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的Lisa在隔壁獨居老朱利安的密室裡流連忘返,那些五彩斑斕的標本,深深吸引了她。
她甚至背著媽媽,偷偷爬上老朱利安的車,只為了跟他進山,到大自然中去看漫天飛舞的蝴蝶。
這是法國電影《蝴蝶》中的情節,Lisa的媽媽很忙,休息時間就只是帶她「看電影去,然後去吃麥當勞。」
面對一個蛹,她問老朱利安:「蝴蝶是什麼牌的?」
孩子們的求知慾是無限的,只是缺少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才讓她問出了這麼可笑的問題。
像Lisa這樣的小孩不在少數,他們喜歡包括昆蟲在內的一切神奇事物,只是能夠接觸到的太少,公園裡的小蝌蚪、毛毛蟲、知了之類的小東西,已經是難得的驚喜。我們又實在太忙,沒有那麼多時間帶孩子去野外「探險」。
在這種情況下,給孩子購買些有關的科普讀物,就顯得十分必要。
《MOVE圖鑑 昆蟲》這本書,就很合適。
01既精美,又專業的書
《MOVE圖鑑 昆蟲》這本書:
由東京大學解剖學專家、科普作家來審定,這位審定負責人是日本昆蟲科學界數一數二的人物;由日本自然科學寫真協會會長、日本昆蟲協會理事來拍攝,可謂術業有專精;由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對口專家,共同參與了本書的創作,細微的小細節都是博採眾長;由昆蟲學者、對口的科普作家來共同負責中文版審訂,專業對專業,求真又嚴謹。由隨機抽取的700名讀者進行審查,從趣味性等方面,最大程度完善閱讀體驗。
有很大一部分家長認為,小孩嘛,又看不懂,這麼專業的書籍實在沒必要。
還有部分家長認為,蟲子只是童年的一部分。
孩子小的時候喜歡蟲子,長大了自然而然就不會再喜歡了。
為了階段性的喜好去做過多的投入,實在是太慣著孩子了。
其實不然,孩子們的認知從童年開始,也從昆蟲開始。
昆蟲是天空最初的徵服者,遠在恐龍和鳥類之前。
地球上,現存的開花植物,大部分都依靠昆蟲傳粉。它們和植物之間互為依存,共同進化並構成了地球生態系統的基礎。
系統清晰的昆蟲知識,不僅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和閱讀習慣,而且從了解昆蟲開始,即可以深入了解我們生活的這顆星球。
本書的審定負責人養老夢司說:
「了解昆蟲的世界,就可以認知地球的生物,並進行深入了解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
除此以外,昆蟲還與人類的文明發展息息相關,在《了不起的昆蟲》一書中,曾經介紹到:昆蟲曾造成過人口大滅絕,比如鼠疫。我們都認為,鼠疫的傳播途徑是老鼠,但實際上它主要是由寄生在老鼠身上的印鼠客蚤引起的。
還有讓我們談之色變的登革熱,是由蚊蟲叮咬傳播。
再如昏睡性腦炎、河盲症等,這些左右人類文明的可怕疾病,基本上都是由昆蟲引起。
還有那些深度影響人們生活的蟲子,比如蝗蟲、米象、蒼蠅等等。
它們一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未離開。
02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當然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如果孩子不喜歡,那一切將失去意義。
事實上很多孩子都非常怕蟲子,見到蟲子,臉色就變了。
其實孩子的這些「怕」,大部分都是由家長的過度保護造成的,還有少部分是由於他們在探索過程中,因為未知而被蟲子咬過,留下不愉快的回憶。
昆蟲是個非常龐大的種群,目前,在地球上至少生活著1000萬種昆蟲,卻僅有95萬種昆蟲被命名。
比如蜻蜓,它的歷史比人類長的多,史前蜻蜓很巨大,我們現在看到的就很迷你。
只有讓孩子們充分了解已知的部分,他們才能愉快地探索。
這本《MOVE圖鑑 昆蟲》,在這一點上就很花心思:
首先,它降低了科普類圖書的閱讀難度
本書最先明確了昆蟲的定義:昆蟲身體分三部分,胸部兩端各三條腿,有的有翅膀、有的沒有。
包括觸角、複眼、外骨骼、氣門,都予以詳細的說明。
這樣我們就能很輕易的判斷:馬陸、蜈蚣、蜘蛛等不是不屬於昆蟲。
那麼這些「蟲子」該歸屬於哪裡呢?
比如蜘蛛吧,它們身體分兩段,沒有觸角和翅膀,有八隻腳。雖然同昆蟲一樣屬於節肢動物,但很明顯,被排除在昆蟲綱之外。
第二、巧妙降低恐懼感、引發好奇心
《MOVE圖鑑 昆蟲》在編撰方面非常花心思。
比如:蝴蝶和蛾都屬於鱗翅目,但是它們的蛹看上去卻差很多。
有編織感極強的
有金屬感極強的
這種這種強烈的反差,超級震撼人心。
再比如:螳螂目的金螳、膜翅目的蘭花蜜蜂和鞘翅目的奧普蒂瑪寶石麗金龜,它們本不是一個類目,卻同樣光芒四射、耀眼奪目。
讓人忍不住去一探究竟。
第三:內容極具趣味性
昆蟲和人一樣,有嚴密的社會組織和互動方式,它們的戀愛、戰爭都與人類無異。
比如:部分種類的蚜蟲,為了自保會僱傭螞蟻當保鏢,它們會分泌一種蜜露作為報答。
昆蟲之間也會吵架,它們為了求愛會打架、跳舞、甚至送彩禮;
比如:鍬甲蟲「衝冠一怒為紅顏」,為了妹子,一言不合就打起來:
蚊蠍蛉最實在,打架多不文明,人家送禮,還不來虛的,啥好吃送啥:
也會成為妥妥的「熊家長」
比如:大田鱉一邊保護自己家孩子,一邊去打殺別人家的孩子,這樣的爹媽可真「熊」得很。
昆蟲自衛,不僅會擬態,還會放屁;不只臭,而且燙手。
孩子們感興趣,自然愛不釋手。
03 一本不可替代的書
很多人會說,多媒體時代,還看書幹嘛?網上免費的視頻資源它不香嗎?為什麼還要花錢買書?
的確,視頻為我們展示了昆蟲的動態,更生動,也更立體。
但我們不可否認,視頻看多了,藍光對孩子視力是有影響的。
而且視頻是被動輸入,理解起來毫不費力。書本依靠文字和靜態圖畫傳達信息,對培養孩子理解能力特別有好處。
而《MOVE圖鑑 昆蟲》,在目前的科普類童書中,有著很強的不可替代性。
首先,它足夠直觀。
在書籍最開始,有這樣的尺寸說明:
學前兒童大多對尺寸沒有概念,我們跟他們說:「寶寶,亞歷山大翼鳳蝶長110-120毫米。」他們一定一臉迷茫。
但這本書中亞歷山大翼鳳蝶這一頁的圖像是實際大小,我們就可以告訴他們:「寶寶,亞歷山大翼鳳蝶長這麼大。」
我們也可以指著玉米象旁邊的小綠槓槓告訴他們:「寶寶,玉米象長這麼大。」
第二:它足夠系統。
如果沒人告訴你,你很難想像,身長110多毫米的長頸鹿鍬甲,竟然和3毫米的米象都屬於鞘翅目。
本書中體系化地記載了鞘翅目下的鍬甲、金龜子、螢火蟲、瓢蟲、象甲等昆蟲,不管誰看,都會在腦海中建立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化知識系統。
不僅如此,書中對每種昆蟲都進行了體系化的介紹,從該昆蟲的生活習性,到日本本土能找到的,再到世界上已知的,從面到點,再到面,非常細緻。
這本書的貼心細節,是你在任何同類書籍中都找不到的。
孩子的求知慾是最珍貴的,這本做得足夠的書,值得每個孩子擁有。