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同樣是手工課老師講內容,別的孩子聽完後能夠快速地將老師要求的摺紙任務完成,並且有明顯的創新,而自家的孩子只能是呆呆地望著手邊的摺紙,不知道該幹什麼。
這真的是孩子不聰明的原因嗎?
閨蜜的孩子峰峰就是這樣的孩子,不管是什麼學習內容,總是比其他的小朋友落後一拍。先別說手工活動,就連學習做作業也是哼哼唧唧地很費勁,好不容易做出一道題,閨蜜一檢查發現簡直錯到沒邊。
閨蜜甚至一度懷疑峰峰是天生的學習慢,寶寶的「不聰明」也讓閨蜜感到很苦惱。
孩子的手竟然能夠暗示大腦智商的高低?李玫瑾教授有話說
中國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指出:孩子聰不聰明,不需要做市面上亂七八糟的檢查,秘密全藏在手裡了。這其實並不是李玫瑾教授在故作玄虛,在醫學界,手被稱為人的第二大腦。手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研究人員指出,手上遍布了人類最敏感的神經。
這種集中敏感的神經纖維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感受刺激,同時大腦也能針對這些刺激做出積極地回應。
抓住最主要的關鍵詞,沒錯,就是刺激。對於寶寶來說,幫助早期大腦迅速發育的關鍵就在於外界的刺激。
或許有人會感到不理解,為什麼對於孩子來說,外界的刺激是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這就要從大腦的工作原理的角度來解釋了。
寶寶智商的高低,關鍵在於早期刺激夠不夠
根據神經生理學的解釋,突觸是大腦之間進行信息傳遞的關鍵部位。當外界獲得刺激時,這種刺激會傳遞到大腦神經元之間,並通過突觸的形式來進行信息傳遞和記憶。
一般來說,孩子在進入三歲的時候,大腦發育會達到成年人的80%~90%,如果想讓孩子在這之前獲得更大的智商潛力,父母就需要幫助孩子提供足夠的外界刺激。
那什麼樣的刺激才是幫助孩子大腦發育的最好方法呢?
答案就是對手部的刺激。
加拿大的一位神經外科醫生Wilder Penfield曾經就大腦內部的區域和身體的功能進行聯繫,搭建了一張能夠詳細描繪大腦各區域的Wilder Map(大腦地圖)
通過這張大腦地圖,Wilder Penfield發現當身體部位在大腦的區域越大,對大腦造成刺激的影響也就越大。而在這張大腦地圖中,手和十根手指佔據的區域是最大的:佔據了運動皮層的1/3,感覺皮層的1/4。
這也就是說,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手受到了足夠的刺激,孩子的大腦發育情況就一定不會差。對於父母來說,怎麼通過手,幫助孩子刺激大腦發育也是一門技術
在看到網上關於孩子手發育重要性的資料後,閨蜜表示不是很理解,她認為自己孩子從小就用勺子吃飯,這也算對手的鍛鍊,為什麼就沒效果呢?
這其實就是問題的關鍵:一些父母認為用勺子,握東西就是鍛鍊手。殊不知勺子對手的刺激遠不如筷子和繪本。
研究人員指出,手部的運動主要以刺激新舊兩種運動皮層為主,其中手掌的把握是刺激舊運動皮層,而手指的運動才能刺激新運動皮層的發育。
就像是使用筷子的孩子會比使用勺子長大的孩子手部更靈活一樣,想要讓孩子的手部得到更好地發揮,需要同時對手掌和手指進行刺激,這樣才能夠幫助寶寶的大腦獲得充分的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