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漫畫
豐子愷是李叔同先生的得意門生,師範畢業後留學日本,先後在中學、大學任教,以畫家、散文家、書法家與翻譯家著稱於世。他對兒童情有獨鍾,不僅畫兒童並且寫兒童,把自己理想的美寄托在現實兒童的身上。他關心孩子們的成長,並且以文載道,傳達出了自己的一些教育理念。現在重讀,我覺得對教育者而言,仍有借鑑和學習的必要。
1.理解孩子們的心靈
豐子愷由親子之情而發現了一個和成人世界完全不同的兒童世界。他由此深深體會到了孩子們的心靈,是那樣富有純真的感情和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欲望。
他在《給孩子們》一文裡說:「你們每天坐火車,做汽車,辦酒,請菩薩,堆六面畫,唱歌,全是自動的,創造創作的生活。」
喜愛遊戲是孩子的天性,遊戲是孩子們認知事物的最初啟蒙,也是他們美好天賦的自然展示。但是,我們卻常常以成人的標準去審視,認為他們又「傻」又「鬧」,還要板起臉孔制止。這實在是扼殺了孩子們的天賦智慧。
2.熱愛孩子們的熱愛
孩子是天使,是組成這個廣大世界的最鮮活的一部分。我們成人要做的是發自內心的熱愛他們並親近他們。這樣,這個廣大的世界才會變得更美好更有意義,不再有鴻溝,不再有隔膜,不再是兩個陌生的世界。
豐先生講,有一次他領著四個孩子在院中槐陰下吃西瓜。孩子們一面快樂的吃,一面有了「音樂的發現」、「詩的共鳴」和「散文的數學的興趣」,豐先生不僅樂在其中,還做他們的評判者:
「我覺得三歲的阿韋的音樂的表現最為深刻而完全,最能全般表出他的歡喜的感情。五歲的瞻瞻把這歡喜的感情翻譯為他的詩,已打了一個折扣;然尚帶著節奏與旋律的分子,猶有活躍的生命流露著。至於軟軟與阿寶的散文的數學的概念的表現,比較起來更膚淺一層。」
試想,我們何曾這樣真情的關注過孩子們,何曾真情的熱愛著他們的熱愛?
3.體驗孩子們的生活
豐先生曾畫過一幅畫《設身處地做了兒童》:讓一個成人面對異常高大的桌子、椅子和床鋪,欲休息而不能。這是一種很幽默的啟示。孩子們的精神生活非常豐富,成人只有「設身處地」去體驗一下方能真切的體會到。如果完全以成人的思想為標準,那麼面對日趨成人化的世界,孩子們的精神生活是很痛苦的。有些孩子逃避現在教育,原因就在此吧。
孩子不是鳥兒,再美麗的籠子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災難。孩子們要有孩子們的精神生活,書山題海在他們眼裡是冰與火。由此我想,只有體驗著孩子們的生活,做孩子們的知心朋友,喚起他們自我求知的精神力量,才是教育的正途。
4.尊重孩子們個性發展
如何使孩子們健康成長?豐先生打了一個很好的比喻:「由兒童變為成人,好比青蟲變為蝴蝶。」我們要科學的尊重人的成長規律,關注每個孩子的個性,讓其自然的健康的成長。豐先生的一幅畫《小大人》,可算是現代教育的一個反面例證:六七歲的男孩子被父母親穿上小長袍和小馬褂,戴上小銅盆帽,教他學父親走路......」
看一看現在的教育現狀,這幅畫真是再生動不過的警示了。如果在青蟲身上裝上翅膀而讓它同蝴蝶飛翔,其結果肯定是可悲的。所以,我們的教育者必須徹底改變以成人為本位的大思想觀,切莫急功近利,採用灌輸式速成所謂的「人才」,致使許多人的童年成了一片蒼白。我們應該還孩子們一個孩子們的世界,讓他們擁有快樂的學習生活,使他們自由的健康的生出智慧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