,不讓看就哭鬧,這讓小媛很惱火,為此小媛還和婆婆理論了一番,婆婆說誰家孩子不這樣,這很正常,小媛則認為,孩子天天看電視和手機,對孩子以後影響很大。到了單位,小媛問了身邊的同時,大家都對孩子看電視這個事情很無奈,很多家長也都對此產生一疑問,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差別有多大?
  • 孩子睡覺時若有這三個反應,李玫瑾:暗示大腦發育快,將來雙商高
    李玫瑾教授相信很多父母應該都知道,她是中國公安大學的犯罪心理學教授,專注於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在育兒領域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的育兒觀被廣大父母所認可。她的育兒觀在網絡上非常的火爆。並且多次上過育兒類節目,給許多家長解決了疑惑。
  • 李玫瑾:孩子聰不聰明,用不著做測試,智商高低的秘密全藏在手上
    這真的是孩子不聰明的原因嗎? 閨蜜的孩子峰峰就是這樣的孩子,不管是什麼學習內容,總是比其他的小朋友落後一拍。先別說手工活動,就連學習做作業也是哼哼唧唧地很費勁,好不容易做出一道題,閨蜜一檢查發現簡直錯到沒邊。
  • 李玫瑾:孩子睡覺時若有這三個反應,暗示大腦發育快,將來更聰明
    曾經倫敦大學就針對一萬多個7歲左右孩子的作息規律和他們的智商做了一項研究。研究表明,有規律的睡眠會讓孩子的大腦得到充分的發育,那麼他們的智商也會比其他孩子的智商要高一些。由此可見,睡眠對於孩子的智商是有著一定的影響的。而我國的心理學教授李玫瑾也曾經指出:孩子在睡覺的時候如果有以下這三個反應,則暗示著孩子大腦發育快,將來會更加的聰明。
  • 李玫瑾教授: 不要讓孩子學會用哭鬧解決問題, 教會孩子溝通很重要
    在孩子還沒有學會說話的時候,利用哭聲解決問題,無可厚非。 可是當孩子擁有了溝通能力之後,還是依舊用哭聲來吸引父母,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話,這就說明父母的教育沒有做到位,應該進行自我反思。
  • 李玫瑾:孩子一生必過的3個生日,建議家長別錯過,助娃走正道
    第二個必過的生日是孩子的16歲,這個時候可以給孩子灌輸一些法律意識,告訴孩子他得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父母要讓孩子好好讀法,因為這個階段孩子做了什麼事情要自己去收拾,換句話說就是要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可以讓孩子意識到法律責任。
  • 李玫瑾: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有這3種表現,大多都很聰明
    自從有了孩子後,父母都深刻地體會了帶孩子的辛苦。尤其是三四歲的小孩子,仿佛有無限的精力,每天從早玩到晚都不嫌累。孩子是開心了,可是家長卻苦不堪言,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是最為鬧騰的時候,孩子對身邊的所有事物都會感到好奇。不管前方有沒有什麼危險,孩子都會義無反顧地衝上前。
  • 李玫瑾: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前管什麼?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現在的家庭大多都一兩個孩子,家長對孩子可以說是百般依賴,吃的穿的都會儘自己最大能力給孩子最好的。可以說很多孩子都是在「蜜罐」裡長大的,不論孩子犯什麼錯誤,家長都捨不得打孩子。有的家長會說以前總說要給孩子自由,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下長大難道錯了嗎?其實愛孩子、給孩子自由本沒有錯,不過這不代表「溺愛孩子、放縱孩子」。
  • 李玫瑾再度點評藥家鑫案:看到懸崖必須喊出來
    我接觸過這樣一個案子。有一個人,持續14年做了13起案件,最後我們抓到他的時候他一年多沒作案。他的妻子告訴我說,他經常抱著女兒發呆。後來他自己告訴我說,我抱著女兒就在想,養大一個孩子不容易,我讓人家幾分鐘就沒了。記者:此前您在接受相關媒體採訪時,再三強調「不是為犯罪人開脫」,可是在很多人眼裡包括一些知名學者,都認為您的分析明顯偏袒殺人者了,請您再談談你的想法。
  • 李玫瑾:12歲以前不要著急給孩子報興趣班,腦力訓練才是關鍵
    李玫瑾:再愛孩子,12歲以前不要給孩子報這2種興趣班,腦力訓練才是關鍵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上,就說過家長不要過早的給孩子上興趣班,這樣很有培養出來的不是孩子的興趣而是反感。尤其是這2種興趣班,報了也是浪費錢,還會影響到孩子的大腦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