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小的時候,哭聲是他們最有力的武器。
當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是小新父母注意的時候,孩子經常會用哭鬧來解決這些問題。
如果前期父母沒有做好教育工作,讓孩子養成了只會用哭鬧來解決問題的行為習慣,對孩子今後的成長教育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孩子還沒有學會說話的時候,利用哭聲解決問題,無可厚非。
可是當孩子擁有了溝通能力之後,還是依舊用哭聲來吸引父母,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話,這就說明父母的教育沒有做到位,應該進行自我反思。
孩子只會用哭鬧解決問題怎麼辦?寶媽無奈上網求助
原來,這位寶媽有一個五歲的兒子,在家裡的時候經常大哭大鬧,不僅讓寶媽頭疼心煩,還吵得鄰居上門投訴。
「我這個兒子,打不得罵不得,說他一句就哭上了。有時候事情不順著他的意,他也會嗷嗷大哭。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希望各位寶媽能夠教教我,這孩子到底該怎麼治?」
寶媽的問題一經發出,其他寶媽紛紛幫他出招。
有人說等孩子哭累了,自然就消停了;還有人說給孩子關禁閉,讓他自己呆一段時間就治好了……大家紛紛出言獻策,給這位寶媽提供了很多方法。
雖然這位寶媽很感謝其他媽媽們的分享,但是卻不忍心用這些招數對待孩子……只能說,愛哭鬧的孩子都是父母慣出來的呀!
如果作為孩子的父母,自己都捨不得管教孩子,任由孩子哭鬧的話,這不是咎由自取嗎?
為了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首先父母要弄明白為什麼孩子會用哭鬧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孩子用哭鬧解決問題的原因
哭鬧可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有的小孩遇到事情就哭,是因為哭聲可以吸引到父母的注意。
當父母被自己的哭聲吸引過來的時候,孩子可以藉助父母的幫助,替自己解決問題。
可以說,被吸引過來的父母,是孩子眼中的「工具人」罷了。
哭鬧可以使父母無條件妥協
在有的孩子看來,自己的哭聲是最有利的武器。當自己使出了「哭聲大法」,父母就要無條件繳械投降。
這種能夠讓父母無條件妥協的辦法,變成了孩子脅迫父母的工具。
「蛋殼效應」在發生作用
所謂「蛋殼效應」,就是指「就是指經常生活在溫室中的孩子就像蛋殼一樣,一碰就碎。」
現在父母的過度保護之下,孩子就像是在溫室裡的蛋殼一般,經不起一丁點兒的磨練,稍有不如意的事情,孩子只能夠通過哭鬧來解決問題,沒有其他的能力。
孩子處於「執拗敏感期」
執拗敏感期的典型特徵就是:「孩子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指示,大有一種凡是都必須我說了算,否則就哭鬧不休的架勢,甚至會「惡意」的反抗父母。」
當孩子處於這個敏感期時,在與父母相處的時候,經常會用哭鬧來對抗父母,以達成自己的目的。
孩子用哭鬧解決問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孩子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只會「無能狂怒」
如果孩子在小的時候只會用哭鬧來解決問題,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孩子來說十分不利。
在孩子長大之後,如果還是這樣處理問題,那麼他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只能夠「無能狂怒」,無法真正地卻解決問題。
因為這時候他再怎麼哭,也不會有人像父母一樣,能夠毫不吝嗇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了。
孩子的心態不穩定容易崩潰
只會用哭鬧解決問題的孩子,他的內心十分脆弱。
這導致孩子的心態容易被周遭的事物所影響,十分地不穩定。所以這一類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極其容易情緒崩潰。
心態不穩定的孩子,經不起一丁點兒的風吹雨打。就算是一件芝麻大小的事情,在孩子的眼中,也是一件要把天壓垮的大問題。
孩子的溝通表達能力受到影響
有的孩子一哭一鬧,父母就心疼得要幫助孩子解決一切問題。
這樣會導致孩子出現錯誤的心理,那就是只要自己哭鬧,就能夠解決問題。
長期如此,孩子利用苦惱的方式解決問題百試百靈,導致孩子無需進行溝通表達,只要一哭就能夠讓父母心疼。這會導致孩子的溝通表達能力受到影響,對今後的人際交往十分不利。
李玫瑾教授:父母要鼓勵孩子,用交流溝通解決問題
李玫瑾教授曾經在自己的一次講座中說過,父母要鼓勵孩子,用交流溝通解決問題。
李玫瑾教授表示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強調:「在我們家,什麼事情都要說,而不要哭鬧。如果媽媽跟爸爸哭開了,好不好?,爸爸和奶奶哭開了,好不好?不好吧!咱有事全家人一塊哭,好嗎?不好!所以有事咱們得說。」
李玫瑾教授接下來又說:「說又是什麼規則呢?你說的時候我聽著,我說的時候你聽著,誰說得對聽誰的。也就是說,要鼓勵用交流、溝通解決問題。」
李玫瑾教授的一席話令人醍醐灌頂,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鼓勵孩子用溝通解決問題呢?
多和孩子溝通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多和孩子溝通,培養孩子利用溝通交流處理問題的習慣。
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遇到事情只會哭。
在孩子主動和自己交流的時候給予積極回應
在孩子主動和自己交流,並尋求幫助的時候,父母要給予積極的回應,幫助孩子一同解決問題。
當孩子獲得積極的反饋之後,,他會明白,溝通交流比哭鬧更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