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 不要讓孩子學會用哭鬧解決問題, 教會孩子溝通很重要

2020-12-05 騰訊網

在孩子小的時候,哭聲是他們最有力的武器。

當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是小新父母注意的時候,孩子經常會用哭鬧來解決這些問題。

如果前期父母沒有做好教育工作,讓孩子養成了只會用哭鬧來解決問題的行為習慣,對孩子今後的成長教育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孩子還沒有學會說話的時候,利用哭聲解決問題,無可厚非。

可是當孩子擁有了溝通能力之後,還是依舊用哭聲來吸引父母,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話,這就說明父母的教育沒有做到位,應該進行自我反思。

孩子只會用哭鬧解決問題怎麼辦?寶媽無奈上網求助

原來,這位寶媽有一個五歲的兒子,在家裡的時候經常大哭大鬧,不僅讓寶媽頭疼心煩,還吵得鄰居上門投訴。

「我這個兒子,打不得罵不得,說他一句就哭上了。有時候事情不順著他的意,他也會嗷嗷大哭。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希望各位寶媽能夠教教我,這孩子到底該怎麼治?」

寶媽的問題一經發出,其他寶媽紛紛幫他出招。

有人說等孩子哭累了,自然就消停了;還有人說給孩子關禁閉,讓他自己呆一段時間就治好了……大家紛紛出言獻策,給這位寶媽提供了很多方法。

雖然這位寶媽很感謝其他媽媽們的分享,但是卻不忍心用這些招數對待孩子……只能說,愛哭鬧的孩子都是父母慣出來的呀!

如果作為孩子的父母,自己都捨不得管教孩子,任由孩子哭鬧的話,這不是咎由自取嗎?

為了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首先父母要弄明白為什麼孩子會用哭鬧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孩子用哭鬧解決問題的原因

哭鬧可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有的小孩遇到事情就哭,是因為哭聲可以吸引到父母的注意。

當父母被自己的哭聲吸引過來的時候,孩子可以藉助父母的幫助,替自己解決問題。

可以說,被吸引過來的父母,是孩子眼中的「工具人」罷了。

哭鬧可以使父母無條件妥協

在有的孩子看來,自己的哭聲是最有利的武器。當自己使出了「哭聲大法」,父母就要無條件繳械投降。

這種能夠讓父母無條件妥協的辦法,變成了孩子脅迫父母的工具。

「蛋殼效應」在發生作用

所謂「蛋殼效應」,就是指「就是指經常生活在溫室中的孩子就像蛋殼一樣,一碰就碎。」

現在父母的過度保護之下,孩子就像是在溫室裡的蛋殼一般,經不起一丁點兒的磨練,稍有不如意的事情,孩子只能夠通過哭鬧來解決問題,沒有其他的能力。

孩子處於「執拗敏感期」

執拗敏感期的典型特徵就是:「孩子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指示,大有一種凡是都必須我說了算,否則就哭鬧不休的架勢,甚至會「惡意」的反抗父母。」

當孩子處於這個敏感期時,在與父母相處的時候,經常會用哭鬧來對抗父母,以達成自己的目的。

孩子用哭鬧解決問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孩子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只會「無能狂怒」

如果孩子在小的時候只會用哭鬧來解決問題,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孩子來說十分不利。

在孩子長大之後,如果還是這樣處理問題,那麼他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只能夠「無能狂怒」,無法真正地卻解決問題。

因為這時候他再怎麼哭,也不會有人像父母一樣,能夠毫不吝嗇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了。

孩子的心態不穩定容易崩潰

只會用哭鬧解決問題的孩子,他的內心十分脆弱。

這導致孩子的心態容易被周遭的事物所影響,十分地不穩定。所以這一類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極其容易情緒崩潰。

心態不穩定的孩子,經不起一丁點兒的風吹雨打。就算是一件芝麻大小的事情,在孩子的眼中,也是一件要把天壓垮的大問題。

孩子的溝通表達能力受到影響

有的孩子一哭一鬧,父母就心疼得要幫助孩子解決一切問題。

這樣會導致孩子出現錯誤的心理,那就是只要自己哭鬧,就能夠解決問題。

長期如此,孩子利用苦惱的方式解決問題百試百靈,導致孩子無需進行溝通表達,只要一哭就能夠讓父母心疼。這會導致孩子的溝通表達能力受到影響,對今後的人際交往十分不利。

李玫瑾教授:父母要鼓勵孩子,用交流溝通解決問題

李玫瑾教授曾經在自己的一次講座中說過,父母要鼓勵孩子,用交流溝通解決問題。

李玫瑾教授表示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強調:「在我們家,什麼事情都要說,而不要哭鬧。如果媽媽跟爸爸哭開了,好不好?,爸爸和奶奶哭開了,好不好?不好吧!咱有事全家人一塊哭,好嗎?不好!所以有事咱們得說。」

李玫瑾教授接下來又說:「說又是什麼規則呢?你說的時候我聽著,我說的時候你聽著,誰說得對聽誰的。也就是說,要鼓勵用交流、溝通解決問題。」

李玫瑾教授的一席話令人醍醐灌頂,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鼓勵孩子用溝通解決問題呢?

多和孩子溝通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多和孩子溝通,培養孩子利用溝通交流處理問題的習慣。

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遇到事情只會哭。

在孩子主動和自己交流的時候給予積極回應

在孩子主動和自己交流,並尋求幫助的時候,父母要給予積極的回應,幫助孩子一同解決問題。

當孩子獲得積極的反饋之後,,他會明白,溝通交流比哭鬧更能解決問題。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在公開場合,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這樣公開呼籲。 源於美國的「哭聲免疫法」曾一度風靡全球,年輕的中國父母也追捧不已——孩子哭鬧時不能馬上抱起,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睡覺的好習慣,避免養成哭鬧的習慣。 李玫瑾教授不同意這種觀點。
  • 李玫瑾曾說: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以前狠心管,孩子會更懂事
    李玫瑾曾說: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以前狠心管,孩子會更懂事!大部分家長都是比較困惑的,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在一場演講中說出了問題的答案,就是好孩子是管出來的,重點在這個時間狠心管,孩子會更懂事。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非常深刻的表示大部分孩子到了12歲離家出走、用生命要挾父母的案子,她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大部分的原因就是,父母管教不嚴引起的,那麼孩子會這麼強烈的反抗,原因就是多數家長缺乏兒童心理學的知識,家長教育孩子的態度有誤區,覺得「孩子還小
  • 孩子六歲之前,父母要學會對他說不
    此時,收銀臺附近目睹小孩撒潑打滾全程的有些顧客開始議論,有的說「這奶奶做得對,孩子就不能慣著他,不然長大了不得了!」有的說「那奶奶心夠硬的!大冷的天,孩子躺到地上多涼呀!要是我,我可捨不得孫子躺在清涼的地上!」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孩子六歲之前,家長一定要學會對孩子說不。」為什麼非得是6歲之前呢?因為六歲之前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
  • 李玫瑾:孩子有這3種表現,說明「情商低」,家長6歲前培養還不晚
    李玫瑾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教育心理學的專家。 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由此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 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李玫瑾:該打就得打,長大再改就晚了
    為人父母者,都需要面對和孩子交流中的不少難題。幼年期子女心智不成熟,如何幫助他們樹立規則意識,同時保護孩子的童心?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孩子在六歲之內有兩個臺階, 第一個臺階叫情感撫養,第二個臺階叫性格培養。情感撫養是0到3歲,性格培養是3到6歲。這兩個臺階都是人一生墊底的。
  • 李玫瑾:小時候有這4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情商高不了,容易吃虧
    李玫瑾幫助家長解惑,從孩子的行為表現入手,做到讓孩子遇到問題早點解決。家長從李玫瑾身上,學到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一次講座中,他提及了孩子的小時候有這4種表現,長大後情商高不了,容易吃虧,家長需要從情商上培養孩子。那麼,李玫瑾提到的「孩子4種表現」,都是哪些表現?
  • 李玫瑾教授:孩子一天記憶力最好的3個時間段,家長要把握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中提到:一天當中,早上醒來和睡覺之前的這兩個特殊的時間段,是孩子學習的最佳時機。在這兩個時間段內,有3個時間,我們的記憶力不會後學材料打擾,更利於孩子的記憶好喝思維。所以,很多孩子會利用這個休息時間進行一個「復盤」,把所學到的知識在腦海中過一遍,輕鬆的方式往往能夠達到高效的記憶,孩子的復盤對提高記憶非常有幫助。要提高孩子的記憶力,家長需要一些較為理論的知識,需要教會孩子梳理、記憶,而不是口頭上逼孩子進行記憶。
  • 李玫瑾教授坦言: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基本都有4個「特徵」
    曾經就有一些人在李玫瑾的講座中問出了這個問題,而李玫瑾教授給出的回答的值得讓家長們深思: 「犯罪心理問題很多源於人的早期,所以我在犯罪心理研究的過程當中,非常重視研究人早年的一些心理問題,而且,真正要破解人的一些心理問題,你也會發現,它和人的早年的關係密切相關。」
  • 李玫瑾:「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些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李玫瑾是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名出色的育兒專家,面對孩子情商的問題,李玫瑾教授直言:「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內容包含5冊書籍,分別是:①冷靜,別動粗(教會孩子如何做好情緒管理)②友愛真好(教會孩子如何團結友愛)③太好吃了(培養孩子如何合理飲食習慣)④馬路上是危險的(讓孩子學會遵守規則)
  • 李玫瑾:孩子一生必過的3個生日,建議家長別錯過,助娃走正道
    01李玫瑾:孩子這3個"生日",家長最好別錯過,過好了娃走不偏說起李玫瑾教授,寶爸寶媽們應該都不會陌生,她提出的育娃觀點很多家庭都非常受用在一次講座上,李玫瑾教授特別強調過:孩子一生必過這3個生日,建議家長別錯過。孩子從小到大會有很多個生日,但是其中有3個家長不能讓孩子白過。第一個必過的是孩子14歲生日。
  • 李玫瑾直言:孩子「看電視」和「不看電視」,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
    最近小媛發現孩子日常平時不是看電視就是看手機,不讓看就哭鬧,這讓小媛很惱火,為此小媛還和婆婆理論了一番,婆婆說誰家孩子不這樣,這很正常,小媛則認為,孩子天天看電視和手機,對孩子以後影響很大。到了單位,小媛問了身邊的同時,大家都對孩子看電視這個事情很無奈,很多家長也都對此產生一疑問,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差別有多大?
  • 李玫瑾教授坦言:是性格而非智力
    李玫瑾教授表示,一個人之所以犯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性格的缺陷。對於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來說,他的智力越高,其實越可怕。 李玫瑾教授是通過實際案例感悟出了性格決定命運的道理,那這真的有科學依據嗎?我還真下功夫去查找了,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性格其實和一個人的運氣有很大關係。 擁有「英國大眾傳播心理學第一教授」之稱的理察·懷斯曼就和他的團隊,用了3年時間裡,通過調查和測試400名志願者,發現了性格與運氣的關係。
  • 李玫瑾教授:越是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要及時糾正
    李玫瑾教授直言:「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家長發現了要及時糾正。有些孩子吃飯的時候,總是隨著自己的感覺走,絲毫不顧及身邊的人,一旦還著急這種不禮貌的習慣養成,將來就會很難改正。所以為了讓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後,不被別人指指點點,就要及時教會孩子懂禮貌。禮貌可以說是為人的基本要求,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又何提高孩子的情商呢?
  • 李玫瑾教授提醒:這四樣東西不能斷太早,可能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
    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後,家庭的開銷會翻一倍,有的家長為了經濟方面的考慮,認為孩子只要吃飽穿暖就行了,剩下的該省省,但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李玫瑾是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一名優秀的育兒專家,近幾年關於她的講座得到很多家長認可,對於養育孩子,李玫瑾教授提醒:家裡面再窮,這四樣東西不能斷太早,可能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
  • 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睡覺出現3個反應,長大後「智商」會比較高
    睡眠對成人和兒童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事情。嬰兒出生後不久,他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睡覺時身體分泌生長激素激素,促進全身的生長和大腦的發育。因此,睡眠是影響智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倫敦大學也對「睡眠對智力的影響」做了相關研究,發現:晚上10點以後還沒有深度睡眠進入的孩子在智商測試中往往得分較低。
  • 李玫瑾: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動不動就想輕生?馬未都:缺乏挫折教育
    針對個問題,李玫瑾教授和文化學者馬未都,在參加綜藝節目《圓桌派》時,給出了正確答案,馬未都說:我覺得,在整個教育系統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挫折教育,就是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有不成的地方,現在的家長總喜歡向孩子灌輸成功學,鼓勵、教育孩子如何取得成功,但卻意識不到人一生中取得成功的概率很小,但遭遇挫折的概率卻很大。
  • 喜歡讓孩子寫保證書的父母,不妨讀下李玫瑾的語錄,會後悔莫及!
    倘若你責罵,或是打孩子,孩子今天全部只記得你打他了,他很痛,甚至只記得你罵他的那些話,你之前說的話,他都會全部忘記。讓孩子寫保證書,和檢討書。孩子真的只記得某年某月某天父母讓我寫了檢討書和保證書,至於為什麼寫檢討書和保證書,裡面內容是什麼,孩子都不會記得。李玫瑾還說過,從孩子的態度中發現自己教育方式的問題。
  • 孩子學習壓力大,產生心理問題怎麼辦?父母應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家長應當如何對待孩子的心理問題?對於孩子們的心理問題,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說過,對六歲前的孩子進行教育,要抓住以下幾個關鍵詞:克制任性、防止壓抑、學會控制、學會忍耐、防止自私、經歷挫折。我認為,這些詞不僅僅適用於六歲前的孩子,對於日常生活中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有所幫助。
  • 李玫瑾教授:孩子一生中大腦發育有3次高峰期,家長務必抓住一次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聰明伶俐,將來能有所作為。孩子的智力發育,很大一部分來自父母的遺傳。但後天的培養也是佔據著重要的位置。父母總是想著讓孩子的智力得到最先限度的開發,於是在飲食上、遊戲上等多方面進行努力。但家長們不知道的是,孩子的大腦發育也是有高峰期的,抓住智力發育的高峰期,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李玫瑾: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前管什麼?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很多家長錯把愛和自由,才把孩子培養成為了人見人煩的熊孩子。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培養出一個品質好的孩子應當作教育的頭等大事。如何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好品質、好性格,有教養的孩子呢?在聽過李玫瑾教授的一次演講後,我找到了答案。李玫瑾是人民公安大學的教授,專攻兒童犯罪心理學,從業這麼多年一直對兒童心理的發展深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