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最近有沒有看一個綜藝節目——《最強大腦》,看的過程中明顯感覺智商被無情的碾壓,朋友在一起聊天喝茶的時候,大家經常說,都是一個腦袋,怎麼差距就這麼大呢?
很多家長都覺得,這些孩子是後天特意訓練過,但是接受採訪才知道,這些孩子從小就是學習不費勁,做什麼都比別人快,別的孩子不會的題目,他們看一眼就知道答案了,能力比一般孩子強。就是比別人更聰明。
當今時代,社會發展迅速,競爭越來越激烈,智商顯的更加重要,因為如果智商高,孩子更加有優勢,所以,家長不斷的尋找提高孩子智商的方法,希望孩子有超高的智商,在人群中脫穎而出,但是也有一部分家長認為,孩子聰不聰明是天生的,長大了就能看出來了,小時候培不培養沒有什麼用,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也有一部分家長認為孩子的智商 有一部分是先天遺傳,但是如果加上後天的正確積極引導孩子會有更大的提升,從而也會有一番成就。到底怎樣才是正確的呢?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早期智力的發展水平體現於手指尖上。
實驗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商主要是遺傳父母的基因和後天培養兩部分,所以家長要想知道孩子的智商高低,可以從孩子的」手「看出端倪。
手是人體的「第二大腦」
在醫學界中,手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是人類最重要的感知器官之一,因此通過孩子的手部發育能夠看出孩子的大腦的很多問題。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指出:「人類的手部,布滿了無數的敏感神經,而這些敏感神經與大腦的觸覺神經是相連的,甚至可以感受到0.000002毫米的震動,意思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震動,是可以用手觸摸感覺到的。
這些敏感神經可以最大限度的使孩子感受接觸外界帶來的刺激,再通過神經傳輸回大腦,從而刺激大腦,對於幼兒階段的小朋友,這種刺激可以促進大腦發育,對兒童大腦的發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她在育兒領域中也有獨特的見解。
曾經關於育兒的講壇得到了不少父母的認可,她的育兒理念也幫助到了不少的新手父母,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聰不聰明,看他的「手」就知道,不用等長大!
孩子手指的小信號
1.孩子的手指靈活
很多小朋友剛出生就可以把小拳頭塞到嘴裡,有些寶寶需要幾個月以後才能做到,因為這個細節需要孩子對自己的身體有掌握把控,對於剛出生的小朋友來說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恭喜你,他的大腦神經元連接更加完善,這個寶寶很聰明。
2.動手能力強
寶媽基本都是曬娃狂魔,從朋友圈就能看到各種不同類型的小朋友,畫畫的,搭建積木的,玩魔方的,高端點還有玩樂高的。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拆家的。有個朋友發了個朋友圈說:「我是養了個二哈嗎?」
所以對於這種精力旺盛,「動手能力」強的寶貝,我都建議給孩子買一些拼裝類玩具,既可以解決家長的麻煩與負擔,又可以讓孩子的精力有個正確的釋放渠道,同時促進孩子大腦的飛速發展,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3.重新裝修式塗鴉
每個寶寶有可能都是天生的畫家,就是喜歡亂塗亂畫,這其實也是寶寶高智商的表現,父母不要急於制止,避免抹殺孩子的天賦。2-3歲是孩子的塗鴉敏感期。
儘管我們看不出來孩子畫的什麼,也看不出來好看,但是由於對手部的刺激,和顏色的敏感,孩子可能就喜歡上畫畫了。
孫儷和鄧超的孩子就是特別喜歡滿牆的畫,孫儷要制止,被鄧超攔住了,孩子的靈感才得以保存,當然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在紙上畫,或者給孩子買個小黑板,塗鴉本,又能保存孩子的作品,也解決了對牆面的傷害。
如何讓寶寶的小手更加靈活?
1.有意識地讓孩子自己去拿物品
專家曾給未滿周歲的寶寶們做過這樣的實驗,將這些嬰兒分成兩組:一組有意識地讓嬰兒進行拿,抓等訓練,另一組就是讓他們自然發展。結果發現,前一組的嬰兒的理解能力和反應能力都要比後一組強很多。
保證寶寶的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有意識的讓孩子多拿東西,自己的玩具,奶瓶,水果,尤其是顏色鮮豔的,如果寶寶太小,家長可以拿有聲音的好看的玩具逗寶寶,讓寶寶有意識的抓,搶,眼神跟蹤等。
這樣就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商,從出生到6歲,是孩子智商培養關鍵期。
2.培養孩子的閱讀力
3歲開始,大腦高速運轉,很多小遊戲可以調動開發孩子的腦細胞。孩子的教育離不開家庭,自然的教育才最好。
杜甫認為多讀書可以提升人格,並且「男孩子要讀五車書,」所以後來學富五車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才華與氣質。可是現在時代變了,女生有和男生一樣學習的權利,社會上的競爭是平等的。所以女孩子也要「讀五車書」。一個人美醜是先天註定的,但是素養與氣質,人格都是後天培養的。
現在的繪本色彩豔麗,尤其是幼兒階段的書,帶遊戲,帶插畫,帶貼紙手帳,非常精美,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不錯的選擇。
3.父母適當偷懶
父母不要大包大攬的承擔一切,很多安全的小東西,都可以「使喚」孩子伺候自己,比如幫媽媽手機充電。
並且要想孩子興趣廣泛活動力強,父母也不要總是攤在沙發上玩手機,可以與孩子互動親子共讀,做遊戲,一起玩玩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